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生物科

「澱」「光」石火-葉片澱粉半定量分析法的設計與實測

為延伸國中教材中測定植物葉片澱粉有無的方法,使具有比較澱粉多寡之功能。我們設計出能將澱粉半定量分析的簡易方法—米字檢測法:利用「澱粉與碘液產生的深色錯合物,會因澱粉濃度不同而對米字圖形產生不同遮蔽率」之原理,製作「澱粉濃度—米字遮蔽率常模」。應用上,我們建立了米字檢測法標準操作程序,對照常模後即可快速比較葉片中澱粉含量;相較分光光度計吸光值或沉澱法,米字檢測法具有便宜、器材簡單、操作簡便等優點。我們並從校園植物篩選出日日春(Catharanthus roseus)與芳香萬壽菊(Tagetes lemmonii ),以米字檢測法進行葉片澱粉代謝實測;發現不同植物在不同季節及光照變化下,葉片中澱粉含量變化也不同。驗證米字檢測法於探究植物澱粉代謝上具有應用價值。

金門慈湖地區鸕鶿(Phalacrocoraxcarbo)移棲行為之觀察研究

2002 年10 月至2003 年4 月,我們就鸕鶿族群在金門最大的夜棲地-慈湖,調查其離巢與歸巢等移棲行為,發現該夜棲地的鸕鶿族群數最多的季節為 2 月,達 7750 隻。牠們每天早上約 10 時前離巢至沿海覓食,到傍晚約 6 時前回巢,其離巢與歸巢時間與遷移狀態有關;至於離巢與歸巢的方位,則與風向有密切關係有關係。牠們每天群出群歸,清晨以震撼之姿飛過天空,傍晚則又分隊,以不同的變換隊形歸巢,是金門鳥類重要的生態奇觀之一。

「甜」嘴「酸」舌,耐人尋「味」-探討酸對甜味的影響

本研究想了解酸對人感知的甜味有何影響,實驗以固定糖度改變酸度(固糖),及固定酸度改變糖度(固酸)兩種模式來探討。 比較兩種模式,固酸辨識度皆較高。 比較糖的種類,砂糖受酸影響較小,固糖時較甜,糖度低時有味覺混亂,出現高甜度,共有8種;HFCS較易分辨不同糖濃度,固酸時較甜,不易受不同模式干擾。甜味的不同可排除是氫離子的影響,加酸後辨識力都會提高,可能是TypeIII被酸激活後,釋放5-HT抑制TypeII活性,使其不會過度疲勞,所以辨識度上升。 應用在生活上,若怕甜味被酸干擾,可用砂糖,較不易被影響;用HFCS調飲料,建議用固酸模式,甜度較高;喝加HFCS的飲料時,因辨識度高,可選擇糖度較低的飲用;使用砂糖調飲料,可採用固糖8種健康配方。

光 的「膜」術師

翠蘆莉是野外常見、觀賞性高的花卉,其果實所迸裂的種子泡水後,表面很快出現一層白色纖維絲黏膜,我們觀察這層外膜具有高度吸水力、保濕和復水能力,以及黏性、延展力會因為強酸、強鹼而破壞,然而外膜的存在會抑制種子發芽,但其可以幫助抵抗高溫等環境以助發芽。我們進一步發現翠蘆莉種子萌芽需要光照,黑暗環境的萌芽率低於光照處理,且發芽所需天數長;接而LED紅光處理種子發芽率相較綠光、藍光和白光增加20%,發芽率高達90%以上,且隨紅光強度提高,發芽所需天數更短,而紅光和藍光處理幼苗相較白光,對幼苗型態生長、根系活力、葉片色素含量均有促進效果。

紅樹林不是我的家-紅樹林變遷對底棲蟹類的影響

本研究在探討挖仔尾自然保留區紅樹林變遷對於底棲蟹類的影響,如果不受到干擾時,潮間帶生物分布會依據土質特性與潮間帶高低呈現有順序的分布。影響潮間帶底棲生物分布因子有土質、潮間帶高低、紅樹林,其中以紅樹林影響最大,紅樹林的變遷會影響底棲蟹類的種類與分布。底棲蟹類生物的辛普森指數在紅樹林多樣性(0.21~0.50)較低,一般潮間帶(0.65~0.78)較高。另外紅樹林與一般潮間帶的土壤pH值,沙泥百分比、照光度、地表溫度、底泥溫度差異很大,棲地特性完全不同,所以在不是紅樹林生長的地區種植紅樹林,會嚴重影響底棲蟹類與分布,建議種植紅樹林前,應先評估其對於底棲蟹類的影響,以免影響原有的蟹類與生態系統。

高潮線上過生活—北台灣沙岸生態系能量流動的解析

課本上學到生態系的內容時 ,都是標準的擁有生產者的生態系,但對於沙岸生態系的潮汐變動與缺乏生產者下生態系統如何建立則罕見有人探討。本研究挑選北台灣海岸兩處地型,進行高潮線上有機碎屑的調查,並利用目視採集法、空拍攝影法、掉落式陷阱法及錄影記事法來解析沙岸生態系的生態關係,且用辛普森生物多樣性指數計算沙岸生態系的生物多樣性。研究結果顯示,沙岸生態系的能量來源多來自海浪沖上岸的有機碎屑,而有機碎屑也多是來自陸域生態系,洋流則亦會影響有機碎屑的組成,且防風林以及河口左右岸都不會顯著影響沙岸生態系的生物多樣性。本研究初步建構沙岸生態系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組成,並為生態學研究的缺口,盡一份拼貼大自然全貌的心意。

蘇鐵不認輸-探討辛香料植物汁液對白輪盾介殼蟲之影響

臺東蘇鐵受到白輪盾介殼蟲感染覆蓋,及東陞蘇鐵小灰蝶啃食嫩葉,使得數量減少,所以,我們想以非化學農藥方式尋找有效防治該種介殼蟲的方法,以生物製劑概念從生活周邊的辛香料植物為實驗材料,比較辣椒、大蒜、薑的防治效果。研究結果發現辣椒汁液的效果最佳;除此之外,我們還調配含有1%鹽分的辛香料植物汁液,噴灑於刷除白輪盾介殼蟲的臺東蘇鐵植栽上,其對白輪盾介殼蟲的防治效果比未含有鹽分的辛香料植物汁液佳。因此,我們認為,辛香料植物汁液會讓白輪盾介殼蟲不願靠近臺東蘇鐵葉片,而達到保護臺東蘇鐵的效果,使得臺東蘇鐵重現生機。

捕「蜂」捉「癭」~探討一種未知寄生蜂的生態及對檬果壯鋏普癭蚋寄生模式

校園芒果葉自2014年被檬果壯鋏普癭蚋寄生,癭蚋形成的癭室內發現寄生蜂存在,經熱帶園藝試驗所轉送鑑定為膜翅目釉小蜂科,Aprostocetus sp.,目前無文獻描述生態。寄生蜂卵及幼蟲期約18~20天,蛹期8~10天,成蟲8~10天。成蟲雌性(1.53± 0.13mm)較雄性(1.15± 0.11mm)大,雌蟲具紅棕色產卵管。秋冬時,蟲體腹背有單一條紋,雌雄位置不同;夏季時,田野及溫控實驗顯示高溫會提升寄生蜂多條紋比例。田間寄生蜂雌雄比為0.7:1,會行孤雌生殖。寄生蜂在癭蚋2及3期癭室時寄生,由葉背產卵至癭室內,外寄生且為單一寄生。被寄生癭室停止增厚且外型變大,雌雄蟲羽化通道大小不同且位置不固定。人工放蜂能減少30.93%癭蚋成蟲,為自然寄生之抑制率的1.5倍,具有生物防治潛力。

好「皮」喔!—臺灣皮竹節蟲的生態多樣性

本研究在探討臺灣皮竹節蟲的校園食草、生命史、孤雌生殖和環境對牠們的影響。我們在觀察實驗發現:我們的校園內臺灣皮竹節蟲的食草有5種,不管是一般養殖容器或是改變環境顏色的容器養殖,食草多樣就會提高竹節蟲的存活率,反之,則越低。改變環境顏色養殖只會影響到竹節蟲的生命期,不會對體長和體色造成改變。臺灣皮竹節蟲除了會兩性生殖,還會孤雌生殖,兩性生殖的卵會比孤雌生殖產的卵孵化時間還短,產卵數較多、孵化率較高;不論是兩性生殖或孤雌生殖卵的孵化天數長短深受季節的影響。竹節蟲斷足的足數越多,死亡率越高。竹節蟲斷足的情形和竹節蟲的存活率會受空間和竹節蟲數量的影響,空間越小,蟲數越多,斷足機率越高;反之,則越低。

紅燈籠下的小奇兵

本研究是觀察臺灣欒樹的構造及研究其和紅姬緣椿象的關係,透過校園及飼養箱中的紅姬緣椿象研究其型態構造、行為特性、有趣行為及生殖方式。 研究發現紅姬緣椿象生長過程為不完全變態,卵、五齡若蟲及成蟲,經過5次蛻皮及羽化,平均21.4~23.4秒群聚完成,溫度降低及升高會形成群聚,偏好黑色及粗糙表面,會吸食黃蓮粉,排斥紅光,反應率平均為64%,每對交配次數平均4~6次,時間平均42.6 ~54分,產卵數量平均12.8~19.8顆,交配時靜止不動,受干擾時成一字形前進,會有搶偶的行為。 欒樹種子經過紅姬緣椿象刺吸,發芽率為36%,花圃長出55株欒樹小苗,無患子雖和欒樹種子同屬無患子科,椿象對其吸食率只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