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生物科

音樂菇菇 -探討增進菇生長的相關變因

我們在網路上看到菇農在種菇的初期會在椴木上敲擊,因為音頻也算一種震動,所以想確認菇發育時音頻的影響及最佳頻域,我們操縱溫濕度、亮暗、色光、震動、聲音頻率、磁場等變因,並觀測上述變因對出菇總重量的影響。我們發現:最佳的溫濕度為25~26℃、80~85%、暗室比亮室的出菇量好、蕈傘的發育期藍光與紅光比白光與暗室對菇的生長幫助更大、出菇總重量有震大於無震以及磁場對菇有抑制效果。並由一系列的聲頻實驗結果,推測出促進菇生長的最佳音頻約是在200Hz左右(大於200Hz)。希望日後有機會能進一步精準確認,在音頻200~500 Hz 的頻域中,對菇發育的最佳頻率。

「浮」「啟」蝴蝶蘭-探究光合作用速率與氣孔的關係

本實驗自行設計『均衡打出葉錠分法』將蝴蝶蘭有系統編號平均打出葉錠,以此做『浮葉法』和『印模法』實驗。浮葉法測量光合作用速率,印模法檢測氣孔開啟百分比,研究二氧化碳、光照度、水溫、色光和化學肥料對於光合作用和氣孔的影響。蝴蝶蘭在不同環境因子補給或刺激下,到了最高臨界點呈現緩慢成長甚至停滯,像二氧化碳濃度高於1.6%或光照度超過6000lux反應速率會停止成長;水溫20度成長最高;色光對氣孔影響最大是紅光,光合作用速率最快是黃光;化學肥料對氣孔影響最大是鉀肥,光合作用速率最快是氮肥,由此了解蝴蝶蘭照顧方法和本身防衛機制啟動產生的變化。浮葉法用簡單器材和方法可檢測光合作用,建議加進小學自然課本做為觀察光合作用現象方法。

豆豆暈了?

植物的莖有向光性、根有向地性,其主要是受光線、地心引力的影響,使得其生長激素分佈不平均而影響其生長方向。本實驗利用自製的旋轉器來探討光線和旋轉對豆豆幼苗莖生長速率、生長方向之影響,及地心引力和旋轉對豆豆胚根生長速率、生長方向之影響。

探討向日葵的秘密

有一天,班上的一位同學帶了一本有關植物的課外讀物來。這本書介紹了許多種植物,有的事我們所熟悉的,有些連聽都沒聽過,其中有一種花叫「向日葵」的,吸引了我們的興趣。書上介紹向日葵的花朵會隨著太陽而轉動。它真的會這樣嗎?為什麼會這樣呢?隨後,我們開始查閱有關的書籍,發現書上寫的都不盡相同。於是,我們便在校長和老師指導下,展開了這一次的研習活動。

生命會自尋出路 –成長的奇蹟

從現在開始,控制植物根部的生長,不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我們花了二年的時間證實這個事實,希望這個發現能夠讓這個世界變的更多采多姿,是我們進行這個研究的心得與心願。因為從事盆栽或園藝造景的人,只是控制植物莖部的生長,就能創造出一個新天地,如果再知道控制植物根部生長的方法,將會讓這個世界變的不一樣。我們進行的研究主要是對植物的根進行控制生長的實驗,隨著植物的成長,觀察並且紀錄植物的根、莖、葉、花的生長情形。最後我們得到令人振奮的研究結果;植物根部的生長型態與生長方向是可以被控制的,而且,適當的控制植物根部的生長,並不會影響莖、葉、花的生長。這個結果讓我們體會到生命的成長就是一種奇蹟,且會自尋出路。

玫瑰藍色系與新式嫁接法之研究

本研究以藍色樹形玫瑰為主軸,研究嫁接對玫瑰生長、病蟲害之影響,分析其中問題所在,加以改進創新,也探討環境的酸鹼值對花色的影響。本研究發現樹玫瑰嫁接後外觀看起來安然無恙,卻在幾天後枯萎而死,經透過顯微鏡觀察切片,發現砧木與嫁接玫瑰形成層癒合速度不同而導致維管束喪失功能,無法輸送水分而死亡。本研究使用自創的嫁接方式—環狀剝皮法,搭配修剪技術及天然農藥,大大提升了實驗樹玫瑰的存活率。

瓢蟲大追蹤

有一天,我在花園裡摘桑葉時,看到好可憐的桑葉,又老又乾,心裡想這種桑葉蠶寶寶一定咬不動。沒想到摘桑葉時 · 卻突然摸到圓圓扁扁的小東西,翻到桑葉背面一看,哇!好可愛的小瓢蟲,身禮又黃又亮,真是漂亮,於是我們就找老師一起來養小瓢蟲。

水稻螫蝦的行為觀察

第一次進入學校的生物實驗室,就被水族箱中一隻隻鮮豔的紅色蝦子吸引,牠們分別住著一間間昆蟲箱堆成的小公寓,為什麼要分隔飼養呢?此外,我們也對這些紅色小武士的名稱?牠們如何吃柬西?如何繁殖後代?會不會辨色?……等感興趣。因此我們就在老師的鼓勵之下,一起加人研究螯蝦的行列。

勤勇忠貞的金衣使者

暑假堙A全家人到三峽山上去郊遊,當玩得正起勁的時候,我看見一窩蜂正撲向我們。這時候一位叔叔說牠們是一群蜜蜂。原來他是養蜂人,他引開了蜜峰還帶領我們去參觀他的養蜂場,看見一箱箱黑色的巢箱整齊的排列著,打開箱蓋,密密麻麻的蜜峰鑽出鑽入。他把巢框提起來,展示一下還讓我親嚐蜂蜜呢!我很懷疑為什麼牠不螫人呢?難道牠有什麼特性嗎?雖然牠是很普遍的昆蟲,但卻引起我們的興趣,我們有勇氣去研究牠。

找不到,「蚤」不到

我們在無意中,從爛泥溝裡發現了水蚤,對這體長只有 2mm 的水中小不點深感興趣,想了解他為什麼能在爛泥溝中生活?其他溪流、湖泊、池塘找不找得到? 他如何繁殖、運動和捕食?在自然界中,他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對人類有什麼貢獻?我們從最基本的一般水族箱飼養開始,分爛泥區及水草區,由飼養的結果來發現問題,設計實驗,從而了解水蚤的繁殖與生長、運動和捕食、角色與生態….等。我們的實驗有:共生條件實驗、水質實驗、水流實驗、鹽度實驗、PH 值實驗、餵食實驗、溶氧量實驗、光線實驗、水溫實驗。我們的結論是:水蚤能生活在低溶氧量下的爛泥溝中;鹽度 7%以下的淡水中、水溫在 15℃?30℃間的稻田、沼澤、濕地,只要水質純淨,水性微鹼(PH=8~10),,日照充足,水流不急或止水,便可看到可愛的水蚤。它是最好的魚飼料,也可當作水質輕度或中度污染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