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第50屆--民國99年

疾奔的草錳-草酸與過錳酸鉀的催化反應速度

改變過錳酸鉀、硫酸、草酸、溫度、催化劑等變因之濃度,求得反應速率定律式,降低實驗的危險性及減少實驗花費的時間。我們發現草酸的反應級數為負值,氫離子之反應級數遠大於其他變因,測得此反應的活化能以及找出此實驗最佳的進行條件。

小蟲立大功~大麥蟲對環境保護之研究

本研究想探討大麥蟲的繁殖行為及生物特性對於環境保護的貢獻。實驗中發現,大麥蟲屬負趨光、趨乾性、具殘殺性,且飼養效果最好的密度是150隻/100cm2,但終齡幼蟲則需在獨立空間才能化蛹。 大麥蟲屬雜食性,動物屍體、農業廢棄物、福壽螺,甚至保麗龍也是牠的食物,牠吃 食保麗龍的效率比麵包蟲還快,牠能夠僅吃食保麗龍存活,且環境溫度在30℃下、對pH值10~11的保麗龍吃食效果最好。我們將牠吃食菜渣及保麗龍所排出的蟲糞,充當有機肥料來種植蔬果,也發現用牠吃麥麩及甘蔗渣所排的蟲糞來施肥種植效果最好。牠能將垃圾(農業廢棄物、菜渣)變成黃金(肥料、有機蔬果),並減少貨車載運菜渣所耗費的碳足跡,更讓我們體會節能減碳的觀念,可見小蟲也能立大功!

香蕉葉上的剪刀手--香蕉弄蝶

香蕉弄蝶是危害香(芭)蕉樹的害蟲之一,屬外來物種,一年約有4~5 個世代,以蛹期越冬。成蟲在清晨及傍晚出沒覓食,母蝶有產單顆卵於葉背、面以引開寄生蜂寄生達到保護群聚卵的行為。幼蟲有築巢行為,對食草有相當的專一性。由於築巢位置有特別的選擇特徵,我們認為利用此特點,可發展出對香蕉弄蝶的防治方法。

薑抗氧化能力之相關探討

本篇採用薑做為材料,主要探討薑抗氧化能力與環境因子的關係,結果發現老薑的抗氧化能力優於嫩薑、環境因素對薑抗氧化能力的影響力依序為光(紫外線)>溫度>酸鹼>金屬離子(鎳、鋅)、薑黃萃取液也具有阻絕紫外線照射及能抑制微生物生長(薑黃含量20%時抑菌率為49%)。此外,實驗過程改良前人氫氧自由基測試方法,配合自製光度計,得到標準曲線R2為0.9078,也免去須貴重儀器測量之不便。

飛天魔毯

一、我們先以正立方體上、下底面各取一對角線(而上底面投影至下底面之兩對角線不平行),在這兩對角線上各取一動點,在兩動點連線段上取一中點,證明正立方體此中點的軌跡圖形並求得面積。 1.利用國中所學之幾何證明方法求證軌跡圖形並由高中數學第二冊第二章三角函數所學求圖形邊長及面積。 2.另以高中數學第三冊第一章向量幾何、第二章建立空間座標系及第一冊第一章直線方程式、第三章不等式以座標幾何再次求證。 二、再探討五角柱體、六角柱體、八角柱體(各角柱體之上、下底面互相平行且均為正多邊形)的情況,進而推廣兩動點連線的分點軌跡並加以製表。 三、同理推論十角柱體及十二角柱體可能情形。

逃離殺人漩渦

透過研究漩渦的構造,並建立一個裝置來模擬縮小的漩渦,實驗當我們遇到漩渦時該如何自處才能提高獲救的機會?以及有沒有穿救生衣對我們遇到漩渦時脫離的時間有沒有什麼影響。

『數字調查局』--- 你不知道的秘密

在國中一年級下學期二元一次方程式常見到一道題目『一個二位數的十位數字與個位數字的和為15,若將這個數的十位數字與個位數字對調位置,則所得的新數比原數小9,請問原數為何?』。類似這樣的題型有許許多多,但是都探討到四位數之內,因此我們試著將其延伸到多位數,並試著能否找到一定值,並利用這些關係加以編碼,製作數組只有我們才能進行解碼的數字,利用它來傳遞我們之間的小秘密。 本文介紹關於二位數到八位數的證明過程和結果,我們發現只要依循數字之間的大小關係及既定的運算規則即能得一定值。利用這種關係可將轉換成文字,用來編碼及解碼。

光束中盤旋的精靈─層化液體中氯化鈉粒子的運動探討

本實驗以帶狀雷射光束通過溶液水體,形成一面放射狀光牆,溶液能讓雷射光產生散射,表示有明顯的廷得耳效應,亦證實本實驗溶液為顆粒頗大的膠體溶液。加上雷射光通過膠態粒子產生繞射,可以明顯看到光點粒子。 膠體粒子於一連續相中受到外界所施加的電位、溫度、或溶質濃度梯度的驅動,所產生之輸送行為,稱為泳動。本實驗將氯化鈉固體溶質溶於水,未經攪拌,水體內部呈現濃度梯度差,產生溶質運動的驅動力,造成膠體泳動時,有明顯光點顆粒沿著與濃度梯度垂直方向上升。 藉由錄影到的氯化鈉光點顆粒運動路徑,追蹤特定光點顆粒移動情形,根據觀察到不同光點粒子的運動模式,除了有向上移動之外還有橫式旋轉與直立式旋轉運動情形。測量固定距離各顆粒泳動所需時間,並計算光點泳動速度。不同橫式旋轉與直立式旋轉速度比,以及影像圖片資料,推斷氯化鈉運動粒子的結構型狀。 改變水的溫度,從低溫10℃時,顆粒緩慢垂直上升,逐漸增加溫度,光點顆粒明顯加快上升移動速度,且加快速溶解、沉降的畫面,驗證了自然課本的化學正逆反應速率的情況。溫度越高粒子能量越大,運動速度越快,正逆反應速率也越快。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直笛誤差之探討

本報告透過以PVC管接上中音直笛頭模擬吹奏直笛的?況,?用Spectrogram音頻測試軟體測?所得結果,在管徑、前孔長、前孔寬?、氣??、溫?都被控制為常?的情況下,分別改變其管長、孔徑大小和?孔間距?研究聲音、直笛孔的大小與距?對誤差的影響,藉由孔的直徑、距?與誤差的關係,發現孔?的直徑愈小時,其誤差就愈大。但只要孔徑到達一定大小時,波長的依據會由孔中心變為孔前端,?照此規?進?。當孔之間的距?越大時,其頻?就會愈小。管柱前端效應對頻?的影響遠大於末端效應。但得到這些結果之後,我們又對直笛本身的奧妙產生疑問,於是在討?時先對調音方式進?研究,而發現在孔全蓋住的情況下,調音的效果並?大,而其餘則可藉由移動直笛上段與中段?接距?改變頻?,進?調音的工作。接下?則是討?高八?音是如何產生的,我們發現要使音高八?,必須將大拇指所按的孔改為半孔,於是?解大拇指所按的孔是讓音提高八?的關鍵,?將其取名為高八?音孔。為?要瞭解高八?音的產生,在查資?時又發現直笛發聲時內部產生的駐波並?是只有一種,其最低頻?的整?倍都可形成駐波,而最低的頻?稱為基音,決定音高,其餘決定音色,稱為泛音,所以只要讓原本的基音被?倍頻?的泛音取代,就可呈現出高八?的音。

我自己會唱歌

利用資料採礦Data mining 的方式,找出流行歌曲常出現的音律和節奏形式,統計後依照音律的出現比例分配權重,使數千個的音律照著統計結果串接,完成自動作曲。再寫出一程式,讓使用者選擇所要的調性、數量、伴奏類型和速度,做出旋律和伴奏,最後由程式處理過後,以midi的音樂格式在播放軟體上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