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國小組

太陽啊!請賜給我神奇的力量!─玻璃杯裡風車轉動的秘密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在什麼條件下,才能讓玻璃杯裡面的風車轉得快呢?我們先製造一種基本款的風車,接下來探討光源與轉速的關係,扇葉與轉速的關係,底座與轉速的關係、遮罩與轉速的關係,室內溫度與轉速的關係、扇葉與底座間距離與轉速的關係,並詴圖找出除了光之外,是否還有其它方式也能讓風車轉動?我們希望能將此裝置應用在教學上,解釋「光能產生熱能」、「光能產生動能」、燈光下會有「風」及空氣熱對流等物理現象,並發展出有趣的科學玩具。

我們揭開了瓢蟲的秘密

每次到濁水溪溪底採集,常常看到各種不同的瓢蟲,牠們的背上有著笑麗的圖案,大家都很喜歡。牠們到底有多少種?棲息在那見?牠們的食物是什麼?在那個季節出現最多?背上的圖案怎麼來的呢?我們為了採討這些問題,在老師輔導下,展開了有關「瓢蟲」的研習活動。

搖出呼拉圈的秘密

在觀察班上同學搖呼拉圈時,發現每個人搖呼拉圈的感覺不同,於是決定設計儀器來試試看,經過不同變因的實驗:呼拉圈的重量、大小、粗細、材質以及人偶的高矮、胖瘦和旋轉軸的不同,發現真的會有不同的結果。在實驗中,發現馬達轉動使呼拉圈在人偶的腰部上產生了離心力和摩擦力,所以呼拉圈不易掉下來;也從真實搖呼拉圈到實驗模擬搖呼拉圈,我們建議想要搖呼拉圈時,不容易掉落的方法是:穿的衣服不要太光滑,最好有凹陷紋路、粗糙布料;呼拉圈的選擇不要太小、太光滑、接觸面積多一些;搖動時,旋轉的弧度大一些,這樣應該可以搖得久些。也創作出容易攜帶、折疊式的呼拉圈,可以幫助媽媽們,在騎機車時,安全的帶著呼拉圈到戶外運動。

照過來!看我為太陽能板擺POSE

本研究是為了瞭解太陽運行的軌道與規律,找出使用太陽能板發電時擺放的最佳位置。實驗後發現一天當中相同時間間距的高度角變化幅度差異不大,但正中午時變化的速度較緩慢。方位角於早晚時間變化速度較慢,越接近中午,方位角變化越劇烈。且一年中在冬至過後接近春分時,和秋分過後接近冬至,一天的竿影連線都會有機會成東西向的水平線。太陽能板擺放方位分別在早晚的時間對太陽能板的發電量影響力較大、調整太陽能板仰角則是在正午前後2個小時的時間影響力較大。整體而言,春季時,在台北地區,將太陽能板面向正南方,且將角度調高至30°或40°時,太陽能板的發電量會最佳。另外,放大鏡擺放在一倍焦距處,可以使太陽能板產生更大的發電量。

誰比我更容易---挑戰極簡馬達

在學校的科學玩具研習社團中,我們曾學過以線圈纏繞製成的簡易馬達,如下圖,但我們自己製作的過程中,發現不僅費時,連學校老師都失敗好幾次。於是我們嘗試尋找其他更簡便的自製馬達,能夠方便攜帶與即時組裝。最後,我們在網路上【參考資料(1)】找到一種名為「法拉第馬達—Faraday\r Motor」的資料,它的外觀不僅簡單、新奇,拆裝更是方便;在克服了其中強力磁鐵的收集後,我們花不到一分鐘組裝完成然後讓它動起來,看過的人都大呼驚奇。我們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製作了「極簡馬達模型」,方便測定轉速、更換零件與觀察轉動。此外,利用實驗所產生的結果,我們發展出自製的『磁力軌道車』玩具,並進一步延伸應用在「磁電再生能源車」。\r

翻滾吧!骨牌~旋風魔方陣

推推樂的連鎖效應遊戲是多數人對骨牌的印象,殊不知骨牌上的點數也可以營造出好玩且具思考性的數學拼組活動,有幸在去年高雄市的科展中看到多米諾骨牌的活動介紹,激發了我們深入探究的動力,因此以骨牌拼組的九宮方陣作為本次研究的主題。本研究將骨牌上的點數改換成數字模式,製作出整組的數字骨牌,進行九宮方陣的拼排,在窮盡所有的組合中,我們歸納出三大組型~對稱型、可逆型及單一型,並分別進行規律的分析與探究。再則,我們也發現同骨同 N 不同組法的骨牌組成元素及同骨不同 N 的骨牌組成元素,並利用自己研發的交錯搭配法來快速研判能否拼組成功。除了九宮方陣外,我們運用九宮方陣的性質延伸設計出更有難度的方連組型及風車組型,並將此本次的研究成果設計成五套益智動腦的遊戲組,讓大家一起來挑戰動腦筋。

自然又環保的乾燥劑----蛤犡殼

我們吃的食物包裝袋裡,常常可以看到乾燥劑的蹤影。乾燥劑對食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保存食物的風味,不至於變質,也可使食用期限變長;有些物品在潮濕的環境+也容易發霉,而影響其品質,例如:皮鞋、衣服、照相機…等等,也需要乾燥劑的保護。在老師的協助下我們利用書上學來的方法,將蛤蠣殼廢物利用,做成環保的乾燥劑;並使用受潮變化明顯的海苔,來證明蛤蠣殼製成的乾燥劑,的確有其效果。因為這些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不需要太複雜的儀器,可見只要用心,科學就在你我的身邊。

竹蟬是胡琴的老祖宗-探究弦樂器的構造、發聲方式及製作簡易絃樂器-

竹蟬是胡琴的老祖宗-探究弦樂器的構造、發聲方式及製作簡易絃樂器-竹蟬是我們喜愛的童玩之一。由玩竹蟬的遊戲,我們發現它是自然課本有關「聲的現象」探討的好教材。「聲的現象」佔一至六年級自然課本4/78(5.1﹪);顯示它是特別重要的題材,因此我們決定深入研究。首先,我們收集與主題相關的參考資料,發現在第37 屆全國科學展覽會中有研究「竹蟬變聲術」的作品。經過了解,它的作品內容探討範圍很小,只針對「竹蟬材質和聲音的關係」作研究。在實驗過程中,祇準備13 個用竹子鋸成2.5 公分的竹筒和紙筒13 段,而我們共準備了上百個各種竹蟬,同時變因控制也較客觀(規格一致),他們製作的有些材質的竹蟬實驗極限圈數,只有1 圈或5 圈,就在十多種材質中,比出高低頻順序,實在難以叫人信服。於是,我們擴大研究範圍:(一) 先針對發聲原理--探討發音的方法和發音的特性。(二) 再藉由它來尋找絃樂器的發音特性。(三)進而利用它來自製簡單絃樂器--胡琴。實驗過程中,我們採用較實際明確的方法--創新的聽判法(二分法)噪音測量器;同時,各種材質的竹蟬實驗極限圈數,都必須60 圈以上。經過我們對竹蟬、胡琴深入研究後,發現:(一) 竹蟬和胡琴的發聲方式與發音特性相同。(二) 不同的是:胡琴可以用手指壓住絃的位置,控制它的高低頻,奏出美妙的歌曲。竹蟬就是無法隨心控制它的高低頻,因此無法奏出美妙的歌曲。依據以上的實驗歸納,由無法控制高低頻的竹蟬,進步到可以控制高低頻的胡琴。我們可以說:竹蟬是胡琴的老祖宗。

麥皮蟲飼養全記錄

麥皮蟲屬於鞘翅目多食亞目擬步行總科擬步行科大麥蟲屬,生活史是經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 麥皮蟲是夜行性昆蟲,有趨光性,平時喜歡躲在陰暗的地方,如乾草堆、落葉下、石縫中、石頭與地表的空隙、腐木裡,休息時都彼此聚集在一起。 飼養麥皮蟲做為觀察的對象,有幾個注意事項: (一) 底土的選擇建議使用飼養獨角仙或鞦型蟲的木屑。 (二) 麥皮蟲幾乎什麼都吃,但需要額外提供水分。 (三) 可以放小土塊、腐木或地瓜,產生陰暗的地方,讓麥皮蟲可以聚集休息。 (四) 產卵後要移開成蟲 (五) 化蛹和羽化的過程可以裸露在外面觀察,但盡量不要去觸碰。 (六) 不想飼養了可以不布置麥皮蟲產卵的環境,絕對不可以任意野放。

睡針床

我曾經在電視上看過睡針床的表演很是懷疑。一個人躺在針床上,並且在人的腹部上放一把椅子,教一位女子爬上椅子上跳舞,難道尖銳的針不角刺破他的皮膚嗎?如終想不出所以然,這是我想探究的問題,於果請教師指導開始研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