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高小組

蚜蟲的天敵

去年春假,黃同學到百巢山郊遊時,在夾竹桃嫩芽上,發現了一大羣黃色的蚜蟲與會捕食蚜蟲像蜘蛛樣的小蟲(瓢蟲幼蟲),感到驚奇而把牠帶同家飼養。他在飼養中,發現很多有趣的問題與疑難,於是在科學研習的時間,把它提出來讓大家討論。後來,經老師鼓勵、輔導下,從事採集、飼養,展開了探討蚜蟲天敵的活動。

數字黑洞

我發現在三位數中,只要數字不完全相同,將數字由大到小的排列減去由小到大的排列(以下簡稱大小排列之差),所得到的差數再用同樣的規則繼續算下去,最後的結果一定是495。比如說一開始我們選定252,則252→522-225=297→972-279=693→963-369=594→954-459=495。而把495不管再用同樣的規則做幾遍,結果還是一樣495,我又試了許多其他的數,結果都一樣是495,這樣的現象類似黑洞(進去後就出不來了)。這個問題很有趣,所以我打算去研究和探討。

蝸牛眼睛探秘

在漫畫書堙A我常看到背著房子走路的蝸牛,總有一對斗大的眼睛,畫家們很誇飾地畫出牠那長長觸角上的兩個圓球,真吸引人。這時,引起了我的好奇,蝸牛的眼睛真是長在觸角上的嗎?真的能看到東西嗎?有沒有除了「看」以外的功能呢?因而對牠的眼睛產生了研究的興趣,於是邀了三位同學,一起展開一連串的實驗研究。 為了研究蝸牛眼睛的祕密 · 我們先搜集有關的賣料,再把這些資料,加以分類、處理,得知:鍋牛的眼睛生長的位置,大致可以分二類,一類是眼睛長在觸角的頂端,另一類是眼睛長在觸角的基部。 眼睛長在觸角頂端的蝸牛,通常雌雄同體,且頭上長有二對觸角,後觸角也稱為「視觸角」。而眼睛長在觸角基部的蝸牛,通常雌雄異體,且頭上只有一對觸角。

燦爛的結晶世界~化科學為環保藝術

在一次的自然實驗課中,余老師讓我們做一個有關碘的結晶的實驗,其結果十分的漂亮,有些為一塊塊的塊狀結晶,有些則為一條條的形狀,和像麥芒一樣的針狀結晶,令人看了目不暇給,坊間利用結晶所製作的用品不在少數,於是我們便靈機一動,想來研究看看那美麗又神秘的結晶的世界。

你被捕了—蛋白質?

有一次,我們和同學在家裡的電視上看到一則洗髮精的廣告,上面說洗髮精之中含有百分之八十幾的蛋白質,所以我們對蛋白質產生很濃厚的興趣,我們到了學校以後,我們就去請教老師,老師教我們一些檢驗蛋白質的相關實驗,我們就開始依照老師所說的和書上所寫的實驗一步一步的去探討並研究,在實驗過程中也發生許多令我們百思不解的問題,這就成為我們做實驗的念頭!

正多面體骰子的研究

今年暑假,我到同學家玩「大富翁」。當我們玩得正高興的時候,我發現用來決定前進多少步數的骰子,是個正六面體,面上分別標記著一到六個點,而相對的兩個面,點數加起來必定是 7 。我心想:為什麼骰子上的點,都要這樣擺呢?難道就不能用其他的擺法嗎?如果把 l 、 2 、 3 、 4 、 5 、 6 六種點數,任意擺在正六面體的六個面上,會出現幾種變化呢?因此,在校內科展時,我就邀同學進行正四面體和正六面體骰子的研究。若把 l 、 2 、 3 、 4 四個數,任意擺在正四面體的四個面上,滾動後會相同的視為同一型,我們發現:正四面體骰子只有 2 個類型;若把 l 、 2 、 3 、 4 、 5 、 6 六個數,任意擺在正六面體的六個面上,滾動後會相同的視為同一型,我們發現:正六面體骰子竟然有 30 個類型。我們把這幾個不同類型的骰子都做出來,並在校內科展時,將它們一一展現,和全校同學分享。在享受研究發現的喜悅之餘,我們又發現:正四面體骰子的 2 個類型和正六面體骰子的 30 個類型可以用來解正四面體和正六面體的著色問題。很意外的,我們又找到二顆不同類型的正八面體骰子、一顆正十二面體骰子和一顆正二十面憐骰子。這些正多面體骰子又各有幾個領型呢?引發了我們繼續研究的興趣! \r

種子發芽真有趣

我們自然課上種子的構造和發芽的時候,老師要我們把綠豆浸一個晚上。在培養皿裡鋪棉花,把十粒浸過的綠豆,讓它發芽。我們從它們冒出胚根,長出莖葉……,一直觀察記錄到倒覆、枯萎。由這一試驗的結果,引起我們這一群研究不同植物發芽過程的興趣,並且嘗試作各種芽菜的培育。

渦蟲的制約反應

每當我餵我家的魚時,都會先拍魚缸,久而久之,只要拍魚缸,魚就有了靠過來的反應。於是我想低等動物是不是也有相同的情形呢?於是我就用有明顯頭部,但不是很高等的「渦蟲」來做實驗,加以探討。

絢麗的綠野仙蹤—地圖筆的妙用

在上一屆科展中對地圖筆的褪色原理已有初步的了解,為了對產品能有更統整性的分析。因此,針對這個題目作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此次研究的重點在於酚?、百里酚?及硝基酚對於各種材質的運用,試著找出有別於酸鹼指示的新方法。可自己製造顯示筆、消失筆,更可以創造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地圖筆。

龍捲風(Tornado)形成之理論探討及模型建立

曾看過一部電影叫做「龍捲風」,是由史蒂芬史匹柏導演拍攝,影片中之龍捲風精彩壯觀,橫掃過的地方,滿目瘡痍,造成很大的損失,全劇描述一位科學家由遭遇突如其來且威力強大的龍捲風而毀損,長大後立志從事龍捲風的研究救人,她和她的隊友們冒著生命危險正面進入暴風圈,成功投放測試器,從而了解龍捲風的構造,進而希望建立龍捲風警報系統,那種鍥而不捨的精神和意志力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我們在台灣僅偶而聽到新竹、嘉義、左營等地方曾發生龍捲風的新聞報導,卻不易親眼看到,於是我們想:何不製作一個可以產生龍捲風的模型,讓同學們想看能看到,那就太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