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最佳鄉土教材獎

就塑要你硬-PC板增硬膜之研究

相較於玻璃,3C產品的保護蓋板以 PC (聚碳酸酯)為材料時,能更加安全、降低重量、更容易加工,但 PC 板的鉛筆硬度小於 9B ,非常容易刮傷,因此我們透過溶膠-凝膠法的反應條件研究,調整前驅物矽烷氧化物(silicone alkoxides)的結構與比例,在不同反應條件( pH 值的調控以及水與乙醇溶劑的使用量)中進行反應,並加入合適的熱起始劑與偶聯劑後,置入烘箱固化成型。最後以自製的鉛筆硬度機測量其塗料硬度,製備出能將 PC 板硬度提升至 H 等級且密著度為 5B 的透明增硬膜。

大地變動的痕跡---以嘉義縣169縣道達邦到特富野的地質為例

以達邦到特富野道路沿線及曾文溪上游兩大支流-依斯基安娜溪和長谷川溪河谷露頭的地質為例,調查範圍的地質擾動很大;岩層上波紋、岩層破碎、砂頁岩不連續面、小斷層、褶皺、單面山、崩塌地及崖錐、河岸礫石層堆積等。研究結果如下: (一)崩塌形態為墜落和順著坡面滑落;單面山是河水侵蝕和砂頁岩互層交互作用擴大崩塌形成;露頭因外力作用而產生節理或破裂;背斜構造是擠壓造成的,能夠證明大地是變動的。 (二)岩層的皺紋是「波紋」化石,可證明曾是淺海地區,經板塊運動上升為陸地。 (三)7個可疑的地點,其中4個的斷層證據充分,另外4個是不整合面。 (四)河流侵蝕凹岸,將砂石搬運、堆積在凸岸;礫石堆積有一定方向,那就是水流的方向。

龍潭湖Say:魚類與棲地生態環境關係之探究

為了解龍潭湖之優養程度,本研究運用宜蘭縣環保局之”宜蘭縣流域污染源管理及污染削減計畫”在龍潭湖進行監測的資料,以卡爾森指數分析評估龍潭湖優養程度。 接著依龍潭湖環湖步道為路線,探究湖岸魚類棲地環境類型,制定採集魚類的採集點,共有4處。在採集點以手抛網撒網採集湖岸的魚類物種,採集期間為105年3月14日~18日,共5天。每一個採集點撒網2次,共採集到101隻魚,加以辨識後,依此建立龍潭湖魚類棲地生態環境地圖。

馬齒突長-馬齒莧科植物超進化型態之研究

馬齒莧科植物的生命力非常強健,全株富含營養且具有在人體內不能有效合成的Ω-3 脂肪酸,極具發展成為食用與藥用價值新興作物的潛能。本實驗透過照光與水份逆境處理,結果顯示剪下馬齒莧科植物帶芽枝條3天在未給水狀態下,莖基部仍會產生不定根。馬齒莧、樹馬齒莧與松葉牡丹頂芽以藻膠包覆造粒,培植再生約有70~85%存活率,頂芽造粒乾燥經21天後復水培育亦有長根存活70%的效能。依形態在乾旱逆境下葉脈Z字形圖案產生扭曲的現象與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偵測調查,推論C4型馬齒莧與松葉牡丹可能為適應環境驟變會轉換成為C4-CAM交替型的生理代謝以利存活;而樹馬齒莧遇乾旱逆境時傾向由C3轉換為CAM型碳固定之運作,使生長速率減緩而提高自身的存活率。

海灣沙灘上有孔蟲的遺骸

去年我參加科展,研究的主題是「夢時代地下停車場的地層」,其中最感興趣的是「有孔蟲亞化石」的認識。今年我繼續研究「台南海岸」、「澎湖馬公南邊海岸」及「恆春半島海岸」砂灘上有孔蟲遺骸。我們到這些景點採集泥砂,在實體顯微鏡下觀察泥砂裡有孔蟲的特徵、外形;並從採集地點的海灣特質,探討有孔蟲的生長環境是淺海、海灣、潟湖和沼澤,並且推想出營養源豐富的地區是有孔蟲生長的好地方。

消失的月世界

位於澎湖最南端的島嶼-七美,在這座美麗的火成岩小島上,有著豐富多樣性的景觀,也孕育了許多不同的土壤類型,為了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鄉土,所以選擇觀察頂隙惡地-月世界景觀逐漸縮小的情況,探討這片土壤的性質差異,讓我們對於這塊令人驚豔的惡地地形的外觀、含空氣量、密度差異、保滲水性、溶液酸鹼度等,有更深入的認識,也進一步體會到它不只是腳下的一塊土,更是故鄉重要的資產。

煉「油」成「脂」-成脂過程的探討及廢食用油在潤滑脂的應用

如何將廢食用油製成廢食用油潤滑脂?首先我們先探討如何煉「油」成「脂」。 與各類油品相比,潤滑脂具有容易吸附、不易流失、耐高溫…等功能。本研究先探討各種影響煉「油」成「脂」的因素,研究結果發現要煉「油」成「脂」,最重要的因素是皂化反應要成功,而影響皂化反應的因素則取決於稠化劑的材料、皂化溫度、皂化時間、反應時轉速快慢、是否加水分散皂化產物。影響潤滑脂品質的優劣因素有基礎油與稠化劑的材料及比例、皂化反應、煉製過程及研磨與否。 在本研究中,廢食用油作為基礎油,與鈣基稠化劑的重量比為 85%:15%,控制皂化溫度1050c、皂化時間一小時、煉製溫度1200c、煉製時間25分鐘、可以成功製作出廢食用油潤滑脂。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本研究認定竹山地區低位河階共9階,高位河階6階,總河階數共74個,高位河階最大面積為坪頂埔LT3面,總面積達1.9平方公里,應為濁水溪與東埔蚋溪聯合沖積形成;最高位河階為LT6分別為坪頂與第一公墓-1,原屬觸口台地東側不對稱背斜,經清水溪切割而分離;低位河階最大面積為竹山面FT2面,成因較為複雜可能先後受濁水溪與清水溪作用所致;河階剖面顯示,受活動構造通過的階面皆出現撓曲現象,竹山地區東側活動斷層構造明顯,西側則多為背斜與盲斷層,有潛在性危險,若能定時監測與調查必能降低災害發生。

好一個「基因」— 十字型橢圓規的推廣研究

本研究中討論了橢圓規的性質,從中提出「對基因進行操作」的觀念,而先將圖形推廣至其他它二次曲線乃至一般曲線,發現其操作模式都和線性變換有關。接著,將反演變換引進操作中,考察其性質。最後,基於上述研究心得,對一些特殊的基因(如常數基因、直線基因、二次曲線基因)及特殊的幾何操作,例如三角形的外心、重心、垂心、內心,甚至費馬點之軌跡加以考察,而發現軌跡除了二次曲線外,尚有一些有趣的曲線。最後,我們也發展出三條線以上的斜角橢圓規或曲線規,而能附帶地以之設計製造美妙的圖案。

颱風挖角,季風跳槽-颱風與季風槽關係探討

以季風槽為主軸,探討其與颱風生成、發展條件之關係。利用西北太平洋季風槽指數(WNPMI)及西北太平洋850mb重力位高度圖分別與歷史生成颱風特性做比較。結果發現WNPMI值愈高,颱風生成數量愈多;反之WNPMI值愈低,颱風生成數量較少。另外從850mb重力位高度圖得知,季風槽强度越强,颱風生成位置越偏東及偏北,颱風生成於135°E以東的機會就越高,若侵襲台灣時強度發展成強烈颱風的機率升高;另季風槽强度較弱時,颱風生成於南海機率就愈高。而於路徑研究發現颱風主要受高壓馳流引導,絕大多數的颱風呈現在季風槽範圍內移動行進。 研究近一步發現當季風槽強度較強時,颱風偏北行進象限機率升高;季風槽強度較弱時颱風則容易行進通過菲律賓至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