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生物科

寄人籬下的流浪客

有一天,我和幾位同學到海邊遊玩,當我們玩得正高興的時候,忽然我的眼睛被一樣東西吸住了,「好奇妙,貝殼會走路」奔過去,將它拾起來一看唉,縮進去了,只剩下硬硬的殼擋在外面,於是把它湊進嘴巴呵氣,吐!好痛,嘴曆被夾了一下,到底這是什麼怪物呢?我很不甘心的拿去問老師,老師說這就是寄居蟹,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叫寄居蟹呢?於是我就去找了幾位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一起研究這「寄人籬下」的東西。

自然界中的小忙人一蜜蜂

秋季遠足到東勢林場時,在山坡上發現了一大群蜜蜂,在花叢裡飛來飛去。好奇的戴同學,突然大叫一聲「真是有趣啊!蜜蜂正在採花蜜呢!」他高興得跳了起來。大家都受到戴同學的影響,不約而同的圍觀在花叢旁討論。於是我們在老師的鼓勵和指導下,開始研究蜜峰的奧祕。

中華民國第三十五屆中小學科學展覽-生物科評語

一、本年度生物科作品七三件,比往年略增,特別是高小及高中兩組。各項作品中一般趨勢為環保及動植物的保育概念均增加,但是最主要的並不是量的增加,或是參與共同研究的同學人數增加,而是作品的品質上大大的提昇。評審委員們非常難為,因為同學們的進步有目共睹,激烈競爭之下,難免有遺珠之憾,要怪只能怪今年的獎金和得獎名額都不能再增加,所以即使是好作品也有幾份落選。 二、同學們的作品中,許多是自己想出來的題目,或是自己設計出來的作法,在研究的創意及創作層面上看,腦與手的並用,想法與實踐合一,難怪”有價值的作品”數目比往年大為增加。 三、另外一項特點是連續性的研究增加,有許多同學,可以說在研究上已經是身經百戰的老手了,有的從小學做到高中、有的人甚至由國中的題目連續做到高中,難怪能對一項問題研究的那麼深入,來龍去脈了解的那麼透測,這就是追根究底的科學精神。希望得獎同學千萬別驕傲,因為只是僥倖比別人表現上好那麼一點點,而未得獎的同學千萬別灰心,再接再厲,一定能把這一點點差追上的。

令人心動不已的飲料-咖啡對蟑螂心搏的影響

本研究觀察美洲蟑螂(Periplaneta americana)在透過口器攝食或是藉由體腔注射將咖啡攝入體內後,在一定時間內對於心跳率變化的影響。結果我們發現蟑螂經由口器攝食咖啡或是經由體腔注射咖啡後,都會快速地增加心跳率,並在短時間內恢復,與前人研究蟑螂攝食葡萄糖後對心跳率影響的結果相似,說明透過口器攝食咖啡因對心跳率的影響可能包含神經性的訊息傳遞。本研究亦透過影像分析軟體tracker探討餵食及體腔注射咖啡因對心搏量的影響,結果發現咖啡因都會使心搏量增加。透過本實驗可延伸國中生物「心搏觀察實驗」的探究活動,亦可幫助藉由蟑螂了解咖啡因對生物心臟活動可能造成的影響,協助有關咖啡因的味覺反射與體內作用等相關研究。

看不見的魔力─電場磁場對植物的影響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人們使用電器情況也十分普遍,但有些電器用品會放出一種無形的電磁波,那對人體是否有極大的傷害呢?而地球本身是個大磁場,是否也會對人體也會有影響?於是想利用植物,以電場及磁場對植物之影響作個研究。

植物「氧」氣筒──探尋植物體內氣體

哲維家種了木瓜,帶來請同學吃。在大水桶裡洗木瓜時,木瓜浮起來了。「哈,裡面是空的。」「不對,裡面有空氣,……」這句話引起明哲的注意:「裡面是空氣,那麼,是什麼氣體呢?」許多同學都答不出來,上圖書館找資料,也找不到。\r 一夥人決定自己動手找出答案來,並且還想到許多植物內,都有神秘的空間 ……。

「呼」快「呼」慢的學問-探討萌芽種子的呼吸速度

地球是生物所共生的大環境,「呼吸」是生物賴以維持生命最基本的作用。人類會因外在條件而影響呼吸作用,但對於不論是生理構造及生長方式都和人類截然不同的植物來說,這些外在因素,是否也會影響植物的呼吸作用呢?我們從生物課本得知,植物一生中呼吸作用最旺盛的時候是在其萌芽的時候,因此,我們決定用萌芽的種子,來探討植物的呼吸作用。起先,我們利用生物課本上的方法-利用澄清石灰水試圖測定呼吸作用的速率,但由於澄清石灰水具有「定性不定量」的特質,並無法辨別呼吸速率的差別。所以如何測定植物的呼吸速率,以及哪一種植物種子的呼吸速率最旺盛,引起我們極大的興趣!

蠟蟲觀察~燈光下的零食!

本研究蠟蟲觀察~燈光下的零食!目的在觀察蠟蟲在不同溫度、光線照射下成蟲、結蛹、羽化成蛾的成長過程,過去資料顯示蠟蟲會吃塑膠,我們便把塑膠作為蠟蟲的零食,了解蠟蟲食用塑膠的狀況。研究方式為實驗法,將160隻蠟蟲分為八組,每組20隻,放入八種不同類別的飼養箱當中,觀察蠟蟲的生長。研究結果發現,蠟蟲成蟲不需要一直進食,24小時照光會加快蠟蟲羽化成蛾的速度,也會提高蠟蟲食用塑膠的動機,而塑膠沾上蜂蜜或果汁並未影響蠟蟲食用塑膠的動機。最後探討相關研究過程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蟀」哥體能王-從抓地力、跳躍高度、爬行速率探討蟋蟀足部的運動能力

本實驗主要探討蟋蟀步足的移動,如爬行速率、跳躍高度、在各材質的抓地力、步足的移動順序、觸角對爬行的功能,並藉飼養觀察生活習性。成蟲移動速率約2.0公分/秒,成蟲跳躍高度平均約身長的1.9倍,若蟲跳躍高度平均約2.5倍。在鋁箔紙、保鮮膜、玻璃紙及玻璃這四種材質上爬行的效果,鋁箔紙最佳,玻璃紙最差。但因爬行角度皆小於30度,這些材質皆適合做成飼養蟋蟀的容器。蟋蟀的步足在爬行中有兩種步伐,第一種為第一及第三對步足的左側、第二對步足的右側向前移;第二種為第一及第三對步足的右側、第二對步足的左側向前移,兩步伐交替使蟋蟀前進。剪掉觸角的蟋蟀爬行時會產生偏移,剪掉右觸角所偏移的角度最大,爬行速率也最慢。

春蠶到死絲方盡

在 85 年 3 月下旬上完三下自然課的第二單元「蠶」,覺得蠶一生非常微妙。雖然蠶寶寶的生命非常短暫,只有 35 天至 50 天左右,卻經過了三種變態和四個時期。從養蠶的過程我們發現一些疑問的地方:蠢寶寶喜歡吃怎樣的桑葉?餵食桑葉的次數和蠢寶寶的生命力有什麼關係呢?一個繭能抽出多長的絲? … … 為解決這一連串的疑問,於是和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在校園種植桑樹,還有開闢一間養蠶室,作為我們研究探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