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對流多功能應用
1. 電視新聞常見垃圾抗爭問題,使我聯想到房屋建築,為防止太陽熱\r 能進入,必須採用隔熱材料所引發之環保及防火問題,雖然與因一\r 般日常生活產生之垃圾所引發之垃圾抗爭無直接關係,但我想只要\r 此隔熱材料產生之垃圾日益增多,遲早會發生處理困難與抗爭問\r 題,讓我心想如果可以不使用隔熱材料而可以隔熱不是很好嗎?\r 2. 當我看到中華民國大氣層保護協會之會訊在討論CO2 與CFC 之排\r 放問題時,向我父親詢問隔熱材料之材質與來源,才知道隔熱材料\r 大部份為塑化材料,為達到有良好的隔熱效果,就必須發泡,發泡\r 劑都為CFC 類產品,該類產品會破壞臭氣層,塑化材料之來源為輕\r 油列解,以前常見高雄市楠梓區後勁地區居民抗爭,就是為了反對\r 五輕之興建,以前我不知道為什麼抗爭,現在我知道了,原來輕油\r 列解是一種高污染、高耗能源的工業,所以才受到反對興建,且電\r 力能源若取自火力發電,又是一種CO2 的排放及空氣污染的重要來\r 源之一,所以電廠的興建同樣遭當地居民所反對,也因此更堅定我\r 研究不使用隔熱材料的決心。\r 3. 有一次到同學家,他家樓頂有增建,用的是鐵皮搭建,雖然使用隔\r 熱材料,但仍甚悶熱,那時我靈機一動,若能使熱氣排出不就涼爽\r 了嗎?又看到電視新聞報導,又九二一災區臨時鐵皮教室熱的問\r 題,更讓我感同身受,由此引導出我研究的方向—空氣對流。\r 4. 九二一震災,震出了我的靈感,當初我非常納悶,這麼堅固的大\r 樓 — 板橋博士的家、台北松山東星大樓為什麼會倒,思索多日,\r 由各媒體報導,得知是建築結構與偷工減料的問題,但為什麼倒的\r 全部都是混凝土結構的大樓,而非鋼骨結構的大樓,後來經請教建\r 築界與資料收集,才知道鋼骨結構之抗震能力較強的關係,但鋼骨\r 結構使用的牆壁都是吊掛式,有一次參觀發明展,有一發明人設計\r 一輕質水泥,說如此可減少結構費用,又一發明人設計一種吊掛壁\r 板,材質使用的是隔熱材料,不符合環保,政府又一直在宣導環保\r 觀念,我靈機一動,思索著要如何設計一個既輕又符合環保之壁板,\r 當時我正在研究散熱屋頂之設計,當時對空氣對流研究到有一相當\r 成果,於是將散熱屋頂設計移用到璧板,發現效果不佳,引起我繼\r 續深入研究改進的興趣,經多次之實驗,才發現兩者之理論是互通\r 的,但結構是不同的,後來也提出專利申請,在很短的時間便被核\r 准發明專利,經延期半年公告,於今年二月十一日已在專利公報上\r 公告了(見專利公報),這是我生平第一項專利,而且又是發明專利,\r 所以我非常高興。\r \r 5.在台北市停車場火災,由電視報導見火之大,消防車灌水無效,真\r 是可怕,讓我想起有一次登山郊遊時,見一農夫在山坡地燃燒雜草\r 堆時的景象,起初農夫要點燃雜草不很容易,但當點燃不一會兒功\r 夫,火之旺,所引起風之大,情況類似,那時我只是想是空氣對流\r 的一種現象,新聞報導是什麼煙囪效應,我不懂,當東科大樓火災\r 時,由三樓延燒到十六樓,大家又再說煙囪效應問題,於是我又回\r 想到三、四年前,父親帶我到台南貝汝參觀商展,有一家廠商在展\r 示焚化爐,當在開始點火,火並沒有那麼容易就點燃,可是當點燃\r 後,火開始燃燒,起初火不很大,但不久火就愈燒愈大,在那時候\r 站在爐門前,就會感覺有一股強大的風被吸入爐內,而火燄則很大\r 的往煙囪竄升,這時我才意識到什麼是煙囪效應,且此時我對空氣\r 對流之研究已有相當之成果,因此我就知道煙囪效應為空氣對流的\r 一種表現,電視新聞又報導屏東縣有一間土地公廟,信徒燒金紙給\r 他時,金紙會一張一張自動跑到金爐內燃燒,信徒都說土地公會自\r 己算錢,非常相信土地公有靈,事實上也是煙囪效應所產生空氣對\r 流的結果,於是引發我對煙囪效應問題研究之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