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生物科

盛夏之秋,「苦楝」的「趕孓」

本實驗研究期盼以天然植物藥劑取代化學藥劑來撲滅孑孓,並應用至日常生活中。先針對孑孓的生長環境與pH值來探討,發現孑孓在春、夏的數量較多,其生長環境pH值的範圍為7.1~8.1,喜歡中性偏弱鹼。找到孑孓的水質大多呈現清澈透明黃色,其在原水(孑孓原本生活的水)、自來水與魚菜共生水的存活狀況良好。實際效用方面,搗碎加入苦楝樹果實、曬乾苦楝樹葉子與苦楝樹果實萃取液撲滅孑孓的效果最好,可達到100%的撲滅效果,並製作『苦楝滅孓茶包』與『苦楝滅孓噴液』,依照實際狀況的需要,預防性投入『苦楝滅孓茶包』或噴灑『苦楝滅孓噴液』以防治孑孓孳生;若積水容器產生孑孓時可用來撲滅孑孓。此外,苦楝樹樹脂可以溶於水,並發揮創意製作仿琥珀的作品。

逆境而生的紅鳳菜-探討NAA、IBA與6BA的混合濃度及環境酸鹼值對紅鳳菜癒傷組織的影響

紅鳳菜是一個對人體有幫助,同時也對人體有傷害的雙面刃植物 (林威宇, 2003),且紅鳳菜是易生長及觀察的草本植物,故本實驗除了想了解癒合組織的產生,也想了解NAA與IBA及6BA的混合應用。 從實驗觀察到: 1、濃度範圍在2000ppm之下,紅鳳菜在NAA與6BA在濃度比1:1時,濃度越高越容易長出癒傷組織。 2、NAA所佔的濃度比越高,癒傷組織越明顯,IBA則反之。 3、紅鳳菜在IBA與6BA在濃度比1:1時,濃度在1000至2000ppm之間,浸泡時間一分鐘內,環境pH=6最有助於癒傷組織的形成。 4、硝酸銨對紅鳳菜產生癒傷組織的效果最好,鈣離子可提早激發癒傷組織,而硫酸根離子則會抑制產生。

『脩』也不知休--探討環境因子對葉脩生長速度的影響

本研究在紀錄葉脩的生長習性、各齡期體型的變化、探討葉脩能不能在三齡若蟲之前就分辨出公母,以及不同的照度、不同空氣流動情形、不同季節對葉脩生長的影響。本組在觀察實驗中發現: 一、葉脩經常倒掛棲息在葉背,一待就是一整天,每天大約只進食一次。 二、客廳環境下,葉脩體型比較大;教室走廊環境下,葉脩體色較深綠。 三、葉脩在二齡時,確實可從腹部末端倒數第三節邊緣與其它節邊緣連線是否呈一條流線型線條來分辨公母。 四、照度高,葉脩的生長速度快,照度極低的情況下,生長速度最慢。 五、每天間斷給予吹風的情形下,生長較快,沒風或連續吹風的情況下,生長速度較慢。 六、春天孵化的葉脩生長速度較秋天孵化的快。

黑武士進太空艙~人工飼養黑棘蟻對環境刺激的行為模式探究

黑棘蟻( Polyrhachis dives)為台灣常見的大型蟻種,以背部有棘刺及尾部有 金屬環狀光澤為其特徵。本研究我們採集野地的黑棘蟻加以人工飼養,以太空艙的 概念設計一組包含一個蟻窩筒(天然蟻窩)、一個主艙(人造蟻窩)和六個分艙(環 境控制艙)的飼養環境。在飼養期間發現,1.當在只容下一隻螞蟻的通道中相遇, 從一開始的不知所措,到遠征軍優先(倒退禮讓)進而翻身交錯通行,足見黑棘蟻 存在部分的學習行為。2.在食物選擇實驗中發現,堅硬或過於乾燥、潮濕、油脂成 分高的食物並不受歡迎,如:柑仔糖、蝦米、棗子、巧克力等。但在食物匱乏時會 將唾液分泌在柑仔糖上軟化食用。3.當過多的螞蟻聚集在喜好食物鳳梨酥艙時,由 於二氧化碳濃度過高,螞蟻一旦進入便無力爬出,形成只進不出的死亡陷阱。4.在 環境變遷適應行為實驗,本研究給予光線、震動、二氧化碳、強風、溫度等環境刺 激,發現黑棘蟻對二氧化碳及溫度相當敏感。喜歡溫暖的環境,在低溫時完全降低 其活動力;喜歡藍光環境,且對震動及強風能很快的適應。

小『薯』立大功–馬鈴薯種薯克數成長情形與收成量之研究

馬鈴薯品種很多,我們選擇其中常見5個品種作為實驗種薯:研究發現發芽效益以克數來看是10g與20g,以品種來看最好黃肉,最低的是紫肉;成長高度以品種看臺一長得最好,克數則以40g長得最好,5g最差。馬鈴薯結薯總克數以克數來說:40g收成量高,50g並未占種薯優勢,5g最差,顯示成長高度與結薯總克數有相關性;以品種來說:則以大葉多,紫肉少。 從 CP值來看,首推大葉5g、臺一8g。從成本計算利潤而言,種植大葉5g的利潤最高,紫肉5g最低;從種植面積計算利潤來說,則是紅肉40g最高。 10g、20g文獻所言最佳種薯克數,然而實驗發現不論以收成量、CP值或利潤而言都顯示未必有最佳表現。

「淨」觀其變—汙染水質的清淨方式及變化

工業化與人口增長使各種汙水的排放量增加,已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及我們的身體健康。本研究探討汙染水質中自然因素對汙水之影響及其變因,討論深淺、照光等因素對汙水的改善影響。種植三種溪流中常見的水生植物,以及利用隨手可得的簡易材料自製過濾雜質的濾水器,期望以對環境友善的方法來改善水質汙染。結果發現照光會增加汙染程度,在殺蛇溪以表水層含有的汙染物質最多;水面底下20公分則浮游生物數量及繁殖率高;水面底下40公分(近河床)含有最多水生植物能吸附的物質。三種水生植物均能有效淨化水質,且皆對底層有極佳的淨化能力;pH值皆為升高,吸附物質多為酸性物質,而槐葉萍的清淨能力最佳。在濾水器淨化水質方面,僅濁度上有明顯改善。

「藻汁」如此,「再生」一次!

在水族館中購買的毬藻(Aegagropila linnaei)發現從藻絲成長快可能具備促進細胞再生能力。在不同毬藻汁濃度下,對完整渦蟲的成長並無顯著差異(成長率為5%~ 10%),但受切割渦蟲在0.5%毬藻汁的處理下,再生能力表現最佳,可見低濃度毬藻汁可提升組織修復能力,而高濃度的毬藻汁會妨提高死亡率。將渦蟲切割後照射紫外光,結果指出紫外光的確造成細胞傷害,使再生能力減緩,而以0.5%毬藻汁處理後,渦蟲再生率明顯提升約15%。另僅以0.5%毬藻汁處理傷口24小時,其再生率更加提高約10%,可見毬藻汁中的再生因子短時間即可進入體中發揮作用,且前兩天為再生的關鍵期。

影響草王-銳頭瓶爾小草生長與分布的因素

有「草王」之稱的銳頭瓶爾小草(Ophioglossum petiolatum Hook)為台灣短草地常見的小型厚囊蕨。它出現在校園花圃中,但分布很不平均。我們根據光線、溫度、溼度、土壤pH值與伴生植物的影響,研究銳頭瓶爾小草在校園的分布。本研究發現:1.銳頭瓶爾小草喜愛冬季早晨由南方照射而來的暖陽,且照射時間需超過6小時,較適合銳頭瓶爾小草的生長;2.由西北射來的午後陽光,由於溫度太高,無法促使其生長;3.馬櫻丹會抑制銳頭瓶爾小草的生長,使其無法生長在種植馬櫻丹的花圃。

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打造世界第一台室內二氧化碳清淨機

藻類,一群會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種類與數量龐雜而多元,與陸地上雨林一樣,堪稱為地球水域的肺。本研究的紀錄,藻類的複雜度及數量多寡,與人口密集呈正相關。光照時進行光合作用,的確會消耗二氧化碳;如同其他生物一樣會進行呼吸作用,所以於黑暗處理時,也證實排出二氧化碳。實驗中藻類對於藍光的喜好度優於紅光,但仍不能忽略紅光對藻類生長的必要。CP system運作下,於第6-10天的消除二氧化碳速率達到最高,一直穩定到19天,並於第20天出現疲態。呼吸作用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速率20天內的差異並不明顯。經動物實驗證實,系統確實擁有強大消除二氧化碳與減緩氧氣消耗的能力。實驗後的藻類也可製成對人類與環境有利的健康油品、生質柴油等。

寸草不生_植物相生相剋作用之探討

本實驗旨在研究如何利用植物間的相生相剋作用達到防治雜草的目的,並藉由多種假設與實驗,探討在何種處理之下,能夠對於大花咸豐草種子發芽有最佳的抑制效果。主要研究結果顯示為:各種實驗植物中,以烘乾72小時之黑板樹葉片萃取液對大花咸豐草發芽的抑制效果最佳,且當用蒸餾水萃取植物萃取植物之處理方式有利於抑制物質的析出(例如:浸泡較久時間),則對抑制發芽之效果有正面的影響,在野地實驗方面,我們初步發現黑板樹萃取液對於大花咸豐草種子的抑制效果是特別顯著的,且不論是對於大花咸豐草種子發芽或植株生長皆具有負面的影響。往後持續研究的方向,主要著重於在不同環境的野地進行測試,以進一步確定此方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