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物理科

多管齊下-自製複管笛的音色探討

本研究利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水管、廢棄椰子殼與竹子(掃把柄),嘗試研發製作出能同時發出旋律音與持續音的特殊樂器,並探討其旋律音與持續音之間所產生的音色和諧度的變化。 由於「雙管鼻笛」與「葫蘆絲」的構造比較特殊,我們除了探討相關文獻,了解笛類樂器的發聲頻率公式外,還實際操作器械,藉由自製的水管笛驗證管長、管徑與吹嘴對基音頻率理論的可行性。電腦頻譜軟體,除了可以分析主管與副管(和音管) 在各音階的的和諧程度外,更可以作為我們自製樂器微調管長或音孔大小的依據。

薄得好自在~烷類液滴於水面上之動態研究

奈米時代中半導體?業的關鍵薄膜技術是國家經濟命脈之一大要素,本研究希望藉由觀察烷類薄膜在水上的整個動態過程入手,深究其力學原理,亦即烷類液滴在水面上擴散時,薄膜的受力情形及前緣運動狀態並加以推廣,探討不同液量及混合溶液時,對擴散運動之影響;進而分析水道及廣域水面之間之差異,而能推廣瞭解薄膜動態分佈之物理機制。研究發現:造成薄膜擴張的因素,是烷類對水的附著力以及烷類本身重力與水之表面張力所造成的壓力差,會使薄膜向外擠壓擴張。又因?薄膜厚度的改變,使薄膜表層與水面之間的夾角變小,進而能增大薄膜前緣的內聚力的合力,以平衡水分子對其之附著力;也因?夾角的不同,所受到來自水的附著力之方向就不一樣,因此使得加速度值?生變化。本實驗使用之烷類--正己烷及正庚烷,滴在水面後的瞬間就立刻向外擴張,原有類似汽油的色澤亮帶隨即消失,依據薄膜干涉原理--得知薄膜在短時間(0.5~1.5 秒)內,其厚度降至 20000 nm 以下,但正辛烷因無擴張,其厚度太厚無色階之出現。未來將更進一步探討不同粉末、水溫、氣溫及水道材質對擴散的影響。應用於工業上,能使薄膜覆蓋之技術更臻精確完美。于日常中,亦可用於汽油品質之檢定。

開不開,有學問-皮鞋開瓶塞研究

一則網路影片用皮鞋開酒瓶塞,引起我們的好奇,背後的原理和影響因素是什麼?經討論及資料蒐集,設計實驗並自製撞擊器來控制撞擊力,希望找出原理和影響的因素。發現:撞擊力須透過液體傳遞,且液體量要足夠;撞擊頻率高有較佳的瓶塞移動效率;撞擊力傳遞至瓶塞須大於瓶塞及瓶口間的阻力才能使瓶塞移動;瓶身角度須水平置放;墊子的緩衝性太好會吸收撞擊力,可能無法克服瓶塞的摩擦力;不同材質及不同表面性質的瓶塞會影響瓶塞移動的成功率;容易產生氣泡的液體,瓶塞移動成功率較好,黏滯性高的液體則較差。瓶塞移動的主要因素是靠撞擊力的傳遞來推動瓶塞,可以用流體力學的白努利定律來分析,而空蝕現象的發生則有助於瓶塞的移動。

表面功夫-用自製儀器測量液體的表面張力

自然界中存在著表面張力,它讓水黽浮在水面上讓大王蓮載重,所謂表面張力就是液體表面會有分子的作用形成一層膜,這層膜會將表面積收縮成為最小,這收縮的力就是表面張力。在實驗中我們利用生活中的物品,組裝出一個自製測量表面張力的儀器,水的表面張力經過水溫、界面活性劑以及不同液體的測定實驗後,發現我們自製的儀器很精準,原來許多自然科實驗不需要花大錢來買測定儀器,自己研究出來的才會有實驗的樂趣與成就感。而我們也利用各種清潔劑來探討表面張力被破壞的情形,原來清潔劑又稱界面活性劑有著親水基與親油基,親水基會跟液體表面的薄膜作用進而破壞了表面張力,不同清潔劑溶液有不同的表面張力,有些更會隨著濃度改變而變化。

順轉逆轉大不同

本研究以硬質桿連結圓柱型鐵筒製成錐動擺,探討擺錘自旋對錐動擺角速度的影響,實驗發現同向轉動時角速度變快,反向時變慢。由「重力力矩造成角動量變化」之理論推導出公轉角速度公式為 ,此公式與測量值極為吻合。為了研究向心力的來源,將硬質桿改以硬繩取代,結果出現同向轉動時擺錘向內(內八),反向時擺錘向外(外八)的現象。經錄影擷取畫面分析,證實了雖然錐動擺角速度與轉動方向有關,但仍滿足繩張力提供向心力的關係。至於內八、外八的原因也找到了進動公式τ=ω×L來解釋,與測量結果極為吻合。用以驗證硬質桿的實驗結果也很吻合(雖然無法直接測得施力方向)。

神奇的水中蛟龍

以往浮沉子除了在上課教學演示講述其原理外,很少做其他相關的應用,所以我們希望能藉由這次參加科展的機會,找出浮沉子的相關應用: (1) 製作各式的浮沉子及其原理的探討。 (2) 製作出浮力溫度計,可將浮沉子應用在測量溫度。 (3) 配合浮沉子設計簡易的實驗,可應用在測量未知液體的密度。 我們由實驗中推導出一個未知液體密度的測量公式: D未=M1Vc/(V1Vc-VB.△Vc) (M1=浮沉子重量 V1=浮沉子原體積 VB=浮沉子內空氣體積 Vc=實驗容器內預留空氣體積 △Vc=塑膠針筒壓縮體積)

欺騙你的小眼睛─視我本色

我們主要是在探討眼睛看到的顏色不一定是真實的顏色;我們主要有兩個研究主題,一個是探討色彩對比後的視覺,另一個則在研究色彩同化後所產生的顏色變化。我們要探討的變因有:顏色變化與底色的顏色及線條的粗細、間距、密度、彩度等的關係,最後也結合了「色彩對比」及「色彩同化」的原理與視錯覺「白色僧侶幻覺」的關係。

鉛錘擺連

自然課時,利用單擺的規律性與等時性,觀察其擺動情形,了解週期與頻率。我們在單擺的下方,放置磁鐵,觀察擺動情形是否會改變。 我們發現鉛錘擺動呈現螺旋狀,因擺角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軌跡;我們進行錄影及量測後,雖然擺角不同時,量測的週期均接近2秒,符合週期公式T=2π×√L/g 。利用Tracker軟體進行質點的量測,發現速度、加速度及動能會產生規律變化;再者,運動軌跡均不會通過磁鐵中心,每次週期之路徑會構成平滑曲線。將磁鐵等距放置於單擺四周,當距離越近時,擺角越大,路徑的偏轉越明顯,且與一個磁鐵,擺角7度與10度時,所形成之圖形類似。 由此可知,磁鐵會影響單擺的運動軌跡,但不會影響其單擺週期。

火 燄2004

我們從 2 個有趣的小實驗出發:就是在嘴巴和蠟燭的中間擺放一個物體,這三者必須等距約為10~15cm且必須在同一條線上;當中間擺放的物體為球體時:火燄很快得被嘴巴吹出的氣流吹滅。如果換成舊形火材盒大小(即長方體)那麼用力吹氣後,火燄不但不會熄滅,而且火燄的燭火也會朝向火材盒這邊。這個有趣的現象,引起我們研究的興趣。我們科展的實驗目的:是將上述會熄滅的想辦法,把他改成繼續燒,而原本不會熄滅的弄成會熄滅。經由邊界條件、改變遮蔽物的外型、表面的粗糙或圓滑、或在中間遮蔽物上挖洞觀察其變化情形、或者乾脆將遮蔽物換掉改成風扇,藉由葉片的轉動來探討有哪些因素是與空氣流動有關,從而得到答案與分析實驗結果。

慢慢高升

有關悶熄蠟燭後水面上升之現象,對於其原理解釋,本小組認為有問題,經一連串實驗發現,水面上升第一階段是因為空氣「熱脹冷縮」所導致,第二階段水面上升則是因為二氧化碳容易溶解於水,蠟燭熄火之後 3 分鐘之內都屬於第一階段,本研究發現許多教科書對於原裡的解釋有誤,本研究同時發現一種方法可使蠟燭悶熄後水位上升最高達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