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生物科

鐵人三棲特種部隊-探討毛足大龍蝨習性、分泌物及動物行為

毛足大龍蝨屬於完全變態類的水中昆蟲,幼蟲三齡,卵到成蟲的發育日數約為 91.19 天。 成蟲為肉食兼腐食性,是食屍性分解者中很有效率的清道夫,主要是靠嗅覺來搜尋食物; 幼蟲是獵食性,性情兇猛俗稱水老虎(water tiger),主要是靠視覺及觸覺來獵取食物。 雄蟲前足跗節所特化的三節有類似吸盤(附著器)的功能,附著器的構造共有四排,每排有兩顆,也有三顆,上面佈滿很密的剛毛,藉由吸盤及毛的特性使得交配順利進行,吸力約 0.266牛頓。雄雌成蟲皆會分泌的藍白色液體,為水溶性,水中的大肚魚平均約 51 分 35 秒開始受影響,平均約 18 分 32 秒赤蛙科蝌蚪開始游速變慢、身體扭曲最終到昏迷,推論此分泌物可能對於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對於神經元的離子通道)有不良的影響。

仰天藏毛怪—探討普小仰椿象的毛特性、習性及動物行為

普小仰椿象(Anisops ogasawarensis)屬於漸進變態的水棲昆蟲,生活史包括卵、若蟲與成蟲,生命史約6個月。身上表面著生很多細毛,其中腹面側邊的毛間距(約為3.585μm)及腹部腹面的細毛間距(約為6.895μm)其可以讓水因其表面張力而防止水進入,但是卻可以保留空氣流通,與蓮葉效應有相同的作用(有超疏水性)。仰椿游至水面時,腹部側邊的毛會打開,有像救生圈般能浮在水面上的功能,沉入水中時,毛則閉合。屬於肉食性,偏好在水中上層活動,空間上的適存值約8.166隻/公升;仰椿滑動一次後足前進的距離約為體長的4.65倍;捕食策略為主動攻擊,以視覺為主,振動為輔進行偵測,偵測(發現)到獵物距離約55.29±5.6mm; 攻擊獵物的時間約0.29秒,另外有鳴叫、飛行、跳躍、假死等有趣的行為。

龍潭湖Say:魚類與棲地生態環境關係之探究

為了解龍潭湖之優養程度,本研究運用宜蘭縣環保局之”宜蘭縣流域污染源管理及污染削減計畫”在龍潭湖進行監測的資料,以卡爾森指數分析評估龍潭湖優養程度。 接著依龍潭湖環湖步道為路線,探究湖岸魚類棲地環境類型,制定採集魚類的採集點,共有4處。在採集點以手抛網撒網採集湖岸的魚類物種,採集期間為105年3月14日~18日,共5天。每一個採集點撒網2次,共採集到101隻魚,加以辨識後,依此建立龍潭湖魚類棲地生態環境地圖。

芋頭半胱胺酸蛋白酶抑制劑對桑蠶生長影響之研究

芋頭高雄1號比起其他品種儲藏時間較久,較不容易被病菌入侵,進一步發現其含有較高含量的半胱胺酸蛋白酶抑制劑,然而此蛋白質能否對昆蟲有抑制的效果,是否能當作生物防治的材料,待進一步研究;我們利用重組蛋白質芋頭半胱胺酸蛋白酶抑制劑 (tarocystatin) 以及對照組BSA與水塗佈在桑葉上,餵養兩周大的桑蠶持續三周,發現桑蠶的生長情形均受到tarocystatin的抑制,並且有較高的死亡率,推論tarocystatin可以影響蟲體的消化吸收功能,造成養分吸收減少而死亡。未來可以進一步研究並純化,發展生物防治取代化學農藥使用量。

倒立水母的環境調查與收縮行為初探

倒立水母其傘部會收縮引發水流,為水母帶來獵物。本研究除進行在林園濕地中倒立水母的數量調查外,並設計實驗,探討個體大小、光照與否、餵食豐年蝦對其收縮次數變化之影響。水母對於暗區與亮區的選擇及對三個連續性光照梯度的選擇。研究結果顯示,其個體越大,收縮次數越少;白天與用手電筒照射的狀況下,收縮次數也較多;在餵食豐年蝦的條件下,其收縮次數也有明顯的增加。水母對於亮區也有明顯的移動。田野調查中,冬季調查水母數量大約500多隻左右,但進入夏季時節數量超過1000隻,4-5月為繁殖期,大量增長。對於水母的消長狀況,需要長時間的監測,進行更多的宣導和教育,進而維持濕地生態的豐富與多元性。

養我育我的部落勇士—探討小米(becenge)的生存之秘

我們蒐集了10個不同栽培種的小米,並模擬的小米在生長時可能遇到的逆境,觀察小米在黑暗、土壤鹽鹼化、淹水、乾旱的生長情況。結果顯示,小米能在缺水20天的情況下生長,但是卻無法在太潮溼或鹽分過高的環境中生存。此外,我們從中篩選出兩種耐鹽小米與兩種不耐鹽小米,它們在鹽逆境下皆能透過鈣離子來調節小米的抗鹽反應,且在根部皆有過氧化氫累積現象,然而耐鹽小米能透過累積更多花青素、較高的過氧化酶與過氧化氫酶活性來提升耐鹽小米的抗氧化能力,增加其存活率。我們的實驗能夠讓大家更加了解小米,並幫助原住民了解小米生長狀況不佳的可能原因,未來我們將篩選出的兩種耐鹽小米作為種原,期望培育出更耐鹽的小米品系。

秀髮飄逸種是行~馬利筋與鷗蔓超級比一比

種髮是中空透明的管狀結構,種髮長度越長,種髮帶著種子飛行的距離越遠。種髮數目愈多,可以在空中停留較長時間。溫度和濕度會影響種髮和種子重量,乾燥炎熱的夏天果實成熟時,剛好適合種髮帶著種子飛行。馬利筋果實較大、種子數較多,種髮與種子重量接近,在空中能停留較久時間,在人為環境裡,容易發芽生長。鷗蔓的種子雖較大較重,但種髮較長,在強風時種髮可以帶著種子飛行較遠的距離。在海邊或開闊山區風都很大,所以鷗蔓的種髮還是可以承載種子,飛到很遠的地方傳播。鷗蔓種子發芽率很高,可以適應惡劣環境及土質,加上果實平均離地高度較高,增加被風吹送的機會,所以種子數量雖少但仍在繁衍上具有特殊優勢。

發現溪蟹桃花源—尋找南海溪蟹的秘密

校內有機農田裡有許多泥穴,老農告訴我們是螃蟹洞穴,經觀察發現是臺灣特有種—臺灣南海溪蟹。因鄉村現代化和汙染等因素,導致族群數量急遽減少。相關研究中,沒有南海溪蟹挑選巢穴和對環境需求等資料,期透過此研究了解牠築巢行為和巢穴構造及對環境的需求。 我們發現南海溪蟹巢穴:1.除棲居的彎曲主穴,還有逃生直穴;巢穴直通地下水層,提供逃生避難並保有水分。2.挖出的泥土會堆成小土堆,但交配時則將洞口完全蓋住。3.主要在夜間活動,為雜食性動物,吃巢穴附近的蟋蟀、蚯蚓、農作物及泥堆腐植質。 希望此研究能讓大家了解和認識臺灣南海溪蟹,避免渠道水泥化及水源汙染,以供臺灣南海溪蟹優質的棲息地,讓這個台灣特有蟹類家族持續穩定的繁衍。

「螺」生「們」─水池生態系中石田螺(Sinataia quadrata quadrata)與福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及環境間交互影響之研究

本研究探討石田螺、福壽螺與水池溼地三者間交互作用對環境及族群數量之影響。結果發現野外水池環境中兩種螺族群單獨存在時,石田螺死亡率(80%)遠高於福壽螺(45.8%)。共存時則相反,石田螺的活動力受福壽螺影響明顯下降,被鳥類發現的機率降低,死亡率亦大幅降低(25%);共存亦使石田螺被附著次數大幅增加,促使其生殖潛能升高,族群總數亦較福壽螺為高。 兩種螺對水質影響截然不同,福壽螺會大量啃食水生植物,使浮游藻類數量遽增,水質惡化;石田螺具有快速取食浮游藻類的能力,故能讓水質清澈。當水質惡化時,石田螺的存活及生殖能力則驟降。 石田螺未來應可嘗試推廣養殖於水族箱中,以取代外來種琵琶鼠魚的功能,減輕其對水池溪流生態的危害。

欒紅椿動-臺灣欒樹和紅姬緣椿象互利共生探究

本研究在探討臺灣欒樹種子成熟程度對紅姬緣椿象族群成長的影響,以及紅姬緣椿象刺吸成熟種子的洞數對種子發芽率的影響。在研究裡我們發現當臺灣欒樹種子越成熟,紅姬緣椿象族群成長就越明顯;種子成熟的數量越多,紅姬緣椿象族群中的若蟲大量產生,並發育為更多成蟲;我們更發現臺灣欒樹成熟種子因為紅姬緣椿象刺吸的作用,會讓臺灣欒樹成熟種子的發芽率產生變化。因此,臺灣欒樹的成熟種子會促進紅姬緣椿象族群成長,紅姬緣椿象刺吸臺灣欒樹成熟種子的作用也會提高種子的發芽率,所以兩者之間存在互利共生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