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團隊合作獎

懸臂樑的聲學震盪與力學震盪—鐵尺的探究與實作

去年我們在全國物理探究實作競賽被淘汰,主題是鐵尺的磁機械振盪器,賽後我們決定試著把它研究清楚。最初我們以為鐵尺的振盪行為類似繩上的駐波,但後來發現,鐵尺其實表現出懸臂樑的運動特徵。懸臂樑在建築學、結構和材料力學中很重要,在尖端科學的 AFM、STM、MEMS中也有應用。我們一開始使用 Tracker、Phyphox App、以及超音波感測器進行實驗,最終我們使用手機APP偵測鐵尺的聲學振盪,以及線圈產生感應電流,透過示波器偵測鐵尺運動的力學振盪,這兩種是我們創新的量測方式。鐵尺振動須用懸臂樑的力學解釋,理論包含 sin與sinh 函數。我們在聲學、力學振盪的實驗結果是互相驗證的,並與懸臂樑理論預期的頻譜一致,驗證了鐵尺的振盪為懸臂樑的運動形式。

「優」然而「生」--探討隨手可得的優酪乳與碳的發電情形

本研究以鋅和備長炭當電極並以優酪乳當電解液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發電原理。從發酵實驗中得知優酪乳的發電情形與pH值無關而是受到微生物的生長量影響,在破壞微生物的電子傳遞鏈後電壓電流下降,且能透過餵與乳酸菌牛奶後能提升其電壓電流,由簡易方式能證明優酪乳內有放電菌參與發電反應,且其產生的電流是柏克萊團隊研究的兩倍。在增加氧氣的實驗中得知氧氣能緩和電壓電流的下降趨勢,且我們證明優酪乳在放電16小時後含有0.5mg/l(ppm)鋅離子,代表鋅會放出電子。本研究成功證明優酪乳發電同時保有空氣電池及微生物電池的特性。

太陽活動與台灣周遭海域表面海溫之關聯

本研究探討太陽活動極大期與極小期臺灣周遭海域海溫與太陽黑子數的關聯。將極大期與極小期次年的海溫依季節分組,分析各季海溫距平與太陽黑子數的關聯。發現在太陽活動極大期次年的冬季與秋季,臺灣海峽區域表面海溫與太陽黑子數的關聯最顯著。推測係因在太陽活動極大期時西伯利亞高壓強度改變,導致臺灣附近的季風強弱產生變化,進而使臺灣海峽表面海溫與太陽黑子數較具關聯性。將極大期與極小期次年的海溫數據依各月分組後,發現結果大致與前述研究相符,但能發現許多依季節分組無法觀察到的現象,例如關聯性較高的海域範圍常呈帶狀分布,應是受洋流流向影響所致;在太平洋西部海域,具顯著性區域常呈團狀分布,顯示應與渦旋的生成及移動有關。

植物萃取配置乳液之抗氧化、保濕及抗UV成效探討

本次實驗中,我們嘗試從生活常見的食物,如:紅豆、青花菜等十種素材中萃取熱穩定性成份,並製作出含抗氧化、抗UV及保濕效果的乳液。研究結果指出在單一素材的比較中,紅豆具備最佳的抗氧化能力,而黃甜椒則具備最佳的抗UV能力和保濕效果。接續我們選用這兩項素材調配比例並測得抗氧化能力及抗UV能力,其結果最佳比例為紅豆比黃甜椒3:7,保濕效果最佳則為7:3 而 3:7則次之。綜合上述的比較判斷,發現紅豆與黃甜椒比例為3:7時具備最佳的綜合表現,後續期望一般民眾可以在家自製天然環保的乳液,並且兼具抗氧化、抗UV和保濕能力。

探討不同棲息地的金龜子生長與繁殖~以毛翅騷金龜和臺灣扇角金龜為例

因為前兩年研究臺灣扇角金龜,同時發現也有毛翅騷金龜,進一步調查發現棲息地、溫溼度、禦敵行為、土繭或糞便、幼蟲食用土壤,兩種金龜子都可能不同。因此,本研究想要探究不同的棲息環境、氣候、海拔高度、林相和土壤,影響兩種金龜子的生長與繁殖等行為模式。本研究探討新竹尖石鄉及桃園復興鄉的兩種金龜子成蟲、土繭、土團材料、幼蟲棲息地和卵孵化的異同,為捕抓成蟲設計兩代捕蟲網,為觀察土壤內幼蟲設計兩代土壤偵測器。研究發現:毛翅騷金龜生長的溫度比臺灣扇角金龜高一些,毛翅騷金龜卵是黑色的,臺灣扇角金龜卵是黃色;毛翅騷金龜全身披毛對外界刺激較敏感,臺灣扇角金龜禦敵時翅鞘會改變顏色。

利用昆蟲外殼與翅膀仿生奈米結構及SERS方法偵測污染物

現在環境汙染問題日益增多,汙染分子檢測的需求也逐漸被人們重視,但現在使用的檢測方法普遍成本偏高且方法複雜,於是本研究想研發一種便宜且簡單的檢測方法。利用PDMS(Polydimethylsiloxane)翻模金龜子外殼(Beetle Shell:BTS) 和豆娘(damselfly: DSF翅膀表面的微結構,並鍍上一層貴金屬銀研究表面增強拉曼光譜 (SERS)的增強效應及偵測微量分子的可行性。本研究通過試驗不同鍍銀厚度、基板在不同濃度的待測物下拉曼增強的能力。實驗顯示,PDMS-BTS和PDMS-DSF鍍上10nm銀後能偵測羅丹明6G(Rhodamine 6G:R6G)到10的-6次方濃度,是實驗發現最佳的參數,而一次檢測的耗材成本只需約17元,相較目前拉曼基板普遍用的雷射雕刻或3D列印技術製程還更經濟,未來會增加不同檢測物、鍍銀厚度或探索不同昆蟲微結構以找到最好的基板參數。

探討PVC對蚤狀溞生理、生殖及DVM的影響

微塑膠在自然環境中普遍存在,甚至被生物攝取後進入食物鏈間傳遞。由於水蚤族群敏感性高,常作為監測水域環境變化的重要指標。我們以不同PVC濃度(0.01mg/L及0.1mg/L)為變因,探討微塑膠對於水蚤的生理、生殖及晝夜垂直遷徒 (DVM)行為影響。結果發現0.01mg/L、0.1mg/L PVC濃度環境,皆不會影響蚤狀溞的存活率,但是會提高蚤狀溞的心率及降低趨光行為。而0.1 mg/L PVC濃度環境會使蚤狀溞提前進入生殖階段,子代數量明顯高於對照組,出生在0.01mg/L、0.1mg/L PVC濃度環境的初生蚤體長有離散程度大的趨勢。蚤狀溞DVM屬於日間在深層、夜間在表層的Nocturnal migration模式,但在0.01mg/L PVC濃度環境,夜晚有較高比例停留在深層,此一行為改變,也會反應在食物鏈後端掠食者上,最終甚至可能影響魚獲。

蟲蟲「苦」憐

本研究探討利用苦楝天然乾果製成的水萃液和酒萃液,作為無毒的家庭驅蟲劑。透過系統性的實驗設計和對照組比較,結果顯示苦楝乾果水萃液和酒萃液皆具有良好的驅蟲效果,其中酒萃液效能最為顯著。進一步分析不同製作參數的影響,研究發現細顆粒且未去皮的苦楝粉,製成濃度至少15%的萃取液,驅蟲效能最佳。實地應用結果也印證,苦楝水萃液和酒萃液能有效驅離並殺死孤挺花和木芙蓉植株上的介殼蟲、蚜蟲等害蟲,其中酒萃液保存較佳且立竿見影。除了驅蟲,我們也將苦楝糟粕應用於多肉盆栽,發現具有天然肥料及阻絕蝸牛的功效。本研究成果不僅對環保防蟲具有實用價值,更為未來開發苦楝等天然植物資源於家園管理提供新思路。

鐵道的翻轉人生

本校位於阿里山之下,鄰近阿里山森林鐵道,我們從小接觸森鐵旅遊,愛上森林鐵道氛圍。從網路新聞中看到有關阿里山小火車翻覆的事件層出不窮。於是利用國中自然課程中學習到有關力學能轉換和數學課程中學習到有關重心的概念。想探討阿里山小火車翻覆情況跟那些變因比較有甚麼特殊關連,因此選用車廂中重心分布情況、坡道的彎曲程度和坡道的高度來做實驗分析探討。 所以我們利用生活科技課程學習到的3D列印技術,來製作不同曲率的軌道,將不同重量的砝碼放在不同滑車的位置上,模擬出不同重量的乘客坐在不同位置的森林小火車上,當滑車行經在不同曲度的軌道時觀察記錄滑行距離和出軌的機率,藉此實驗研究探討森林小火車翻覆情況跟乘客乘坐重心分布情況、坡道的彎曲程度和坡道的高度有甚麼影響。

角格織網-探討角格矩形中對角封閉區的角格數變化

本研究目的為在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密鋪而成的矩形中,若從右上角頂點分別往左與往下移動數格,及左下角頂點分別往右與往上移動數格,再分別從左下往右上連接2條直線,並將這2條直線拓寬成一個封閉區域,則此對角封閉區域T會經過幾個三角格呢?先從左下角至右上角的對角線會經過的三角格開始觀察,發現經過的三角格數量與矩形長邊、矩形長、寬邊的最大公因數有關。接著將對角線有規律的拓寬成不同的封閉區域,並將經過的三角格用相異的顏色區分,用逆向思考的方式,把矩形中的三角格總數減去2直線經過的三角格數量,順利找出計算公式。最後我們也用相似的概念順利找出另一方向對角封閉區域H的計算公式,讓整個研究更為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