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生物(生命科學)科

防曬乳對水中生物的影響

本研究選用了分別以奧克立林、桂皮酸鹽、氧化鋅為主成分的六款市售防曬乳,因有一種以氧化鋅為主成分的防曬乳不溶於水,故購買氧化鋅原料來與另一種可溶於水的防曬乳做較完整的對比。透過序列稀釋法配置成10000ppm、1000ppm、100ppm、10ppm、1ppm、0.1ppm、0.01ppm等七種不同濃度的水溶液,在48小時內觀察水蚤在這些溶液中的存活情形,初步結果顯示三種成分中以奧克立林的致死率最高,氧化鋅次之,桂皮酸鹽最低。除此之外,水溫的高低與光照的有無也對這些成分的致死率有些影響。

焚風對於豌豆玉米及水稻幼苗生長的影響

本實驗針對三種臺灣常見經濟作物(玉米、水稻、豌豆)以吹風機作熱風處理(風速分別為1m/s 及0.5m/s,上升溫度約至40℃),間接探討焚風對於植物幼苗生長過程及生理的影響。三種植物的幼苗在 1m/s 的風速吹拂下,豌豆、玉米和水稻葉片呈現枯黃現象。蒸散作用僅在玉米幼苗熱風處理組(1m/s 及 0.5m/s)有發現加快的情形,而且由氣孔印模法得知此加快情形並非在熱風處理後 30 秒即發生改變,此外在豌豆並無發現蒸散作用明顯改變情形。泌液現象之咖啡色泌液僅在玉米幼苗熱風處理組(1m/s)發現,且其成分非脫鎂葉綠素,泌液之 pH 值呈偏酸性。花青素累積僅在玉米幼苗發現,於高速熱風處理組(1m/s),花青素累積於枯黃部位的邊緣及葉尖;於低速熱風處理組(0.5m/s),花青素累積於葉尖並且葉片無枯黃情形。

味偶獨尊-體味影響擇偶

本實驗隨機選取高中生10男10女進行關於性擇(sexalselection)實驗。首先,測試體味的偏好及嗅覺的穩定性。第二,利用變性梯度膠(DGGE)檢測個體體表菌相及個體間菌相組成的差異。第三,藉著人體唾液、淚液抑制細菌的能力來比較免疫的差異。最後與評分活動中,嗅覺、視覺(外貌、聲音、儀態)以及個人資料(血型、星座、未來目標等)的得分進行分析。驗證前人研究中嗅覺與免疫間(主要組織相容複合體MHC基因)差異的相關性,以及確認對高中生而言,決定喜歡與否的主要因素為何?結果顯示:1.嗅覺好惡不論男女都是穩定的。2.前人研究中用嗅覺喜歡免疫能力差異較遠的異性,進而使後代免疫多樣性增加的現象可能不存在。3.不論男性或女性,外表與對異性好惡程度有相關。

是「水」養的蚊子—水質對熱帶家蚊的影響

本實驗先將熱帶家蚊的一生分成三個時期(第一期:卵→一齡蟲、第二期:一齡蟲→成蚊、第三期:成蚊→產卵),以不同有機質濃度、pH 值的水質來探討水質的差異對這三個時期的熱帶家蚊生長之影響,進一步去估算在不同水質內熱帶家蚊的族群變化趨勢。再者我們以最初步的實驗結果:『最適合熱帶家蚊生長的水質條件』是在有機質濃度0.2g/100ml、pH=7 值的水質,分別加入硼酸、肥皂後,觀察是否會延遲熱帶家蚊的生長,甚至死亡。

斑馬魚上的CAG重複序列疾病模式與研究

為了調查polyQ在疾病中的病理機制與對發育的影響,本研究將擴增的CAG重複序列插入EGFP基因的編碼區內,以神經元專一性表達的HuC啟動子來驅動表達,建構含有Tol2轉位子元素的基因載體,再將此載體與轉位酶cRNA注射至受精卵中,製造出基因轉殖魚。目前已獲得不含重複序列(Q0,對照組) 及含有110次重複 (Q110,實驗組)的轉殖魚(F0),正在篩選第一代轉殖魚(F1)以建立穩定傳代的品系。除了觀察胚胎綠螢光的呈現,我也使用PCR、RT-PCR等方式檢查EGFP基因的表現。在外觀上,Q110並無明顯變異,但是會出現觸碰反應遲鈍及繞圈泳動等異常的運動行為。未來我將針對Q110轉殖魚子代進行更多病理分析,包括是否形成蛋白聚集和造成神經細胞凋亡等,以確定此轉殖魚模式可模擬人類polyQ疾病。

SARS 來了!消毒劑對水稻幼苗生長影響之研究

本研究是以水稻(台中在來1 號) 幼苗為材料,探討消毒劑過氧化氫(H2O2) 與次氯酸鈉 (NaOCl) 對水稻幼苗生長與生理之影響。H2O2 或NaOCl 處理水稻幼苗,均會明顯抑制水稻的地上部與根之生長,且在低濃度即有顯著效果。H2O2或NaOCl 同時也會降低水稻幼苗內地上部與根之蛋白質含量、增加MDA H2O2 的含量,說明此二種消毒劑會造成氧化逆境。H2O2 或NaOCl 處理對水稻幼苗生長的抑制效果,在處理後1 天即明顯發。H2O2 或NaOCl處理造成水稻幼苗地上部與根之蛋白質含量下降、MDA 與H2O2 的含量增加也是在處理後1天就出現。上述結果顯示,消毒劑對水稻幼苗生長之抑制與生理之影響,可能是由氧化逆境所造成。

基因檢測?!GMO之初探-以大豆為例

基因檢測法藉由DNA來檢測特定基因,本實驗以聚合?鏈鎖反應(PCR)來檢測「耐嘉磷賽轉殖基因大豆」。並檢測三種基因「P35S」(啟動子)、「Tnos」(終止子),及大豆品種特性基因「Lectin」,以確定此轉殖基因大豆含「EPSPS」(耐嘉磷賽基因)。DNA純化以傳統「CTAB法」及「反應試劑套組」(kit)進行,放大目標基因,並以DNA膠體電泳確認基因的片段(如圖一)。由PCR電泳圖得知「P35S」PCR產物長度為100bp,「Tnos」為200bp及「Lectin」為300bp。本實驗所檢測21件常見大豆樣本中,12件為耐嘉磷賽GMO大豆,9件為non-GMO大豆、由實驗可知,符合包裝上所標示基改加工食品91%,符合包裝上所示的非基改食品0%。利用PCR來進行基因檢測省時、且不用將DNA完全解序,是目主要的檢測方法,也不會有蛋白質檢測時不靈敏的問題。所以本實驗希望在未來,可以找到一種廣效基因的檢測方法。

黑棘蟻棲地選擇喜好之探討

本實驗欲探討黑棘蟻之擇巢因素,分為「光線」「空間」與「決策」三大方向探討,共設計17個實驗。「光線」部分的實驗結果發現,因膜翅目昆蟲缺乏紅色感光能力,所以巢內色光波長愈長,入住率愈高。而巢內照度愈低,黑棘蟻的入住率愈高,實驗得到其照度與入住率關係為y=-247.94x+109.82。「空間」部分發現黑棘蟻的擇巢行為與巢穴形狀無關,而三角型柱的人工巢穴寬度以2公分最具效益,黑棘蟻數量則與長度成正比的關係。「決策」部分主要在探討擇巢行為中,工蟻與蟻后各自扮演的角色,結果發現工蟻對巢穴較隨遇而安,且具有執行力,蟻后選巢較嚴苛,有決策力但不具執行力,而且不喜歡更換環境。以上結果對黑棘蟻人工巢穴的設計可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

鳴蟲的超級星光大道

本研究針對日常生活中時常發現的鳴蟲,其中又以直翅目的昆蟲為主,直翅目的昆蟲都具有鳴叫的能力且有許多共通的構造,所以將對他們進行飼養與觀察。藉此得以比較他們的生活史、生活環境、覓食方式、擬態能力、彈跳力的比較、發聲方式、攀附力的比較、聲音差異。本實驗所使用之數據皆為觀察多次所得結果的平均值,故不會因為觀察之蟲類大小不一而有所差異。

桑寄生寄生生理與組織之研究

桑寄生植物屬半寄生植物,具葉綠素,可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養分,但所需之水分和無機物取自於寄主——朴樹。我們由實驗得知,桑寄生為了確保可自朴樹身上取得無機養分,其蒸散速率大於朴樹;我們也可以從氣孔密度比和管腔截面積比的結果得知,此二因子對於其蒸散速率之差異有顯著的相關性,也就是說,桑寄生對於朴樹的選擇,若不能在構造與生理適應上取得優勢,會不易甚至無法在朴樹上長期穩定生存。 不過,雖然桑寄生可以自行製造有機養分,但是我們想知道它是否也會吸取朴樹身上的有機養分。因此我們比較了日照與否的桑寄生的醣類比較,但是嘗試了多種實驗方法,依然無法取得穩定的數據,使得我們不能確知其結論。另外,我們也製作了朴樹與桑寄生莖的切片,觀察其生理構造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