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生物科

螞蟻的研究

前天林伯伯送來一盒林姐姐的訂婚喜餅,餅上滿是小螞蟻,連盒搖了半天還是沒有弄乾淨一一螞蟻真是討厭。第二天我到學校也聽幾個同學說:「放在櫥裹的糖也常跑進螞蟻。我們想如果有簡單的方法能避免螞蟻來偷襲及能知道有關螞蟻的生活情形和種類等,那多好,因此就請教級任鄭表師,老師說:「這問題很好,讀我們一起研究吧!」

矽藻的構造與運動之謎

有海洋珠寶之稱的矽藻( Diatom),長久以來即以它那華麗的外殼吸引許多人的注意,但我們卻被它的另一種能力所迷惑,它們沒有偽足、纖毛、鞭毛等單細胞生物的運動器官,卻能在水中運動,到底是什麼緣故呢?

『蟻』隻獨秀

有一次我走在「五孔頂」步道時,偶然發現一種螞蟻,他們的巢就很清楚的在步道旁,這件事引發了我許多疑問,回家查完資料後,才知到他們就是雙色突胸家蟻(Meranoplus bicolor),而且在台灣並沒有採集記錄。我自己本來就很喜歡大自然,家裡原本就養了甲蟲、鬥魚、甚至是撿到受傷的折翅蝙蝠,我都很喜歡。我還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能在小學畢業前做一次科展,想了一想,他們正是做科學展覽的好題材,便邀了妹妹和媽媽,一起著手進行研究。

野溪一枝花-台灣馬口魚(Candidia barbata)行為初探

台灣馬口魚是分佈於台灣西部溪流上游的常見特有種,牠是溪釣客熟悉的魚種,但針對台灣馬口魚的學術研究卻很有限。本研究主要探討台灣馬口魚在人為飼養環境下對溫度的選擇、群游行為、選餌行為以及咬餌高度,依魚的體型大小及性別的差異,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三年齡的大型馬口魚與一、二年齡的中小型馬口魚成魚在選溫、咬餌率及咬餌時間等方面,均有不同,且控制魚群的整體游動趨勢,顯示台灣馬口魚為了適應台灣溪流生態環境,已發展出特有的行為,值得進一步探索。

可怕的蚵螺花

蚵(即牡蠣)在各類海鮮食物中,因為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被稱為「海中之牛乳」,已逐漸為大家所喜好,可惜近年來,產量大減,不僅嚴重的影響到蚵民的生計,而且因為市價奇昂,消費奢的負担增加,使原來物美價廉的海產食物成為家庭主婦們裹足不前的對象。

談紫色變-探討影響紫蘇葉變色的因素

紫蘇會出現紅葉或綠葉甚至交雜出現的現象,而綠葉品種的白蘇並無此現象,是什麼因素造成?本組以「光照時間、不同色光、照射部位、土壤酸鹼度」來探討紫蘇葉的顏色變化。實驗中發現:葉中紅色部分會從葉脈開始變色,然後由葉脈附近擴展到整片葉子,其中葉背又比葉面快變紅;葉子變綠時會先從葉緣往內開始變綠,最後葉脈才變綠,其中葉面又比葉背快變綠;適度光照(12、16小時)紫蘇,紅色產生的快且紅,光照少則紅色不易出現;照射單一色光時,藍色色光最有利於紫蘇色素產生,雙色光比單一色光更容易使葉片變紅;紅色色素的產生並不受其他部位的葉子的影響;土壤的酸鹼度,對紫蘇葉片顏色的產生沒有影響。

台灣常見魚類水黴病之觀察

在去年寒假中我們曾經到過台北桃園一帶的魚池去垂釣,發現到魚體上常有許多白色毛狀物。請教老師以後才得知該魚是患有水黴病。因該病發生的時間多數在冬末春初至四、五月間,也正當魚卵孵化稚魚大量繫殖的季節,所以常見有魚卵及稚魚因水徽病的發生而大量死亡,對國民經濟影響甚鉅,為了要更瞭解水黴病對魚體影響,因此我們便開始作這方面之研究。

蝸牛認得回家路嗎?蝸牛要往哪裡去?

這個研究選擇學校及住家附近花圃,常見的蝸牛為對象,來研究蝸牛回到原點的行為與機制。研究1發現並非所有的蝸牛都會回到原點,而回到原點的機制與食物及環境有關。研究2發現蝸牛是在找尋食物,扁蝸牛會棲息在食物附近而高音符絲鼈甲蝸牛也要求潮濕陰暗的環境。研究3發現蝸牛有逆趨地性、逆趨光性、趨濕性,這都會影響蝸牛往哪裡去。研究4發現蝸牛沒有聽覺,視覺不佳,沒有分辨顏色的能力,靠嗅覺來感知及分辨外界的訊息。研究5發現蝸牛具有痕跡跟隨的現象,而痕跡能遺留很久,讓蝸牛可以依循而找到原來的環境或同伴。研究6發現高音符絲鱉甲蝸牛沒有明確的記憶能力。

校園裡的植物生病了---空氣污染

鄭校長向來重視校園環境之美化,自然我們也養成了關心和愛護花木的習慣。尤其是當我們決定直升母校高中部後,不再為升學考試煩惱,因而有更多時間去觀察植物的生長情形,看它開始萌芽,逐漸茁壯,直至開花結果,自然界之微妙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初夏應是植物長的最好,最茂盛的時候,可是有一天我們卻發現校園裹的植物,不再那麼活潑有生氣了,原該青翠欲滴的葉子不但逐漸枯黃,有的甚且掉落,好似一如秋景。仔細一看,葉片上仍有不少白色,褐色的斑點。斑點多的就枯黃、掉落。這種情形光是在男生大樓這邊看到,繼而發現女生大樓那邊也有,幾乎整個校園真的植物都感染了病害,所有的花草樹木均面臨著一個死亡的危機。我們與老師研討它的原因後,認為可能是病菌侵害的結果,也可能是空氣污染所引起的。於是集合了幾位興趣相同的同學,擬好了計劃,便積極地展開了下列幾項措施,以求進一步地了解。

果蠅的染色體、?及生活史的關係

生物課本上利用果蠅做單性雜交及性聯遺傳的實驗。在培養果蠅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野生型的果蠅,生活史較短,活動力較旺盛,相反地,殘翅的果蠅,生活史較長,活動力較低。造成此一差異,究竟與其內部的?、染色體有什麼關係呢?為了尋求此一答案,我們便從其染色體、?及生活史方面來探討三者間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