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自然科

舊鐵橋之水─生生不息

高屏舊鐵橋人工溼地,是一個非常棒的休閒運動景點,這裡有專為行人及自行車規劃的步道、棒球場,使大家可以盡情的在這裡散步、慢跑、運動或是騎自行車。除此之外,另外這裡也利用原本是溪床的特性,規劃成全國最大型的人工溼地,利用濕地的淨化功能來淨化上游的家庭、農牧及工廠之廢水,並負有復育生態保育、教育等功能。我們利用文獻的研究(資料收集)、訪問濕地解說員與當地居民、實地勘查、現場採樣以及實驗檢測等方法深入瞭解人工溼地對當地環境的影響及水質淨化的效果。最後,我們將得到的資訊,製作成「舊鐵橋人工溼地立體模型」,當起小小解說員,希望推廣舊鐵橋人工溼地之美,幫助其他同學對於家鄉珍貴資源的認識與愛護。

揭開水袋驅蠅的秘密

過去曾經用水袋來驅蠅,我們想知道水袋為什麼可以驅蠅?首先我們研究如何捕蠅,根據蒼蠅愛腥味及向光性的特性,利用寶特瓶製作捕蠅器,最後研發拋棄式的四層寶特瓶,不但很有效的捕捉蒼蠅,拿進室內也不會太臭。選擇一些看起來跟水袋有放大、晃光、刺眼的物體,選擇以不發亮的沙袋作為對照組。實驗發現,這些東西如果不晃動,驅蠅的效果就不明顯,如果晃動就比較有驅蠅的效果,但是到底是晃動產生的晃光,還是因為物體的晃動才把蒼蠅趕跑的呢?由實驗發現沙袋在晃動時並沒有與實驗組同時減少的情形來看,我們推論晃光應該是蒼蠅怕水袋的原因。為了確認晃光能驅蠅,我們來到戶外,利用鏡子反射太陽光所產生的晃光來驅蠅,發現驅蠅效果是百分之百。根據研究結果,我們研發了鏡面風車,它不但本身的晃光驚人,它反射在平面鋁箔紙的晃光幾乎和手晃鏡子的效果是一模一樣的。

食用觀賞二合一--地瓜葉繁殖新發現

最近社會上吹起一股吃地瓜及地瓜葉的熱潮,據報章雜誌報導,地瓜營養又保健,地瓜葉可以減肥、抗氧化及減少病症的發生,所以很多人趨之若鶩,狂買地瓜或地瓜葉。我的奶奶嫌菜價飆漲,自己在院子裡種了一大片地瓜葉,長得很茂盛,經常採摘打汁或燙青菜,所以這次的實驗目的就是希望找出各種簡易的方法使都市有限的空間,也能長出很多地瓜葉。經過收集文獻資料閱讀後,我們知道植物的繁殖包括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種方式,而地瓜不但可以利用根繁殖,也可以用莖繁殖。因此我們設計了一些變因,找出各種方法使地瓜葉長得更好,也在寒流來襲的時候,設計了溫室水耕法栽種,並且改良水耕法及土耕法,使地瓜葉成為室內美麗的盆栽,進一步在學校及家中利用落葉及果皮自製有機肥,栽培地瓜葉。

蚌.我.魚.生

2007年3月起,我們甫市場上賣的蚌開始,以野外調查棲地環境為基礎佈置飼養觀察環境,探究高體??與圓蚌之間的共生關係與繁殖習性。在魚方面的發現有:1.雌魚正確產卵位置是在出水孔。2.產在圓蚌時有例外的特殊位置-背角縫隙。3.誘使雌魚產卵的必要條件是視覺與水流。4.高體?的魚卵在外型、數量、卵膜與孵化時間等特徵與發育過程上與其他魚卵不同。在蚌方面:1.繁殖時分泌黏液絲且有特殊功能。2.引發鉤介?蟲夾合主要是觸覺。3.鉤介?蟲在低溫、中性、低鹽度的水質存活時間較長。4.鉤介?蟲短期(約2週)寄生在魚身上,變態後脫落,屬不完全變態。5.?蟲寄生數最多的位置在魚的胸鰭。6.鉤介?蟲可以寄生在其他魚種上。7.魚鰭的鰭條粗細與寄生數量有關係。高體??與蚌的互利共生(+/+)關係則包含有??魚卵產在蚌中的片利共生(+/0)與鉤介?蟲對魚體的寄生行為(+/-)。

無憂無「氯」

本研究是因網路新聞報導自來水中的餘氯含量會影響人體健康,引起我們去探究影響自來水中的餘氯含量的因素,發現水中的餘氯可以經由長時間靜置、曝曬或加熱去除,另外,加入活性碳、麥飯石、米、竹碳及陶瓷環等物質也能有效去除餘氯,於是我們利用這些物質,製作簡易的除餘氯裝置,有效的去除水中的餘氯。

珊瑚礁底下的結晶

我在珊瑚礁底下發現許多的結晶,這些結晶幾乎都是乳白色、亮亮的,只有少部分呈現黃褐色。透過鋼棉實驗後發現,這些結晶在形成的過程中,遇到含有鐵的液體並且與空氣產生交互作用,產生氧化鐵而變色。當稀鹽酸滴在珊瑚礁的結晶時,都會產生二氧化碳的氣體。最令人興奮的是在滴漏的實驗中,成功的製造出大自然的產物---結晶,彷彿就像閃閃發光的珍珠一般。

看我「發功」!---氣體推動瓶蓋的探討

想要瞭解利用手溫加熱瓶內空氣,有哪些方法可以讓瓶蓋跳動的情形較好?經過一連串\r 的條件控制,我們發現:瓶蓋上要沾濕、與瓶口間不能有空隙,當瓶內空氣熱脹後就能使瓶\r 蓋出現跳動情形;不僅如此,我們還發現空氣是很容易就能熱脹的,一個容量600 毫升的空\r 保特瓶被加熱後可推動將近33 公克的物品(50 元硬幣是9.9 克),而且單純用手溫(正常體溫)\r 就能輕易使瓶子內的空氣熱脹而讓瓶蓋在瓶子上面跳動,操作時手握住的部位以瓶身中間為\r 佳;在瓶子方面,大容量的瓶子,會使手無法完全握住瓶身,而小容量的瓶子則因為空氣量\r 較少,效果皆不好;瓶子內部空氣多少和瓶內空氣溫度的高低都會影響瓶蓋跳動的次數。

木棉樹上的小精靈

學校有三棵木棉樹,每年春天,開滿橘紅色的大花朵,總是吸引不少的鳥兒,這次調查主要在探討有哪幾種鳥喜歡造訪木棉樹、牠們喜歡在什麼時段、天氣狀況及溫度會不會影響牠們造訪、花開了及花謝了對牠們的吸引力都相同嗎、以及牠們在木棉樹上都在做什麼。我們選擇了最大的那棵木棉樹做調查研究,從94 年2 月21 日校園的木棉花開始開放的時候,每天觀察四次,一直到94 年4 月15 日木棉樹上的花掉光為止。調查期間共發現5 種鳥類、456 隻次到過校園裡的木棉樹上活動,數量最多的是綠繡眼,鳥類最喜歡在早上8:00~8:20 的時段到木棉樹上活動,牠們在木棉樹上的行為,主要是休息、鳴唱、吸花蜜、排泄等活動,在花盛開期、晴天及溫度在20℃~25℃時的鳥種類和數量最多。

看見斷層

本研究從2007年10月到2008年6月,歷時9個月。目的在透過斷層的探討,學習研究地球科學的基本技巧,並了解地震與斷層之間的關係、及如何減少地震造成之損害。研究方法以野外考察法、訪問、室內實驗法及文獻分析法進行。本研究有幾點重要的發現:一、採集岩礦標本驗證海洋板塊在擠壓的過程中,斷層面並非全然隱沒於大陸板塊之下的事實。二、斷層錯動可能造成嚴重的地震,但斷層卻常常因為人為或自然因素隱而不見,成為我們生存環境的隱憂。三、斷層模擬實驗,可以使用一般透明的壓克力盒和五穀雜糧、陶土等材料,讓同學自行操作,從操作中觀察斷層形成的過程,加深對地殼變動的認識。

大氣光象初探-大氣折射

本文從模擬太陽光在大氣層中折射開始,我們利用玻璃水族箱盛食鹽水,從箱底到液面,食鹽水濃度由飽和到稀薄呈連續性漸層變化,由於這種介質與大氣折射環境類似,成功觀察到呈現弧形的太陽光,再由太陽光這種連續折射的情形,導引了太陽光在大氣層中色散的模擬實驗,以及透過大氣層觀看太陽的模擬實驗。太陽光在大氣層中色散的模擬實驗中,發現了物體影子具有彩色輪廓的現象,解析這種現象時,發現相同概念可以解釋黃昏天色所以偏紅的原因。透過大氣層觀看太陽的模擬實驗中,以測量值檢視了視覺位置與實際位置的不同。最後是利用傳統照相機拍攝太陽在晨、午、昏時的照片,從照片中太陽大小的差異,推論大氣折射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