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物理科

條件縱波對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泡膜影響之研究

界面活性劑容易因表面張力特性相較一般液態物質能具有更長的膜態持續時間,並且因光的照射或是環境擾動可能有不同色彩變化。本研究探討界面活性劑在不同濃度比例以及不同條件縱波干擾下之特性。本實驗利用頻率製造器製造條件縱波,再拍攝其對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波紋波速與波形變化的影響。探究後找出在條件縱波和靜止狀態中最佳泡膜狀態之界面活性劑之比例 (1:1) ,並發現泡膜後期會有單層的黑膜態,且其面積會逐步擴張,而在條件縱波的影響下會具有混沌態和一個或數個stranger attractors。期望未來能夠針對不同溫度與更大面積的泡膜進行分析。

「氣蓋山河」 --- 氣壓式流化床餵食器的研究

本研究應用流化床以迴風使固體顆粒懸浮的流體原理,改良振動式餵食器,分析粒徑5mm飼料的阻塞因素,發展降塞策略。研究成果有: 1. 阻塞因素是環狀堆積會縮小出口,並促成最密堆積而不易崩落。 2. 飼料桶漏斗提供內側吹風管及中央迴風圓筒,提供向下出料壓力及向上迴風懸浮力,可達最佳出料速率(4940顆BB彈/秒)。 3. 本研究之最佳結構為: a. 圓柱形料桶:直徑12cm,高度30cm,漏斗口直徑2cm。 b. 中央迴風圓筒:直徑6cm,迴風口距漏斗口3cm。 c. 吹風管:水平角度45度、吹口距漏斗口1cm。 4. 出料動力參數為統內顆粒空間密度0.22g/cm3,風速16.7m/s,堆積壓力4g/cm2(5/8筒高)時,可達吹風出料,停風停料的效果。

以小搏大─螺旋停降器原理探究

本研究探究螺旋降停器的原理,以一棉線連接重錘與輕物,跨掛於橫軸上,施放前由手持輕物於一端,使重錘懸掛。當施放輕物時,觀察重錘下降到停止的過程與輕物受到重錘作用力而產生的螺旋運動。 本研究以施放角度、重錘與輕物配重比、旋轉橫軸直徑、旋轉軸材質與棉線粗細等變因,探討不同變因對重錘降停效果與輕物繞行旋轉軸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1.施放角度會影響重錘降停距離,90°降停距離最短,其摩擦力與繩子張力等之合力最大;2.重錘與輕物的配重比愈大,重錘降停距離愈長,輕物的旋轉速度愈快;3.旋轉橫軸直徑愈大,重鍾降停距離愈短;4.粗棉線使重錘降停距離較小,且較快停止;5.旋轉軸的表面材質愈粗糙,重錘的降停距離愈短。

碳粒的奇幻漂流─液態蠟的熱對流現象探討

本作品探討蠟油池的碳粒移動。觀察碳粒來回軌跡,測量蠟油的溫度梯度變化,記錄碳粒雜質往返燭芯的週期。比較石蠟、大豆蠟、果凍蠟在燃燒時的碳粒移動差異。再以銅線取代燭芯,以排除毛細作用影響,觀察碳粒在蠟油池的移動情形。最後,觀察碳粒雜質在同一個蠟油池、2個同時燃燒的燭芯之間的移動情形。 研究發現:1.碳粒在不同的蠟油池皆具有向燭芯移動,且被推開加速離開的規律現象;2.碳粒移動週期與速度,跟蠟油池內的溫度梯度變化情形有關,溫度梯度變化大,碳粒移動的往返時間短,代表蠟油流動速度快;3.碳粒的移動也會受到毛細作用的影響;4.碳粒移軌跡偏隨機移動;5.相鄰燭芯燃燒時,形成兩組循環系統,移動趨勢視蠟油溫度而不斷變化。

磁對電磁波的糾纏

本次實驗專注於探討是否可以藉由改變磁場來阻隔電磁波。 結果發現,(1)加入磁鐵後,於特定磁極排列下,能影響電磁波的傳遞。(2)磁場為水平垂直於發射源,且磁極為N左S右的右向磁場時,具有較佳的阻隔率。(3)磁鐵和電磁波發射源位於同樣水平面上,具有較佳的阻隔率。(4)將磁鐵吸附於金屬網狀物上,比僅使用金屬網狀物來屏蔽電磁波的效果更好。且磁鐵分布越密集,對電磁波的阻隔率越高。(5)證實電磁波會因為外加磁場產生方向改變。

「直」棒「旋」手--探究瓶蓋棒球的飛行秘密

本研究利用瓶蓋取代棒球,透過自行製作的瓶蓋發射器來探究各種因素對球路的影響。結果發現:無論瓶蓋凹面朝上或下,發射後大致會在0.4秒飛到最高點,但瓶蓋凹面朝上發射時較穩定,不但飛行距離較遠、飛得較高,落點也比凹面朝下接近中央。發射角度會影響飛行距離,30度時能飛最遠。瓶蓋中間若挖半徑0.25公分的圓洞,洞數多寡對於飛行距離的影響不太明顯,落點無規則可循;但若只挖一個洞,半徑越大飛越遠。適當地配重增加瓶蓋質量能加強飛行距離,當瓶蓋內部增重在2.9公克時,能讓飛行距離變長。

義大利麵之扭力係數與組合構造相關性研究

扭轉與斷裂過程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從不同的剛性材料之耐震特性至飲食中的麵體筋道口感。我們觀察到市售義大利麵標示不同快煮時間,從而研究其麵體之不同組合構造:如細麵所接合而成之雙棍、三角、與四面型麵體,是否導致不同的扭力係數;同時,並自製一套扭力係數測量設備,研究其扭力係數與麵體長度、組合構造之關係,並以玉米纖維(PLA)材料3D列印不同的組合構造之細線,以驗證實驗結果;進而發現扭力係數隨組合數增加而增加,麵體扭力量測與斷裂極限約在總長1/3處,呼應了著名物理學家理查·費曼所觀察義大利麵總在施力下斷裂成三塊之世紀未解之謎。藉由本次實驗模型與分析技術之建立,相信可在未來提供更豐富的力學研究課題與更廣闊的研究前景。

甜蜜交織的共振擺

本研究探討「共振擺中『介質』和『交替晃動』的關係」。實驗方法採多次試驗、實際操作與影像紀錄等方式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一)文獻影片中交替晃動的情況並不是最佳效果;(二)以棉線當介質時,綁點間有一個最佳距離,可以讓交替晃動情況更明顯;(三)介質張力的大小,是交替晃動效果好壞的關鍵;(四)橡皮筋介質的「交替晃動次數」最少,效果最明顯;釣魚線介質的「交替晃動次數」最多,效果最差;(五)最佳的交替晃動共振擺裝置為橡皮筋介質,最大能量轉換率是95.4%,衰退率則是12.6%。總之,要用易拉罐盪鞦韆看到明顯交替晃動的現象並不容易,在裝置設計上有其妙方;歷經了上百次的實驗後,才順利找到許多關鍵的要素,結果令人振奮不已。

御風而行的關鍵角度

我們以救生板加上帆運用於水上救生的想法,深入研究帆、風與航行原理的關係,嘗試以穩定直流的風源,探討順風、側風、逆風等各種風向的吹撫之下,藉由控制帆的角度,讓風帆救生板可以在最省力的狀態下御風而行的可能性。研究發現風帆救生板須以縱帆作為設計,以風帆救生板車於陸地上模擬不同風向與各種帆的角度作用下,當風以順風方式吹拂時,帆的角度為90度時車行速度最快、風吹來的角度為135 度的逆風狀態時,帆在150度時卻是可以逆風而行的,之後我們將陸上研究的成果,以地墊的高密度泡棉,改造成風帆救生板進行實測,水上救生的部分如以板上加帆的設計,以調整帆的角度就可航向目的地,達到御風而行的效果。

拋丟推我都不怕,我是「平底不倒翁」

本研究旨在探討平底不倒翁之可行性,以及影響平底不倒翁成功與否之關鍵因素。我們透過懸吊法找出物體的重心位置並設計實驗,實驗發現在容器內部不同位置加上一塊華司,能顯著改變整體的重心位置,其次影響平底不倒翁的關鍵是重心的位置及容器底部是否內縮,而重心的位置又與附加物重量、位置等息息相關,透過容器不同傾斜角度的實驗與槓桿原理的分析,我們發現重心越低越容易成功。此外平底不倒翁的成功條件有二,一是使用上緣大於下緣的容器或容器底部內縮,二是底部黏附的重物密度夠大或是也能內縮。平底不倒翁確實可行,且可以將其概念運用在生活中,例如改良交通錐、安全防撞桿、兒童餐具、玩具、直立式電風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