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應用科學科

國小自然科學(一上)習作評量的實施與評量

自然科學新教材實施已到第七年了,按照教學指引所述:「國民小學自然科學新課程,十分重視下列所述幾個有關評量的原則:(一)每單元的評量須以該單元的教學目標為依據。(二)科學概念、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三方面均須加以評量,不能偏廢。(三)較過去更重視形成性評量。(四)評量工具的性質須顧及兒童的年級和認知發展階段。但是各學校在皂然科學的評量方面,還一直偏重於紙筆測驗,命題形態也是以知識的記憶為主。試卷的來源不外乎:(一)學校教師自行命題。(二)縣市聯合社統一命題。(三)鄉鎮為單位聯合命題。(四)向商人購買題目。所命的題口,大多不能把握上述的四項原則,很難測知兒童學習的效果,尤其在低年級方面,受到語文能力的障礙,更難測知兒童的真正程度,甚至有找學校低年級不作評量。木校低年級教師有鑑於此,依據上述四項原則,編製一套一年級上學期自然科學的實作評量。把每一單元依據單元目標編製成有層次的評量題目來實作評量,並對評量的結果分析、討論、以便獲得一套合理、可行的評量工具,並了解一年級兒童自然科學的實作能力。

水泥快乾的探討

最近家中整修陽台,因水泥未乾帶來許多不便。同學說,水泥加紅糖有快乾的效果,於是我門就探討「水泥加入那些物質會影響它的乾燥且堅固耐用。」

L棋的人工智慧實驗

L棋士一種雙人對弈的棋戲,其互弈過程頗具思考性與深度,但其規則卻十分簡單。我們多次對弈後頗有心得,故想到利用微電腦以BASIC語言嘗試製作L棋程式,使電腦具有下棋的功能。

Helix 天線的設計對接收功率的影響

在現在這個通訊發達的時代,天線可說是隨處可見,如最常見的便是電視天線以及 FM天線、汽車天線等等。以前我們雖然對它有很濃厚的好奇心,但卻沒有機會想要如何去研究它。前一陣子恰好在物理課程中談到了波動學,使我們連想到空間中的電磁波,便引起了我們研究天線的興趣。同時在自由空間( Free space )中做信號發射及接收的實驗在目前的科展主題中似乎還不多見,這也讓我們更加冀望能接觸這個領域。 我們參考了市面上的無線電界雜誌,以及其他相關的書籍,而設計了這個實驗。

光電控制應用在引擎點火系統之研究

汽車故障的主要原因,大都在引擎點火系統上,其中最常見的毛病是白金磨損,火星塞跳火電壓不夠,容易積碳等問題,這些故障的解決辦怯,有很多人在研究,經費也花了不少,但仍無法獲得滿意的結果。因此我們想,找出其他可行的方法,以徹底改善引擎之點火系統。由於科學的進步光電科技正在蓬勃發展,於是我們產生了以光電控制系統,作為汽車引擎點火系統的心臟之構想,盼能使點火系統全部改頭換面,期使故障減到最少。

吃香蕉話香蕉

82 年 10 月 29 日在國語日報看到一篇有關香蕉的報導,談及香蕉味美價廉,含有豐富的營養,還可以治病呢!真不可思議,早上我請媽媽到市場買了一串黃澄澄的香蕉,一連吃了好幾根。妹妹拿一根吃了一半不想吃了,放在桌上,到了下午,真奇怪!果肉怎麼變得有點黑,再過幾天,水果籃中剩下的香蕉,果皮怎麼出現褐色的斑點呢?上自然課的時候,我將這個問題請教老師,於是老師要我們先蒐集資料,一齊研究有關香蕉的種種。

廣告招牌燈之自動點亮熄滅裝置

是午夜,看完最後一場電影,走在街上,巳夜闌人靜,商店早就打烊了,可是仍有一些招牌燈還亮著,為什麼呢?原來是店員忘記把開關關掉。這一「忘」白白的浪費了許多能源,這多可惜呀!本製作即針對此缺點而創製。

中體西用─以抗生素觀點來看中藥抑菌程度

上課時老師說:「除了課文中所提到的安非他命等藥物濫用,我們所用的抗生素也是藥物濫用的一個例子。」經過查詢,我們發現許多細菌的抗藥性都到了極限,於是興起了我們探討中藥抑菌實驗的念頭。我們將藉由中藥與抗生素的抑菌強弱做比較,試以探討中藥是否有可能替代西方的抗生素,抑或提供新觀點,為細菌的抗藥性謀求解決之道。

彈性碰撞和電腦撞球遊戲

(一)撞球選手,眼神專注,球桿出手,撞球應聲入袋;這兩球之間的碰撞是否遵守著某些規則呢? (二)能否將科學上的諸多實驗及公式,在電腦上模擬出來?以便讓同學們了解各個公式,並激發學習電腦的興趣。 (三)撞球是一項手腦並用的運動,理當大力提倡,所以才有意研發此程式。

熱泵與熱回收的有效應用

(一)由於國際市場競爭益趨激烈,而我國能源供應完全依賴進口,為求我國經濟持續成長,開發替代能源及有效節約能源,實為當務之急。(二)在替代能源(太陽能、地熱、風能)尚未能有效取代傳統能源的今日,節約能源是贏取國際市場競爭的最佳利器,因此每一個國民皆應確立節約能源人人有責的觀念。(三)冷凍或空調過程中,龐大的冷凝熱常被廢棄於大氣之中,這些熱值得我們回收,善加利用。(四)從理論上分析,及世界各地發展的實例,熱泵系統值得在台灣推展,並且應該能作得較其它區更好。(五)在節約能源人人有責的聲浪中,著手進行本專題研究,深盼能有所收穫,以貢獻社會大眾,並滿足自己好勝、好奇之心。(六)希望專家學者及同好,能不吝加以評估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