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自然科

78快樂向前「行」

本研究是從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有關「力的世界」單元出發,探討斜坡角度與四輪車行駛距離及穩定度的關係,並模擬真實駕駛環境,研究車子受到撞擊時,車中不同位置的「乘客」其位移情形,並找出降低「乘客」位移的方式。最後,再與真實生活中的行車環境作對照,找出行車最安全的情境及最安全的座位。我們利用一整年的時間完成研究,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透過實驗了解複雜物理系統中的簡單原則,不僅讓我們感受科學的迷人之處,也能更享受學習科學的樂趣,獲得非常多的收穫。

早安!黑翅木蜂

黑翅木蜂又稱花蜂,多出現在植物的花上,採集花粉、花蜜。牠的外觀體型較肥胖,身體大部分是黑色的,體長約 22-23 mm,腹部較扁且顏色較深絨毛較少,有 2 對翅,成深咖啡色有金屬光澤,翅後緣有波浪狀。複眼發達,有三個單眼,頭前有又像吸管又像嘴唇的口器,腹部、腳上佈滿長毛,後腳不具花粉籃構造。我們從 94 年 7 月開始,至 95 年 5 月,在花蓮市附近的四個鄉鎮,針對黑翅木蜂的覓食、築巢等行為,進行了三階段的田野調查。我們發現黑翅木蜂覓食的時間,出奇的早,夏季清晨 5 點多,就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黑翅木蜂,在絲瓜棚上飛翔“用餐”,正午後在絲瓜棚附近活動的黑翅木蜂則明顯減少。其次黑翅木蜂的巢室大部分構築在竹子上,咬痕大都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巢材的選擇以桂竹為主但不限於桂竹,在麻竹、印度?竹、綠竹上也可以發現牠們的咬痕。調查區在去年遭受三次颱風的侵襲,絲瓜田嚴重受損,自 2005 年秋末至 2006年初春,隨機抽樣觀察都沒有發現黑翅木蜂的蹤跡,直到 2006 年 5 月才在吉安鄉住宅區的絲瓜棚上再看到牠的芳蹤。今年絲瓜花盛開的 7、8 月即將來臨,希望黑翅木蜂能和去年一樣,“蜂湧”而來。

無所遁形

由於班上有一對雙胞胎以前長的很像,愈長愈大不僅身材不同,連面孔都有點兒不同,這一點引發我們的好奇心,很想知道他們二人究竟是同卵雙胞胎呢?還是異卵雙胞胎?在沒有精密科技的輔助下,有什麼樣的線索可以協助我們揭開這個秘密呢?我們從長相開始抽絲剝繭,終於發現指紋是一個簡便又有效的辨識方法,確定雙胞胎是同卵或異卵之後,許多謎團隨之明朗、無所遁形。

三層蛋糕何處來~砂泥岩互層的秘密

我們這次的研究更往南延伸到新化丘陵的龍崎一帶,有一處看起來很像三層蛋糕的地層很吸引我們。在研究中,我們的發現:三層蛋糕地層位在地層界線帶(六雙層及二重溪層),因環境變化快速造成這個精彩地層,也發現許多種類的生物化石,如生物實體化石、活動痕跡、地質變化的證據等。本地的化石以血蚶、檸檬貝、有孔蟲、生痕為最多,其他還有火腿櫻蛤、粒輪螺、厚殼蛤、單體珊瑚、、、等。這裡出現許多血蚶化石,研究發現與現生種的血蚶養殖生存條件完全吻合。地層層面的生痕被完整保存下來,主要原因是因鐵質的支撐,圓柱直徑以 1.0~1.9公分為最多。三層蛋糕地層上層砂岩大粒徑的比率都超過下層砂岩,顯示形成環境稍有不同。三層蛋糕地層複雜,他的背後還有許多原因,很值得大家再深入研究。

攀簷走壁祕技大發現-爬牆虎生活習性之研究

本研究主要是探究爬牆虎的生長習性,研究中選擇了學校附近中學的爬牆虎做為我們的研究對象,而整個研究分為觀察和實驗兩大部分。觀察發現依據生長環境、外型特徵、生長歷程…等方面做有系統的歸納整理。根據初步的觀察結果,我們發現地錦(爬牆虎)會為了固定自己,而在莖節(變態莖)上生出吸盤形式的不定根。我們也發現了地錦會為了行光合作用,而讓莖的末端往外生長,讓自己增加照光的機會。葉序是互生,而葉子和吸盤的生長方式是對生;剛長出的葉子有心形葉和三出複葉,但我們也有發現有分裂的心形葉;葉脈是網狀脈。其中較為有趣的發現便是吸盤的顏色與型態變化多樣,且有一定的生長與變化規律性,而每株吸盤的數量亦會隨季節變化而改變。在實驗部分的研究結果發現:吸附材質是影響地錦載重力的最大因素,其中以吸附在表面粗糙有縫隙的石粒牆上載重力最佳,而吸盤很難在表面光滑的玻璃附著穩固。吸盤顏色對地錦載重力也具有明顯的影響,乾枯的咖啡色吸盤比仍具有水分的紅綠色吸盤的載重力大。而吸盤總數則是影響的第三大因素,吸盤總數越多,承受重量就愈重。另外,地錦吸盤可能是以分泌具有糖分的黏液來吸附牆壁,並進一步萃取黏液製成天然黏膠,但還需進一步解決萃取技術,才能讓黏膠的效果持久且方便使用。

甲蟲王者

本研究透過長達四年的獨角仙飼養過程,對獨角仙的卵、幼蟲、蛹、成蟲此一完全變態的過程做詳細完整的觀察紀錄,並在熟悉人工飼育之後,先比較野生與人工飼養之獨角仙幼蟲孵化率的差異,發現野生的獨角仙幼蟲孵化率較人工飼養組高出 22.8%之多;再藉由五個世代的觀察比較,嘗詴對世代遺傳的性徵做進一步的實驗研究,由於獨角仙有紅棕色與黑色之體色差異,因此實驗設計以親代紅、黑體色的配對,觀察子代紅、黑體色出現的比率,結果發現紅棕色體色出現比率為黑色的2倍,因此推測紅棕色可能為顯性基因;另外,由於一直以人工飼養的方式進行近親交配,最後也發現了近親交配對於幼蟲的孵化率由第三代的 71.4%到第五代的 35.55%有明顯降低的現象,也因此,更體會到保留更多棲地,以避免世代近親交配,是延續物種生命的重要課題。

艾莉的禮物

「Luhiy」在泰雅語中,代表著是土石流的意思。風災過後,我們常聚在一起討論部落裡那一區的垮路最厲害,大家討論的十分熱絡。於是,我們相約對此議題有興趣的其他夥伴,組成了一個土石流同好團體,展開了這一次的土石流成因探討的研究行動。由於學校附近大部份的土石流,可區分為二種,一種為黑色土石土壤,另一種為黃色土石土壤,所以我們的研究決定以這二種土壤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並且在災害地點取樣。而會造成山崩及土石流的原因,可能是坡度、雨量、浸水時間、粒徑排例等因素所造成的,根據這些因素進行實驗,找出要如何利用有效的護坡方法加強護坡,減低土石流失對家園及大自然造成的損失。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1)坡度在35 度時土壤流失有臨界點,大於35 度土石流失會顯著的增加,小於35 度土石流失會較緩和。(2)降雨的情形造成土壤流失,會隨不同土壤表現出不同反應,這跟土壤比重及液性限度有關,黃土、黑土其臨界含水量w=28%≒液性限度31%(相當於臨界降雨密度為50 ㎜/hr)。(3)土壤流失率並不會隨浸水時間的增加而增加。(4)土壤分層與土石流失有密切的關係。( 5 ) 傳統的泰雅族護坡方法,的確有良好的護坡功效,尤其是在高坡角;「竹枝+格網法」為最理想的護坡方法。最後發現,土壤流失的臨界坡度,約為35 度角。若邊坡土層2 公尺(m)厚,連續下雨(土壤持續浸水)的時間達400 分鐘(20*20=400min=6.7hr),則會有嚴重土石流動情形。竹枝交?法+格網植被法為最佳邊坡防護方法;或者當坡度<40 度時,使用格網植被法;當坡度>40度時,採用竹枝交?法,均是較有效邊坡防護對策。

蝶鱗的妙用

春天到了,百花盛開,我們常看到蝴蝶四處翩翩飛舞,仔細瞧瞧蝴蝶的翅膀上有著不同的形狀、斑紋及圖案,偶而觸摸到翅膀還有粉粉的感覺,經過瞭解才知道那就是鱗片。於是想深入瞭解鱗片對於蝴蝶的翅膀能產生哪些功能及妙用?先上網搜尋蝴蝶鱗片資料,發現鱗片的構造及用途,不過資料很少,所以我們利用顯微鏡拍攝鱗片的排列情形,發現蝴蝶的鱗片並不相同,有的還有光子晶體,產生不同的顏色,我們再深入探討酸鹼值對光子晶體的影響,及蝴蝶如何利用鱗片來調節溫度,逃離敵人。

不約而同----對稱陀螺與非對稱陀螺

自然界看起來好像遵守對稱性的物體比較多,可是嚴格說來這些物體卻並非真正對稱,對稱物體對我們來說,它就只是一種人為簡化的狀況,但這也引發我們對這兩者間轉動狀態感到好奇。而對於陀螺問題的研究,因為實驗設施的製作困難,所以很難面面俱到,例如以手旋轉、陀螺與地面接觸的摩擦力、軸心與陀螺不垂直等問題。再加上過去討論陀螺的焦點集中在對稱物體上,對於『不對稱陀螺』較少有人討論,所以我們便以「陀螺轉軸定位裝置」找出不對稱物體的對稱軸後,再以自製「陀螺旋轉儀」找出對稱陀螺與不對稱陀螺的物理轉動特性。我們發現:『對稱陀螺與不對稱陀螺』,轉軸於地面上的摩擦力越小、陀螺腳高越低、陀螺旋轉面積越大、旋轉陀螺的線越長、旋轉陀螺的力量越大,轉動的越久。

可怕大海嘯

假設台灣東西岸同樣面對大洋,「為什麼東岸地形比西岸地形不容易發生海嘯?」「為什麼海嘯發生,深海上的船不會感覺而岸邊的會被翻過來?」南亞大海嘯引發了對海嘯的研究動機,比較鵝卵石或沙子地質在不同角度斜坡對海嘯反應,發現30 度斜坡房子倒最多,90 度最少。鵝卵石上房子比沙子上的穩。洗衣板模擬角度實驗,發現50 度斜坡浪最高,90 度最小。三段式大海模型實驗,發現海嘯由深海進入淺海時,波長短0.7 倍,浪高增1.9 倍,等比例放大成西岸水深40 公尺,驚訝地發現將有7 公尺巨浪!證明了平均40 公尺深西岸,因為淺所以浪會變高,易有海嘯;4000 公尺深東岸,因為深所以浪小,不易有海嘯。以節拍器控制波浪頻率實驗,發現頻率越高浪的波長越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