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第61屆--民國110年

口罩「國家隊」→「地球環保隊」-自製PLA口罩與收集全分解制度

疫情導致醫療口罩需求與丟棄暴增,讓石化塑膠污染日趨嚴重。我們從自製聚乳酸PLA環保口罩過程中,發現新創減塑、友善地球元素可能性。首先改裝棉花糖機、自製鑿孔鐵罐頭加上5克重PLA粒子加熱抽短纖維﹔篩選幾種加熱器具實驗後,用離子夾模擬熱黏合法的「熱軋」模式成功將短纖維→不織布﹔以自製PLA不織布當口罩本體,搭配鈕扣型耳掛(布縫橡皮筋)兼具舒適、牢靠度與可重複再使用。與國家隊口罩實驗比較,發現外層撥水性與內層透氣性都較佳。 為了讓口罩「國家隊」晉升為「地球環保隊」,本研究以日常生活用簡單工具自製口罩、檢測並規劃符合PLA特性的全分解制度,減少塑料泛濫對於地球的負擔。期望達到「口罩保護人類、人類愛護地球」的雙贏境界。

壓縮「垃」-頂天立地壓縮垃圾桶

公廁裡的垃圾桶常有衛生紙滿出來,甚至掉到地上很不衛生,其實稍微擠壓一下就好了,但一般人都覺得噁心而不會這麼做,且在COVID-19疫情期間,如何避免接觸是重要的課題,因此我們想設計一款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垃圾桶。 垃圾壓的愈密實垃圾桶就可以裝愈多,依此,我們改造回收飲料杯,並設計出彈簧伸縮壓縮垃圾桶。實驗發現垃圾桶要頂天立地夠穩夠重,壓縮裝置才會自動擠壓垃圾。經多次改造,這款壓縮垃圾桶,在每次關上蓋子時壓縮裝置會擠壓垃圾,並且隨著垃圾頂到時,壓縮裝置會慢慢縮回增加垃圾桶容量,且清理垃圾後,壓縮裝置會自動恢復。與未改造的原始垃圾桶比較,可多裝155%的衛生紙糰,這款壓縮垃圾桶將可解決公廁髒亂現象。

針筒火箭發射機制與飛行探究

我們利用注射針筒的結構,將活塞推至底後封住針孔,用力將活塞往後拉動並釋放開來,大氣壓力會推進活塞並撞擊筒身,使針筒發射出去,我們稱之為針筒火箭。為了探討其發射機制與增進其發射能力,過程中意外地發現少量的水(5ml)對其發射能力有非常好的效果,垂直發射最高可達6公尺高,是原本針筒的2~3倍。據此我們深入探討水量多寡對火箭發射能力的影響與其在發射機制中扮演的角色,並釐清活塞質量與摩擦力等相關因素對發射機制的影響。最後,我們成功的以最佳的發射條件,加裝火箭的尾翼與彈頭,完成針筒火箭的發射測試,其射程最遠可達10尺左右。

「環」給地球新「吸」望---環保吸管的製作與探討

本研究從古早漿糊開始,想找出不需加熱、製作方便的天然黏著劑;以常用的影印紙製作環保吸管。為增加紙吸管的耐用性,從常見的食品增稠劑中尋找合適的防水材料,發現海藻酸鈉紙吸管效能最好。但實際吸飲不同水溫的開水時,結果不如預期-約使用5分鐘即喪失功能。 目前市售環保吸管以咖啡渣或甘蔗渣添加PLA壓密膠結成型,我們以海藻酸鈉溶液和氯化鈣溶液交聯後形成的膠體乾燥製成海藻酸鈉吸管,添加咖啡渣或甘蔗渣為骨材增加吸管強度,分別以正向晶球法和反向晶球法找出製作吸管的最佳條件,每支吸管的成本分別大約是3.4元和3.8元。不僅能自然分解也不會汙染環境;且使用完後以清水稍加沖洗,吸乾多餘水分,自然風乾後還可重複使用。

「沼氣」與「廚餘」關係的AI探討

有臭臭味的天然沼氣是一種混合氣體,其產生與廚餘和甲烷菌的厭氧化學反應有關,屬於生物化學的一部分。在甲烷菌吞噬廚餘的過程當中,可以將廚餘轉換成可利用的天然沼氣(主要是甲烷),是較為環保且潔淨的再生能源。沼氣是看不見的氣體,若無特殊的器具,是無法知道在沼氣生成時,周遭的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因此我們利用人工智慧(AI)軟體–mblock編輯程式,加上編寫甲烷和廚餘酸鹼(pH)值的量測程式,監控收集沼氣時的實際狀況,判斷沼氣收集的時機。透過數據的分析,定義出沼氣最佳的生成條件。實驗的結果顯示,發現在沼氣生成的過程中,廚餘會先酸化,pH值會先降低,然後趨於穩定。在我們的測試中,澱粉含量較高的廚餘搭配購買的粉體菌組合,可以產生最多的甲烷。

防「溢」國家隊-自製防溢器對防溢成效之研究

煮麵線或豆漿泡泡會溢出,本研究開發防溢器並探討最佳防溢成效的構造條件(專利第M609591號)。防溢器消泡作用為「泡泡從鍋底上升會撞到防溢器內部上壁或摩擦到上洞邊緣,造成泡泡破裂,使泡泡總量減量,故液面水位降低」。第一年於器材無法自製,此次第二年採用客製陶器,實驗有:上洞總面積、側洞數、防溢器高度、防溢器大小、不同水量、不同火力。結論為:防溢器防溢成效關鍵在「上洞比例6.3%~22.6%之間」、「上蓋表面積要大」、「高度要高」,製作的陶製防溢器中以A款(p.9)上洞比例在14.3%、4側洞、高度4cm的防溢器,是目前最佳的防溢器,可降低液面4.27cm;而且在中高水量及大火情況下防溢效果越明顯。實際應用在煮豆漿,確實可延緩溢出。

最堅強的醫護人員—防疫機器人

本研究致力於改善在疫情底下的醫療場所分流機制,減輕第一線醫療人員的人力負擔。利用Arduino模組與臉部口罩辨識技術,串連「口罩辨識、體溫量測、酒精消毒」等三項主要關卡,最後製作出一個集所有功能於一身的「防疫機器人」。 防疫機器人將設置於醫療場所入口,在語音提示下,進行口罩辨識、酒精噴灑與溫度感測,如有突發狀況可與保全人員聯繫。待所有檢測完成後,溫度超標和正常的人會以不同方式進入醫院,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全面性的守護第一線的人員。 本研究成果能為醫療場所的分流達到「降低人力需求」及「安全」的目標,甚至可以拓展至其他同樣需要分流機制的場域。

單寧酸現形記

我們想要了解哪些食物含有單寧酸,首先要選用適當之指示劑來檢測單寧酸,經過測試後,選用硝酸鐵溶液來當指示劑效果最好。用硝酸鐵溶液分別滴定市售瓶裝飲料茶、市售茶包浸泡之茶液、咖啡豆浸泡之黑咖啡、多種水果與果乾,可發現瓶裝烏龍茶、瓶裝紅茶、三種茶包和咖啡豆泡成的黑咖啡都含有豐富的單寧酸。然而市售A品牌瓶裝綠茶因添加維他命C,水果和果乾裡也含有維他命C,因而無法以少量硝酸鐵溶液滴定來判斷是否含單寧酸。 最後,我們也想出以照度計來分析單寧酸與鐵離子產生錯合物的透光程度,我們研判三種茶葉中,綠茶的單寧酸含量最高;烏龍茶單寧酸含量次之;紅茶單寧酸含量最少。

我把風力放大了~探討無扇葉風扇深藏的秘密

神秘的無扇葉風扇讓我們非常好奇,於是,一場無止境的探究活動開始,從文獻中找到簡易版無扇葉風扇,於是在實驗一,我們首先製作三角體紙板無扇葉風力倍增裝置,發現長度、寬度、體積越大,風力越弱,角度30-60-90較15-75-90佳,大小吹風機在30-60-90有明顯差異。 而實驗二到四中,確認了圓柱形、曲率1/60、進風口位置置中,因前後風力不穩定、出風口直徑4公分、採用集中式風源、風洞直徑0.58cm及使用紙杯做為主要材質,效果最好。 接著利用各種大小的礦泉水瓶使用製作第二代風力倍增器,繼續改良隙縫寬度、位置,並進一步改良風力來源、電線、曲率及增加導流裝置。 於是創造出兼顧低成本及高效率的風力倍增器,為守衛地球能源出一分小小的力氣。

感震防盜門鎖的可行性探討

住在臺灣很難避免受到地震的威脅,當地震發生時,有許多家庭因為門窗變形而無法順利逃出建築物,本研究探討—能在地震發生時自動開門的「感震防盜門鎖」之可行性,我們從文獻探討了解地震的分級與加速度有關,進而利用加速度感測的功能進行作品設計,首先為了能在5級以上地震發生時自動開門而進行第一代「感震門鎖」設計與製作、為了防止小偷入侵而改良的第二代「感震防盜門鎖」及能夠由中央控管系統自動開啟建築物所有門鎖的第三代「分離式感震門鎖」,最後經過校正及地震模擬實測,確認三款門鎖都可以有效偵測地震並將門開啟,最後經過與第一線消防人員訪談後,證明本研究作品對於居家防震的準備是具有可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