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地球與行星科學科

管道大風吹

灣的管道效應最明顯的地方是在西部與澎湖地區所夾成的區域,此區在東北季風南下時造成澎湖和梧棲風力強勁。管道效應能應用白努力定律解釋。白努力定律是一個關於流體力學的定律,假設流體在穩定、非黏滯、不可壓縮的條件下,截面積改變會影響流速。根據此連續方程式A1V1=A2V2=常數 (其中A為截面積,V為流速)解釋,臺灣海峽部分區域因截面積變小,風速因此變快。 研究顯示管道效應因季節變化有明顯不同:冬季有強盛的管道效應,而夏季則不明顯。管道效應強弱仍直接受控於東北季風本身的強度,因次研究顯示冬季的鋒面系統能使管道效應因鋒面來臨先減弱後再增強。如果管道效應能捉摸清楚,搭配風力發電,應有助於紓解能源危機。

預測山崩否?以我們的故鄉九份為例

九份地區是個依山面海的山城,地形陡峭、雨量豐沛,人為開發過度,是屬於山崩高危險群地區。每遇豪雨,常使九份發生部分山崩,引發居民恐懼與不安;但若我們事先知道多少雨量的豪雨可能會造成山崩,事前做好預防,不但可以減輕災害,亦可緩減居民的恐懼與不安。本研究利用兩年的野外實察,找出九份山崩地點的坡度、坡向、地質構造、人為開發等因子,建立起九份地區的山崩目錄,據以推測九份聚落潛在之山崩危險地帶及其模型;並運用Excel的羅吉斯回歸分析得到其山崩比方程式,推測當地雨量每增加10mm,其山崩比增加10.29倍;且雨量累積至67.5mm,就可能有部分山崩的危險機率;若每日雨量累積至234mm,則發生部分山崩的機率幾乎是100%。

北極震盪指數與北緯40度以北海溫距平值之相關係數探討

研究指出近年中高緯度天氣異常與北極震盪有關,本研究探討過去30年間北極震盪(AOI)、北大西洋震盪(NAOI)與南方震盪(SOI)特性及其間相關性,發現AOI與NAOI全年各月達中度相關以上,代表北極震盪暖相位時,西風有增強的趨勢,有利反聖嬰發展,說明海溫與北極震盪的連結。 分析2004至2013年北緯40度以北海溫資料,以月為單位各海域海溫距平值與AOI之相關係數,結合洋流圖進行區域互動之分析。發現當AOI正相位時,北大西洋暖流有增強的趨勢,與西風增強有關;海溫變化部份,6月、7月北緯85度以上北極海域低溫,應和夏季融冰或冷空氣封鎖極區有關,顯示高緯度海溫與北極震盪間的互動關係。

花蓮的難堤-南濱離岸堤養灘效果之探討

受花蓮港東堤擴建後的突堤效應影響,花蓮北濱及南濱海岸的侵蝕現象十分顯著。為此,第九河川局增設了許多維持灘線的設施。本研究以等比例縮小仿造花蓮港鄰近區域進行實驗,發現花蓮港外海的波浪受到花蓮港東堤影響產生繞射現象,使南濱海岸受侵蝕的情形大於北濱海岸。因此,本研究主要針對南濱海岸離岸堤的建造對減緩南濱海岸侵蝕效果進行實驗。在我們的實驗中,我們發現離岸堤對於減緩海岸侵蝕情形有相當大的幫助。本研究另外改變離岸堤的擺設方式,試圖找出離岸堤對於減緩海岸侵蝕最佳的方法。我們的初步實驗結果顯示,當離岸堤與海岸向北夾135度以及排成 ︿ 型時,具有良好的抗侵蝕效果。

梅雨"鋒"了嗎?––梅雨季氣候特性之探討

本研究以宜蘭測站五六月之資料為分析對象,並輔以其他各測站之資料,以進行分析比對,研究分為兩大面向,一是各天氣要素與時間之關係,探討五六月氣候之統計上之特性及近年來之氣溫、降水變化趨勢。二是各天氣要素與滯留鋒位置之關係,探討滯留鋒帶來之溫壓變化及降水特色。 在經過研究討論後,有以下結論: 一、五六月為冬夏半年之過渡,且北臺灣以六月中旬為梅雨季及夏季之分界。 二、近年來有溫度提升的趨勢,然五六月之極端降水無顯著增加。 三、滯留鋒降水在不同測站間有集中或分散兩特性,與帶來降水之風向有關。 根據以上研究結論,研究者希冀能將此結果作為改善預報之參考,並對梅雨乃至五六月氣候特性做進一步之分析。

從雷達回波估算即時降雨

近來暴雨頻傳,預報困難度提高,即時短期降水成為熱門的議題。 本研究意欲以深度學習的類神經網路,經過大量雷達影像訓練後,以高命中率預測短期雷達回波演變,並透過回波值Z和時雨量R公式轉換,進行雨量預報。 以中彰投、海拔低於700公尺的地區為對象,先求出各降雨型態(梅雨、颱風等)在Z—R關係式的a、b值,且以回波預測各類型的雨量,並且找出各降雨類型的模型所對應的最佳訓練集長度及訓練型樣(Epoch)。 結果發現在預測冷鋒、颱風、梅雨即時降雨方面,卷積長短期記憶類神經網路(ConvLSTM)的雨量預測能在60分鐘內誤差小於 4毫米,其餘類型的降雨預測,誤差則小於10毫米,成功地預測雨量的變化。

以西太平洋暖池南緣普林蟲化學分析方法探討40萬年前古海洋與氣候之變遷

本研究嘗試探討40萬年前地球歷史中一次與現今地球狀況類似的超級間冰期MIS 11 (海洋氧同位素階層 Marine Isotope Stage 11,約424,000年~374,000 年前) 時,西太平洋暖池南緣的古海洋與氣候變遷。使用採自西太平洋暖池南部MD05-2925號岩芯中的次表層浮游性有孔蟲普林蟲 (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 殼體進行鎂鈣元素比和氧同位素地球化學分析,以獲得次表層海水溫度及其他數據,進而分析重建當時氣候動態變化。經數據分析與比對後,本研究提出間冰期MIS 11與其後進入冰期時產生之次表層溫度與鹽度變化可能和地軸傾角引起之海洋環流與高緯度南太平洋有一定相關。

以地殼均衡理論模擬臺灣地殼模型

本研究利用地殼均衡理論研究臺灣地區合理的大陸地殼組成,以討論造山運動進行中的臺灣是否已達地殼均衡。由地殼均衡理論模擬大陸地殼的組成模型中,顯示以花岡岩、安山岩及玄武岩等三種岩石比例組成之模型最為接近現實中的地形高度。研究結果顯示,大陸地殼的組成以安山岩質為主,而花岡岩質與玄武岩質的相對比例之多寡則與當地的初始岩性為何者有關。臺灣玉山因岩性以板岩、片岩等密度較低的變質岩為主,故其大陸地殼組成比例呈現花岡岩質較玄武岩質高。臺灣由於受到弧陸碰撞的斜碰撞、以及碰撞點由北往南遷移的影響,模擬計算的海拔高度減去現實海拔高度所呈現之結果為該值由北向南增加,顯示受弧陸碰撞影響的造山運動之活躍度正由北往南遞增。

護「灘」神「扇」— 風扇擾流應用於延緩突堤效應

突堤效應係指人工建築物凸出海岸,改變沿岸流路徑,造成漂沙在上游堆積,阻斷下游漂沙量,使堤前堆積、堤後侵蝕。 風扇葉片曲面能產生擾流向,在不阻斷水流運送情況下改變水流及漂沙流向。本研究旨在探討於海水面下裝設風扇,藉風扇擾流改變沿岸流所挾帶漂沙之沉積分布,延緩突堤效應造成之負面影響。 研究先以煙霧觀測五葉、七葉及九葉風扇擾流情形,再透過水流及螢光沙模擬安平商港外海,取得裝設各風扇後漂沙沉積變化之過程。以微積分計算分布面積及分布趨勢函數,除可用於預測近表層沿岸流之沉積外,亦可套用於海底恆流。未來期望針對流量、流速與地形坡度等作出量化數據,以求得函數模型。另外,亦期望發展洋流發電、綠色能源等各種應用。

利用恆星周日運動之研究求其位置的誤差

我們知道天上恆星周日運動轉動的角速度與地球自轉的應該會是一樣的,但是因為大氣折射和大氣擾動的影響,所以當我們真正觀測的時候,其轉動的角度真的會和理論一樣嗎?我們照出一些連續時間的照片,分析找出觀測值誤差,這是大氣折射和大氣擾動所造成的。 以觀測值誤差和實際仰角做數據分析,第一:風速越大,仰角與觀測值誤差就並無太大關聯,因為大氣擾動的視相偏差很嚴重。第二:風速越大,大氣擾動視相的最大和平均視相偏差也越大,若無風,大氣擾動很小,其觀測值誤差幾乎是大氣折射造成的,和修正公式一樣,仰角越小,觀測值誤差越大。但無風時,但是觀測值誤差和公式修正值不是完全一樣,代表大氣擾動還是造成一定誤差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