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物理科

飛蛋

我們都放過天燈,當天燈緩緩升起飄向天際時,心中都會產生一股對大自然力量的奇妙感受。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看到電視上探索頻道播放的節目--「中國古代發明」,一個中國兒童利用線香加熱空蛋殼後,蛋殼就會飄浮在空中。這個畫面讓我們想到「天燈」與「會飛的蛋」之間的關聯,兩者都是憑藉空氣的浮力,可是兩者的體積與重量大不相同;在四年級的自然課中,曾提到空氣浮力,所以我們以相同的原理,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加熱空蛋殼,但是都無法使空蛋殼飄浮在空中,只好利用天燈推算加熱後的空蛋殼所可能擁有的空氣浮力,結果發現探索頻道裡所介紹的『飛蛋』 , 竟然是一個不可能的假象。

點滴

水滴靜止在桌面上時,不僅受到了重力、正向力、表面張力以及附著力,而其中附著力是高中課綱不曾深入探討過的,而我們也找不到和接觸面間位能有相關的理論,於是我們運用熱力學第二定律作為理論基礎,使用附著力能量型式的原創假設,並設計實驗來驗證。

彈不回來的四輪車─用新設計實驗車探討碰撞問題

在自然科學“ 四輪車與小山坡”單元裡,我們知道車子在下坡路段由於車速快煞車失靈,往往造成車禍主要原因;近來我們又常在報紙上看到砂石車肇禍死傷慘重的消息,今人怵目驚心,為什麼砂石車會成為車禍的“第一殺手”呢?這個問題使我們聯想到車子行進速度和車子碰撞 … … 等一連串問題,引起我們研究興趣。

童言童語的大啟示

我們是一群才上小學不久的小朋友,自從我們學會了注音符號,老師就鼓勵我們多多看書,所以,我們已經看了一些書了。有一天,翰昇帶著一本書一科學樂園到學校,很得意的告訴小朋友:「吹泡泡不一定要用嘴巴吹喔!」小朋友們覺得很奇怪,不用嘴巴吹泡泡,要怎樣吹呢?大家一起來問老師,老師就帶著大家研究怎樣吹泡泡。

走進「複式槓桿的巧妙世界」 創新「0」元施力工具

本研究可說是『學以致用』和『知難行易』的代表作。又因所用材料全是廢棄物再利用而得名「0」元施力工具。 開學了,每天同學開啟教室裡高窗上的月牙鎖,既費時又危險鏡頭又出現了! 這學期自然課第一單元巧妙的施力工具(槓桿):它告訴我們槓桿有可以改變方向、加大移位的功能,正好可以運用它來研發可以解決控制高窗月牙鎖的難題,終於研發出簡單巧妙的施力工具。 ◎本研究採二階段方式進行: 第一階段:直接面對、邊做、邊學、邊修正的務實作法。 第二階段:根據第一階段的成果,去追求它的基本學理、實際操作,以及本施力工具功能的分析,有條不紊的整理與檢討。學生也因此領略『知難行易』的道理。

前進吧!橡皮筋動力輪船

我們的實驗目的主要是探討影響橡皮筋動力輪船在水面航行距離的因素為何?瞭解其相同船身、相同重量且動力相同時改變船輪的位置、船身重心、不同樣式與大小的輪、船型樣式、船體外型(前檔風玻璃傾斜角)的各種變化來瞭解影響橡皮筋動力輪船的行進距離等因素,並針對改變船輪轉軸製作方法不同、船的寬度與高度對行進距離影響進行實驗與探討,來驗證我們的想法,藉此充份掌控一些符合節能的動力船艇技巧,可加以利用、與了解。

「碰」─行車安全的變因

正是個又冷又濕的冬季,冷風颼颼、細雨綿綿、路上濕瘩瘩,睡眼似未醒,擔任這星期本校交通服務隊隊長真衰。哨子拼命吹有些車輛就是煞不住也許路太潮濕,也許校旁高架橋斜坡太大駕駛車速太快,也許重貨車為何要載那麼重,也許是路面太滑,太多的也許使得本校交通服務隊服務擔重又危險。本班服務隊集中腦力如何解決,於是產生研究動機。我們在上自然課第八單元 『 四輪車與小山坡』中得知物體重量體積、斜度、速度、對衝撞力與煞車的影響,但我們擔任交通服務隊經驗上告知我們不只課本這些,還有一些變因可導致更大交通事故,我們要深入研究才能解決本校交通安全問題。終於我們在老師指導下研究 『 行車安全的變因』。

中華民國第卅屆中小學科學展覽-物理科評語

一、參展作品多從日常生活中尋找題材,探討有關物理現象的問題,設計可行的實驗,尤其國小、國中組參展數不少,甚為難得。 二、今年作品中有探討環保問題,顯示同學對於今日社會上重大問題亦能與以重視及關心。 三、今年最品中有噸鄉土間所發現的疑問傳奇作有系統的探討,以實驗及模型証明,對傳說錯誤的臆測與已修正,甚有意義 四、大多國中、高中同學具有良好應用電腦能力,其中有些設計軟體可合乎教學使用,可推廣使用。 五、已有學校十分重視學生科學研究,平時安排研討營或增加對學生從事科學研究之輔導,有計劃的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興趣及精神,值得鼓勵。

燻煙的聯想-物體尾端流力的型態及影響之探討

氣流流經物體,會在物體後面行成混亂的氣流,這個氣流會對該物體造成什麼影響?本研究以保力龍球的深入或外拉來顯示氣流對該物體推拉作用,並探究氣流對該物體造成穩定度、阻力、或漂浮力的影響,另以擾流板來干擾氣流加以分析氣流對該物體造成的影響。

披沙揀金---如何有效分離大小顆粒

我們的實驗主要的目的在探討振動時顆粒的流動機制,找出振動情況下混合顆粒分離的最佳數目比及最佳直徑比。一、我們推論造成『大顆粒上浮,小顆粒下沉』的原因是因為振動時產生空隙使上層小顆粒向下填補,擠壓下層大顆粒且振動時顆粒堆積造成斜面顆粒碰撞,上層顆粒體產生擠壓現象使大顆粒上升。二、由數據發現,當大顆粒數目與小顆粒數目比為5:1時,大顆粒浮出數目最多,接著我們使用不同規格的『鋼珠』,進一步探討顆粒的最佳直徑比我們觀察以3/32:6/32的鋼珠浮出數最多,推論最佳直徑比為3/32:6/32。三、大小混合顆粒,當振動次數超過60次時,大顆粒浮出數目不再增加,我們推論『60次是大顆粒上升極限值』,原因可能為振動超過60次之後浮出之大顆粒開始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