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第64屆--民國113年

流沙箋的表面張力因子探討

流沙箋為調製顏料灑在水或黏稠性介質表面,經由各種工具及技法製作各種紋樣,再將紙覆於其上轉印而成。製作流沙箋以水作為載體所得的紋樣自由流動,不易固定,近代發展常以海藻酸鈉為載體。 毛細管檢測表面張力海藻酸鈉及羧甲基纖維素皆為11.1mm,甲基纖維素11.6mm 這三種膠體表面張力較為相似,載體除可用純水配置0.45%海藻酸鈉外,也可嘗試其他。水膠液液滴直徑觀察中海藻酸鈉液滴直徑最小4.03mm(倒數為0.25),水則為4.67mm(倒數0.21),海藻酸鈉倒數最大表面張力最小,有較穩定的顏料擴展;顏料液滴直徑以黃色表面張力最小,紅色及藍色則沒有差異。 流沙箋製作過程中影響因子太多,溫度較低的環境或溶液較能保持製圖時的液體表面擴展,未來也可再探討不同顏料與載體互動差異。

聽得見手語

小時候在街上,看見了一位聾啞人士 努力 使 用手勢溝通,卻遇到困難。 他看起來非常無助,所以想幫助他們能正常的溝通。大部分人是看不懂手語的,所以我們想研究可以透過發聲器,進行即時翻譯的裝置!透過發聲器知道他們在比什麼! 我們先參考手語的動作,發現有幾個測量依據,於是使用彎曲感測器、加速度模組、霍爾電晶體來記錄,將這些感測器製成穿戴式裝置,然後記錄下動作數據,將動作的意義錄音,存入記憶卡。把這些數據寫成二維陣列,第一維為手語流水號,第二維為資料庫,其中包括彎曲情形 、 靜態姿勢 、 移動方向 、 接觸 點 等 )),最後將感測器即時的數值與資料庫的數據比對,發出對應的聲音。未來只需擴充資料庫,就能讓使用者享受便利的溝通。

「蛙」佇家—利嘉林道的蛙類生態初探

為了瞭解莫氏樹蛙(Rhacophorus moltrechti)會比較常停棲在什麼植物上及不同蛙調方式(目視和聽音)其結果會有何差異,我們選擇臺東縣卑南鄉海拔約1,000 公尺的利嘉林道為研究樣區,並分析2022年至2024年間7次蛙調資料。研究結果顯示莫氏樹蛙會停棲在月桃葉和姑婆芋等10 種不同的植物上,其對停棲植物的喜好度並不明顯。此外,聽音記錄到蛙類鳴叫次數與蛙類隻數皆大於目視的數量,尤其在2022年和2024年的1月氣溫較低的冬季,聽音次數明顯大於目視次數。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和楊懿如(2024)在青蛙學堂的文章,臺灣的蛙類在冬季低溫時活動力會下降,甚至挖洞躲藏,所以我們建議林道的主管機關,盡量在冬天或氣溫較低期間、蛙類活動力較低之時,清理林道兩旁植物,以減少傷害蛙類及其棲地。

「鹽」值擔當 水生生態池的永續經營

本研究透過開發板Micro:bit和ESP32以及AI辨識技術,創建了一套自動監控和調整水中鹽值的系統,有效監測並管理學校新建的水生生態池,實現其永續經營。設計理念希望水生生態池「生生不息」, 研究過程中找出現有的水生植物的相互影響,發現了不同水生植物影響水中的鹽值程度不同;而且不同的植物配對對水中鹽值程度影響也有差異。最後設計出一個平衡系統與監控機制,讓學校的水生生態池可以長久存續。

醫學影像重建之神經外科腦瘤移除模擬手術實現

培訓一位醫生的時間非常的久,除了在醫學院花上7~8年的時間學習之外,畢業取得住院醫師的身份後,還需要在醫院中選擇特定專業科目受訓,依照科別不同,受訓的時間從3~7年不等,其中神經外科醫生就需要花上7~8年的時間受訓,受訓後再通過專業醫師執照考試,才能正式成為醫師。 醫生的訓練過程費時耗力,在醫療訓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採用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科技,可以把手術訓練帶到虛擬世界中,不僅可以提供手術前開刀策略判斷,更可以提高醫療成功率。 本研究主要針對腦部腫瘤手術,藉由運用3D Slicer重建腦部腫瘤3D模型,並轉入到Unity製作手術模擬過程,再轉入到VR,讓醫師可以透過VR虛擬實境,進行手術練習與模擬。

語音模型逆向攻擊實現與分析

本研究中,我們對模型逆向攻擊在語音辨識系統中的影響及風險進行深入分析。隨著Siri、Google Home等智能助理設備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使用,其語者辨識系統的安全隱患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本研究目的在於深入理解模型逆向攻擊的運作機制,並探討其對語音辨識系統的攻擊效果。我們透過實施多樣化的攻擊策略,對不同的模型架構和數據處理方法進行了評估,並對人聲與非人聲的數據集進行了攻擊效果的比較。此外,我們亦實現了基於差分隱私的防禦算法,在多數模型架構下達到接近50%的防禦效果,顯著提高攻擊代價。研究整體揭示了語音辨識系統在面對模型逆向攻擊時的脆弱性,並藉由實驗分析推論出可能的防禦策略,期待能通過策略來增強模型的安全性。

廢熱!啟動!節能從廚房開始!

根據本研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本學區內約有58%家庭藉由將水煮沸再放涼的模式來製造飲用水,因此從節能減碳的角度上,探討如何回收熱水降溫所釋放出的熱量將有助於環保。本研究運用熱水散失於環境中的廢熱來提高冷水煮沸前的溫度,以減少後續加熱所需能量。於實驗中發現縮小容器體積與熱管長短搭配,並在隔熱裝置及冷熱水鍋之間加上鋁箔罩效果最好,可在1小時內節省超過43%的能源!甚至只需15分鐘就可節能30%!最後,利用能源採集技術設計可自我供電的低功耗IoT使用者介面,實時監測水溫狀況,再透過機器學習方法,提供預估的熱交換等待時間的功能,最後將訊息以Wi-Fi傳至手機APP中顯示。

深「植」你心——探討教室放置植物對學生的身心影響

植物具有綠化環境、淨化空氣的效果,並且能讓人保持愉悅、對身心健康有著正面的影響。我們好奇若藉由簡易的課室綠化布置,能否也對學生身心狀態有正面的影響,進而影響學習表現。本實驗之目的在證明鐵線蕨是否能夠吸收二氧化碳並改善教室的環境品質與學生的學習效果。實驗分為三段,階段一利用二氧化碳檢測儀測量鐵線蕨使教室二氧化碳濃度降低;階段二分別利用血氧儀與專注力量表 、 壓力量表,分析植物對學生生理與心理的影響;階段三利用課堂小考的方式檢測植物對學生學習表現的影響。實驗結果證明植物能夠使二氧化碳濃度降低,學生們的上課專注程度、 想睡覺的程度、壓力程度、上課學習表現也有不同程度的改變。

由紅螯螳臂蟹的趨光性探討高美濕地護蟹生態廊道之設置

在現代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育衝突的氛圍下,設置生態廊道、幫助動物活動已成為社會文明程度的指標之一。本研究對台中市高美濕地的紅螯螳臂蟹之趨光性進行實驗,企圖建議設置生態廊道,用以解決大約30%的路殺機率之危機。我們在8~9月的繁殖季節,用Y字形迷宮和各色人工光源,對200隻以上的紅螯螳臂蟹進行趨光性和通道尺寸研究。結果發現:此蟹種極愛趨近1 Lux以下的紅光、不喜歡藍光,這和其他蟹種差異頗大。此外,此蟹種的運動喜歡截面積大約15 × 15平方公分的狹窄通道、也和當前的一些設計不同。這些結果對於護蟹生態廊道之設置極為重要。我們為高美濕地建議了一個生態廊道設計案、兼顧生態、教育、觀光的需求,並且符合SDGs的發展目標。

探討奈米銀在不同基板上的表現

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在許多領域中被廣泛應用,可提供快速、準確且非破壞性的方法獲取物質的分子結構和化學組成。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不同粒徑奈米銀所製造出的不同結構基板PET對於檢測的靈敏度,藉以選擇合適粒徑與基板,作為應用在不同藥物檢測的基準。 將硝酸銀(AgNO3)加入水中後解離出銀離子和硝酸根離子,加入還原劑檸檬酸鈉,能使被解離的銀離子還原成金屬銀。而根據還原劑的強弱、多寡,以及配製溫度等,都會影響奈米銀粒徑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