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生物科

「蛛」似「螞」跡─大蟻蛛生態習性與擬態行為之探討

大蟻蛛遊獵捕食,捕食模式介於蠅虎與棘蟻之間。會構築較簡易的棲息巢、包覆性較好的蛻皮巢與穩固性高的產卵巢,會利用舊巢,尤其密巢。雄蛛求偶以第一步足、上顎、觸肢穩定雌蛛後交配。雌蛛偏好在約90夾角葉片築產卵巢。有育幼行為,子代會與雌親蛛同巢至成蛛期。 大蟻蛛以視覺、嗅覺與觸覺接近蟻群,偏好在蟻巢附近築巢,在蛛巢外布置干擾絲、出入口設置簾幕絲,取得庇護又避免螞蟻誤入。大蟻蛛步行、克服障礙與避敵模式都類似棘蟻。以軟體模擬改變大蟻蛛運動模式實驗中,蟻蛛模式可降低被捕食機率。特別的是大蟻蛛也能混入蟻群獵捕與棘蟻共生的蚜蟲,可能兼具貝氏與攻擊型擬態。棘蟻會利用大蟻蛛取食後的獵物殘渣,牠們可能具有互利共生關係。

有蟲在嗎-棉野螟蛾幼蟲捲葉及相關行為探討

棉螟幼蟲會在朱槿等植物作捲葉與覓食,影響植物生長及觀賞價值。我們想探討捲葉相關行為及防治方法,於是進行調查與實驗。發現幼蟲喜歡在有遮陰的朱槿上層作捲葉,開口會有絲和糞便。初孵化幼蟲群聚啃食葉背,較大幼蟲會作捲葉藏身其中,部分捲葉有幼蟲群居;幼蟲捲葉步驟類似,有換巢情形;社區朱槿捲葉及幼蟲數量隨月份有變化;作捲葉穴居是主要的防禦行為,遇天敵時,常縮回捲葉及運用絲線逃離捲葉。我們發現化蛹情形與文獻在捲葉內化蛹不同,多數幼蟲會離開捲葉找隱蔽暗處夾縫中化蛹;實驗發現光照及夾縫會影響化蛹。我們建議物理防治方法,特別是製作誘捕幼蟲化蛹的暗盒或黑袋,可減少大量繁殖幼蟲的數量,以達到有效減少幼蟲為害植栽。

紙糊的房子蓋在哪裡好呢?—研究長腳蜂屬(Polistes sp.)的生態行為

長腳蜂屬於胡蜂科,長腳蜂亞科,本研究發現長腳蜂築巢高度與當年雨量有關:雨量多,蜂巢高度較高。築巢的位置有遮陰、照度較低。長腳蜂的警戒距離很短,不會主動攻擊人。對長腳蜂噴水可以暫停牠的動作是保護彼此可行的做法。 長腳蜂的主要行為:飛行、捕食、餵食、築巢、覓食、用口器排水等。一天中活動有2個高峰期,分別是上午7:00~9:00與下午17:00~19:00。長腳蜂回巢後的工作與其是否為主要繁殖期有關:繁殖極盛期時,長腳蜂上午餵食的工作次數頻繁;繁殖期進入尾聲,長腳蜂回巢後多在休息或探查巢室。此外,長腳蜂飛行路線同一天有共通性,受風速的影響很大。我們也可以從繭蓋數量的消長看出蜂巢生命力是否旺盛。

百變蛹士-探討日本紋白蝶蝶蛹顏色與環境的關係

室溫在17℃-23℃時,日本紋白蝶Pieris rapae 完成一個世代的時間,約在28-44天。化蛹台的試驗中發現,夾角60-90度間是最適合紋白蝶化蛹的角度。紋白蝶化蛹後三天內,蛹色仍然會隨著環境變化而改變。飼養紋白蝶的容器粗糙則蛹色較深,在不同背景顏色及不同色光影響蛹色的試驗中,蛹色由深到淺依序為藍、紅、黃。經由以上三個試驗的結果,我們推論影響蛹色最重要因子,是光的照度。因此進行一、五層黃色玻璃紙的試驗,發現一層的蛹色呈現綠色帶黃,而五層的蛹色則呈現咖啡色。在不同光照角度的實驗中,發現越接近照度大的位置,紋白蝶化蛹時的蛹色會較淺,而靠近壓克力底部,蛹色則較深,證實影響紋白蝶蝶蛹的顏色,最主要的因子是光的照度。

生物圈101 號—無動力掌中缸之研究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建立一個長久穩定的小型水族生態系(掌中缸),由於掌中缸內並沒有過濾與加溫系統,比一般水族箱生態系更為脆弱,所以我們特別針對水質、水草、光線、換水、缸中生物、藻類等問題進行研究。實驗過程有以下幾點重要心得與發現:日曬法為最省錢與最快速去除自來水中氯氣的方法;新建立魚缸內的必須要40天以上才能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生物分解系統,而且消除亞硝酸所耗的時間遠高於消除氨所耗的時間,但系統內的硝化細菌仍然無法有效去除水中的硝酸鹽類,所以必須仰賴換水稀釋與種植水草吸收;含有電氣石成分的奈米陶瓷粒比生化陶瓷與水草砂更能附著硝化細菌;水蘊草、金魚草此類成長快速的優勢水草,光合作用最為激烈,能有效降低NO2 、NO3-濃度與增加DO值,更能抑制藻類蔓延,且種植面積越大,效果越好,但其缺點是吸收過多水中的CO2,造成PH值上升,KH大幅下降,形成生物脫鈣作用 ( Biogenic decalcification ) ;照射太陽光雖然對水草生長有極大幫助,但易造成藻類蔓延與黑殼蝦死亡,因此每日斜射4小時最佳;最佳的換水方式為每週換水1/3;本實驗也針對數種水中生物進行耗氧量、對氨與溫差變化耐受力測試,找出最適合生存在掌中缸的生物;生物除藻為掌中缸最佳的除藻方式。在累積許多實驗心得與結果後,本實驗也針對密閉的生態球與加入自製二氧化碳系統進行探討與研究。

植物的男生女生配

這個研究針對校園內、野外、陽明山花卉中心、與植物園等地所取樣的花、雄雌蕊與蕨類,共進行了五個活動,活動一:藉由觀察不同花朵的形狀和雄、雌蕊生長位置,分析了四個觀察繪圖記錄:1.雄蕊長在一個雌蕊的周圍;2.雄蕊長在雌蕊的身上;3.雄蕊長在花瓣上;4.花上面有很多的雄蕊和雌蕊。活動二:從顯微鏡看雄蕊、雌蕊,觀察到每一種花的雄蕊花粉不同之處,並記錄了雌蕊柱頭分裂的特徵。活動三:發現到大多數的花,其雄蕊和花瓣之間有因數、倍數的關係。活動四:觀察、記錄、拍攝懷孕的花。活動五:針對不是利用開花來繁殖的蕨類植物,分析其孢子分佈的方式及顯微觀察孢子的特微。

八掌溪鳥類群聚之季節分布與棲地環境變化關係之研究─嘉義市湖內里段

本研究主要從 2001 年 3 月~2003 年 3 月進行八掌溪嘉義市段(文中簡稱本區段)的鳥種調查,及環境變化對鳥類群聚之影響。調查方法係採定點觀察,結果顯示本區段鳥相多樣化,調查期間,除了記錄各月份鳥種、數量外,並拍照記錄棲地環境變遷之情形。二年調查結果,一共記錄到 29 科 56 種鳥類,單月最高 35 種(2003.1月),最低 12 種(2001.6、8 月),其中較特別者,是冬候鳥高蹺?(Himantopus himantopus)數量最多(2001.12-1200 隻;2002.10-1540隻),高蹺?在本區段是全國最大的度冬族群(翁義聰等 1998),身長約一般的短足鷸?科鳥類佔優勢。本區段內的「垃圾山」適進行遷移(預計 2001.11 月至 2002.12 月完成遷移)且防洪工程亦陸續進行,棲地生態環境的改變是否影響各類鳥種之棲息,即是本研究中的一項主要課題。

蜂攻「唯」葉-火炭母草葉蜂(Argidae sp.)觀察研究

本研究做了約兩年。研究以室內飼養觀察火炭母草葉蜂為主,也進行野外觀察。研究牠的生活史及天敵(主要是寄生蜂),建立生活史的基本資料,供往後昆蟲教學及鄉土教材使用。所得成果如下:一、新北市新店地區的火炭母草葉蜂一年約有6個世代。二、卵的發育關鍵因素是在卵周圍是否接觸水分。三、幼蟲頭殼直徑會隨齡別增加而增長,較具有代表性。四、氣溫會影響蛹期變化,成相反的趨勢,且有以蛹的方式度冬的現象。五、成蟲具有多次交配的生殖行為。六、火炭母草葉蜂成蟲有不同的色型,會隨季節而有體色轉變的現象。七、天敵有蜘蛛、螞蟻、寄生蠅及寄生蜂。八、寄生蜂會寄生各齡的火炭母草葉蜂幼蟲,明顯會影響火炭母草葉蜂的族群生長。

花現小精靈--大花咸豐草花朵上之長鞘寬頭實蠅的生態初探

長鞘寬頭實蠅經常出現在大花咸豐草上,在彰化縣沿海地區、1號省道沿線及八卦山區的九個調查鄉鎮市皆可發現,沿海地區統計的數量最高,約29.05%,從107年12月至108年5月在學校附近調查長鞘寬頭實蠅,發現在六個月內,長鞘寬頭實蠅穩定的出現在大花咸豐草上,而在三大調查區域內個體間並無地域性的差異,雄蟲體長約3.58mm,雌蟲體長約4.76mm,僅有翅膀上的黑色斑點有些許差異,雄蟲有極短的交配器,約0.1mm,雌蟲有較長的產卵管,約0.5mm,雄蟲會主動尋找雌蟲進行交配,交配前並無求偶行為,交配時雌蟲會將產卵管以90度垂直往上和雄蟲交配器結合,在生殖行為實驗中,每隻雄蟲都會找到雌蟲交配,雌蟲大都會和裝置內所有的雄蟲交配。雄蟲有明顯的空間競爭行為。

〝誰〞抵擋陽光的能力最強?

校園內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樹,它們葉片的大小、厚薄、形狀與顏色都不同,我們做了一連串完整的實驗與分析,從實驗結果推論出校園中抵擋陽光能力最強的樹葉,另外也用不同樹木的綠葉與枯葉做比較,討論樹葉抵擋陽光能力的因素。我們的方法是以不同的樹葉來遮蔽陽光,測量在它的遮蔽下,每單位時間內溫度的變化。本實驗發現葉片的顏色越深、越厚,它抵擋陽光的能力也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