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高級中等學校組

妙妙圈垂直自由落下漂浮時間之探討

妙妙圈(slinky)是一種預力彈簧,未伸展時彈簧會聚合並且需要外力才能將其分開。將其上端懸吊,重力會使彈簧局部分開,釋放其上端後,下端會在空中漂浮一段時間,直到上端逐漸向下聚合並與下端聚合段接觸時,整體才開始落下。在既有的權威研究中,認為漂浮時間是縱波從上端傳遞到下端的所需時長。 本研究以光電計時器精密測量漂浮時間後發現,漂浮時間與縱波所傳遞時間並不相符,反而與聚合段的落體時間吻合。為此,我們推導了在妙妙圈下方懸掛重物後,聚合段的落體時間,並與實際測量的漂浮時間比較,發現兩者完全一致。 這結果除了顯示彈簧下端的開始移動確實並非縱波傳遞所造成,而且本研究所推導出彈簧下端漂浮時間的公式確實正確可用。

Stewart's Theorem的推廣及相關探討

本文主要探討:在頂角為∠A、腰長為 ̅(AB) =l的等腰三角形ABC中,給定t, 滿足(¯PA2-l2)/(¯PBׯPC)=±t的所有P點的軌跡方程式及圖形,我們得知: 一、t=1時,其圖形為直線¯(BC)與△ABC外接圓的聯集。 二、0

本研究設計出一款新型偵測硫化氫之螢光探針,螢光主結構選用BTIC,以疊氮基偵測硫化氫,利用側鏈將探針帶入粒線體。本實驗已合成出BTIC-N3和BTIC-N3-2,並透過NMR氫譜確認獲得目標產物。利用UV燈及螢光光譜儀證實兩款探針對於硫化氫的偵測能力並且兩款探針在10分鐘內皆可顯現出最高螢光強度,且BTIC-N3-2具較佳的螢光效果。此外,在選擇性測試中,加入硫化氫的探針產生之最高螢光強度約為其他試劑的9倍,確認了探針對硫化氫的高度選擇性。最後,我們預計將探針實際進行生物顯影,做多個結構顯影的比對。希望此款螢光探針除硫化氫偵測外,還能夠進行生物機制探討或疾病細胞篩選的應用。

養耕共生~黑柿柑仔蜜的微膠囊應用

環保、健康、資源再利用是發展趨勢,故創建「生態綠生活園區」,運用養耕系統種植黑柿番茄,其生長速率快、抗氧化佳,製備成發酵液,其SOD活性達682.8 U/g,抗氧化力89.11%,與新鮮番茄液有顯著差異。為維持抗氧化力的穩定性,製備含γ—聚麩胺酸的微膠囊,包覆率85.98%。室溫放置一個月,抗氧化力下降量11.8%,較開封後室溫保存兩週的發酵液,抗氧化力下降量35.9%少。取具抗菌功效的蜂蜜當粘稠劑,加入微膠囊製成無毒天然貼布,取代市面上含化學成分的貼布。模擬使用時拍壓擠破微膠囊,讓發酵液與蜂蜜混合的外敷膏狀物,測定經皮吸收速率,第一小時速率為1.38g /cm2.hr較新鮮番茄液的外敷膏狀物快,能減少敷料時間即可吸收,未來可應用於醫藥保健產品實施相關性之研究。

液滴爆炸

本研究探討乙醇水溶液液滴於疏水流體表面之分裂現象。此現象可利用揮發造成乙醇之濃度梯度所驅動的表面張力梯度來解釋,又稱為馬倫哥尼現象(Marangoni Effect)。液體為達到最低表面能而改變表面積的普托瑞立不穩定現象(Plateau Rayleigh Instability)也可以做為液滴分裂的解釋之一。 在研究中,研究團隊發現溶液在油面上會隨時間分裂出子液滴,並對於最終子液滴的半徑與分裂現象分別進行定量與定性之探討。本研究於先遣實驗中發現乙醇水溶液濃度之臨界下限為65%~67%重量百分濃度,並以大於(含)此濃度之溶液進行關於乙醇濃度、溶液體積與油層厚度三項參數對於最終子液滴半徑、分裂時間、液滴最大擴散半徑與擴散半徑演變之影響。

多邊形與西姆松線的研究與深入探討

西姆松線是三角形外接圓上一點對三邊作垂足,三垂足共線所得之線,而我們成功將其推廣到多邊形,發現了當圓上一點 P 對圓內接 n 邊形做了(n-2)次垂足後,最後 n 點會共線,而我們將其定義為多邊形西姆松線。我們結合了純幾何和歸納法證明其正確性,此方法也是我們所想出的特殊證法,我們還使用解析幾何的手法求出該線在坐標平面上的通式。在已知三角形西姆松線的軌跡會形成三尖瓣線的前提下,我們利用解析幾何的方式證出了三角形之九點圓為該三尖瓣線的內切圓,並成功找出三尖瓣線方程式通式,而我們也發現n邊形西姆松線的軌跡亦會形成 n 尖瓣線,但會因多邊形形狀的不同而產生扭曲。

從分子層面探究藤蔓植物川七向觸引發快速攀附生長

川七為藤蔓植物,以3.5~4小時週期逆時針迴旋盤轉,碰觸物體後即以該物體為支撐快速攀附生長,速率可提升達30倍之多。本實驗探究川七啟動向觸生長的生長素機制。活體(In vivo) X光繞射,發現川七莖體中含多量的IAA,以及較少活性極高的4-Cl-IAA及6-Cl-IAA,且生長素並非以分子的形態,而是串接成週期性排列的晶體形態存在。攀附後,頂芽增生109%的IAA及191%的4-Cl-IAA+6-Cl-IAA,激發快速生長,且較多數的4-Cl-IAA+6-Cl-IAA被輸送到莖的非接觸面,形成彎曲莖體,纏繞支撐體。pH值測量顯示非接觸面氫離子濃度較高,吸收光譜則顯示非接觸面含有較多擴張蛋白,利於細胞壁的延長。本實驗由分子層面了解川七受到機械刺激時,如何引發向觸快速生長以及不對稱性生長。

慧眼「識」人:戴口罩對人臉評價和情緒辨識的影響研究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後,口罩成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口罩防止病毒傳播,但也遮掩住大部分的人臉訊息,對人際互動交流造成影響。本研究探討了口罩對人臉評價和情緒辨識的影響。從研究數據發現:評價人臉時,人們會以完美標準補齊缺失的訊息,並傾向給予戴口罩照片的人臉更高評價;辨識情緒時,人們會由臉部開始尋找辨識線索,若臉部線索不足,便會繼續往其它區域追尋。而人臉訊息或聲音訊息僅需其中之一即可以讓人成功辨識情緒;若兩者兼得,辨識的正確率會更加提升;若兩者兼缺,辨識的正確率會顯著下降。本研究探索了口罩對人際互動交流的影響,並對後續相關議題的研究帶來啟發。

「抑」生菌—探討LP33 (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 33)的細胞外囊泡對三陰性乳癌細胞增殖的影響及機制

細胞外囊泡是近期生物醫學的新星,具有疾病檢測或攜帶藥物等醫學上的應用,由益生菌釋放的細胞外囊泡曾被報導具抗腫瘤細胞增殖作用的潛力。本研究將探討副乾酪乳桿菌LP33的細胞外囊泡對三陰性乳癌細胞增殖的影響。首先,利用MTT呈色法、台酚藍細胞計數分析研究LP33的細胞外囊泡對三陰性乳癌細胞短期增殖的效應;再利用細胞群落形成能力實驗檢測其長期效應。接續,分別利用碘化丙啶染色搭配流式細胞儀檢測分析和西方墨點法,探討LP33的細胞外囊泡對三陰性乳癌細胞之細胞週期分布和細胞週期調節蛋白表現的影響。統整這五項實驗結果得知,LP33的細胞外囊泡可透過抑制細胞週期的進程進而抑制三陰性乳癌細胞的增殖。

洞察號探索-火星非地震訊號分析

洞察號自2018年登陸火星,累積了大量的震動訊號也高頻率採集持續性的天氣資料。本研究以分析非火星內部地震引發的震動訊號為主,找出天氣變化對非地震訊號的影響,或其他可能引發非地震訊號的因素。以Python進行資料分析後顯示無論白天或黑夜,2~7 Hz頻率範圍會出現數個峰值,比對風逐時變化得知除2.4 Hz的訊號外,大多數是地表以上的風引起登陸器或太陽能面板搖晃導致。在季節變化方面,SEIS於火星夏季夜晚記錄到的震動訊號相對白天少,應該是夏季白天受熱對流旺盛使擾動多,導致非地震訊號頻率頻繁。而火星冬季受沙塵影響,夜晚的非地震訊號與白天差不多,甚至超越白天,同樣在2~7 Hz出現數個峰值,但強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