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高中組

凹面?拋物面?!──\n液體旋轉所形成曲面之探討

放洗澡水時,偶然間見到旋轉中的液面呈現下凹現象,做化學實驗調配藥品攪拌溶液時,亦可看到液面下凹的現象,十分有趣。而數學正學到拋物線的我們,靈機一動,心想:「這下凹的液面,會不會是「拋物面」呢? 因此我們將整個容器旋轉,觀察其中之液體所形成之凹面,並設計實驗及利用電腦計算、繪圖,二者配合,加以比較、證明。若我們能在實驗室中以簡易的方式將拋物面製造成功,並設法產生鏡面,即可利用此結果,自製各式的光學儀器。

「小藻立大功」-應用單細胞微藻製作之重金屬檢測器

重金屬污染中,常見的有錳、銅、鋅、鐵、鎘、鎳等。研究指出,藻類有金屬吸附能力,在環保上,可處理金屬廢水。另外,有些金屬在低劑量會促進藻類生長,過量則會抑制其生長。利用此特性,希望藉金屬濃度與藻數目的高度相關迴歸方程式(R2>0.9),當作生物性的金屬檢測器。實驗中使用單細胞之等邊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具相同陰離子之重金屬溶液(ZnSO4、MnSO4、NiSO4、CuSO4)及非重金屬溶液(Na2SO4)進行共培養。結果,求得第7天之NiSO4及CuSO4與等邊金藻數目的高度相關迴歸方程式。利用此NiSO4及CuSO4金屬檢測器,可換算出1g之Na+型陽離子交換樹脂對200mM NiSO4的吸附率為29%,4g為88.9%。而Na+型陽離子交換樹脂對5mM CuSO4的吸附率則達100%。另外,並推測等邊金藻對200mM NiSO4與5mM CuSO4並無吸附力。

毛細管內液體流速之探討及黏度測量方法之創新

有一次上實驗課時看到鄰桌的同學正以實驗室的毛細管吸吮一瓶葡萄汁,每當他吞嚥時,毛細管內殘餘的葡萄汁竟然以近似等速的狀態降回果汁瓶裡,這似乎違背了重力加速度的常理,是毛細管的影響嗎?還是葡萄汁特有的現象?這與毛細管插入葡萄汁的深度有關嗎? \r 後來在資優科學營中我選擇研究以毛細管測量液體黏度的實驗,並且在學校選修的專題課程中即以此為題目做長期的研究,毛細管中液體的流速真是固定的嗎?重力不會影響流速嗎?若流速真為固定的,如何控制或改變流速呢?是否可以利用流速來測出液體黏度呢? \r 經過長期地研究及動手實驗改進,我們利用毛細管中液體的等速及不等速流動的特性,發展出了兩種既精簡又準確的液體黏度測量法,以下就是整個研究及創作的過程。\r

滿江紅複合群之分類研究

採集滿江紅複合群,從外觀形態觀察、葉片與根長測量和DNA 序列比對,將所採集的三型滿江紅做分類。其中三角形和橢圓形滿江紅在數種外觀形態上部分相似、部分不同,而經過trnG1F-trnR22R、rps5-trnSR、trnL-trnF 三段葉綠體DNA序列比對後,確認此兩型滿江紅為同種,皆屬滿江紅 (Azolla pinnata)。而日本滿江紅不僅在數種外觀型態上與滿江紅有明顯差異,其三段DNA 序列分析更有約20%的變異,因此證明兩者為不同種。最後將實驗中的序列貼至網路上比對,發現日本滿江紅 (Azolla japonica) 與Azolla mexicana 相似度達100%,並與美洲種的四種滿江紅也有94% 以上的相似度。參考日本、美洲種滿江紅相關書籍與圖鑑,及親緣關係鑑定的論文後,推論日本滿江紅的親緣關係與美洲種滿江紅較相近,極有可能是由美洲傳至日本的外來種。

耀眼四射-螢光棒的發光亮度探討

市售螢光棒琳瑯滿目,其棒身主體分有內、外兩管:內管裝填強氧化劑,外管則有螢光發光物種及染料,而螢光棒的色彩多是由染料顏色所決定。利用氧化劑將螢光物種激發而放出能量,此能量以光的形式放出即是螢光棒的發光原理。為求螢光發光效益增加,添加不同金屬離子於螢光溶液中,發現A 族金屬離子、鹽類溶液中的陰離子對於螢光放射沒有直接的影響,而B 族過渡金屬離子在具有成對電子、反磁性質的條件時,能增強螢光強度;此外,純粹添加氨水亦可得到一強烈的螢光效果,此應與螢光物種結構剛硬化使強度增強有關。

我的花粉管會轉彎-花粉管萌發方向之探討

種子植物藉由花粉萌發到達子房與胚株結合繁殖下一代,為何花粉管會往胚珠方向延伸呢?是否有什麼物質吸引著它?在本篇的研究報告則朝向此問題發展。首先,經過初步的萌發觀察,我們從校園中選擇萌發率高達 80%的日日春作為我們本篇研究的實驗材料,再針對花粉體外萌發所需的理化條件一一檢測,從一連串試驗中,發現日日春花粉萌發最佳理化條件為蔗糖濃度 20%、溫度 25℃、以 2%洋菜膠處理在黑暗中培養即可以達到較理想的萌發狀況。本篇研究的後半段著重於花粉管朝向胚珠延伸的可能原因作一系列試驗,利用水洋菜培養基不易流動的特性,探討雌蕊組織對於花粉是否有吸引力,在這個定性實驗中將日日春雌蕊的各部分組織進行誘導實驗,結果顯示在所有測試的組織當中胚珠與子房是誘導花粉管萌發轉向的誘導物,其中以胚珠最為明顯,為了更進一步確認此現象,我們對誘導現象進行胚珠量、花粉和胚珠的遠近距離並試圖萃取胚珠內可能的誘導物來進行量化分析,實驗結果清楚顯示當胚珠量越多、距離越近時誘導現象越明顯,不僅如此,增加胚珠萃取液的濃度可以提升誘導現象,雖然我們無法得知此誘導物真正的成分為何,但是可以確認胚珠對於花粉管萌發的確是有『致命的吸引力』。最後,對於不同物種間的誘導情形也進行分析,在不同科的植物間是沒有誘導力的,反而有抑制的效果,但是同一科不同種則有相當高的吸引力。經過這幾個實驗,讓我們對高二生科課程中所提及植物生殖的過程有了更清楚的輪廓也深深感受到生命的美與奧妙。

掃描器色彩校正

掃描器用久了,各項元件難免會老舊,掃描出來的影像色彩與原稿有不小的差異,或許可用色彩管理軟體來校正掃描影像與原稿間的色彩差異,但是其價格昂貴,非一般使用者可以負擔。本篇研究以便宜的標準色彩導表,配合使用多項式迴歸分析法發展出針對掃描影像的色彩校正方法,無論從理論數據上的探討以及實際影像上的測試看來,我們的方法確實有效,能讓原有的色彩較精準地重現。

草酸水溶液電解及其光化學反應

從國中開始,我們做過許多電解實驗。我們發現一些電解質水熔液電解僅靠電解質導電致使水電解;而有的卻能連電解質本身都氣化還原,而水亦電解。 然草酸水熔液電解又會產生什麼呢?於是便自行動手做;又發現以鋁為電極電解會發光,更值得加以研究探討。 人才、知識、技術、設備的缺乏,使此次研究分外艱辛,不過仍希望藉科學展覽達到研究相互交流的目的。

探討疏散星團年齡與視直徑大小之研究-以NGC2099為例

本研究針對疏散星團NGC2099的年齡與視直徑來進行探討,利用冷卻CCD進行恆星的UBV光度觀測,藉由拍攝到的照片進行雜訊移除、測量儀器星等及視星等修正等步驟後,繪出NGC2099星色-星等圖(CMD)並分析之,求得NGC2099的年齡約在108.5~108.6年之間,紅化值為0.1 ± 0.02,並利用距離模數公式求得該星團的距離為5433.21 ± 499.00pc,再以數星與統計方法求得該星團在赤經方向之視直徑為21 ± 0.5角分、赤緯方向之視直徑為13 ± 0.5角分後,再藉由弧長公式計算得到星團直徑在赤經方向為33.26 ± 3.84ly,赤緯方向為22.43 ±0.86ly。

炸開壁癌,攻堅水泥!

白華是生長於混凝土中孔隙的鹽類晶體,但確切影響其生成量及速率的機制仍未可知。為探討及分析不同因素影響晶析與實際上壁癌的晶體結構,我們以混凝土試片浸泡於漆料中常含的有機溶劑中,並測試市面上販售之多種防壁癌之漆料塗抹於混凝土試片上之效果。除此之外,更蒐集現實生活中所產生之壁癌,且針對上述有鹽類晶體生長之試片採集之壁癌進行顯微照相以及成分分析。結果發現,水泥比例造成的裂隙大小、有機溶劑的黏性會影響毛細作用與水泥析出,而防水漆料則能在短時間內抑制水分滲入。顯微照相顯示,在各種鹽類中,硫酸鹽的小顆粒較易析出至表面,是現實生活中的主要成分。我們期望將控制上述有利於白華生長之因素,應用於有效抑止壁癌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