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國中教師組

胡瓜種子萌發期間子葉內巨分子的生化轉變

雙子葉植物的種子,依萌發後子葉的行為,大致上可分成兩大類,一類屬於生長性子葉,即種子於萌發後,子葉可不斷生長”甚至進行光合作用,如胡瓜等瓜類植物的種子;另一類屬於萎縮性子葉即種子於萌發後,子葉即不斷萎縮,如綠豆等豆類植物的種子。生長性子葉通常含有多量貯載性脂質、蛋白質,當萌發時,此類脂質及蛋白質必須經過一特殊的代謝途徑,乙醛酸循環進行「醣新生作用」,才能被生長中的幼苗所利用”通常貯藏的油脂為「三甘油脂」,經過B-氧化途徑,三甘油脂可轉變為乙酸輔酶 A ,最後乙酸輔酶 A 再轉變為醣類或合成其他物質,以供幼苗生長。這些有關脂質的代謝過程。通常發生於一種小細胞器即乙醛酸體內。雖然此一速徑已被科學家們所熟知,但是其發育的生化變化及相關性和控制的機制,則所知仍極有限,本文即在探討其梗概。

關仔嶺枕頭山石灰岩中化石的探討

同學們:你們遊覽過本省聞名的關仔嶺風眾區之水火同源碧雲寺、大仙寺、以及洗過關仔嶺溫泉嗎?這些名勝就在本縣白河鎮的一座小山上 ─ 枕頭山。此山的岩層屬於石灰岩。臺糖公司從日據時代在該山開採石灰石,供應全省糖廠,在製糖過程中去污、去臭和漂白之用。我們感到稀奇的是,在石灰岩中竟發現挾有許多屬於海洋中生物的遺體,真是令人嘖嘖稱奇!怎麼海洋中生物,跑到山上去生存呢?原來枕頭山一帶,古時候也是一片江洋大海,相信你一定想知道這些化石如何在此地形成的?

恆春半島四重溪畔橫臥褶皺露頭之研究

在一項南台灣恆春半島的採集活動中,很難得地目睹了一處生平難得一見,且極具奇特美麗紋理的褶皺露頭,如(照片一)。對於這個位處四重溪,溪谷曲流外灣侵蝕區的褶皺,其奇特的外形及如何形成?使我們產生莫大的興趣,於是數度回到此露頭區”做一詳細的勸察與探究。

綠色檔案-船帆石、熱帶海岸林抽樣調查及建檔

民國72年暑假,本校承辦全市生物教師野外研習活動,地點即是墾丁南方省公路邊,船帆石至香蕉灣間,約 700 公尺長, 50 公尺寬的天然熱帶海岸林,此林區交通便利,具有熱帶海岸林的標準特色,並且組成份子豐富,是國中生態教學活動中,極佳的鄉土教材。因此搜集以往專家、學者及研習會的調查資料,結果發覺資料雖多,但能做踪,比較研究的基本調查紀錄及資料卻無法獲得,所似決定展開較詳細的調查研究。

物理LAI探討:波動

國中物理第十五章波動,有關同相與反相,干涉與節點等部份,用傳統教學法學生不易吸收,做實驗又缺乏適當器材 ─ 繩波波速太快,水波觀審困難,且共同的最大缺點就是不能讓波停下來!在市面上更缺乏合適的錄影帶 …… 於是設計了以下兩個程式以輔助教學:(一)同相與反相。(二)合成波與節點。

交通廢氣對黃金榕葉子的影響

近年來工商業急劇發展,人口大量湧向都市,交通量負荷繁重,交通廢氣日多,而植物是接受空氣污染之先鋒者(11)。然1.有關室氣污染與植物反應的研究報告雖多,均為溫帶國家之地理、氣候條件,與台灣者迥異(6,10,12)2.單獨污染物引起的症狀,與混合者不(16,28,30),而實驗室中常以一種污染物作研究,其結果往往異於自然情況者(17,23)。 3.實驗室操作的污染物濃度往往過高,致使實驗室中敏感的病徵,在自然界慢性症狀中不易觀察(30,31) 。4.不同植物,對不同污染物,不同污染物濃度的反應不同(7,23,25) 。今我針對生長於台北市羅斯福路師大分部段(污染區),與師大分部研究生宿舍前(校園區)的黃金榕葉子,加以觀察、實驗、比較,以探討交通廢氣對植物葉子的影響。

血管加壓素對大白鼠呼吸機械特性之影響

血管加壓素是一種內分祕激素,山下視丘的上視神經核和傍室核所製造,沿無鞘神經纖維而貯存於腦下垂體後葉。其在哺乳類動物的主要生理功能係增加腎臟集尿小管與遠曲細尿管的滲透性,使水分得以保留,致尿量減少,故又名抗利尿激素(antidinretic bormone,簡稱 ADH)正常生理情況下,這種激素在血中的濃度簽低,不足以引起血壓的上升,但大量時(藥物劑量)則可作用於小動脈管壁的平滑肌,使之收縮而提高動脈血壓。最近,發現過量的血管加壓素尚可促使小腸、膽管以及子宮平滑肌的收縮,此等作用是否亦能證之於呼吸系統之平滑肌而致影響呼吸,則未見報告,此即為吾從事本實驗之動機。

簡易加速度實驗裝置的設計

每當教授”運動定律”此一單元,總覺得速度、速率、等速度、等加速度,永遠靜止,永遠作等速運動……等抽象概念,難以令學生了解,雖作實驗學生仍不能徹底領悟。此章實驗固屬難作,實驗器材未臻理想也是一大原因。例如水鐘車測量加速度時學生就產生了下列問題。(一)滴水是否定時?(二) 滴水的快慢與水量是否有關?(三)水鏡車的機械摩擦有多少?由於學生這一系列的問題,引起我們作深入的研究,改進實驗裝置,增進教學效果。

六雙層局部沉積環境的探討(地層中的化石紀錄)

作者三年前因教育考察出國,發覺外國學生能踴躍、自動地到博物館去研究、觀察、作筆記。對老師成博物館員之說明能發掘出有深度的問題,積極的追根究底不實在於他們學生對所要學的有濃厚的興趣,他們有銳利的觀察力。這些都是我國內學生所缺少的。有感於此,筆者擬欲理出一套活的教材,將大自然帶進教室,利用假期帶學生作化石之採集與地層之探討,讓學生接觸大自然,體會大自然之奧秘,開拓在時間與空間方面的境界,此乃本研究之動機。

金寧地區地下水源之調查與研究

水為我們生存所必需,舉凡人畜飲用、洗滌、工業製 造、農田灌溉及魚蛤養殖是否會影響生物之生長?這 些都是我們關切的,也是我們所想了解的。每常上班 途中,看到路旁,水井林立,但都未見其充分利用。 甚至有些都荒廢不用,實在非常可惜。若有人利用也 均以灌溉為主,未能加以推廣與普及,再加上本地區 地處貧瘠,且又皆以農為主,農民收益不佳,因此造 成人口外流的現象。若能充分的利用地下水源,實行 土質改良,有計劃的來經營生產,那將使地區農民收 益提高,生活獲得改善,並促進地區繁榮,防止人口 外流進而達到「富康金門」的目標。金寧地區可以說是金門的心臟地帶,在軍事上及經濟 上也佔著極重要的地位。近年來,山於政府不斷的推 展農業,補助農民貸款,提高農民收益,使用地下水 的方法也日漸改善。我們也欣聞縣府為推行 70 年度 合作農場計州特於 69 年 11 月 8-11 日分別在各村 里召開農民座談會,且率先在占寧頭附近的沙崗地帶 經營合作農場,決定於 70 年 4 月 30日前在金寧地 區增開 14 口淺水井,由以上一連串的報導及實施, 實在令人可喜,同時也使我們覺得淺水井對本地區農 業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引起我們探討本地區地下 水之興趣,便擬定計劃,進行各項調查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