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高中組

名震一蝕—聚苯胺製備改良及其在防蝕應用研究

近年來,導電高分子的研究及發展十分活躍,在各方面的應用都有傑出的表現。其中,聚苯胺因價格便宜且製作簡便,使其應用潛力更為突出。聚苯胺對鐵系及非鐵系金屬有極佳的防蝕能力,但卻因聚苯胺與金屬之附著力不良使其應用遭受限制。本研究的重點在於製備奈米級的聚苯胺,以及提高聚苯胺在有機溶劑中的溶解度以達到和金屬能有效附著並增加其防蝕能力。實驗結果發現,利用微乳液法可以製備出奈米大小的聚苯胺粒子,且塗佈於鐵片上,有很好的防蝕效果,證明其應用潛力無窮。

浪碎何方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索孤立大浪的運動與其靠近岸邊的行為。實驗在長1.8 公尺、寬75 公分、高30 公分的透明大水槽進行,結果發現孤立大浪由深水進入淺水,當波高小於水深時,波速會變慢,當波高大於水深時,波速會隨水深越來越淺而越來越快,波高也變高,而且速度快到一定程度以後,前方的水面變成垂直的水牆,接著浪頭就會打下,浪就碎了。如果坡度較緩,產生水牆的位置會離水陸交界點較遠,水牆維持的時間也較長。實驗結果顯示孤立波浪的移動會像毛毛蟲的爬行,有伸縮現象,浪高會高低起伏,波速也會些微地忽快忽慢。

光線對人面蜘蛛結網之影響

蜘蛛一直被許多人所懼怕,大部分人一見到蜘蛛,第一動作便是找東西將其打死,其實,蜘蛛不僅吃蚊子、蟑螂等會傳染疾病之昆蟲,蜘蛛絲還有高度的韌性、延展性高等優點,實在值得人們好好去利用。可惜,由於蜘蛛絲目前無法大量取得,因此無法利用作為商業用途。從生物的角度來看,如果可以改變蜘蛛的生活環境,進而使其蜘蛛絲產生改變。本實驗利用兩個因素改變蜘蛛的生活環境:(一)不同的可見色光照射後對蜘蛛所織的絲的影響。(二)不同光度大小的白光照射後對蜘蛛所織的網的影響。研究的結果發現:可見色光的種類、波長及能量的大小,光度大小可能是改變蜘蛛絲粗細、蜘蛛網疏密的因素。

海格的爆尾丁蝦- 鹼性電池的探討

鹼性電池使用的電解液均為強鹼,電池中的鋅極會與其發生腐蝕反應,使得電池放電壽命降低,並產生氫氣,而大量氫氣使得電池有爆裂的危險,為了改善上述問題,我們自行設計了氣體觀測儀器,用來檢測銀鋅電池充放電與靜置時之氣體產生量,更藉由探討影響變因的過程找出銀鋅電池最合適之使用條件,例如:電解液種類之選擇、濃度的比較、電極面積與充電電流對使用效果之影響,並改善電池腐蝕程度,進一步提高使用功率,以鋅極處理(Sn:Pb 1:1 )搭配電解液添加物(KOH:Zn(OH)42- 2:1) 非常有效率地抑制氣體產生,更用氯化銀取代傳統氧化銀為正極,大大地提升放電功率至原先的數百倍。

彩虹分身了-Supernumerary Rainbows

我們先利用灑水方式尋找自然界不易觀察到的現象-複虹(SupernumeraryRainbows)。當確定複虹真的存在後,再利用雷射光束射入小水滴,從屏幕上的亮紋來研究複虹的成因,並且進一步探討於複虹干涉條紋與水滴大小關係。我們利用不同折射率的液體驗證虹出現的位置,並且利用此方法反過來測量不同濃度液體的折射率。再以Excel模擬光線於水滴折射、反射的情形,並從模擬數據及圖形中發現複虹條紋產生的原因。最後以自行拉製的細玻璃棒,再次驗證我們的理論,並在實驗室中嘗試尋找太陽光中的複虹。

實驗探討影響水中倒影的變因

物體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經水面反射後所形成的虛像,水面平靜無波時,倒影的長度等於物長,水面有微波時,水中倒影的長度會隨著水波的振幅改變。實驗觀察和數學推導倒影的位置,知:物長愈大倒影長度愈大,觀察者所在位置愈高,倒影長度愈短;人和物的距離愈遠,倒影長度愈大,波動振幅愈大,倒影長度愈大;物體底部的倒影明亮清晰,頂部暗淡稀疏。水波的振幅大小會影響倒影的數目以及倒影的亮度。用簡單的三角函數,可以算出不同的振幅下倒影的數目。

生物群居的特性

去年我們曾用紅果蠅探討童種生物會因不同的生活環境而改變其遺傳性狀。這次我們進一步欲探討同一環境中各種生物間彼此的關係,並以植物作為我們主要的研究。我們常常可以看見草地上的各種雜草群居在一起,而農作物卻往往需要藉輪種來維持土壤的沃度,這其中代表何種意義呢?在則,我們常可見,只要有芒草或竹子生長的地方,就幾乎沒有他種植物生存,於是我們也對此種近似獨霸性的植物作一分析探討,來研究生物群居的特性。

以自製漂浮法實驗裝置探討液體介面與黏滯力之關係

量測液體黏滯係數的方法有很多種,各有其優缺點。本研究旨在提出一新方法,由定義推導出轉動情況中的數學關係式,並利用自製漂浮法實驗裝置測量液體的黏滯係數,同時探討液體介面與黏滯力之關係。本研究利用一壓克力圓盤置於待測液體之液面上,使其轉動後,量測其角速度隨時間之變化,透過理論分析,求得其黏滯係數。研究結果顯示,圓盤受液體黏滯力作用後之轉動現象與理論分析甚為吻合,所得之黏滯係數亦與公認值接近。本研究不失為是量測黏滯係數之一簡易可行的方法。

生死相「半」‧你「農」我「濃」

本科展作品以稻田中採集、經過純培養後的擬同形蚤為研究對象。探討擬同形蚤體長和年齡之間的關係,並設計不同年齡層擬同形蚤對台東常用的稻用農藥----丁基加保伏48.34 %乳劑之半致死濃度〈LC50〉,以及體長相近、帶卵與否個體對此農藥耐受性的差異。此外,針對台東著名產稻地的稻田水蚤種類做野外實察。

外來種植物在次級演替過程所扮演角色之探討

高中基礎生物中有關生物間的交互作用,提及生態失衡的內容中,曾介紹「外來種」對於本土生物可能產生的影響,所謂「外來種」即是群集中原先不存在,但因人為引進的物種,如本島農田常見的福壽螺和溪流、池塘常見的吳郭魚等。通常外來種欠缺天敵或競爭者的制衡,往往過度繁殖,為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衝擊,致使生態失去平衡,甚至導致原有物種滅絕。如吳郭魚引進台灣後,即迅速在各溪流、池塘等淡水水域中繁衍。現在不但成為本島河川下游和池塘的優勢魚種,更在競爭的效應下,導致本省原產的鯽魚數量大幅下降而有了滅絕的危機。同樣的競爭效應也發生在外來的福壽螺和本地的田螺上(施,1999)。外來植物的例子則如布袋蓮,在淡水水域中,因無其他植物或動物天敵的制衡,造成許多本土水生植物生育地因其入侵,頓時失去生存空間。 \r 「次級演替」是指生物群集在受到干擾之後的變化過程,一般常見的人為干擾方式主要為火燒、噴藥、刈除、踩踏等。 \r 大黍 ( Panicum maximum Jacq),又名天竺草,原產於熱帶非洲。1908年自菲律賓引進台灣( 許,1975 ),做為牧草和水土保持植物。張和蔡(1974)以及廖(1989)均曾進行過大黍之水土保持試驗,確實有一定的成效。大花鬼針草進入台灣的時間普遍認為應是在清朝時,民間交流過程中意外引進,確實時間並不可考。 \r 據前人研究,大黍在雨季時火燒後會快速萌蘗;且自從引進台灣後,更因其侵略性極強 , 在台灣中、南部地區大量滋生,現已取代芒屬植物( Miscanthus spp. )之地位,並在中部地區坡地形成草原景觀。而以殺草劑之噴施可有效的抑制大黍之生長。鬼針草傳播方式主要以動物媒介為主,在演替早期通常也是屬於優勢植物,因此本實驗由實際的勘查、測量與記錄,藉以了解大黍、鬼針草等外來植物於演替過程中,其與本土植物的競爭情形做一初步探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