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化學科

探討『碘化鉛的生成』實驗數據誤差及改進

一、國中選修理化第三冊實驗9-1,其實驗目的是以固定量的KI溶液與不同量的Pb(NO3)2溶液,所產生黃色PbI2沈澱的量來探討反應物之間量的關係,並瞭解均衡反應式中各物質的係數和參與反應物莫耳數的關係。但經我們實際實驗結果,凡是過量的KI的試管,其沈澱高度或重量並沒有和Pb(NO3)2的莫耳數成正比關係。探討原因是過量的KI和PbI2再反應形成KPbI3沈澱,使得沈澱的高度或重量與加入Pb(NO3)2的莫耳數沒有成正比關係,但經三天後重測PbI2的高度或重量,也只有KI過量的試管有些變化,探討原因是KPbI3繼續和過量的KI形成錯離子的關係。 二、我們利用滴定方法,逐滴觀察反應沈澱情形,發現反應開始先出現黃色沈澱→黃白色沈澱→黏稠狀沈澱→白色沈澱→沈澱溶解溶液變橘黃色→溶液變淡黃色,可知錯離子形成是變化萬千的。其主要原因是以Pb為中心,而與I2形成多種錯離子,其錯離子的配位多寡是未知數,它隨著兩溶液的濃度比而呈現多變面貌。其方程式如下: 三、我們用透明淡黃色溶液5mL 以蒸餾水滴定發現顏色變化有逆反應的現象。 ※ 以飽和KI溶液來滴定飽和Pb(NO3)2溶液,其顏色變化為:黃色沈澱→黃白沈澱→沈澱溶解→溶液變橘黃色→溶液顏色變淡黃。 ※ 將淡黃色溶液用蒸餾水滴定時顏色有逆反應的現象,其顏色變化為:淡黃色溶液→溶液顏色變黃→白色沈澱→黃白色沈澱→黃色沈澱。上述顏色變化可知:碘鉛錯離子的形成及解離是可逆的。 四、我們利用溶液的總導電量和離子總莫耳數有關來推知有錯離子的存在。在實驗中,發現如果是Pb(NO3)2過量則總導電量和理論值相差不多,但如果是KI過量則總導電量便有異常增加的趨勢,這是因過量的KI和PbI2繼續反應產生錯離子,使得離子總莫耳數增加,總導電量因而增加。 五、實驗改進方法用Na2CO3(ag)與CaCl2(ag),產生白色CaCO3沉澱和NaCl(ag),此反應有三大優點:第一沒有鉛化合物缺點,第二沒有產生錯離子的干擾,第三做出數據能準確表達出均衡反應式中各物質係數和參與反應物質莫耳數的關係。

紫蝶飛舞-抗氧新花現─蝶豆花抗氧化研究

從媒體報導及文獻研究顯示蝶豆花富含花青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所以我們想針對蝶豆花進行抗氧化力的深入研究,針對不同水溫、沖泡時間、靜置時間及在花茶中添加檸檬汁、牛奶、果糖等不同物質,分別研究探討蝶豆花的抗氧化能力。 研究結果顯示,以高溫沖泡五分鐘的抗氧化效果最為良好,靜置時間愈長則會使其抗氧化性變較差,在茶中添加物質方面,發現牛奶可增加蝶豆花茶的抗氧化力,但添加果糖和檸檬汁則會降低其抗氧化力。 因此蝶豆花茶最適合的是高溫沖泡,現泡現喝並且可搭配牛奶一同飲用,可讓抗氧化達到最佳效果。

一「氮」遇見你,氯化銨與亞硝酸鈉的邂逅

原理 : NH4Cl + NaNO2=>N2 + 2H2O + NaCl 反應速率:R=k[NH4Cl]m[NaNO2]n 活化能: k=Ae-Ea/RT 本實驗以NH4Cl及NaNO2的水溶液為主要反應物製造氮氣,測量出此反應之基本數據後,再以NH4Br或KNO2取代原反應物,探討不同離子、濃度、溫度......對產生氮氣之反應速率的影響。 實驗中,我們發現溫度及濃度為影響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藉由實驗數據亦可得知此反應R=k[NH4Cl]1[NaNO2]1 為二級反應。再由計算出的反應速率常數,可算出反應活化能,並由此得知反應速率與溫度的關係。均相反應中依碰撞學說所說,反應物濃度愈高,總碰撞次數及有效碰撞的機會愈多,故速率愈快。

肥皂熟了,水知道

本實驗最初在探討如何縮短手工製皂的等待期,後經文獻探討及詢問專家得知等待是為了讓「鹼性消褪」及「水分消散」。實驗後發現肥皂的鹼性下降並不明顯,故透過重量變化、硬度變化及含水量變化來探討水分變化情形,並利用自創的「SPA法」,以△RH%來表示水分散失程度。△RH%越小,水分散失多,肥皂越熟;反之,肥皂不夠熟。同學參考實驗結果,自己定義出肥皂的熟成終點△RH%=15%,最後利用不同方法加速肥皂熟成速度,結果發現將肥皂置於除濕機出風口上方8小時效果最好,能有效縮短肥皂熟成的等待時間。

氯化氫化學式之測定

第二冊化學課本第七章之實驗7 -3.2利用氯和氫反應生成氯化氫的體積關係,算出化合之克原子數比而求出氣化氫的化學式。因為這實驗有爆炸的危險,所以一般老師為了安全,都不作此實驗。既知如此,這實驗豈不沒有存在的價值?所以我們希望修改這實驗,使其不再有爆炸危險;同時又能達到相同目的一一求出氯化氫的化學式。因此我們作了兩種嘗試。

水滴中的「晶」靈

本研究使用水珠結晶法,以低倍數顯微鏡,快速且容易的觀察到結晶的細部變化。再以加蓋、過濾、重力與音波為變因,探討其對晶體成長的影響。過濾可以去除晶種,使晶體呈現分散式生長的機率高。加蓋蒸發慢,晶體成長慢,容易有高透明度的規則晶體。水珠中過飽和度濃度的高低與均勻,會影響晶面上各點的成長速率。速率不一致,晶面上會出現紋路。高頻率聲波,疏部與密部也會造成晶面旁的濃度時高時低,導致晶體出現不規則。反觀晶型只與離子半徑比有關,離子半徑比0.414~0.732間,會形成立方晶系(正立方體晶體)。但若半徑比越接近0.414,晶體越容易吸水,形成含有結晶水的晶體。半徑比越接近0.732,越容易形成長棒狀的晶體。

高中化學實驗探討-金屬晶體的顏色

在高中化學實驗七(銅在硝酸銀溶液中的變化)實驗結果析出的銀晶體常為灰白色或黑色。實驗廿四(氧化還原反應)中西出金屬銅及金屬鉛的晶體也都為黑色,而非存金屬的顏色,此結果常引起同學的懷疑。

大驚失色~碘-澱粉混合液變色的研究

本研究是資優班獨立研究課程的作品,就 41 屆科展研習活動中所發掘的問題做(一)碘酒、澱粉液的濃度越低,交互作用後的變色反應越淡,濃度越高,變色越深。利用滴入碘液的變色深淺,可判定植物體澱粉含量的多寡。(二)碘酒滴入高溫澱粉液中,不會立即變色,冷卻後藍黑層才由上而下漸漸下沉。(三)碘—澱粉的藍黑色的混合液加熱會變色,是碘昇華的緣故,冷卻後會由下而上回復藍黑色;但持續增加加熱時間,冷卻後不再回復藍黑色。(四)探討碘-澱粉混合液變無色的其他可能因素,並了解氧化還原劑的對應組合及特性。(五)可用滴定碘-澱粉混合液的變色反應,來檢視溶液的酸鹼強度。大驚失色?碘-澱粉混合液變色的研究

還我新鮮本色—現榨果汁不褐變

如何才能「隨時」享受一杯色、香、味俱全的現榨蔬果汁呢?一般家庭的現榨果汁比起市售的包裝果汁最大的優點是新鮮而且營養度高,但是,讓熱愛現榨果汁的我們最煩惱的問題就是-顏色變醜了!不敢喝了!所以,這個實驗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找出經濟又簡易的處理方法,以防止現榨蔬果汁的褐變現象。經過收集文獻資料閱讀後,我們知道水果要變色必須同時具有酵素、多酚類基質和氧氣三個條件,各種的蔬果所含有的多酚類基質和酵素各不相同,所以變化情形不同,因此這個實驗共選取九種蔬果進行「現榨果汁褐變現象」的觀察與研究,包括:蘋果、香蕉、柳丁、芭樂、梨、檸檬、楊桃、山藥、芹菜。探討的因素包括:品種、酸鹼值、果皮、過濾、溫度、添加物種類、添加物濃度等,希望透過以上各種因素的探討、實驗、分析能提供防止現榨果汁快速褐變的最適當的處理方法。

化學花園與溶液氣體論─滲透作用之研究

國一暑假參加南區國中資優生夏令營時,曾做過一個名為「化學花園」的實驗,當時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升上高二有更多機會接觸化學,經老師指導,才從課外資料得知「化學花園」與晶體滲透作用有關;而在高二上學期的第一冊化學第五章「溶液」中也學到一些有關滲透作用及滲透壓之基本概念,因而產生了研究滲透作用的興趣,便在老師指導下,利用課餘及寒假進行實驗設計,詳實操作觀察,以求解決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