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生物科

別小看我—黴菌

爸爸有香港腳,醫生說那是黴菌引起的;哥哥手上長了汗斑,醫生說那也是因為黴菌才變成這樣的。爸爸腳上長得是黴菌、哥哥手上也長有黴菌,我們人的身上真的有黴菌嗎?它們長得是什麼模樣呢?想起五年級的自然課「顯微鏡下的小世界」單元中,曾利用顯微鏡看過生長在食品與物品上的黴菌、以及學習到顯微鏡的使用方法。隨機取樣收集 30 個人身上 5 個部位的皮膚、指甲和頭髮,共計 150 個樣本,以 20%氫氧化鉀溶液做初步的黴菌篩檢,發現這些樣本中,身體皮膚長黴菌的人,他們最常長黴菌的地方是腳掌,其次是跨下,腋下最少。從初步篩檢中,由有發現黴菌的樣本做進一步的黴菌培養,得知腳掌中最常見的黴菌為絮狀表皮癬菌,跨下最常見的黴菌是石膏樣毛癬菌,腋下常見的黴菌則是石膏樣毛癬菌和絮狀表皮癬菌,頭髮中最常見的是犬小芽孢癬菌,指甲中較常見的黴菌則是絮狀表皮癬菌和紅色毛癬菌。研究環境和身體黴菌生長的關係,發現冷的溫度會抑制黴菌的生長,但是不能殺菌;水分則是維持黴菌生命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環境乾燥,黴菌就會減少、死亡。在抑制黴菌的實驗方面,發現醋、米酒、檸檬汁、鹽水會使黴菌稍稍增加;精油、肥皂水、雙氧水能抑制黴菌,但殺不死黴菌;藥用酒精和優碘有稍微殺黴菌的效果,香港腳藥水和抗頭皮屑洗髮精則能有效殺死黴菌。

水蘊草細胞中葉綠體流動之研究

我們上生物實驗課,正進行實驗3-1「 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時,先以顯微鏡觀察水蘊草細胞的形態,再遵照步驟 3的指示,取出玻片標本,用電燈稍稍加熱,在高倍鏡下觀察,啊!奇妙的事發生了,剛才還是靜止的葉綠體,現在竟開始流動起來了,這時大家都感覺很興奮,想要探討更多關於葉綠體流動的知識,例如:為什麼葉綠體會關始流動?我們能否知道它流得有多快?是電燈泡中的光或熱來促使它流動呢?

豆的種子怎樣發芽

寒假開始了,弟弟的寒假作業是種豆,使我想起一下所學的「種子發芽了」二下「大家來種豆」等單元。雖然親自做過實驗觀察,可是在腦子裡還存留著一些疑問!\r 例如:\r (一)種子怎樣吸水?吸多少水才會發芽?\r (二)種子發芽和環境(水、溫度、土、肥料、光)有什麼關係?\r (三)種子發芽的過程中怎樣變化?\r 很想針對這些問題探討出答案,於是和同學們去請老師指導我們做實驗,下面是我們的實驗報告。敬請指教。

保麗龍的剋星-麵包蟲

我們是麵包蟲一族,從 001~012 共有十二個伙伴,去年十月開始養麵包蟲,我們帶著麵包蟲上學、郊遊,看到麵包蟲脫皮、在十分鐘內由幼蟲變成蛹的過程、蛹甩動尾巴去掉透明的薄殼變成成蟲的模樣、我們看到牠們堆疊在一起、爬高、搶食、大幼蟲咬小幼蟲......成蟲交配、打架、產卵......在不同地點看到 331 地震前後麵包蟲驚慌、撞牆的慘狀,也看到麵包蟲大口大口吃著保麗龍的吃相,更令人訝異的是:我們在顯微鏡底下麵包蟲的便便裡面找不到保麗龍原來的模樣。我們從觀察實驗中發現麵包蟲有喜怒哀樂,喜歡陰暗的環境,怕油怕熱和大量的水。麵包蟲雖然有點臭,但是麵包蟲實在是很有趣的動物,牠是保麗龍的剋星,又可以事先感應到地震,或許可以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新寵物。

天生好鬥-泰國鬥魚與蓋斑鬥魚習性差異之探討

此研究想了解是本土種蓋斑鬥魚或泰國鬥魚(本文簡稱蓋鬥及泰鬥)對孑孓防治較有效,在探討鬥魚的生態棲位時,發現其有趣的繁殖習性與打鬥行為,藉此對蓋鬥與泰鬥做深入的比較與探討。研究發現,兩種鬥魚的型態與習性大為不同:泰鬥好打鬥,蓋鬥食性廣、吃孑孓能力較強且能跳躍捕食捕食六公分高的蚊子;繁殖期公鬥魚喜歡在隱密環境下吐泡巢;母泰鬥會吃卵、母蓋鬥則會幫忙啣卵;鬥魚呈U 型交配後,會痙攣並暫時昏迷。根據實驗結果的比較,本土蓋鬥除了捕食蚊蟲與孑孓的能力較強,其生態棲位相對於泰鬥而言,也較適合台灣的環境。

恆定性與呼吸作用

"生物上冊第七章恒定性,談到血液中血糖的濃度,通常都維持在一定範圍以內,過高或過低都會引起疾病。其他,如生物體內水分的調節、定溫動物體溫的調節等,都是生物體內維持恒定性的一些現象。 乾燥的種子含水量很低,細胞幾乎停止活動,呼吸作用相常微弱。但是一旦吸收足夠的水分,就開始活動,呼吸作用變得十分旺盛;酵母體分泌各種酵素,以營自己之生活及擭得生理作用之資源,酵母體內各酵素間保持平衡,可順利營分解與合成作用,保待其活性;普遍存在於土壤中的根瘤菌,它在土讓中由於受到植物根部所分泌之物質的吸引會集中於根部附近,然後由根毛的傷口處進入而形成根瘤,從此便與植物體共生在一起,彼此互相照應。 是否可以透過生物體某些恒定性的特質,配合平衡環境之一些現象加以適當的組配,觀察到底生物以及構成生物體的細胞、組織或器官,在不同的環境下,將會有什麼樣的工作表現,以接受環境的考驗,激起了探討其奧秘的動機來。"

開合之間的奧秘

一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有的蛤蜊煮後不開。我們可以聽見一個常見的解釋:因為牠們煮前已經死了、臭了,煮了才不開。然而這樣的說法根據是什麼?蛤蜊死後開闔的機制是什麼?我們並不明白。於是我們以求真的精神,科學的方法,檢驗這個說法。結論是:「煮前已經死了、臭了,煮了才不開」的說法不是絕對的,但是在已死亡,但腐爛狀況仍輕微的個體上,煮後殼不開的比率的確較高。研究最末,我們並提出蛤蜊開合的機制理論。

鳳梨酵素研究

從生物實驗中我們得知:浸豆子的水和人的睡液中含有酵素,鄭同學問老師,還有什麼東西含有酵素?老師告訴大家很多食物中,像鳳梨、木瓜等都含有酵素,林同學又問:踝木上提到溫度,酸鹼性和酵素活動有關,到底有什麼關係?這個問題引起班上同學熱烈討論……於是大家決定請老師指導一起來研究「鳳梨酵素」。

溫度鹽度對豐年蝦卵孵化的影響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二個變因 - 「溫度」和「鹽度」對豐年蝦卵孵化的影響。豐年蝦是魚蝦類的飼料,研究出適合豐年蝦卵孵化的最佳溫度和鹽度組合,能提供養殖業者以最經濟實惠的方式,孵化出最多數量的豐年蝦,可以增加經濟效益。我們分別以25℃、27℃、30℃三種不同的溫度,和15‰、25‰、33‰ 三種鹽度的組合,重覆多次實驗,取得平均數,以獲取精確的統計數量。實驗結果發現在溫度27℃、鹽度15‰ 時,可孵化出最多的豐年蝦,是豐年蝦卵孵化的最佳溫度和鹽度的組合環境。

暖呼呼的秘密~羽毛與溫度之研究

為了瞭解各種不同動物毛髮以及鳥類羽毛結構和溫度之間的關係,我們先利用顯微設備觀察,發現:狗毛、兔毛、羊毛和人的頭髮的結構條狀單一,只有羽毛的結構最特殊,它的基本結構有羽軸、羽枝和小羽枝。就鳥羽結構來看,佈滿身體周圍的是體羽,體羽的結構又可細分為羽軸、羽絨和羽片。我們也進一步設計一系列的實驗裝置,經過無數次的實驗研究,結果證明:羽軸無法傳熱,羽片的傳熱效果不明顯,但具有隔熱的效果;羽毛具有吸熱的功能,黑色的效果較白色好,但效果沒有棉布好;絨羽含量越多,保暖效果不一定好,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在選購羽絨衣時,不一定要買絨羽含量最高的才可以達到良好的保暖效果。另外,絨羽的密集度也會影響到絨羽的保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