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最佳鄉土教材獎

揭開礁膜分身之謎-簡化青海菜細胞團形成及再生之條件

本研究的目的是簡化青海菜細胞團形成條件。取細胞團再生發育的葉狀體,再次進行原生質體酶解,獲得二次原生質體,再誘發形成細胞團,利用此細胞團具有生生不息的增殖能力,做為藻類種苗來源之用。本試驗以酶解液-1,分離出青海菜(Monostroma nitidium)原生質體之產量最高,觀察其再生形態,藉此找尋合適之發育路徑,研究青海菜人工“種子化”之可行性。實驗結果確立三種原生質體再生路徑,其中厚壁囊孢型佔53.7 %為最高,其次為細胞團型29.6%,原始型佔16.7%最低;原始型培育30天後可長成0.5mm之葉狀體;由青海菜二次原生質體發育而來的細胞團,有90±6%發育為葉狀體,可當作青海菜大量培養之種苗。應用細胞團型的原生質體將是一套簡單、便利且可大量獲得青海菜種苗之生產流程。

給未來一個呼吸空間─遠距動畫式二氧化碳與煙霧警報器

本研究探討自製溫室煙霧模型箱中,觀察不同濃度二氧化碳以及煙霧量與溫度之關係,透過S4A軟體所顯示的電壓值,配合感測元件測得在不同氣體濃度中的輸出電壓,製作動畫式二氧化碳與煙霧警報器進行遠端監控,並結合手機應用程式達成即時監測的目的。透過實驗,我們獲得以下結果: 1. 當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時,模型箱內的溫度會隨之升高,此時二氧化碳偵測元件(MG811)電壓值則會出現下降情形。 2. 當煙霧濃度增加,煙霧偵測元件的電壓值會上升,且在加溫過程中,其溫度上升較無煙霧更明顯快速。 3. 透過電腦軟體S4A將實驗過程數位化、動畫化與遠距化。 4. 將研究結果連結手機應用程式,透過藍芽傳至手機,使偵測數值以動畫式呈現於手機,並能夠進行遠距即時偵測。

先鋒部隊-崩塌地先驅植物調查

本調查探討崩塌地先驅植物種類及生長環境與崩塌地植物物種演化過程的田野調查記錄。(一) 調查植物物種可分為20 科,35種植物。(二) 觀察、辨識植物種類時,葉子與植物圖鑑參照確認後,能認定植物的名稱。(三) 植物數量較多的6種植物為調查對象。(四) 多數優勢先驅植物物種生長在礫石土,故推想應為土壤關係造成優勢先驅植物族群出現。(五) 6種優勢先驅植物種子大小與數量差異,與其族群大小無關。(六) 3種土壤含水率與發芽率實驗,發現礫石土的含水率與植物發芽率最高。 (七) 優勢先驅植物物種發芽率高低實驗發現,種子發芽率高低,是決定優勢先驅植物物種數量及生長的重要關鍵。

稻田中插秧與收割機運轉路徑之數學探討-找出有效的行走路徑

臺東縣占地面積351525公頃,農產耕地面積為47681公頃,稻作是本縣重要的農產品,種植面積約占12000公頃,前三大生產稻米鄉鎮市區為:關山鎮、池上鄉與臺東市。配合本校稻米種植課程,在觀察農業從業人員操作插秧、收割機具的行走路徑後,發現插秧與收割機具的行走路徑的不盡相同,因此想探討是受到哪些因素影響。 本研究以臺東市的稻田為研究場域,透過訪問農業從業人員、實際觀察與模擬後,分析在稻田內使用收割機、插秧機的行走路徑上的關係,找出影響行走路徑的因素,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與提出建議。

拼成長方形---五連塊探秘

在五年級接觸了五連塊之後,我們試著找出除了「拼湊」之外的五連塊解法。我們先針對五連塊的規律進行探討,並試著將五連塊數值化後使用數字計算將答案算出來。再透過「座標數值法」進行計算時,雖然覺得計算繁瑣,但可以從數值化的結果清楚看到連塊翻和轉產生的規律。另外「情況數值法」讓我們可以將解答過程放置於電腦程式中運算。我們還發現情塊數值法的每個數字可接受數值是有規律的。最後,我們發現情況數值法不只可以用在五連塊解答的計算上還可以利用在三角形和立方體的答案計算中。

當我們蜷(ㄑㄩㄢˊ)在一起-環境因子對淡水螺行為影響之探討

本實驗以淡水螺中石田螺、網蜷及瘤蜷群聚情形為出發點,探討不同環境因子對這三種淡水螺的行為習性與影響。 我們在臺北市內溝溪中游發現石田螺、網蜷及瘤蜷群聚,不同地點三種淡水螺類的組成數量不盡相同,因此我們實地觀察實驗,控制不同的環境因子如水溫、光線、水流速、水質等,觀察淡水螺的行為反應。 實驗發現,石田螺對水溫適應力及吸附力較高;網蜷水質忍受度高,吸附力較低;瘤蜷對水質忍受度低。整體來說,三種螺尋覓食能力敏銳度不高,水溫高於30°C或低於10°C,會減緩行動力。流速、水質均會影響行為及棲息。 在應用上,本研究提供流速、水質及底質等對淡水螺的影響,作為水利工程設計參考及自然生態或環境教材。

預測山崩否?以我們的故鄉九份為例

九份地區是個依山面海的山城,地形陡峭、雨量豐沛,人為開發過度,是屬於山崩高危險群地區。每遇豪雨,常使九份發生部分山崩,引發居民恐懼與不安;但若我們事先知道多少雨量的豪雨可能會造成山崩,事前做好預防,不但可以減輕災害,亦可緩減居民的恐懼與不安。本研究利用兩年的野外實察,找出九份山崩地點的坡度、坡向、地質構造、人為開發等因子,建立起九份地區的山崩目錄,據以推測九份聚落潛在之山崩危險地帶及其模型;並運用Excel的羅吉斯回歸分析得到其山崩比方程式,推測當地雨量每增加10mm,其山崩比增加10.29倍;且雨量累積至67.5mm,就可能有部分山崩的危險機率;若每日雨量累積至234mm,則發生部分山崩的機率幾乎是100%。

小資女愛美愛地球-馬祖紅糟身價翻倍漲

近年黑心商品問題頻傳,每天與肌膚直接接觸的保養品,安全性更是不容忽視;在環保意識抬頭下,全球吹起回歸自然的風潮,因此馬祖獨特的天然紅糟開發為保養品必將水漲船高。首先建立紅糟萃取最佳條件:當粒徑越細,以無毒低刺激的水為溶劑,粉水比為1:10,透過低耗能的超音波震盪;其製程符合現今追求的綠色化學。再探討紅糟抗氧化、美白、保濕的有效性分析:以往被作為廢棄物的紅糟,比多用途的紅麴及美白產品中的麴酸效果佳;也能與數種知名市售商品有相近的功效。總生菌檢測發現紅糟能抗菌,可作為天然防腐劑;其安全性已達到國家衛生標準。總而言之:紅糟有低成本、環保、功效佳等特點,相當適合開發成天然保養品,發展為地方特色伴手禮。

蛙蛙哇!台東縣大巴六九藥用植物園區蛙類生態與棲地特性之初探

為瞭解大巴六九藥用植物園區及附近的蛙種組成、時空變化與分布的棲地特性,我們自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間,每季前往樣區進行調查約2~3次,研究採用「穿越帶鳴叫辨識法」和「目視遇測法」。研究共獲得119筆紀錄,包括:樹蛙科3種、蟾蜍科2種、狹口蛙科2種、赤蛙科2種及叉舌蛙科1種,共計10種。調查結果顯示,在總隻次和隻次比例上皆以拉都希氏赤蛙最多,為園區內的優勢蛙種。研究期間,因強烈颱風侵襲,導致園區水源中斷數天,造成池水下降,嚴重影響蛙類棲地,蛙類平均隻次因此下降。此外,不同蛙種對棲地的喜好也不一。本研究初步確認了園區蛙種的組成與生態概況,可運用在園區蛙類觀察、蛙類保育與環境教育。

聲頻放大器的探索

科技時代下,人們生活與科技產品相伴,食衣住行、視覺、聽覺…似乎無法脫離,本次科展就以聽覺感受部份做研究目標。聽覺的科技產品優劣不外乎聲頻信號的還原程度,不論是各種能量、數位處理最後皆要轉換成聲能,其過程中有很重要的一環就是聲頻放大器,此科技產品小至助聽器;手機…大至視廳音響,室內外舞台皆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