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第一名

種子發芽真有趣

我們自然課上種子的構造和發芽的時候,老師要我們把綠豆浸一個晚上。在培養皿裡鋪棉花,把十粒浸過的綠豆,讓它發芽。我們從它們冒出胚根,長出莖葉……,一直觀察記錄到倒覆、枯萎。由這一試驗的結果,引起我們這一群研究不同植物發芽過程的興趣,並且嘗試作各種芽菜的培育。

攀緣莖植物的生態觀察

去年暑假,我們園子種了幾棵何首烏,有一天弟弟開學回來,抱著新課本,高興的翻開新課本,(自然第四冊,四高等植物的根莖葉)閱讀,其中有一輻插圖「牽牛花的攀緣莖」卻與我家的何首烏攀緣方向不太一樣,因此我們便請教老師,於是我們搜集、觀察、實驗尋求答案。

育鈴還需刺鈴蟲-探討小紅姬緣椿象與倒地鈴的關係

自然情況下倒地鈴種子發芽率很低,但在自然界中仍然分佈很廣。在野外觀察時常存在小紅姬緣椿象族群,這使我們聯想到小紅姬緣椿象是否對倒地鈴分佈有貢獻?小紅姬緣椿象是一種食種子的昆蟲,主要吸食倒地鈴種子。我們設計實驗驗證倒地鈴種子的發芽率在受到小紅姬緣椿象攻擊後,因為種子透水性增加的影響,使的種子的發芽率顯著提高。特別是在種子未脫離果莢的情況下,受到小紅姬緣椿象刺吸的發芽率是對照組的9倍(38.6﹪:4.3﹪)。倒地鈴、小紅姬緣椿象與蛾類幼蟲彼此間關係密切,蛾類幼蟲嚼食倒地鈴植物未成熟種子,進出時造成果莢破洞,如此巧妙的關係使的生物能互惠互利共同繁衍。

絢麗的綠野仙蹤—地圖筆的妙用

在上一屆科展中對地圖筆的褪色原理已有初步的了解,為了對產品能有更統整性的分析。因此,針對這個題目作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此次研究的重點在於酚?、百里酚?及硝基酚對於各種材質的運用,試著找出有別於酸鹼指示的新方法。可自己製造顯示筆、消失筆,更可以創造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地圖筆。

翩翩起舞--氣流對翼片浮升的研究

本研究利用塑膠投影片、吸管、黏膠等簡易材料,自製許多不同的翼片,以自製的浮升高度測試架測量雙片翼浮升的高度。發現要使雙片翼能夠穩定螺旋轉動浮升,以翼長12㎝、翼寬3㎝、雙翼夾角成水平180度、底部高度2㎝為最佳。以側吹氣流使單片翼浮升的研究中發現:翼面水平夾角35度且翼片面積越大,迎風產生的上升浮力越大。接著利用三個單片翼成功組成一個能穩定旋轉浮升、永不掉落的三片翼。最後用四個單片翼組成一個能伸展與收縮、有節奏向上爬升的毛毛蟲。

水波槽的改良及光波干涉實驗改進

水波槽實驗延用全今,仍未脫離笨重,操作不便,現象不顯,波紋不清之缺點;而光波的對照實驗所需之單狹縫,雙狹縫玻片又裝造費時,粗糙不清,觀側不便,致必需使用昂貴之直絲燈泡;乃著手研究發展,一方面將舊有者改良更新,另一方面並設計製作單狹縫、雙狹縫的新法,及簡單易行,又製作方便,對照明顯的水波。

狂暴的太陽-太陽磁力線的模擬與探討

自製的「太陽黑子三角觀測器」對黑子的觀察效果佳,具有結構穩定、快速架設等優點。而我們設計的「液態磁力實驗瓶」,可產生「動態」的磁力線,是一大突破。以「液態磁力實驗瓶」可針對日冕噴發、極紫外線圖上的線條分布、耀斑與太陽風等太陽現象,完成初步模擬與理論推演。自創以「磁力線掠奪」的觀點去解釋SOHO衛星的極紫外線圖之線條分布,並證明這些活動線條符合「磁力線掠奪」的理論。「液態磁力實驗瓶」模擬太陽風對地球磁場的影響,驗證地球磁場對太陽風具有保護力。日冕燈泡狀噴發、磁力線掠奪、極紫外線圖的線條分布、太陽風模擬實驗的氣泡行為,都符合以磁力線為理論基礎的推理。而「太陽黑子三角觀測器」和「液態磁力實驗瓶」也是很棒的太陽教學教具,值得推廣。

Crystal---鹼金屬、鹼土金屬類晶體的培養

在實際上的化學研究中,為了實用(材料,醫藥)目的,合成新化合物,並確定其原子排列結構,判斷其性質,一直是許多實驗室的研究方向之一,然而在合成化合物後,往往會助由x光照射晶體所得的繞射圖與數據,解出化合物的幾何結構(如鍵長、鍵角等)。近年來,由於電腦科技的進步,解晶體結構,已不像以往那麼需要寒繁瑣的計算。但化學家們是如何合成的新化合物養成良好晶體,以提供結構解析?因此本研究嘗試以幾種常見鹼金屬、鹼土金屬鹽類來養晶,試圖在不同方法與條件的控制下,養出具有簡單幾何外型的晶體歸納在水溶液中結晶的各階段變化況,並分析各結晶法的優劣,以提供相關研究人士參考。

照過來!看我為太陽能板擺POSE

本研究是為了瞭解太陽運行的軌道與規律,找出使用太陽能板發電時擺放的最佳位置。實驗後發現一天當中相同時間間距的高度角變化幅度差異不大,但正中午時變化的速度較緩慢。方位角於早晚時間變化速度較慢,越接近中午,方位角變化越劇烈。且一年中在冬至過後接近春分時,和秋分過後接近冬至,一天的竿影連線都會有機會成東西向的水平線。太陽能板擺放方位分別在早晚的時間對太陽能板的發電量影響力較大、調整太陽能板仰角則是在正午前後2個小時的時間影響力較大。整體而言,春季時,在台北地區,將太陽能板面向正南方,且將角度調高至30°或40°時,太陽能板的發電量會最佳。另外,放大鏡擺放在一倍焦距處,可以使太陽能板產生更大的發電量。

溫度對家蠶生活史有影響嗎?

從飼養家蠶的經驗中,觀察獲知家蠶有春蠶與秋蠶之分(二化性),有一年可飼養4~8次 (多化性)也有一年僅能孵化一次(一化性)者。蠶蛾完成一個生活環,需經過卵、幼蟲、蛹及成蟲等四個階段。在不同季節,蠶蛾完成一個生活史所需的時間各不相同,為什麼呢?在國中生物課本中曾提到:「生物體最後的模樣是由遺傳和環境來怏定的」,我們所飼的蠶蛾同是一個品種,其遺傳因子大致相同,因此我們提出了一個假設:其差別可能是受環境因子的影響。若是環境因子的關係,那麼春夏秋冬各季最大的差別就是「溫度」了,因此我們做了一個推論:把各項環境因子(光線、濕度、食物、空氣… …等)皆維持恆定,僅以「溫度」的不同來觀察蛾蠶的生長現象,所以本實驗是籍一每日溫度週期性的改變,來探討對蠶蛾生活環中各期所受的影嚮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