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第60屆--民國109年

當孑孓遇到手香-最低致死濃度推定與應用

我們透過文獻探討,了解到手香的種類、成份、功效以及孑孓的構造與特性,研磨到手香葉片,進行對孑孓的生理效應、汁液的化學活性以及校園實地應用。研究發現:不同濃度到手香溶液會影響孑孓的活動能力、心跳速度及趨性行為。溶液濃度越高,孑孓的活動能力越弱,甚至會迅速死亡;孑孓的心跳速度會隨濃度的提高而加快;孑孓會向濃度較高的地方移動。在致死濃度方面,到手香溶液24小時的半致死濃度約為0.363倍;48小時的半致死濃度約為0.137倍,濃度越高孑孓死亡時間越短。透過在校園實地的應用,歸納出到手香具有容易栽植/大量取得的特性,利用濃度0.4倍以上的到手香溶液對校園周圍進行噴灑,既能杜絕病媒蚊幼蟲孳生來源又能達到綠化、美化環境的效果。

聲壓懸浮PM2500—探討聲壓懸浮器可穩定漂浮物體之條件

聲壓懸浮(Acoustic levitation)是利用聲波產生的壓力,使物體懸浮在空中,而物體是否能飄浮在空中受到物體質量、物體密度、聲波波長、聲場強度等影響,本實驗利用實際實驗、Python程式模擬、等效位能理論推導,以冀求出物體成功懸浮在空中的準確條件。

海洋雙渦漩系統之探究

本研究透過分析海表面溫度及衛星測高等遙測資料、觀察海洋雙渦漩系統,並且以U、V 兩方向流速數據繪製流線進行比對,我們追蹤紐澳之間以及澳洲西邊的八組雙渦漩系統,發現雙渦漩系統遇到地形邊界會分開並退回,另外還能將溫暖的海水帶向高緯度。我們又以實驗模擬雙渦漩系統,探討其構造、並且確認雙渦漩系統會互相傳遞物質與熱量,以及攜帶物質與熱量前進。另外當雙渦漩系統連結處遇到較細小的阻礙物時,會先斷開,通過障礙物後立刻又會接上;當遇到大型阻礙物時,雙渦漩則會順著邊界彼此分開並退行;當雙渦漩系統往水深愈來愈淺的水域移動時,渦漩垂直結構會傾斜,下方連結處移動較慢,雙渦漩會平行等深線先靠近再分開,而後沿著邊界退行。

球解懸鍊線-以nanodots模擬數學曲線

研究科學玩具「nanodots」與數學曲線「懸鍊線」(Catenary)的關係,並更進一步思考nanodots的多寡與最終形成曲線的逼近程度是否有正向的關聯。

蕨鬥吧!FIRE!-以塵爆進行孢子脂質分析研究

本研究試圖探討「使用含有脂質的蕨類孢子進行塵爆實驗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可否藉由塵爆實驗結果分析孢子成分」,於是我們使用玉米粉和石松、海金沙孢子進行研究。實驗過程中觀察粉末的各種物理性質,並以染色法分析孢子脂質含量,最後進行開放系統和密閉系統的塵爆實驗並交叉比對。結果發現,石松與海金沙孢子在塵爆過程中因其生物結構特性而會有劈哩啪啦的聲響,且海金沙因孢子之孢粉素殘留會有黑煙出現。密閉系統的塵爆實驗中,我們得到粉末的塵爆威力大小為:石松>海金沙>玉米粉,此結果與孢子脂質含量分析有直接相關。

交換訊息

從廣告影片中也能發掘有趣的數學題目。 本作品主要研究從廣告「交換名片」發想的數學問題:試求全體人員完成一對一交換名片所需最少輪數,我們得到最佳解;由於交換名片屬於交換訊息的一種,所以我們探討更一般化的情況,設計兩種交換訊息的方式:「攜帶」與「分送」,找出這兩種所需的最少輪數。前者的最少輪數和「2的n次方」有關;後者的最少輪數則利用「費氏n-步數列」解決。最後我們比較了三種方式的最少輪數。

蜂蜜結構紋路之探討

以自製顯微鏡搭配行動載具進行實驗,探討蜂蜜結構紋路之成因。實驗結果:1. 將蜂蜜加入不同溫度的水搖晃,發現溫度越低,結構紋路存在的時間越長;2. 結構紋路的維持時間與「黏度」及「糖度」為正相關;3. 以不同溶劑進行實驗,發現加入濃度75 %的酒精,結構紋路存在的時間最久,約為水的三倍;4. 利用界面活性劑破壞水的表面張力,觀察到表面張力變小,結構紋路存在的時間也變長。因此推論「表面張力」與「溶解速度」是影響蜂蜜結構紋路維持時間的兩大主因。另外,單一成分的飽和糖水溶液,所形成的結構紋路形狀較一致,呈現五邊形和六邊形,兩邊夾角都接近120度;而成分複雜的蜂蜜及鬆餅糖漿所形成的結構紋路則呈現不規則形狀。

「凍」顏花漾-在地植物試酸鹼

連江縣受地域性之交通及物資限制,在自然環境上維持了豐富的生態,其中植物更不乏具有地區特殊性的馬祖珍稀植物。本研究透過科學與生活結合,以夏日涼品-果凍為發想起點,結合在地植物萃取出的天然色素,製作天然健康且具在地特色之產品。 研究發現在地紫色系植物適合用於製作天然色素的色彩變化,本次以數項不同色系的花瓣及葉片進行實驗及對照,研究結果顯示在地紫色系植物用於製作天然色素之效果顯著,且在不同酸鹼值下能有明顯的呈色變化。 實驗結果應用於果凍製作,利用在地植物萃取汁液在不同酸鹼溶液之呈色變化情形,作為天然果凍色素之使用,在不同酸鹼程度下就能產生多層次色彩變化,兼具觀賞性及多變性,天然萃取更能兼顧健康。

「蜂」狂「白」「老」匯: Hex70a 蛋白作為蜜蜂長壽因子

蜂巢中,蜂后與工蜂雖同為雌蜂,但牠們的壽命存在極大差距,前者可存活至三~五年,後者平均最大壽命則約為三十天,造成此差異的主要原因正是蜂王乳(Royal Jelly)的食用:蜂后終其一生不斷地攝取蜂王乳,但工蜂僅有在其幼蟲期的前面三日有攝取蜂王乳。工蜂在食用蜂王乳後,體內蛋白質在表現量及種類上便可觀察到明顯的差異。 本研究觀察蜂后(Queen)、餵食蜂王乳的工蜂(RJ;平均壽命約90~120天)、一般工蜂(Control)的體液及細胞全蛋白圖後,選擇大量存在、表現於蜂后(Queen)、餵食蜂王乳的工蜂(RJ)體內Hex70a蛋白作為研究對象;同樣攝取蜂王乳的工蜂(RJ),經過RNAi操作抑制Hex70a基因表現的實驗組,其壽命較對照組是確實有減少的。

美”笠”天”鵝”壺—潮間帶笠藤壺(Tetraclita)與鵝頸藤壺(Pollicipes pollicipes)生物生態及蔓足行為之研究

藤壺是潮間帶常見但又容易被忽略的固著性生物,我們透過對笠藤壺(Tetraclita)與鵝頸藤壺(Pollicipes pollicipes)在生物生態上的調查與實驗,進而分析牠們在蔓足行為上的差異。 我們自行設計透明模板來替笠藤壺做記號,清點方框內易混淆的上百隻藤壺族群,另外也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10倍大的笠藤壺模型,了解到蔓足面對水流時,內部受刺激大,因此較易伸出蔓足。 笠藤壺伸出蔓足的最佳條件是中強水流朝向蔓足,間歇性的沖擊,水流太弱或太強蔓足伸出都不明顯,因此蝙蝠洞的笠藤壺多數是背向大海,面向岩石回流的水來伸蔓足,若沒有完全面對水流,還可轉動蔓足來調整;而漂浮性的鵝頸藤壺因一直在海上漂動,很容易就伸縮蔓足,轉向主要依靠柄的擺動,使自己容易接觸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