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生物科

「鯊」馳「電」掣 ---- 鯊魚感電能力之影響因素分析

斑鯊透過羅倫氏壺腹細胞感應周圍環境電場,以提升偵測附近獵物的能力。過去針對斑鯊電感能力的研究,多著重於生物行為表現,量化分析較不足。本研究首先透過外界電場刺激非活體斑鯊,分析斑鯊腦部負責處理電感之區域,並探討電流在斑鯊體內的流通路徑;接著以銅片、碳棒等素材模擬斑鯊及周圍環境,量化分析斑鯊身體構造因素(如鯊體長度)、環境因素(如水之深淺)、獵物因素(如周圍魚群多寡)及斑鯊活動因素(如鯊魚頭部擺動)等因子對於斑鯊電感之影響。實驗結果顯示大腦前端為電覺反應處理區,有訊息交叉現象;軀幹部電阻大,有阻隔電流發散的導流效應。本研究提供發明一套估算池內魚隻數儀器的概念,及利用電流測得神經傳導路徑的方法。

王者之姿-皇蛾

馬祖雖然地處離島,但是蛾類物種相當的豐富,不論在郊外或是在校園裡都,可以見到各式各樣的蛾的身影。由於收到友人贈送的皇蛾的卵,進而引起我們飼養牠的興趣,並希望透過飼養的程,進一步認識皇蛾的一生,包含牠的生活史及寄主食物以及其他相關的蛾類的知識,更進一步了解馬祖其他的大型蛾類,讓我們更懂得珍惜馬祖的一草一木及愛護馬祖的環境。

綠能固碳做環保--水藻固碳效能的探討與應用

水族箱中讓人討厭的絲狀藻,富含光合色素,若能廢物利用,以它為植物固碳機的主角,結果有令人亮眼的效果。為了找尋其他固碳的植物,比較水蘊草、珍珠草、大紅葉和綠藻後,發現: 1.由比較各種水中植物的固碳效果中,發現葉片小的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比較佳 2.由測定植物葉綠素的成分中,得知植物光合色素濃度高者,固碳效果好;且發現胡蘿蔔素亦可行光合作用 3. 影響植物固碳的因素有:適當的水中植物(絲狀藻、綠藻);將空氣中的CO2溶解到水中;照光效果要好 4.結合綠藻、PVC管、太陽能水循環裝置,設計綠藻二氧化碳清除機,幾乎可以完全去除二氧化碳 魚缸中令人討厭的藻類,變身為對抗溫室效應的尖兵!

酸溜溜的滋味-探討酸鹼度對封閉水域莫氏樹蛙蝌蚪的影響

本文以山林間利用蓄水池或小池塘等封閉水體繁殖的莫氏樹蛙為對象,探討酸鹼值對莫氏樹蛙蝌蚪的影響。發現:(1)在野外被莫氏樹蛙使用的水池酸鹼值範圍很廣,可從pH 4~10;(2)蝌蚪在中性水體中的上浮呼吸次數最少,顯示此時代謝最慢,鹼性水體中蝌蚪上浮呼吸明顯增加;(3)蝌蚪在中性水體中的移動次數最少,偏離中性時活動次數增加,造成無謂的能量消耗;(4)使用酸鹼值梯度之水槽來檢視,發現在可選擇時,蝌蚪偏好中性,即使活動範圍可從pH3~10;最後(5)當蝌蚪生活在不同酸鹼值下,成長發育並沒有負面影響,甚至在些微偏離中性時表現得更好,顯示pH 5~9是可忍受的範圍。故本研究推測莫氏樹蛙的酸鹼容忍範圍在pH 4~10,且在 pH 5~9仍維持成長及發育的最佳表現。

潮間蟹逅—萬歲大眼蟹的行為研究

本次研究主題是以香山濕地的萬歲大眼蟹為研究對象,研究牠的身體構造、樣區是弱酸偏中性的泥地環境、泥地濕度大於58%以上便會出洞活動。研究洞穴長寬比與洞穴和身形的關係,洞口與背甲寬的比值平均為1.55~1.78,螯的長度大於二分之一背甲長度,背甲長對寬的比值為1.54~1.71。 研究大螯的作用、揮舞的頻率及時間;看到鏡中影像會張螯夾取、停留觀望或想要逃走;蟹和蟹的搏鬥方式,體型小的蟹有順從行為而幫忙清潔;為了調節體溫有晒太陽的特殊行為。泥地上的少數雄蟹,大螯在繁殖季節會變成鮮紅色,推論為婚姻色。 影響萬歲大眼蟹入洞的因素為振動,實驗發現牠有固定的洞穴,且一蟹一洞穴,探索新環境能力弱,遇危險會躲在角落及裝死,沒有記憶空間的能力。

有氧森活-探討國中生高海拔身體適應程度影響因素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海拔高度血氧飽和度、體適能與高山適應程度之關聯性。利用高山適應評分系統為受試者分組,再進行各組體適能測驗成績及不同海拔高度測量之血氧飽和度之研究。研究結果顯示: 一、血氧飽和度會隨著海拔高度上升而下降,於相同海拔高度,適應較差者之血氧飽和度比適應較佳者低。 二、體適能部分項目(立定跳遠、800/1600跑走)會影響學生於高海拔的適應狀況。 建議可利用本研究結果,針對體適能立定跳遠、800/1600跑走成績較差者加強訓練,登山過程中多關心血氧飽和度下降幅度較大的同學,以減少在高海拔地區不適症狀的發生,期望本研究結果可供校方或其他單位日後安排登山行程參考。

走揣正港的濁水米_探討不同土壤類別與灌溉用水對水稻生長的影響

土質與水質會影響不同地區稻米的品質。那麼,濁水米跟濁水溪有何關聯呢? 調查三種水稻樣區,分別有八卦山黃土或濁水溪黑土,以及用濁水溪濁水或地下水灌溉。並且比較不同季節的二期與一期稻作,以對應水圳濁度的變化。 結果顯示有黑土或濁水的樣區在植株高度、莖部周長、分蘗數量以及單束水稻稻穀數量等數據比黃土或地下水還要好。濁水灌溉的樣區甚至在水圳混濁期的二期稻作的稻穀數量比清澈期的一期稻作還要多。植株距離出水口越近,各項數據也有較好的趨勢。可見適時補充營養的濁水又比黑土來得重要。 觀察水圳的全年濁度變化,農民取水時機成為能否取得養分的關鍵。因此,黑土濁水加上配合自然循環的田間管理,可以做為認證濁水米的必要條件。

校園我最行---我是抑制草種子萌發與生長的高手

同學提出校園觀察時發現的問題,經老師解說和引用相關研究,發現校園植物中有些在其所在之處,周圍雜草稀少,甚至少有其他植物,本實驗採集符合此一現象的校園常見植物,進行根、莖、葉粗萃取液培養百慕達草及律柏草種子,觀察是否具有抑制作用。結果顯示校園中多種植物的萃取液皆會抑制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其中以九重葛的抑制效果最顯著。因此採集九重葛的根、莖、葉不同濃度萃取液進行百慕達草及律柏草的萌芽和生長實驗,發現九重葛的葉萃取液抑制效果最佳、根次之,而且隨著濃度越高效果越好。並根據九重葛植栽土壤具有抑制萌芽和生長作用的實驗,因此推論九重葛可能藉由淋溶作用及根泌作用達成相剋作用以影響植物的萌發與生長。

超級馬利─臺灣產馬利蛛屬(法師蛛科:蜘蛛目)之新記錄種探究

台灣目前的法師蛛科(Zodariidae)僅紀錄1屬1種,我們在校園內利用掉落式陷阱,對地表無脊椎生物進行調查時,發現一未知種的蜘蛛,經比對文獻,鑑定其形態構造,推論是原產於日本西表島的黃足馬利蛛(Mallinella fulvipes, Ono & Tanikawa 1990),為新紀錄屬與新記錄種,並對雌雄標本重新描述、測量及繪圖。本研究首次記錄到黃足馬利蛛的巢穴形態,並描述其捕食行為、卵囊結構及子代數目。

蛹結同心

我們透過觀察淡紋青斑蝶幼蟲及蛹的生長環境,並觀察牠們的寄主植物,探討蛹體的顏色會隨周遭環境而變色及蛹的絲墊所能承載的重量,推論幼蟲化蛹時也有省力的科學概念,並驗證絲墊與附著物所夾的角度30°會比所夾的角度90°,能承載大於1倍以上的重量及大自然的抗力。蛹的絲墊黏著力強,抗拉強度大於3M掛勾,經過4個月的風雨侵襲,絲墊仍能保有原來的負荷力。 前蛹期掉落的幼蟲,依舊能靠身體的蠕動而成蛹。即將羽化的蛹,不慎掉落,可藉由蛹體尾部的破洞突破蛹殼及外力的協助,成功羽化。羽化出蛹殼的蝶,尾部被絲墊黏住了,無法及時把體液流到翅脈,翅膀畸形,即失去飛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