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第46屆--民國95年

抗流感有妙招~探討教室門窗開關與空氣對流、溫度的關係

冬天時,教室的門窗該如何開關,才能使得教室內的溫度驟降最少且教室內空氣流通,讓學生和老師不會受冷風侵襲又可以安心又舒適的在教室教與學呢?我們將教室區別為上半部和下半部,無人的上半部希望對流旺盛;下半部則希望降溫緩和,避免位於下半部的老師和學生感到寒冷。並分別考慮無風時,空氣自然對流的狀態以及東北季風時,風從教室右邊向教室吹襲的強制對流狀態。經由實驗與數據的分析結果,我們得知在冬天無風的自然對流狀態下,以下課十分鐘的時間考量,開門窗方式以打開教室兩邊的上排的窗戶為最佳的選擇;而在東北季風盛行,風從教室右邊吹向教室的強制對流的狀態下,以十分鐘後的時間考量,打開教室兩邊的上排的窗戶仍是適合的開窗方式。因此冬天不論有風或無風,想要教室內空氣流通,又不希望溫度驟降,最適合的開窗方式為打開「兩邊上排的的窗戶」。

磁場中的離子轉速─探討硫酸銅水溶液濃度與離子遷移速度關係

帶電的離子受到垂直方向的磁場與電場作用,會因為受到洛倫茲力而產生有趣的轉動現象,由於電解槽中電解質不同濃度,會產生不同的離子遷移速度。經由所測量的時間與圓周運動的距離,可計算電解質的實際遷移速度,我們可利用簡易的裝置設備,推論出當電解質濃度越大,解離後正、負離子的吸引牽制作用也越強,使得離子在固定電場下的遷移速度減小了,莫耳導電率也減小。

三角形周長等分線的作圖與數量分佈

從基測的一個題目開始,過三角形頂點作出周長等分線,發現三條過頂點的周長等分線交於一點。再把指定通過的點 P,換成三角形邊上任意一點,畫出過 P 點的周長等分線,在眾多周長等分線中,我們發現了一條特殊的周長等分線,其他的周長等分線,中點皆落在此特殊周長等分線上,在文中,我們稱之為基本等周線。後來我們將 P 點改為任意指定的一點,作出過 P 點的周長等分線。我們找到了一個類似三角形的曲線區域,在文中稱為包絡區,當P 點在包絡區內部可繪出三條周長等分線,在這個區域的外部,只能作出一條周長等分線。

會逆轉的石頭-Rattleback 逆旋現象

Rattleback(又名 Celt Stone)為一橢圓形底面之物體,當往某個特定的方向旋轉後,它會開始上下震盪,然後再朝相反的方向旋轉。逆轉原因來自動摩擦力之分力所造成的力矩,此分力與接觸面摩擦係數有關,在某些條件下會產生最佳逆轉效果。我們以自己所製作的模型,來分析各種變因與逆轉效果的關係。並觀測到運動過程中,其對稱中心在 X、Y 兩方向的震盪振幅會隨時間呈現收斂的狀態,軌跡呈現出「帶阻尼的利薩求圖形」。

呼嘯而過

當海底發生地震,或海底山崩塌,海水便被抬升或崩塌,因此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位能,轉成為海水的動能向四面八方傳遞,這就是海嘯。我們以基隆港為模型,海底坡度1:10,藉由實驗發現水波在寬闊水域由較深區域進入較淺區域,波高(波峰與波谷的距離)並不會出現太大的不同,然而一旦水波進入狹窄的港區,能量在灣內累積,波高就大幅增加,比例可達55%。當波谷先抵達岸邊時,會造成海水後退、水位大幅下降甚至露出海底的情形。在我們的實驗中,代表海底的斜板露出的距離最大約14 公分(坡度1:10),佔小水槽長度的28%。若改變斜板與水槽底部的角度,斜板露出的距離也會改變,當θ=10°,即坡度175:1000 時斜板露出距離最長。

台灣稀有水生植物蓴菜周年生長調查及成分分析研究

本研究針對臺灣稀有水生植物「蓴菜」之周年生長狀況進行觀察,並分析其主要成分暨化合物。由本研究結果得知:一、位於宜蘭縣崙埤湖內之稀有浮葉型水生植物蓴菜的生長周期為:以沈水葉型態休眠(1~2 月);地下走莖與幼葉生長期(3~4 月);開花期(5 月);快速生長期(6 月);花萎凋(7 月);結種籽、盾葉成熟不再長新葉(8 月);由葉片、葉柄、莖漸次凋萎,開始進入休眠(9~10 月);以沈水葉型態休眠(11~12 月)。二、由蓴菜之葉片分離出十種成分,分別為:BS-2(Kaempferol-7-O-Glucosids)、BS-3 (Quercetin-7-O-glucosids)、BS-4(5,8,4’-Trihydroxyflavone-7-O-glucosids)、BS-5 (3,5,8,3’4’-Pentahydroxy flavone)、BS-6(Vitamin E: d-Tocopherol)、BS-7 (Glyceride)、BS-8 (1-0-(4-hydroxy bengoyl)-β-glucose)、BS-9(Quercetin)、BS-10(Kaempferol)、BS-11 Luteolin-8-c-β-glucospyranoside。其中經測試 BS-8 對神經膠腫瘤細胞株有 18.42%之抑癌效果,另外,BS-2、BS-3、BS-5、BS-10、BS-11 等成分,呈現良好之抑制黑色素美白作用。

阿乾正傳──乾電池的分析、自製及改良

本研究主要是藉由分析乾電池的成分比例,自行製作可使用的乾電池之外,進而在深入探討乾電池中各成分對電壓及電流的影響。實驗發現去除澱粉,加入適當比例之C粉及二氧化錳能有效降低自製電池之內電阻,並提高電壓及電流的大小及穩定度。此外改變市售電池碳棒和鋅筒的接觸面積,並在碳棒上鍍上銅、溴、銀等不同金屬,觀察其對電壓及電流的影響,發現增加碳棒的接觸面積,無法使乾電池電壓及電流增大,但若增加鋅銅的接觸面積,則可使乾電池電壓及電流增大,提高電池的使用效率;鍍適量的銅、溴或銀在碳棒電及表面,可使乾電池電壓或電流更加穩定,提高電池的使用效率。

被困住的水波?

高中物理教材中以水波作波動之折射現象的演示,使我們不禁好奇,水波是否與光波一樣有全反射的現象呢?因此決定對此做一番研究,並希望能做出水波的全反射現象。為確保研究結果的準確性,我們從理論著手,先了解水波表面波波速公式的推導過程,得知其中的假設條件,並依據這些條件及多次的預備實驗改進高中水波實驗的器材,以確保實驗結果在公式可解釋的範圍內。接著進行驗證水波公式的實驗,確認實驗設計正確與否。在全反射實驗之前,先進行折射實驗,再次確認實驗條件控制無誤。最後確實做出了全反射的現象,但波紋並非如預期中在介面完全反射,而是有部分非折射波穿透至深水區。再次查詢更深入的資料後,得知光的全反射其實並非在介面完全反射,而是穿透一定距離後才逐漸反射。由此推及水波的全反射,我們看到的穿透波應為全反射的正常現象。因水波波長遠大於光的波長,而可以觀察到此現象。整個過程中,我們也有兩點意外的發現。第一是在公式探討中發現普遍參考資料上公式的錯誤使用;第二則是使用光感應器可測量水波實驗中難掌握的頻率及波速數據。我們從這個過程中學到很多,也深感本身知識的不足,希望能繼續學習,並對水波做更深入的研究。

椰子樹下的小霸王

此研究除了在了解犀角金龜的基本習性,特別針對犀角金龜的啃食特色(如何啃掉高度超過 10 公尺的椰子樹)、趨光性、及負趨光性作更整全的介紹。犀角金龜 Oryctes rhinoceros,分類上屬於金龜子科中的兜蟲亞科,體長約 3.5~4.3 公分,體表顏色為黑褐色。成蟲主要出現於夏秋兩季,分布於中南部低海拔山區,尤其以椰子主產地為最多,因為犀角金龜咬食力強盛,被視為椰子剋星,其對於椰子樹梗、菌包土等具腐質性的腐質物更是異常喜愛,其目的是藉由碎屑的保溫、保濕功能營造合適的生存環境。研究上以幼蟲為主軸,犀角金龜幼蟲不同於花金龜亞科以背部做爬行,而是蜷曲狀做蠕動運動,幼蟲主寄居在椰子朽木中,其椰子根部處常可發現龐大犀角金龜聚集。犀角金龜喜歡在熱的環境中生存,尤其溫度在26℃-30℃之間,喜歡濕潤的環境,充足水分但不能積水。不論幼蟲或成蟲,皆不喜歡光線明亮的地方,有負趨光性(這份報告和一般書籍所提到成蟲具趨光性有一些出入)。犀角金龜喜歡具有甜味的東西,不喜歡苦味的咖啡和精油,所以可以用這些溶液來驅趕。

風吹沙—草漯沙丘粒度及鐵礦砂含量分析

草漯沙丘群位於桃園縣沿海。砂丘群東西延長約8公里。其外緣長寬約數十至數百公尺的砂灘。單獨的砂丘走向為東北東,與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呈現一小夾角,主要為風積作用形成。本研究取草漯沙丘表層、垂直方向沉積物,以及附近海灘表層之沉積物。利用過篩、磁鐵吸附的方法,分析沉積物粒度分布情況及磁鐵礦砂含量變化,藉此了解其相關性。依據沙丘表層顆粒分布,沙丘面海一側中段,所受風力應最強。沙丘頂部附近磁鐵礦砂含量變化大,可能因為風的侵蝕作用造成密度大的磁鐵礦砂富集造成。沙丘面海面對北方一側採樣點,沉積物粒度隨深度變化週期明顯,可能與季節性風向、風力變化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