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生物科

藥你長得好–探討肉桂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實驗先選用六種中藥氣味與小白菜進行共培養,並選擇肉桂進行後續研究。結果顯示肉桂氣味可抑制植株生長,且距離越遠,對植物影響越弱。 為提升研究實用性,我們改將肉桂粉泡水施用於小白菜根部,當肉桂水濃度低於0.3%時,可顯著促進小白菜生長,濃度高則無效。說明了肉桂濃度會影響植物生長,且經根部吸收後,對小白菜有益處。接著我們將肉桂水分別和對植物有益的維他命C及對植物有害的逆境進行共培養,以了解其對小白菜生長的影響。結果顯示,維他命C水與肉桂水混合無法促進植物生長;而肉桂水則可減緩植物受鹽逆境、熱逆境、淹水逆境抑制的情形。 實驗結果說明了肉桂氣味可作為抑制植物生長的媒介,而肉桂水則可作為提升小白菜生長的良好資材。

好「蚌」!石蚌之研究

石蚌適於生存pH6到7,泥或細砂質底床的環境,而我們探究牠的生存限制,實驗顯示最適合石蚌生長的溫度為15到30度,能將水質從酸性調節成中性。石蚌有特殊的光影避敵行為,於光影實驗得知石蚌會對光突然產生的陰影有所反應,研判是為避敵行為之反應。在石蚌的棲息環境中,附著性藻類的數量較少,而實驗中石蚌可有效地把透光率低的水體淨化,提升水中的透光率,使水變得清澈。

中樞神經節對美洲蟑螂步足反射的影響

本研究透過測量美洲蟑螂(Periplaneta americana)後足反射之程度與耗時等參數,探討中樞神經系統中各神經節在後足反射所扮演的角色。我們發現腦神經節對於反射作用有抑制與整合的效應,前胸神經節會增強反射,而後足的反射中樞位於中胸神經節與後胸神經節,腹部神經節則會抑制反射。本研究以電池座、釘書針與網路攝影機等簡單器材觀察、量化昆蟲足部反射運動,可推廣成國中生物中「反射」相關課程之行為觀察的探討活動,並可應用在仿生醫療上,有助於術後復健或輔具製造的相關研究。

沙阱內的秘辛--探討蟻獅幼蟲建造沙阱策略與捕食間關係

本研究探討蟻獅幼蟲(統稱蟻獅)的生態行為,包括牠步行方式、建造沙阱過程與捕食間的關係。結果一:步行特色(1)在沙地上蟻獅每分鐘平均0.86±0.08cm向後走,沙地外每分鐘平均以35±2.42cm快速行走。(2)都會出現180°大迴轉後,改以反方向走。(3)會走出類正多邊形,最後形成『類等角螺線』的路徑。結果二:(1)頭部能向後側仰達90°,證實拋沙的構造是在頭部。(2)頭部的面積大小為0.01cm2〜0.04cm2,可以承載0.0004g〜0.0018g的沙量。(3)蟻獅建造沙阱,最大射程為0.565cm~2.88cm,因深度加深而縮短;最大高度0.357cm~2.43cm,因深度加深而增加。結果三:直徑與深度與體長大小沒有關係,但是與當時埋伏的半徑、深度有關。結果四:捕食的速度,頭部同方向掉落獵物 > 頭部前方掉落的獵物。

TRAIL 所引起細胞凋亡作用在人類腫瘤細胞株之研究

新世紀的疾病「癌症」在國內外十大死因中居高不下,而目前的冶療方法效果不顯著且常造成人體其它組織的傷害,這是個棘手問題,人們住往聞之色變;若是能找到種方法,能有效殺死癌細胞而不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將十分有益於癌症的治療。 有鑑於此,我們希望藉由計畫性細胞死亡的方式,結台免疫的知識,達到上述的目的。記得在雜誌上看過,近年來發現了一個 TRAIL ﹝ TNF ( Tumor Necrosis Factor ) 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 分子,可以導致細胞的「計畫性死亡 ( apoptosis ,或稱作細胞凋亡 )」 ,且對於腫瘤細胞特別敏感;而「計畫性死亡」的特徵乃 (1)核皺縮 (2) DNA 斷裂 (3)細胞萎縮而不破裂,相較於另一種死亡( Necrosis ,壞死)的死亡方式來說, Apoptosis 不會造成人體過度的發炎反應,十分符合我們的條件。 基於這些原因,我們便想培養小同的人類腫瘤細胞株,測試 TRAIL 對其造成計畫性細胞死亡的敏感度,以作為日後癌症治療研究發展的基礎;並進一步以 RT - PCR 方式定性分析各種腫瘤細胞株中 TRAIL 及TRAIL 受體的表現情形,並和人類正常細胞作一個比較,以了解人類腫瘤細胞株對於 TRAIL的敏感度和其 TRAIL及 TRAIL受體的表現之間的關係。

森林奇遇—探索山中隱士之偏腫栓菌

台灣是雨量充沛的島嶼國家,時常可以在山中發現許多真菌的足跡,依據文獻記載,真菌的物種約有150萬種。相較於只有25萬種的顯花植物,數量顯然多太多了,而且正在持續增加中,一般人對於磨菇以及毒菇較為熟悉,但是很少人知道他們只是真菌生活使上的子實體,本次研究藉由尋訪山中較鮮為人知的真菌-偏腫栓菌,以及對偏腫栓菌的型態以及生活狀況作一系列的探討,讓大家能夠由偏腫栓菌開始認識真菌的世界。

噪音對斑胸草雀求偶行為的影響

我們希望探討擾人的噪音是否也會干擾鳥類求偶鳴唱和行為。我們以無噪音、十字路口噪音和冷氣機室外機噪音,測試三對斑胸草雀,分析牠們鳴唱和行為的變化。結果發現,斑胸草雀在無噪音時,雄鳥鳴唱前會有棲木移動加定點轉身的行為,鳴唱過程中雌鳥會減少東張西望行為。每隻雄鳥的鳴唱句子包括開頭固定的音節,以及接續重複的音節(組),並因個體而異。在噪音影響下,斑胸草雀鳴唱的平均頻率會上升,且拉高最低頻率,鳴唱的平均音量會下降,且拉低最低音量;鳴唱句子的平均秒數、平均音節數、音節類型、音節組合會改變,不完整句數會增加;鳴唱過程中雄鳥和雌鳥的行為頻度和順序也會改變,尤其是交通噪音影響較大。

金沙高陽路地區水獺的活動地點與行為調查

自 92 年 1 月 21 日至 3 月 9 日期間,在金門島金沙鎮高陽路地區及光前溪間八個連貫的七個池塘,進行水獺活動地點與行為調查,根據發現的糞便、毛、食餘、腳印等結果顯示金沙高陽路沿線之水池仍有水獺族群之活動,並且根據水獺在每個水池出現的時間及頻率發現水獺在人為干擾較少的地方,活動較頻繁。

探討毛毯曝曬時間與塵?量之關係

本研究的設計重點,在找出陽光曝曬時間與塵?減量之關係。由數據得知,在對照組中完全不接受曝曬的每張毛毯塵?數平均為12561.1隻,經過一天8小時的曝曬後減少至平均1004.9隻。塵?於灰塵中族群密度經一天8小時的曝曬後,由每公克6181.4隻降低至每公克534.5隻,已低於行政院環保署公佈的最低致敏量(1000隻塵? / 每公克家塵以下)。因此藉此實驗,可提供一般家庭棉被、毛毯、等寢具的建議曝曬時間,於春天約為晴天8小時,冬天約為晴天兩天16小時,夏天與秋天可少於晴天8小時。

非蠅不可-蠅進入捕蠅器內活動情形之相關研究

本實驗主要針對蠅的特性,以食物誘集法設計了十一款不同的捕蠅器去捕捉蠅,並經過十二次的實驗,以長期觀察和數據統計的方式,去比較哪一款的補蠅器成效最佳,最後為十號捕蠅器的效果最佳,因此我們推論是因為餌離洞較近,蠅能夠輕易嗅到食物腐敗的味道,才會進入捕蠅器中,藉由上層透光,下層不透光的反差設計,可有效引誘蠅類進入上層而找不到原來的出路。同時我們在捕捉到蠅後,將蠅放入我們製作的飼養箱中進行長期觀察和錄影,發現蠅的生命力旺盛,在補蠅器中,多習慣向上移動。它們在溫暖的生活環境中時,便會在餌中產卵進行繁衍,我們也發現,當蠅在溫度較低時,活動力較小,生長的周期會比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