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四重溪
從地科課本裡,我們知道了岩層會產生褶皺,是因岩層受應力作用後產生不均一的應變造成的。而褶皺所造成岩層層理的形狀,通常有開放性的褶皺與封閉性的褶皺。我們經常看到開放性的褶皺,就從沒有看過封閉性的褶皺。 民國73年7月號的科學眼雜誌上,刊登了一張ㄈ字形的偃臥褶皺露頭的照片,據老師說 : 此褶皺位於四重溪畔。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來到了四重溪,涉水到達露頭,(以下簡稱四重溪露頭),其景觀只能用鬼斧神工形容,當我們爬到露頭中心處,結果發現並非ㄈ字形,而是一個封閉性長橢圓形的褶皺。為何會產生這種褶皺的疑惑湧上心頭,所以請老師指導,作實地的研究與測量,並且回到學校實驗室嘗試以黏土、石膏作模擬,所以我們另找了兩處露頭作勘測,一位於199號公路旁軍營附近(以下簡稱軍營露頭),另一位於石門古戰場紀念碑東邊(以下簡稱石門露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