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高小組

「集集地震」觀察與「地震破壞現象」之簡易模擬

去年(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時四十七分發生的集集大地震,為台灣帶來了重大的災難,亦是台灣百年來最大的地震,從各類型的災情報導中,地震造成的破壞包括建築物的倒塌、山崩、地殼變形、公共設施的破壞(如橋樑、水壩、電力設備等)及土壤液化等,另人觸目驚心。 這次的地震的確帶給我們很大的衝擊,於是更激勵了我們繼續前年和去年的地震相關特性研究,前年(民國八十七年)由嘉義瑞里地震後,我們便開始蒐集地震有關資料,不管透過電腦網路、書籍和刊物,甚至設計震動台進行簡易模擬,均讓我們對地震的破壞特性有進一步科學上的了解和實驗,在科學展覽比賽上也獲得不錯的成績。因此,藉由老師的指導,繼續蒐集資料進行研究,並至中央大學參觀地震設備和地震相關介紹;從改善震動台運動快慢開始,重新規劃模擬試驗,期望對地震破壞現象進行更多的模擬和試驗,和這次集集地震所看到的破壞現象比對,並對過去研究作更為詳盡的比較和探討,才能對地震特性有更多的了解。

海沙的故鄉─臺灣北濱海沙的認識

台灣北部海濱有許多美麗的沙灘。有一天,爸爸帶我們到北濱遊玩,令我感到好奇的是,沙灘上的沙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們又發現,白沙灣海水浴場的沙灘是一片雪白的,而金山沙灘看起來是灰黑色;來到福隆海水浴場,沙灘卻又是整片金黃色的,仔細觀察,這些沙灘的沙不論顏色或粗細都不太一樣,是否它的成分有差異呢?這些差異又代表了什麼意義呢?不禁想舀一些沙回家觀察。就讓我們來一起認識這些沙灘的海沙吧!

觸口附近崩塌地的調查研究

放假時,爸媽帶我到阿里山去玩,雖然阿里山公路沿途風景很優美,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路上有好多細碎的土石,還有整塊掉下來的大石塊,不但不好看,還凹凹凸凸的,好嚇人。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會這樣呢?再往上去情形也一樣,是不是因為開鑿公路時,把大部份的土石挖掉,使本來完整的山坡變成光禿禿的,土就會掉落崩塌。為了證明我的想法是不是正確,我和老師、同學商量,利用觸口附近做為研究的地點,一起探討這個神秘、奇怪的崩塌地層。

誤導老師三十年的一個錯誤題目

上數學課時,突然聽見擴音器傳來全校老師請到辦公室開會的聲音,只見老師放下粉筆匆匆往外走去,突然問,又不放心的回頭隨手在黑板寫上□÷2.17=1.5…0.28 ,求 □ =?這個題目,十分鐘後,老師回來並檢討這個題目。 經由大家討論,我們一致同意□ =3.535 這個答案,下課後,我發現經過驗算所得的答案好像怪怪的,一連算了幾次都是一樣的結果,我就將題目拿去請教老師,看看到底那裡出了問題,老師也很訝異,並建議大家一起探討研究,經過二個多月的努力,皇天不負苦心人,我們終於有了重大的發現。

馬克尼斯現出原形

有一天,到圖書館看到可外讀物,看到一篇有關馬可尼斯發現大磁鐵的童話故事,使我聯想到五年及自然科學到磁場分布,心想,如果能夠看到磁鐵在立體空間的磁力線分布該多好,地是我找遍了所有的書籍,都找到平面的分布停面籠統的磁力線方向分布及那一點是最強?最弱?從此以後,我和三位同學一起做實驗。

我懂了!真方便!!

每次做異分母分數的比較大小,為了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又是乘,又是除,忙得不可開交,當時心裡就一直在嘀咕著:「如果有方法,只做簡單的計算,或者是一眼就能看出各個分數的大小,那該多棒呀!」 於是,就把這個心裡的想法,提出來請教老師,老師笑說:「你提出的問題很新鮮,也很有創意,照道理說,應該有比較方便的方法可以做分數的比較大小,不過也要看看使用的時機啊!問題既然提出了,那麼我們就用它來當做研究的主題吧!」於是……

真的夠亮嗎?

我這個四眼田雞一向總是坐在前頭,由於每週各排依順序換座位一次,我就在第一排左右不斷的更換座位。晴天怕反光,陰雨天光線太暗,黑板字經常看不太清楚,實在令人傷透腦筋。如何保有足夠的亮度,我想應是我們這一票田雞族的最愛,為了挽救不再探陷的度數,所以,最後 … … 在三名老師協助指導下,完成了這項研究。

黑盒子的秘密

陳羚怡的叔叔送他一個神奇的禮物,他帶到學校來,每一位同學對這黑盒子都感到好奇,您看,這個黑盒子的外表方方正正的,黑色的外衣,顯得高貴大方,盒子的頂端有一長孔,投下十元,從正面玻璃往裡面看,看不到錢幣,只看到一個懸掛在空中的物體,為什麼不會掉下來?它是真實的物體,還是虛幻的海市蜃樓,大家都想揭開這個黑盒子神祕的面紗,於是著手研究。

野柳風景石真相?

去年暑假學校舉辦科學夏令營到北海岸研究地形、地質,到了野柳我們發現奇形怪狀的岩石,而且地面上有許多坑洞,形成一幅巧奪天工的自然美景,它們是怎樣形成的呢?老師說:那是因為海水的侵蝕作用和風化的結晶,但它們形成過程及原因,希望你們去探討。因此我們著手去探討野柳風景石真相?

少量空氣也能改變自然現象

有一天,洗手台的水管阻塞了,楊伯伯拿一枝帶管的吸盤,在管口一上一下的吸著,當吸盤往上提的時候,只見管口的水往上冒,真奇妙,這到底是什麼力量?我們去請教老師。老師說這是應用空氣壓力原理做成的工具,我們很好奇,也很納悶:一個小小的吸盤,加上少量的空氣進出,怎麼可能產生這麼大的力量?一直到了看同學玩射箭,當我替同學從玻璃上取下帶吸盤的箭的那一刻,忽然感受到吸盤的確有一股不可忽視的吸力。但是為什麼擠掉一點點的空氣,就會有這麼大的變化,這就是我們要探討的問題。因此我們邀了幾位同學,在老師的輔導下,作了一連串的「玩一玩空氣」 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