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生活與應用科學科

“紙”想告訴你—紙尿褲物命再現

先探討紙尿褲的組成成分,是如何吸收尿液,在本研究中我們將探討廢棄的紙尿褲可以再次利用在哪些方面。

MIT一號—腳踏車發電照明之研究

本研究以水平感應發電機的原理,探討線圈加入金屬、線圈中加入鐵心、磁鐵磁力大小、漆包線的粗細、速度與發電效能、磁鐵與線圈距、漆包線線圈數對於發電、電壓、電流、效能的影響。利用最佳串並聯發電效率的組合之組合應用於腳踏車發電照明設計,解決腳踏車的照明問題。

酵順地球

這次的研究是要了解如何利用新鮮果皮、黑糖,發酵三個月來製作環保酵素。首先,本研究先製作酵素,並利用不同比例及發酵時間長短不同的酵素來探討。在清潔功能等實驗,我們發現效果十分好;分解實驗,我們還發現酵素可以讓美工刀變銳利、分解鐵鏽和汙垢。最後,探討酵素對生物的效果,發現酵素可以較快讓種子發芽。從各項實驗中大致上綜合酵素的效果最好,發酵越久的酵素效果也越佳;比例方面則是各有不同的比例,其中1比10的比例在大部分的實驗上效果是最好的。所以從以上的實驗,我們發現酵素擁有神奇的功能,另外在製作酵素時所產生的臭氧還能修補臭氧層呢!製作酵素、使用酵素、少用化學清潔用品,「酵順」我們的地球!

你可以再靠近一點-數位影像縮放之研究

本專題嘗試以程式處理數位影像的縮放,藉由縮放演算法及相關影像處理的研究與設計,期望能將縮放後的影像,維持一定的品質。若此技術能有所突破,相信未來數位影像的使用,應能更加的普及低廉。

超電容運輸系統

在此研究中,希望能以超電容的特性,嘗試將超電容結合電動模型車,製作一個運輸系統。其中包含超電容的充放電研究,馬達的扭力與電功率的關係,並結合自動控制程式,量測車輛的加速與放電關係;藉此說明超電容在功率上面的傑出性能。另外,我們結合了電容與車輛驅動能量上的文獻研究,運用在內湖222 公車的部分路線計算,行駛距離與損耗能量的關係。最後評估超電容應用在電動代步車上的可行性。舊金山市無軌電力公車何謂”超電容”?超電容利用的是電子吸附的物理原理,並無異於傳統電容。但因成分的不同,使得超電容的電容量遠大於傳統電容。並且超電容擁有以下特性:一、 電快速且放電持久 二、 容量較普通電容大出許多 三、 在瞬間提供極大的功率 四、 放電效率極高 五、 環壽命次數高

退休電扇大變身-自製網球發球機

本研究的目的是盡量廢物利用,做出雙輪式網球發球機。我們用學校廢棄的電扇馬達製作加速部分,用圓形回收塑膠桶做集球桶,用車窗升降器的馬達做活塞推進部分及防卡球裝置,用電扇的調速開關控制輪子的轉速,完成第一代發球機;第二代發球機利用廢棄辦公椅下半部加上可固定腳輪,且加入搖控功能;第三代發球機將第二代體積縮小後,用廢棄辦公椅的木條做增加仰角的活動腳架,另外還加了握把、保護墊;第四代發球機則加入控制擺頭功能,讓球路更有變化,且加裝廢棄行李箱的伸縮把手以方便移動發球機。第四代發球機的平均水平射程約為8.57至8.61m,平均發球速度範圍為27.8至30km/hr,發球機擺動幅度為左右各33°。

風車、水車與發電

1、直流馬達可轉換成直流發電機。2、本地谷風可以推動自製風力發電機。3、本地溪流的落差可以推動自製水力發電機。

植物百寶箱-探討自製植物箱植物生長之可行性

本研究以自製「植物箱」,模擬取代自然環境中之最佳光照、溫度與溼度,建立較適宜植物生長的環境。植物箱以感光計測試燈管光度,以紅外線溫度計及溼度計測試箱內溫、濕度變化。實驗結果:一、T5燈管的紅藍光比例,對植物生長有密切關係,配合定時器裝置,可取代太陽光之照射。二、水冷機控制貯水槽溫度,結合風扇向上吹送,有助於水氣蒸發與凝結,達到溫度控制。三、溼度控制器結合風扇向下吹送,有助於水氣吹送,形成循環對流,達到溼度控制。四、自製「植物箱」植物生長之研究,可為智能環控確實可行。本裝置採密合及低功率節能方式種植,與外界呈隔離狀態,不受天候影響,可避免病蟲害及農藥,除可創造極大的經濟價值外,更能與地球永續共存。

壓縮空氣動力引擎(車)

我們做出一部只吃空氣就能動的車子,使用壓縮空氣來取代燃油,推動活塞,使引擎運轉。 壓縮的空氣系統就如同一個超大型電池,能儲存綠能及廢棄能,太陽能、風力、車輛的制動力、振動力、工業鍋爐廢氣能皆能轉換成壓縮空氣並儲存能量。早期氣壓動力機多應用在礦坑、化學工廠等易產生爆炸的場所,以取代電氣馬達。我們研發了壓縮空氣為動力的引擎,讓壓縮空氣使用在交通工具上,因為,壓縮空氣引擎幾乎不產生熱能,作動過程非但沒有廢氣的污染,且排出的氣體是低於大氣溫度5~20℃的冰冷氣體,可引導至車廂內代替空調,直接排出亦可以降低大氣溫度,壓縮空氣動力車可說是一種極具環保概念的作品。

乘車可以更舒適

一般車輛的安全規定都是依不同路段來限定行車速度,這樣便可以大大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但是,車子的加速度或減速度的大小卻沒有明確規範,導致開車的人各憑所好,時而猛踩油門,時而猛踩煞車,如果是開自己的車子,大不了車子的壽命提早結束,如果是公車,那倒霉的可就是一般搭乘該公車的乘客了。因為,我們沒有很明確的證據可以指出司機的不是。所以,假使能有一種能全程紀錄行車的加速度或減速度大小的儀器,碰到前述的糾紛時便能依此資料判讀當時的加、減速之行車狀況,釐清責任的歸屬問題,這也才符合以科學態度處理事情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