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眾「蛭」成城-探討巴蛭(Barbronia weberi)的生態習性與動物行為

科展類別

全國中小學科展作品

屆次

第64屆--民國113年

科別

生物科

得獎情形

佳作

學校名稱

臺南市立蓮潭國民中小學

指導老師

鄭東益

作者

陳麗安;李羿呈;曾冠翰;鄭守宸

關鍵字

巴蛭 、 孑孓 、 動物行為

摘要或動機

巴蛭 (Barbronia weberi)吃食活體動物類及屍體,屬於肉食性及腐食性的水生動物。獵物為水中小型動物,例如孑孓、赤紅蟲、絲蚯蚓、福壽螺、囊螺、錐蜷螺。孑孓的密度愈大,孑孓被捕食的數量也愈多,捕食率隨著密度變大而提升。在60隻孑孓密度下,一隻巴蛭三天能捕食54.67隻,二隻巴蛭能捕食59.67隻,三隻巴蛭能捕食60隻,巴蛭的密度愈高,捕食孑孓的效果也愈好。擺頭掃動模式能提高自己的捕食率,平均10秒能掃動8.67次而且巴蛭具群聚性,可說是眾「蛭」成城。巴蛭 偵測獵物存在的位置,可藉由視覺 (光影變化 )、振動及嗅覺來感知,其中嗅覺較靈敏。巴蛭能存活於pH4.5~pH11、0.05%的肥皂水溶液及沙拉油與水混合液,建議可以將巴蛭歸類於底棲無脊椎汙染指標生物(bioindicators)。

080308.pdf

Adobe Reader(Pdf)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