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生物(生命科學)科

雷霆萬菌-不同脈衝頻率之高壓電場抑菌能力探討

因此本研究希望能探討不同的高壓脈衝條件下,抑菌的情形並推論抑菌機制。本研究中,我們成功建置可調頻高壓脈衝產生器,將110V電壓轉換至7742V並能夠輸出直流電與10ms、20ms、30ms、40ms四種周期的直流脈衝。本研究分析菌落數並探討不同電場與脈衝抑菌效果。本研究雙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直流脈衝頻率對抑菌效果的影響大於電場強度。另外,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直流電與不同頻率直流脈衝頻率抑菌效果顯示,持續給與直流電的抑菌效果遠較給與不同頻率直流脈衝效果好,藉此推論本高壓脈衝裝置的抑菌原理也許是藉由抑制細胞膜透來達成。未來期盼能藉此發展具有簡單、成本低廉、耗能小、保鮮效果好、不會留餘毒、不會造成二次污染等優點的抑菌裝置。

蜘蛛的學習行為

因對蜘蛛及古典制約(條件學習)產生興趣與疑惑,而設計本實驗來探討節肢動物中的蜘蛛是否和哺乳類動物一樣具有學習行為。以電擊作為非條件刺激,希望能使蜘蛛學習閃 LED 燈為條件刺激,在 LED 燈閃五秒時作出條件反應自動跑至無電擊區。經多次實驗訓練之後發現:其確實如預期般的出現學習行為。

蟻~你要去哪裡?

本次實驗是為了探討黑棘蟻在回窩的過程中如何判斷正確的方向。我們分別以黑棘蟻的行進路徑、窩的訊號以及光線的影響為探討方向,藉由紙製軌道訂定適度的行動範圍,統計其回窩所需時間,加以量化比較,以推測影響黑棘蟻行為的原因。經由實驗結果可得知:光線的因素在黑棘蟻判斷窩的方向中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搶救愛鎂大作戰-蔓性馬纓丹缺鎂症之研究

為了解決校園植物-蔓性馬纓丹的葉片黃化問題,本研究係以校園中蔓性馬纓丹為材料,觀察次要元素-鎂缺乏所引起的症狀。依照高職二年級栽培環境上冊課程的缺乏礦物元素內容,利用砂耕的方式,觀察缺鎂症的發生。實驗結果顯示,蔓性馬纓丹僅需H&A 養液標準配方1/4 濃度的鎂即可避免葉片黃化因缺鎂所引起的,參試植株經培養培養1 星期後葉片陸續轉黃色,以下、中位葉最明顯。頂梢生長的長度以添加全量鎂最長,為根群發育也最旺盛,完全不添加鎂的植株其頂梢生長最弱,根系產生褐化。本實驗證之結果得知目視診斷的準確性,植物缺乏礦元素,可先查檢索表初步判斷後,再佐養液證實之,之後以葉面噴施補充,進而解決問題。

姑婆芋吸引傳粉昆蟲的生殖策略

我們在校園內設置兩樣區,從2007年4月至2007年6月,共調查9株姑婆芋,93朵佛焰花,以瞭解姑婆芋生活史、傳粉昆蟲生活史及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姑婆芋在11月至7月花期時會不斷產生佛焰花苞,剛冒出的花苞經過1到3天後,雌蕊漸成熟,佛焰苞會漸漸展開,開始產熱及一些特殊氣味,吸引果蠅科未知種的蠅類傳粉。當胚株受粉後,佛焰苞頸部會閉合,迫使傳粉昆蟲會往上爬到雄蕊部位攜帶花粉,飛至另一株姑婆芋雌蕊上傳粉,因此姑婆芋與傳粉昆蟲之間具有互利共生的關係。佛焰花序主要產生氣味的部位是在附屬物及雄部,而佛焰苞則可以幫助吸引更多傳粉昆蟲。佛焰花序的附屬物及雄部相對溫度較高,可能具有產熱以吸引傳粉昆蟲的功能。

浸「泡」在「葉」裡

本實驗主要探討葉面對氣流的影響,實驗一採集多種不同葉子,裁成1cm寬垂直插入泡膜,以「流場可視性」–流動泡膜取代氣流,觀察其邊界層分離距離,並與塑膠、砂紙相同規格比較,分析各種葉子對擾流的關係。發現有分離程度差異,猜測表皮毛為影響葉子周圍流場的因素。為了得知表皮毛對流場互動行為,在實驗二中,將模擬的表皮毛模型放入風洞裡,以紅墨水及線香來標記氣流,發現模擬表皮毛的原子筆間,若距離取得適當,則受到得阻力較小。實驗一為二維流場的肥皂膜,便於記錄數據,實驗二為三維流場的風洞,以得知流場在表皮毛間互動情形。綜合以上,表皮毛的密度在一定數值時,能達到穩定氣流的效果,未來將應用在流體力學或航太等相關科技上。

粗首?遺傳多樣性與形態變異之研究

本研究以粒線體細胞色素乙基因作為分子遺傳標誌,試圖瞭解臺灣西部地區粗首? (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 ) 種內之遺傳多樣性。98 條完整的序列樣本可歸納出27個單型,其中有25 個是新紀錄單型。以鄰聚法重建粗首?種內之親緣關係樹,支持將27 個單型區分成兩群演化系群,分別是粗首?A 系群和粗首?B 系群。A、B 系群間的平均遺傳距離為4.89%。10 處粗首?族群內的平均單型歧異度 (mean h = 0.417 ± 0.114) 和平均核?酸歧異度 (meanπ= 0.00126 ± 0.00042) 都偏低,表示粗首?族群內的遺傳變異甚小。反觀粗首?族群間的平均核?酸歧異度 (mean Dxy = 0.0245) 和平均遺傳分化指數 (meanFst = 0.764) 甚高,說明粗首?族群間存在高度的遺傳分化且族群間基因交流受到限制。分子變方分析結果指出粗首?的族群遺傳結構應分成屏東地區與非屏東地區,兩地區間的遺傳變異約佔整體遺傳變異的89.5%,且所有族群間幾乎沒有基因交流 (ΦST= 0.98, p

校園雜草的優勢種-黃鵪菜

消長,是一種隨時間改變的現象,所以可以在野外中看到不同消長階段的群集結構。根據消長的定義,一個區域的優勢種會隨時間而改變,最後形成顛峰群集,不過,我們並沒有在校園中看到這種情形,所以推測有自然因素或人為影響,而使消長重來,若是干擾太頻繁,就會一直停留在消長初期。而校園是一種人為干擾度極高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群集的組成就代表一種停留在消長早期的特性。黃鵪菜是在校園野草的優勢種,所以我們檢測它們種子產量、傳播力、萌發率、抑制作用、土壤喜好,以分析它在校園中佔優勢的原因,發現到黃鵪菜符合消長前期植物的特徵。

天螺地網—福壽螺的防治研究

以苦茶溶液濃度做為控制變因,實驗組以6個不同濃度的苦茶溶液供給作為水稻需水,而對照組以池水做為供給水。以其株高為基本依據,記錄不同濃度中水稻的生長情形。並採用統計方法分析其生長情形有無差異,結果是:在苦茶濃度1×10-4%以下之溶液都無差異。採集福壽螺的螺卵,孵化並飼養至實驗所需重量(110mg±10mg),將螺取出放入苦茶溶液,並記錄其死亡率。結果為:在濃度為5×10-6%以上苦茶溶液可將福壽螺致死。由水稻和福壽螺對苦茶溶液的反應可推論出:在特定濃度範圍內之苦茶溶液,能在不傷害水稻的狀態下減少福壽螺的數量。

展翅高飛--探討台灣十三種斑蝶翅膀特性

本實驗目的為測量台灣地區斑蝶科(Danaidae)蝴蝶翅膀的特性,進而探討其與飛行能力之相關性,以及紫斑蝶翅膀幻色的物理呈色原因。由結果得知,就前翅而言,面積大小及最大翅長兩者皆與風阻實驗中的速度呈現正相關;而翅膀展弦比及親疏水性則和其風阻實驗中的速度較無顯著的相關性。此外,幻色實驗中利用光學顯微鏡與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得知斑蝶幻色的形成和其鱗片的細微結構與排列方式有密切相關。我們推論斑蝶的鱗片細微結構與排列皆會影響其幻色的形成,也可能造成風阻不同,而影響飛行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