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地球科學科

太陽運行軌跡與太陽能板之製作

近年來全球大力推廣太陽能發電,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太陽能板為何會發電? 我們從太陽運行軌跡來探討陽光之入射角四季之變化來進行模擬實驗與實際測量進行觀察變化的影響性。 在探訪彰濱太陽能廠及瞭解各種太陽能晶片的種類後,去測試比對各種影響因素(如: 太陽能板傾角變化、溫度、灰塵、遮蔭),從中尋找太陽能板平均最佳傾斜角度、保持最佳照度量、和影響太陽能板熱衰退的問題。研究發現,當陽光與太陽能板呈垂直照射時,發電量最佳,但是臺灣屬亞熱帶國家,日照時間長,熱能傳導到太陽能晶片後,會使晶片溫度逐漸升高,而引起熱衰退現象,導致太陽能板的發電量降低。 我們想做個輕、薄易攜帶、可折疊、高效率且不怕部分遮蔭的DIY 太陽能板。

生活圈土石流潛勢溪流之探究

本研究的第一個部份為:透過google earth平台測量生活圈中土石流潛勢溪流的性質,如:流動區的坡度、長度、高度與高度剖面圖;扇狀地的面積、扇狀地土地利用面積等。藉著以上測量對溪流型土石流形態的認識,設置土石流模擬裝置,進行實驗,以期了解激發土石流發生的水量,此為研究的第二部份。 研究的第三部份為土石流潛勢溪流現地調查,使用相機等工具,記錄場域的地質、地形特徵。最後運用農委會水保局提供的土石流潛勢溪流風險潛勢等級評估之方式,將研究一、三的資料導入,以了解本研究生活圈中土石流潛勢溪流的風險潛勢等級。

「白漆」也能救地球:以Arduino微型溫室模型探討綠建築應用

本篇研究以Arduino連結感測器組裝「微型溫室」,可即時偵測溫室中的溫度與二氧化碳濃度,對於實驗觀測十分快速與便利。我們以自製水泥片模擬建築物材質,探討不同油漆塗料與不同植被對室內外降溫的效果。實驗發現,以水泥地而言,白漆中添加30g碳酸鈣對水泥地面的降溫效果最好;以建築物屋頂來說,白漆加60g碳酸鈣的室內降溫效果較好。進一步比較四種油漆添加物:碳酸鈣、碳酸鋇、硫酸鈣、硫酸鋇,又以碳酸鈣的室內降溫成效最佳。綠建築方面,相較於水泥對照組和蘚苔,藻類的減碳降溫效果顯著,是三者之中最適合的植被種類。另外,我們以WEKA軟體做出根據二氧化碳濃度預測溫度的模型,經測試驗證後,以Additive Regression得到的預測值最接近實際值,為較佳的預測方法。

聽海哭的聲音~探討影響海洋噪音的因素

本研究透過實地採樣與實驗室模擬,欲探討影響海洋噪音的因素。在實際採樣中,實地測量高雄市區各處水體之酸鹼值、鹽度及吸聲係數,以探究實際環境中水體如何影響聲音吸收程度。在模擬實驗中,改變水體不同酸鹼值、鹽度等因素並測量聲音音量之吸收係數。結果表明聲音吸收程度受水體酸鹼值影響較大,且吸聲係數在pH7.6~7.8之間有一極大值,因此隨水體的酸化和鹼化,吸聲程度皆降低,以酸化降低較快,鹼化降低較慢。

「滂沱汗似鑠、微靡風如湯」-宜蘭也有熱島效應嗎?

近年來,全球均溫持續上升,是重要的環境議題。本研究在分析宜蘭地區主要兩個行政中心,即宜蘭市、羅東鎮的熱島效應UHI值。我們利用中央氣象局觀測資料查詢網站CODIS所提供的氣象資訊,來探討各個時間點上宜蘭溪南與溪北的UHI值變化與其關係。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宜蘭市、羅東鎮於2011~2020年間的年均溫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最高可達1.3°C。整體來說,兩地區春夏兩季的熱島強度較高,其次是秋季,冬季則最小;受到海陸環流的影響,使得白天的熱島中心偏向陸地(西)側,晚間則偏向海洋(東)側;羅東鎮的熱島效應較宜蘭市區明顯。

太陽的時鐘 日晷研究

根據科學家的推算,太陽生成已經六十五億年了,地球的生成也已經四十六億年了,在這漫漫的時間長河中,太陽對地球的影響自然是不言可喻。古代的人類早早的就發現了太陽對地球的重要性,所以全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太陽都佔據了最重要神祗的位置。在那個沒有時間概念的年代 太陽日復一日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這簡單而自然的規律也建立的人類社會發展最根本的基石,而在太陽日復一日東升西落的規律中,遠古的人類也建立了最基本的時間概念。 自然科學五年級的課程中介紹了太陽跟影子之間的關係,在課程中也提到了利用太陽來觀測時間的方法,但是因為課程進度的關係並沒有太深入的研究,所以我們希望通過這次的科展研究,以最基礎的方式來了解古人如何通過太陽規律的升落,建立了最基本的時間概念。

地動山不搖—隔震裝置在建築物之應用與探究

本篇研究隔震裝置及搭配不同消能元件之探討。實驗得知,安裝隔震裝置可有效隔震;單層隔震裝置擺動方向與地震力方向相同有較佳隔震效果,角度加大隔震效果變差,也許可透過疊三層,各層夾120度之擺放模式解決地震力方向問題。建物高寬比大晃動明顯,蓋建物應考量隔震器承載重量與建物擺動力矩的極限;不同擺長隔震裝置有不同自然頻率;組合擺之自然頻率較單長擺低,且最大加速度較低但頻寬較寬;隔震裝置並非越多層越好,多層可能造成重心偏高晃動加劇;隔震層於底部隔震效果最佳;以隔震為基礎加裝阻尼消能發現,在適當的阻尼下,系統可兼顧隔震與消能,有效降低大樓晃動,若阻尼過大則導致隔震功能喪失,能量大幅傳入建物造成擺動加劇。

影響桃園河口地區塑膠微粒分布因素之初探

塑膠微粒產生的問題,已是全球關注的重要議題。我們希望藉由調查桃園沿海地區塑膠微粒分布及氣象資料比對,來探討塑膠微粒數量可能受到哪些因素影響。 我們挑選了桃園沿海地區的南崁溪、老街溪、社子溪出海口做為採樣地點;另外也加入非出海口的觀新藻礁海岸進行採樣。樣本使用尼羅紅染劑染色,計算塑膠微粒數量後,取其平均值做統計圖表,並與氣象與洋流資料進行比對分析。實驗結果顯示,漲退潮對塑膠微粒數量的影響不明顯,但風速快慢及海流的季節差異則確實有影響到塑膠微粒數量。 本研究為初探性質,樣本中的社子溪出海口塑膠微粒數量較多,河川的人為活動具體如何影響,可再進行後續延伸研究。

自製地震感測物聯網用於地震逃生(防災與減災)

921大地震時造成全臺大停電,在摸黑情況下逃生,容易造成重大傷亡。上科技課時,老師介紹有關智能家居的設備,我們就想到可以利用智能設備來自製地震感應器及自製模擬地震的震動平台,並且選定震度4級時讓地震感應器發出訊號。 我們利用家庭用電的配線來模擬居家環境。為了模擬停電狀態,我們將智能設備安裝在居家設備和UPS上。也透過各種通訊技術將各項智能設備進行互聯,並利用APP軟體設定條件,當地震感應器發生感應時會開啟相對應的條件,使智能燈泡和智能插座自動打開,指引臥室安全掩蔽處並發出警報聲。即使遇到停電的狀況,UPS上的照明裝置也會持續發亮指引安全掩蔽處及安全逃生的路線,以達到防災與減災的效果。

「塑」人之亂-探討萬年溪塑膠微粒及人口數的關係

基於對鄉土關懷,我們選定生命之河~萬年溪,此為唯一通過屏東市商業區、生態公園和住宅區等之特殊溪流,利用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光譜儀,調查溪流中塑膠微粒種類和含量,並透過TGOS系統探究人口數與塑膠微粒之相關性發現:廣東橋流域塑膠微粒量最高,推論位於『住宅區』之民生排放汙水有關;長春橋流域濃度次之,與位於『商業區』有直接關係。環境指標生物~大型水蚤濾食中會攝入塑膠微粒,相較於控制組、塑膠微粒汙染下會明顯降低水蚤活動力、心跳數;且繁殖力驟減,有顯著性差異。本研究重大發現,水生植物確實有效吸附水中塑膠微粒,另生態工法及汙水地下化系統處理,均可降解排放至海洋塑膠微粒含量,進而讓環境減塑、環保及生態系恢復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