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流的流動之謎
土石流對南投山區居民是個夢魘。本主旨在探討土石流中不同粒徑粒石的流動現象、破壞範圍、與分佈形狀,及渠道長度、含水量、含泥量多寡對其影響與成因。研究中以堆積遠近表破壞力強弱。大粒徑隨流動而上升至土石混合體上方,小粒徑下降成為軸承;當混合體含水量越高,現象越顯著。流動渠道越長時,大石跳上混合體的高度越高,堆積距渠道出口越遠,大、小石的差距越大,表破壞力越懸殊;堆積形狀呈放射扇形。不同粒石在個別、混合、加水、加水與高領土的實驗設計中,其顆粒分布的改變,與力及能量交互作用有關,而受固體對剪切力的分散程度比水來得大的因素影響甚巨。土石流流動中,地質材料互撞,粒徑越大,剪切力與分散力越大,易集中於堆積表面與前端,且此運動過程,處持續變形狀態。顆粒流的特性在整治時應列為重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