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斑鬥魚原本棲息遍及台灣各地,如田溝、沼澤等水草茂盛之靜止水域,由於棲息環境受到嚴重污染,使得蓋斑鬥魚近乎絕跡。台北縣政府水產種苗繁殖場自 1997 年起開始進行培育及繁殖工作,在 2000 年達到兩萬尾的目標,更於 2002 年 10 月特別發放蓋斑鬥魚至台北縣學校,藉此讓這些「環保魚」在學校的水池中成為蚊蟲的剋星。為了對這種本土保育類野生動物有更深入的認識,本研究以蓋斑鬥魚為題材,在探討其豐富的「領域行為」方面,除了「追逐」之外,我們定義出「挑釁、張鰭、張鰓蓋、攻擊、拍打、互咬」此 6 種領域行為。更設計研究,先佔有領域的鬥魚,在面對入侵其領域的外來鬥魚時,具有所謂的「主場優勢」,而是否擁有「主場優勢」對於蓋斑鬥魚的打鬥獲勝機率,有顯著影響。我們並分析蓋斑鬥魚打鬥時攻擊的部位種類、次數與體型大小間的關係,發現體型相若的組別攻擊次數較多,攻擊部位以尾鰭、嘴巴為最。
「為配合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ODF-CNS15251為政府為文件標準格式實施計畫」,以及
提供使用者有文書軟體選擇的權利,本館檔案下載部分文件將公布ODF開放文件格式,
免費開源軟體可至LibreOffice下載安裝使用,或依貴慣用的軟體開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