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生物科

遷粉蝶產卵如何超前部署,好讓幼蟲長得更好

雌蝶選擇將多數的卵,產在幼嫩的阿勃勒葉片上,但能夠利用很多巧妙的方法來避免卵被天敵發現:(1)將卵以直立方式產在葉表面;(2)將多數的卵產在葉背上;(3)葉子越長,但卵和卵間的距離較遠;(4)將卵分散在寬大羽狀複葉各個側枝的複葉上,好讓天敵不容易發現。 遷粉蝶選擇產卵的嫩葉,能夠讓幼蟲壽命更長、存活更多和長得越大。第一次蛻皮後的小齡幼蟲,改餵熟葉或老葉,存活率下降最快;第二次蛻皮後的大齡幼蟲,改餵熟葉可以比較快發育到蛹期、存活率也比對照組慢下降;但若改餵老葉,多無法發育到蛹期就提早死亡;第三次蛻皮後末齡幼蟲,改餵熟葉或老葉,可以比較快發育到蛹期、存活率也比對照組和第二次蛻皮後就改餵的組別還慢下降。

池面上的拉花-探討南方圓豉甲(Dineutus australis)的習性及動物行為

南方圓豉甲屬於完全變態類的水中昆蟲,為肉食性,主要是靠嗅覺來找到獵物,視覺與振動的感官並不明顯。雄蟲前足跗節特化呈牙刷形吸盤,藉由吸盤的特性使交配順利進行。游泳模式有:(1)直線略帶S型衝刺。(2)點動前進。(3)繞圈旋轉(順時針及逆時針都有)。(4)展翅及繞圈旋轉。豉甲蟲發現(嗅覺偵測到)食物時,會啟動繞圈模式,透過繞圈產生漣漪,其它豉甲蟲偵測到水面波紋後又被啟動,因此水面的波紋很多,擾動了微環境的氣流,使得更多豉甲蟲嗅到食物的氣味,進而群策找到食物,是互相合作的覓食策略。豉甲蟲與水黽會互相競爭食餌但會驅離水黽。豉甲主要是在水面上巡游覓食,而仰泳椿、溪蝦的生活區位是在水面下,因此覓食區域不重疊,所以互不影響。

黑水虻之藥不藥由你-添加達滅芬及抗生素模擬黑水虻食料作為藥物殘留之研究

隨著養身觀念提升,不少小農採自給自足的方式耕作經營,利用黑水虻處理自家廚餘→再將幼蟲餵食雞鴨→雞鴨再供人類食用。如此簡短的食物鏈,若餵給黑水虻幼蟲的食料中含有農藥或抗生素等,殘留於蟲體內,再使用含有有害物質的黑水虻幼蟲,餵食雞鴨,再由人類將餵食黑水虻幼蟲的雞鴨吃下肚,是否會造成食安的問題? 由研究結果顯示,經由黑水虻幼蟲處理過的生廚餘及有機質,達滅芬會殘留在虻糞、蘇力菌會造成黑水虻幼蟲死亡、四環黴素會殘留在蟲體內,對於要使用黑水虻處理相關廢棄物時,應妥善依不同餵養料先進行不同處理方式,勿讓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質進入食物鏈,希望未來能應用在各種農業方面上,達到綠色環保的效益又能免於陷入食安問題之窘境。

走在蟲蟲的十字路口 ~不同磁場對麵包蟲的生長和羽化及行為的影響~

本實驗觀察麵包蟲在不同磁場的影響下,其習性、生長發育及變態情形的差異。結果發現: 一、在磁極影響下,麵包蟲的生活史中生長情形較規律,生長速度較慢,S極則最慢,因此也最重。 二、結蛹時間無磁極最快,N極其次,S極很慢。 三、無論集體或個別飼養,N極和S極的蛹期都比沒磁極的短,推測磁場會加速麵包蟲變態的速度,蛹期S極最短,無磁極最長。 四、磁場對麵包蟲的死亡率影響不大,但N極影響的麵包蟲會有食慾和活動力降低的情況發生;集體飼養時,S極的死亡率較高,N極和S極都比無磁極的早出現死亡的個體。 五、在走道的選擇上,發現和原來飼養的磁場有很大的關連性,集體飼養時的關聯性更高,走和原來飼養磁場相同的機率都有超過70%。

一覽無遺 - 氣孔計數法的改良

傳統的氣孔計數法,必須在顯微鏡下計算一小塊表皮中的氣孔數,再用此樣區推測全葉的氣孔總數,過程繁瑣、應用也缺乏彈性。我們希望能簡化過程,也讓調查更有彈性,所以我們嘗試使用單眼相機直接對整片葉片微距攝影,希望能一覽無遺的將所有氣孔粒粒分明的紀錄在一張相片中,以利後續研究與應用。結果顯示,第一,直接用微距攝影拍照就可以拍出全葉的氣孔系了,不需要顯微鏡、不用撕表皮或做印膜,能大大的簡化流程;第二,可以在直拍照片中直接計數全葉氣孔,也可以在直拍照片中劃設位置精確的樣區,能用來任意分析比較各樣區,使調查更有彈性;第三,直拍照片可使用軟體自動分析來計數氣孔系數量,有望減輕人力負擔。

紋白蝶:臺灣?日本?傻傻分不清楚!

本研究目的是為了要找出臺灣紋白蝶和日本紋白蝶的外形特徵、生活習性、食性以及活動期等是否具差異性,進行長期觀測與實驗,試圖找出答案。方法是先種植六種十字花科蔬菜吸引母蝶產卵,長期觀察兩種紋白蝶生態,並設計各種溫度適應實驗。結果發現臺灣紋白蝶和日本紋白蝶兩者的生活習性大致相同,競爭性不明顯。但日本紋白蝶能配合十字花科蔬菜的生長期在冬季大量繁殖,因食草多、天敵少、競爭者少,故日本紋白蝶能大量繁殖。反之臺灣紋白蝶在初春時開始活動,因食草變少、天敵變多、競爭者變多,數量少於日本紋白蝶。兩種紋白蝶在5月中旬已沒有發現卵和幼蟲,與兩種紋白蝶的溫度適應實驗結果一致。

百家 「蛛」子 -大姬蛛幼蛛擴散之研究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大姬蛛的生態功能。在實驗地發現,大姬蛛最常出現在校園活動中心左側樓梯的窗框,其他自然環境中數量較少。檢測大姬蛛結網的微棲地狀況,其大姬蛛的移動狀況以及數量,與照度和風力的相關性不高。在棲息地發現,大姬蛛大多產有卵囊,每隻產的卵囊數量不一。為了解卵囊中幼蛛產出後的散佈軌跡,研究中設計實驗箱,放置卵囊,並且在卵囊中的幼蛛孵化後,每日記錄其移動位置。以GGB的數學軟體,標定其不同幼蛛每日在蛛網上的位置,進行散佈模式探究。此外,為了解幼蛛在離開蛛網後的擴散情形,研究中以壓克力線仿蜘蛛絲線,並製作風洞以不同的風速,探討幼蛛可能的滑翔軌跡。

幽靈竹節蟲的環境適應性與生存策略

幽靈竹節蟲(Extatosoma tiaratum )是澳洲引進的外來種,在臺灣已經廣為飼養,若逃逸至野外,是否會大量繁衍,影響生態環境?本研究探討其在台灣的適應與防衛方式,結果發現幽靈竹節蟲在環境的適應性方面,可食用多種果樹和本土植物;風吹時身體會隨風搖擺,融入所處的枝葉環境中;在生存策略方面,幽靈竹節蟲主要採取有性生殖、孤雌生殖為輔的繁殖方式,卵會偽裝成種子以增加孵化率。其防衛方法有剛孵化時會擬態成蜘蛛蟻、若蟲擬態成蠍子、雄成蟲擬態成大螳螂,此外雌蟲會偽裝成帶刺的枝葉等。其體色也能隨著所處的環境改變以融入環境中。若幽靈竹節蟲若逃逸到自然環境中,可能對芭樂等果樹產生衝擊,於相關的飼養與管理,須儘早謹慎因應處理!

山林間的璀璨珍寶 —— 黃鳳蝶

(一)黃鳳蝶是完全變態的昆蟲。其為溫帶性蝶種,馬祖的黃鳳蝶族群為一年多世代,以芹菜、茴香、胡蘿蔔、日本前胡等繖形科植物為寄主。 (二)黃鳳蝶是中型鳳蝶,軀體是黃色,腹部有黑色細縱線。翅膀底色也是黃色,上有黑色條紋及斑點,後翅末端有長尾突,後翅臀區有紅斑與藍斑,雌蟲體型與重量比雄蟲略大一些。 (三)幼蟲的成長速度與氣溫有明顯的關聯,在26.34°C時,最適合的幼蟲生長;氣溫越低,幼蟲的生長速度越緩慢;在28.66°C時,也會使成長速度略微變慢一些。 (四)蛹期的成長速度與氣溫有明顯的關聯,氣溫越低,幼蟲的生長速度越緩慢,當日期在11月15日之後,溫度低於19°C,蛹期竟然長達125天,以蛹的型態度過寒冷的冬天。

海葵白化藻知道~海葵體色之影響因素探討

林園濕地的海葵水溝區有美麗海葵存在,引起我們想探究海葵白化因素,並以RGB值量化海葵體色,以白化趨勢值比較體色變化。實驗發現美麗海葵生存的耐受範圍為鹽度3%~6%、溫度12~37°C度、pH值6.4~8.5。海葵體色體柱顏色較觸手深,環境不適時觸手變化快速。海葵體內共生藻需吸收不同波長的光,照單色光白化趨勢值紅≒藍光>綠光,照綠光組白化較為緩和;26°C適合海葵生長,低溫21°C組白化趨勢較高溫組明顯,不同溫度有不同的優勢藻類;以打入CO2調製不同pH之海水,結果顯示pH小於6.4不利海葵生存,酸化的海水使海葵體內蟲黃藻很快釋出,是造成海葵白化的重要因素。結果可應用在以影像即時監控海洋生物,將體色轉換成數值以了解其白化趨勢及時掌握環境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