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生物(生命科學)科

隨風飄揚的螺旋槳~桃花心木種子

在高中課本生命科學(上)第四章「植物的生殖、生長和發育」中,我們探討到「果實和種子的適應」,也就是種子在不同環境中,透過外型演變,以改善繁殖效率的傳播方式。上課時,老師帶來一個種子,將它自高處施放,種子竟旋轉落下,引起全班的熱烈討論。此種子長的很像課本中的松樹種子(南一版,生命科學上,115 頁,圖4-13 藉風力散播的果實或種子B.松樹有翅的種子)。詢問之下,我們得知此種子就是常見於家具DM 的桃花心木之種子,基於旺盛的好奇心,作者決定以桃花心木種子如何旋轉、為何旋轉作為本次研究主題。

篩選兩點鋸鍬形蟲分解纖維素之腸內菌

本實驗使用兩點鋸鍬形蟲的二齡幼蟲,將腸內菌分為前腸培養、後腸培養、上清液培養、下清液培養,以有氧環境或厭氧環境中培養,來分析菌相是否具有差別。結果顯示前腸與後腸純化後菌落種類相似。下清液較上清液具有較多真菌,而純化出來的細菌菌落種類相似。在有氧環境中共培育純化出35 種菌落,其中有3 種菌落有分解纖維素的分解圈形成;在厭氧環境中,共培育純化出81 種菌落,其中有4 種菌落有分解圈的形成。從我們的實驗顯示兩點鋸鍬形蟲幼蟲的腸內菌大多都是厭氧菌,但是不論有氧、厭氧皆有可分解纖維素能力的微生物。

得不到愛的左翅雄蟀

為了解黃斑黑蟋蟀左翅在上的遺傳性狀是否可以經人擇選種過程加以保留,以此探討其在族群內遺傳特性及其存活的指標。材料來自國家地理紀錄片中介紹的台南新化謝爵安先生的蟋蟀養殖場,在養殖場進行採樣調查,左翅在上比例約佔2%,與李俊康(2009)觀察黃斑黑蟋蟀標本左翅在上2.05%的比例,極為相近。由此可見,不論是標本或是活體,左翅在上且存在族群中的蟋蟀確實為少數,但雌蟲左翅在上比例略多於雄蟲[9比1]。希望透過遺傳及演化上的觀點,來了解此性狀在族群中存在的可能原因,以及為何在蟋蟀族群中左翅在上確實為少數?是否能從發育徵兆中就能看出其羽化後前翅交疊的性狀表現,並且經由人擇的方式育種,建立出左翅在上的品系。

看不見的保鮮膜──幾丁聚醣的萃取與應用

蝦蟹殼主要由幾丁質、蛋白質、礦物質三種成分組合而成,重量大約各佔三分之一,本實驗以蝦蟹殼為原料,經由洗淨、乾燥、磨碎之後,再以強酸強鹼處理,提煉出幾丁質,幾丁質再經去乙醯化反應,製得幾丁聚醣,由於幾丁聚醣可溶於弱酸,因此其應用性較為廣泛。實驗中將幾丁聚醣溶於醋酸溶液,觀察不同濃度的幾丁聚醣對肉類保鮮程度的影響,結果顯示,肉類浸置於過高濃度(5%)的醋酸溶液會造成表面蛋白質的變性,且浸置幾丁聚醣溶液後若沒蔭乾,肉類會因滲透壓的差異而開始滲水發臭。將幾丁聚醣溶於3%醋酸溶液,並將浸置過溶液的肉類蔭乾,72小時後所有的處理皆有發黑、發黴的現象出現,顯示幾丁聚醣的處理對肉類的保鮮並無明顯的成效。

百合花粉嚇嚇叫—花粉管體外萌發實驗改良研究

種子植物藉由花粉管的萌發,到達子房與胚株結合繁殖下一代,在這次實驗中我們以最明顯能夠觀察的百合,來做研究,以四種園藝改良品種來做花粉管的體外萌發實驗,在做各種物理、化學的條件後,我們發現黑暗下,30℃,蔗糖濃度5%加上培養液,pH 值4.8 時,FS350 的萌發情況最好,我們便以此來設計改良花粉管萌發的實驗。

酢醬草的睡眠運動

以(1)不同光週期(正常光週期6~18 小時,延後6、12、18 小時) (2)不同色光(紅、藍、綠) (3)連續日夜顛倒1~3 天的光週期 (4)同株酢醬草不同葉片之間給於不同光週期 (5)不同時長的連續黑暗或光照來處理黃花酢醬草,觀察酢醬草葉片的睡眠運動是否會受到影響或者會互相影響。我們發現生理時鐘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而光線則會干擾生理時鐘的運作,野外黃花酢醬草的生理時鐘已與自然的光週期相配合,若我們改變光週期對生理時鐘的規律會有某種程度的干擾,而影響到睡眠運動。另外在日夜顛倒的光週期,若單獨給於藍或綠光的處理對黃花酢醬草睡眠運動的影響比紅光來的明顯。連續日夜顛倒處理後,酢醬草的睡眠運動被瓦解,無明顯的規律性。同株但不同的葉片給於不同光週期處理,彼此並不會互相影響。連續黑暗(或光照)越長,則葉片受光線(或黑暗)誘導開啟(或閉合)的速度越快。

龜山島海域怪方蟹幼生存活因子之探討

本研究主要探討平原菟絲子產生適應性早熟的原因,發現當平原菟絲子處在不穩定或養份不足的環境中,吸器的生成個數會明顯減少,並加速開花結果的速率。不同於其他植物的早熟,平原菟絲子結空穗機率明顯較低,顯示其對於不穩定環境的耐受度提高,並提升子代存活機率。平原菟絲子適應性早熟現象發生時,常伴隨著產生自我寄生。相對於一般寄生,自我寄生吸器生成時間較一般寄生長,吸器大小並無顯著差異,然而吸器數量較少,且較為深入宿主。起初推論自我寄生為演化中的缺陷,這樣造成其無節制的寄生,對生存有害。但是經過長期的觀察之後,發現其生長狀況並無受到影響,而是週遭環境不穩定,所促使暫時分解自體本身的養分,以度過考驗。

花粉的萌發與傳播

本研究藉顯微鏡觀察和人為操作實驗的方式,研究各種花粉的型態、萌發條件及傳播機制。主要目的如下:(一)觀察各種花粉的基本型態與構造;(二)探討各種變因對花粉管生長的影響;(三)探討花粉型態、構造與傳播的關係;(四)探討風力對花粉傳播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的花粉的萌發溝(孔),其數目與形態會依種類不同而有差異,單子葉植物的花粉通常具有單溝的萌發溝(孔),雙子葉植物的花粉則具有三、四或五個萌發溝(孔);5~10﹪蔗糖濃度可促進鳳仙花、百合科植物(香水百合、姬百合、鐵炮百合)花粉管的生長;100~ 300ppm 鈣離子濃度可促進鳳仙花花粉管的生長;100ppm 硼離子濃度可促進鳳仙花及孤挺花花粉管的生長;固定風速下,風媒花粉的傳播距離較遠也較分散,而蟲媒花粉的傳播距離較短且較集中;不同風速時,風媒花粉及蟲媒花粉二者皆隨風速增加而傳播愈遠,但風媒花粉的傳播效果更顯著。

發現分工新角色

每當在野外進行觀察時,總會看到許多體型微小、體色黝黑,行動敏捷的針蟻\r (Ponerinae),即華夏粗針蟻(Pachycondyla chinensisEmery, 1895)。經由行為譜(ethogram)\r 的分析得知,華夏粗針蟻之有后聚落(queenright)職蟻間分工嚴謹,且具有成體搬運行\r 為(adult transport),於其覓食過程中,產生一特殊階級─運兵者(porter),專司進行成\r 體搬運,行為高度專一化並發展出特殊之儀式化行為(ritualized behavior)。於食物短缺\r 的情況下,運兵者(porter)佔外勤職蟻比例明顯提高,且被搬運者(portee)成為運兵\r 者(porter)的比例亦明顯提升。將運兵者(porter)於覓食過程中移除,覓食之職蟻數\r 量亦大幅降低。食物與蟻巢距離超過25公分,運兵者(porter)產生之機率亦隨之下降。\r 經過公式的推導,證實其成體搬運行為(adult transport)可縮短覓食中行走之距離,減\r 少總能量的散失與消耗,以利其達成最佳化覓食。

「生」「生」不息—本土種石田螺及外來種多稜角螺之生殖生物學

多稜角螺Angulyagra polyzonata為臺灣近期發現的外來種螺類,目前主要分布在屏東縣九如鄉崇蘭新圳。本實驗從生殖生物學探討外來種多稜角螺對本土種石田螺可能造成的影響,發現多稜角螺數量遠大於石田螺數量,兩者最小生殖體長約為16~18 mm,但個體平均懷胎數,多稜角螺卻高於石田螺。多稜角螺雌螺有效生殖個體占族群中的47 %,而石田螺雌螺有效生殖個體占族群中的46 %。相對死亡率累加至有效生殖體長之前,石田螺占族群中的91.82%,多稜角螺占族群中的91.73%。預估下一世代數量及可存活達生殖體長的數量,多稜角螺數量大於石田螺,兩者相差約8倍。從以上的資料可以看出,多稜角螺在生殖潛能上具有相對優勢,且已嚴重影響石田螺的生存空間,對臺灣生態的影響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