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生物(生命科學)科

昆蟲與植物間的代理孕母─蟲癭

我們的實驗主要針對單一株月橘上的蟲?進行研究調查,其次,統計調查數據並將其化為圖表,討論?之分布與各項變因的關係,進而延伸至蟲?本身,解剖個體、逐一觀察,對蟲?內情形作比較;另藉由黃色黏蟲紙捕捉附近的昆蟲,以了解造癭者與寄生性成蟲的可能種類。

BlingBling的渦鞭毛藻-塔瑪亞歷山大藻的生物發光

塔瑪亞歷山大藻會受震盪刺激產生生物發光現象。本實驗為探討塔瑪亞歷山大藻的生物發光機制,設計震盪平台結合高感光度數位相機,藉照片紀錄其發光變化情形,並以Photoshop軟體計量各實驗組藻液的螢光亮度。實驗比較了不同細胞密度、刺激模式、光週期變化及光合作用抑制劑對其生物發光的影響。結果得知該藻只在夜間發光,並有跟隨培養期間光週期適應的生物時鐘效應,黑暗期愈長,其維持發光狀態愈久,天亮前自動減低其亮度且在晝間不發光。此外,細胞密度、電擊強度與其受刺激後發出的光強度成正相關、而刺激愈頻繁,亮度驟減愈快,需足夠的時間間隔以恢復應有亮度,推測其與螢光素、螢光酵素及能的消耗、復原有關。因較短光照期或在晝間加入光合作用抑制劑(DCMU)將降低其夜間受激發光的亮度,且與抑制劑濃度有關。

光線對人面蜘蛛結網之影響

蜘蛛一直被許多人所懼怕,大部分人一見到蜘蛛,第一動作便是找東西將其打死,其實,蜘蛛不僅吃蚊子、蟑螂等會傳染疾病之昆蟲,蜘蛛絲還有高度的韌性、延展性高等優點,實在值得人們好好去利用。可惜,由於蜘蛛絲目前無法大量取得,因此無法利用作為商業用途。從生物的角度來看,如果可以改變蜘蛛的生活環境,進而使其蜘蛛絲產生改變。本實驗利用兩個因素改變蜘蛛的生活環境:(一)不同的可見色光照射後對蜘蛛所織的絲的影響。(二)不同光度大小的白光照射後對蜘蛛所織的網的影響。研究的結果發現:可見色光的種類、波長及能量的大小,光度大小可能是改變蜘蛛絲粗細、蜘蛛網疏密的因素。

生死相「半」‧你「農」我「濃」

本科展作品以稻田中採集、經過純培養後的擬同形蚤為研究對象。探討擬同形蚤體長和年齡之間的關係,並設計不同年齡層擬同形蚤對台東常用的稻用農藥----丁基加保伏48.34 %乳劑之半致死濃度〈LC50〉,以及體長相近、帶卵與否個體對此農藥耐受性的差異。此外,針對台東著名產稻地的稻田水蚤種類做野外實察。

一縷幽香—探討果蠅能夠感知的最低濃度

果蠅是日常生活中可時常觀察到的生物,而參考前人的報告結果可知,果蠅具有辨識嗅覺以及對嗅覺產生學習記憶的能力。本次實驗的目的,是想探討果蠅經過嗅覺學習行為之後,可分辨不同氣味的最低濃度為何濃度,以得到果蠅可以感受到的氣味臨界濃度;並且利用高溫或是電壓刺激以產生的嗅覺記憶,比較其能夠分辨的最低濃度是否會有差異。我們利用自製的果蠅嗅覺選擇器進行實驗,當以高溫作為處罰,測量果蠅在面臨不同濃度(1M~10-4M)的蔗糖溶液以及固定濃度(0.001N)的醋酸溶液時,發現果蠅起碼能夠感受到10-3M 蔗糖溶液並產生學習記憶行為;而以電壓作為處罰,果蠅可分辨蔗糖的最低濃度下降到10-4M。因此我們發現,果蠅在強烈的處罰之下,比溫和的處罰能分辨出更低的蔗糖的最低濃度。

茄苳窗蛾生活史及捲葉行為研究

茄苳窗蛾(Microbelia canidentalis),屬於鱗翅目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約三個月,幼蟲宿主主要為大戟科的茄苳(Bischofia javanica);幼蟲各發育階段的掩蔽行為及攝食行為皆有差異性;捲葉行為共有兩次,第一次捲葉於三齡幼蟲末期,需時一天,捲葉後開始攝食,當蛻皮為四齡幼蟲後,繼續將葉捲捲至葉主脈,一週後,進行第二次的捲葉,另形成一較大的葉捲,於其內製作一葉苞,化蛹,羽化。將採集的葉捲經過測量分析,發現葉捲大小雖有所不同,但葉捲長度及切痕長仍有一固定的比例,約為1.7。 捲葉行為的第一個實驗為探討葉片擺放角度對茄苳窗蛾幼蟲捲葉的影響,實驗發現,當葉片擺放角度愈大,葉捲中軸與葉主脈的角度愈小,可能代表的是重力影響下,幼蟲為了力學平衡,所作的因應;第二個實驗為葉片形狀對茄苳窗蛾幼蟲捲葉的影響,發現葉緣缺刻可能為茄苳窗蛾幼蟲捲葉時切入的依據。

”促抑”濃厚

高中生命科學的課程中,提到了植物激素對於植物各個部份的影響,原本只是書上的理論,偶然間發現一盆奇特的植物──落地生根,想了解植物生長過程中,是否存在不同濃度的植物激素,便開啟了此次實驗的工作。在經過種子消毒、製備萃取液等步驟後,將培養皿放入溫度、濕度一定且無光照的生長箱中,經過多天的生長後,將幼苗不同部位生長的情形分別紀錄下來,並以不同時期、不同濃度的落地生根萃取液對不同植物之不同部位產生的影響進行討論並歸納出哪一個時期的葉片萃取物影響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最大。

口蹄疫病毒鞘蛋白 VP1 在細胞造成之訊息傳遞及影響

經前人實驗研究已知在大腸桿菌內表現的口蹄疫病毒(FMDV)鞘蛋白 VP1,能在老鼠及人類的癌細胞內引起細胞凋亡(apoptosis),並且活化老鼠的巨噬細胞。本實驗利用 RNA 干擾(RNA interference)技術成功抑制人類乳癌細胞 T-47D 膜上插入蛋白 integrin β1 的基因表現,經由細胞活性的測試,發現不表現 integrin β1 的細胞在經 VP1處理過後,存活率會提高;綜合前人研究,推知 VP1 在 T-47D 內的訊息傳導路徑,可能是先藉由與細胞膜表面的 integrin 結合,接著抑制下游蛋白 Akt 的活性,最後啟動細胞凋亡的機制。而在老鼠巨噬細胞 RAW264.7 中,VP1 會使 pAkt 的表現量增加,故推測 VP1 在 RAW264.7中造成的細胞凋亡,可能不是經由抑制 Akt 的路徑。另由反轉錄聚合?連鎖反應(RT-PCR)偵測 VP1 與巨噬細胞中細胞激素(cytokine)釋放的實驗發現,VP1 可在老鼠巨噬細胞 J744A 和 RAW264.7 中引發 interleukin-1α、interleukin-1β、interleukin-6 以及 interleukin-12 等介白素的釋放,具有免疫方面的生理意義。

蟑螂心世界-利用心電圖與影像分析法探討蟑螂心臟因應體位變化進行的調節作用

本研究以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ECG)與心臟影像分析(Imageanalysis)法,探討美洲蟑螂體位改變前、後對其心臟生理活動的影響。當頭朝上立起時,血淋巴受重力影響而不易搏出,此時心跳率增加,進而增加心輸出量;減少心臟收縮時間,同時心搏量不變,增加血淋巴單次搏出流度。頭朝下立起時,淋巴受重力影響而更易流向頭部,此時心搏量減少,進而減少心輸出量;增加心臟收縮時間,同時心搏量下降,減少血淋巴單次搏出流度,以維持血淋巴循環的恆定。我們亦發現相對於心電圖記錄,影像分析法可收集較多數據,亦不傷害蟲體。比較文獻可知姿勢改變後,人體(閉鎖式循環系統)主要透過動脈收縮以調節血壓,蟑螂(開放式循環系統)主要改變心博活動以維持血淋巴循環的恆定。

眼見為憑?!-動、靜態視錯覺形成之探討

此作品分成兩部分:在鬼影部分,我們發現鬼影方形與交會處邊長比例越小、方形個數越多,鬼影現象越明顯;加上白色圓點後,會產生完整且圓形的鬼影;改變背景顏色後,鬼影顏色的深淺會隨著背景明度改變,但如果改成白色方格,則產生不明顯的鬼影;方形改為三角形只有一銳角能造成側抑制,而能造成的側抑制又很薄弱,只能微弱的看到模糊的鬼影。旋轉蛇是否旋轉跟顏色轉變的灰階值有一定的關係,旋轉方向則是以明度低到明度高的方向進行旋轉,如拿原圖與單一圓圈作比較,原圖屬於多中心圖形,較不易持續觀看同一點,所以會造成眼睛自動掃描整張圖片,因而造成旋轉現象極明顯,但單一圓圈如不加輔助點,眼睛自動會朝圖形中央看,因此圖形幾乎不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