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符TipFeel創作過程分享
文/張敏娟、楊夢萍、江皓全
緣起
「老師,怎麼辦,我們拿了第一名。」2020年7月26日晚上十點多,學生在Line那頭傳來一張照片,我看著照片中的兩人站在成功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前,手上拿著一個超級大板子,板子上面有明顯到無法忽略的80,000元獎金以及旁邊標註的創客公益組第一名,如圖一。
到底過去幾個月我們做了什麼?請看看我們的創作故事。
圖1.楊夢萍(左)與江皓全(右)參加2020第四屆創創AIOT競賽[1],獲得創客公益組第一名的照片。
研究點字機的起因
點字學習機,這是一個有著公益目的的題目。研究這個的起因是來自一個疑惑:明眼人使用文字作為重要的學習工具,而視障者呢?是怎麼學習文字的?有沒有我們可以協助的地方?田野調查
研究室學生正在頭痛點字學習機要怎麼進行。
某個星期三中午,透過搜尋「點字圖書館」與「台北」兩個關鍵字,我找到了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啟明分館[2]。選日不如撞日,立刻找學生坐捷運去看看。
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啟明分館,一樓展示區有點字書以及點字打字機。展示架上的故事點字書,是「雙語」的。這個雙語不是中文和英文,而是中文和注音點字。書中的中文下方,有打上點字的膠帶貼著。「雙語」故事書的用意,是希望家中同時有明眼孩子與視障孩子時,可以共同閱讀。或是明眼父母替視障子女朗讀。
除了點字故事書之外,展示區的點字打字機也很吸引我們的目光,就像照片給人的感覺,很重、很沉的機器。學生走過去按按看,感受一下實體。
跟入口處值班志工說,我們希望可以有點字教學的討論,於是志工帶我們到了二樓。二樓有一位女士接待我們。當我表達我們都不是視障者,無法借點字書的困境時,幸運的,這位女士說:因為COVID-19疫情的關係,原本電影欣賞的活動,剩下一些電影簡介點字本,可以給你們一人一本,而電影簡介的內容,在官方網頁上有[3]。我們拿到的點字本之一,如圖2。這位女士一邊說、一邊找官方網站給我們看,我注意到她的電腦螢幕跟一般人不同,而座位旁有一支白手杖。我跟她說,如果有一天,我們的研究有了成果,一定會把產品回饋給需要的人。
那天下午結束田野調查後,仔細觀察手上的點字作品時,驚訝於點字竟然可以雙面印刷。學生說,某幾個特定位置的點字感覺像是頁碼。回家後上網查看點字書內的電影內容時,發覺原來是位喜歡做電影講評的作者所寫的。
圖2.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啟明分館自製的電影欣賞點字書,雙面印製[3]。
點字規則
為了瞭解點字規則,上網搜尋,我們發現一個基本的點字,有兩行三列,共六個點[4],這樣的組合被稱為一個「點字方」,如圖3。以點字凸起與否,作為文字的組合。換言之,有2的6次方,共64種組合。
圖3.一個「點字方」的示意圖。
如圖4,因為組合就只有64種,所以,會有相同的點位,但是意思不同的情況。例如圖四,左邊是英文字母[5],右邊是數字[6],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左右兩邊的點位相同。為了區分英文與數字,數字的點字會在前方加個「數符」。
圖4.左邊是英文字母,右邊是數字,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左右兩邊的點位相同
也有意思相同,但是點位不同的情況。例如圖5,左邊是中文注音的逗號、問號、句號等[7]。而右邊是英文的逗號、問號、句號等[8]。很明顯可以看出完全不同。每個國家的點字規則都不相同,這也很合理。點字在不同國家之間,也是需要翻譯的。
圖5. 左邊是中文注音的逗號、問號、句號等。而右邊是英文的逗號、問號、句號等。很明顯可以看出完全不同
研究了一陣子,可以感覺到,學習點字沒那麼簡單。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網站[9]上最新的身心障礙人數的公開資料可知,2011年至2019年,每年屬於視覺障礙者約56,000多人。以全台灣2,300萬人粗估,約千分之二的比例。
學習點字的工具
我們先盤點市面上學習點字的工具,盤點後對創作作品的概念會更清晰。
1.點字板與點字筆
點字板是個有上下蓋的塑膠盒。上蓋是個有很多洞的塑膠蓋,下蓋是個有凹洞的托盤。使用時,上蓋與底板中間需要夾入一張紙,利用點字筆(大頭針)刺入上蓋的洞裡面,造成紙的背面刺出了點字所呈現的凸點。下蓋是防止紙被刺破所設計的吧。圖6為點字板與點字筆的示意圖。由於刺完點字後,手指是翻面觸讀,觸讀的方向與刺入的方向左右相反,而刺入的位置需要鏡像思考。故使用點字板時,需要先做文字轉向,再把點字鏡像。
舉例來說,一般人習慣由左往右讀。所以點字就是由右往左刺,這樣刺完將紙水平翻過來,觸讀的時候就是從左到右。例如「no」,點字位置n(1,3,4,5)、o(1,3,5),在刺的時候,文字要在右邊刺n、左邊刺o,而且刺在鏡像後的位置上,刺入n(1,2,4,6)、o(2,4,6),水平翻過來讀,才會呈現左邊n(1,3,4,5)、右邊o (1,3,5)。
這個點字板產品的優點是輕巧好攜帶,而且便宜。約新台幣一百元左右。缺點是難修正錯誤,不像鉛筆有橡皮擦、原子筆有立可帶。一旦發現刺錯之後,只好整個六格刺上凸點,類似塗掉錯字。
圖6.點字板與點字筆[10]
2. 點字打字機
點字打字機以柏金斯點字機為大宗,如圖7。使用點字打字機時,要先將列印紙放入點字機後方的列印區,將列印紙放入列印區前,要先將紙張固定器鬆開,放入紙張後再壓緊,紙才不會滑落。壓緊後,要先旋轉轉軸帶動列印紙,使第一行的位置來到列印器下方,之後每一次要換行時,則是往相反的方向旋轉轉軸,讓位於列印器下方的已經列印完的那一行前進,使下一行空白的部分來到列印器下方並將列印器撥回起始位置,再繼續列印。
正面總共有九個按鍵,按鍵1~6對應點字的1~6個點,使用方法是要輸入一個點字時,須同時按下六個點中所有需要凸起的點所對應的按鍵,因為按下按鍵的同時,點字機後方的列印器會將按下按鍵所對應的點同時壓在置於後方列印區的紙上,鬆開按鍵後,列印器就會直接移到下一個位置,所以必須一次按下所有點,而非一個點一個點地按;中間的按鍵7是空白鍵,最左邊的按鍵8是換行,最右邊的按鍵9是退回前一格。按鍵上方的定位撥桿則對應著列印器的位置,用於確定現在這行還剩下多少空間,夠不夠打完下一個字。也可以直接手動移動定位撥桿到想列印的位置。
點字打字機的優點是使用方式相當直觀,例如要列印「no」,點字位置n(1,3,4,5)、o(1,3,5),直接依序按下n(1,3,4,5)和o(1,3,5)就可以,不需要像點字板那樣事先做鏡像點字思考,而且列印出來的點字很整齊。缺點是需要用力去按按鍵。而點字打字機的重量與體積雖然是勉強可以帶著走,但沒有人會想隨身攜帶。價格約新台幣三萬元左右。
圖7.柏金斯點字打字機[11]
3. 點字讀寫器
幾乎所有的點字讀寫器都是連接著電腦,除了可以讀點字,還可以寫入點字。讀寫器上方的點字打字區,跟柏金斯點字打字機原理相同,所打的點字輸入電腦後,透過軟體轉為文字。讀寫器下方有個點字觸讀區,可以檢查上方按鍵輸入的點字,也能讓電腦透過軟體將螢幕文字轉為點字,顯示在點字觸讀區。另外,有些款式內建喇叭,可以聽見輸入與輸出的點字朗讀聲,加強自主學習的反饋輔助。
以一款點字讀寫器為例,如圖8,輸入點字的九個按鍵與柏金斯點字機一樣,就不重複說明。位置10是點字的觸讀區域。這裡的點字有八點,主要原因是上面六個點是點字,最下面兩點,類似於游標,平常不會凸起,有凸起的情況,通常是需要修正某個錯字,當游標移到某個錯字,最下方兩點凸起,接著按下點字按鈕,這個點字就會修改成重新按下的點字。讓我們可以一次修正一個位置上的錯字。位置11是游標定位按鍵,每個在位置11的按鍵都對應下方位置10的一個點字方,按下11的某個按鍵,游標就會移到其正下方位置10對應的點字方,12、13分別是上一行及下一行,14是喇叭。
點字讀寫器的優點是功能齊全,可以讀、可以寫、可以聽。缺點是使用者需要具備較多的電腦知識。而且售價高,適合對點字熟悉程度高的使用者使用。點字讀寫器的重量與體積雖然是勉強可以帶著走,但沒有人會想隨身攜帶。價格約新台幣五萬元以上至四十萬元不等,跟點字方的多寡、以及那間公司的產品有關。
圖8.點字讀寫器[12]
4.點字積木訓練板
點字積木訓練板是一種在木頭上鑽出與點字方一樣排列的孔洞,然後將點字柱放入孔洞中,形成不同點字來學習,如圖9。點字積木訓練板可以練習單獨的字母,也可以練習單字,甚至句子,只要點字積木訓練板的長度夠長。這種方式的優點是任何點字組合都可以使用,也耐摔。缺點在於每次換不同的點字,都需要夾起點字積木訓練板的點字柱,重新確認位置再放入,費時又費事,而且點字柱也很容易不見。
圖9.點字積木訓練板[13]
5.可組合發聲的點字訓練板
可組合發聲的點字訓練板(圖10),它是用事先製作好的「雙語」點字字板學習,這種字板上除了會有字母、數字及符號等等的字樣,還有其對應的點字。視障生可以直接觸摸這些點字學習,不懂點字的老師或是家長可以看見普通文字加以協助。視障生可以將點字牌排列在發聲區,以手指觸摸時,除了練習簡單的單字還可以練習聽力。
這個產品的優點在於不需要插拔點字,而是尋找到正確的點字。缺點則是由於是事先製作好的,而且每個字都只有提供一個,所以重覆字母的單字就拚不出來。發聲區也只能最多放六個點字方,超過六個字母的單字也不能練習。
圖10.可組合發聲的點字訓練板[14]
6.積木式的點字讀寫機
這是韓國發明的一款叫作Taptilo的點字學習機,如圖11。這個機器開機後,會發出語音教導使用者使用方式,然後就可以開始學習。例如:在英文字母的學習模式下,機器自動的從字母a開始,先念出「a」同時下方顯示區會凸起「a」的點字。視障生可以觸摸得知「a」的點字,然後拿起正上方的點字積木按出同樣的點字放上去,接著按下確定鍵。如果積木錯了,會發出「try again」,如果正確則會發出「great」,並進入字母「b」的教學模式。學生也可以用前後鍵選擇要學習的部分。這款學習機也可以連上手機APP,如圖12。由協助者點選要進行的課程,在APP上會同時顯示文字與點字圖形,可以更好的了解盲生的學習問題。
這個產品的優點是可以自動練習讀點字、用積木按壓輸入點字、可以聽點字發聲、可以用APP學習,優點很多。缺點則是價格有點太高,而且只有九個點字方,略嫌太少。
圖11.積木式的點字讀寫機,Taptilo [15]
圖12.Taptilo點字機的APP [15] 看完了六大類的點字產品後,我們先刪去看起來體積最大、最重的兩個,點字讀寫器與點字打字機。剩下四個做比較,如表1。根據這張表,我們決定以Taptilo當作作品的參考原型,加入中文注音這個功能,透過調整結構降低售價,以及把點字模組化,讓點字長度可以依照使用者需求增加。
表1.四種較易攜帶的點字產品比較
點字創作的過程
我們參考Taptilo的使用方法,預想創作作品的使用流程為:老師或家長用APP選好要練習的點字模式,例如觸讀,則產品主機的觸讀區依據輸入練習的文字、數字或樂音等等,自動讓點字凸起。視障生以手指觸讀後,辨識完畢,拿起觸讀區上方點字積木,依照觸讀的排列壓按在積木上。接著將積木放回主機,按下主機上的確認鍵。主機自動回饋正確與否。如圖13。
圖13.預定創作產品的使用流程
接下來,我們要利用3D印表機去創作積木點字。市面上有很多3D印表機,採購前有一點是需要考慮清楚的:「開放式或是封閉式」。因為我們研究室不大,人走來走去難免碰撞,封閉式的3D印表機較能避免碰撞,避免干擾列印品。同時,列印的材料,我們選擇玉米澱粉製成的PLA[16],製作過程產生的氣體無毒,不需要特別加買空氣清淨機或是額外考慮排風管之類的。製作雛形時,這樣的設備就足夠。還有,每家廠牌的3D印表機都有其搭配的軟體,也有設定技術與限制,採購3D印表機時,再加購資深工程師到研究室講解操作技巧,我覺得完全的物超所值。講完之後,學生們迅速的開始測試,節省了很多摸索的時間。
熟悉3D印表機之後,學生開始使用AutoCAD軟體[17]繪製想要的點字積木。我們使用的3D印表機是Adventure3[18]配合的軟體是FlashPrint [19],先依照工程師教的設定列印細節,把圖形檔案拷貝一份到3D印表機,放入PLA線材,按下開始,就可以等著所畫的物品被印出來。印完拿出來,去除支撐材之後,把設計的點字的每個小零件組合起來,就完成了,如圖14。
圖14. 製作點字積木流程圖
這個點字積木外殼的大小,是參考台灣的麻將牌。做了幾次點字位置的微調之後,最後決定了點字積木的寬度為24 mm,長度為40 mm,高度為10 mm。為了使用者的安全與點字柱施力方便,修改了幾次造型,最後將上蓋角落改為圓弧的,避免尖角刺到使用者。下蓋內部長邊前後端設計成弧形的,讓點字柱施力可以很順暢,如圖15。
圖15.點字積木外殼的設計。大小是參考台灣麻將牌的大小
整個積木設計分成五層,由上而下分別為:上蓋、鐵片、點字柱、鐵片、下蓋。其中,點字柱是由點字上柱與下柱中間夾著一個圓形磁鐵。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點字按壓時需要稍微用力,而且讓使用者聽到點字柱與鐵片吸在一起時,有個小小聲「啪」的聲音,讓視障者更加確定壓下去了。
圖16.點字積木的內部結構圖
測試按壓力道時,有三個部分可以特別強調。第一個是決定點字柱磁鐵的磁力強度。因為研究室剛好有兩種小磁鐵,於是各做幾次吸力測驗,效果以2500高斯的那個2 mm磁鐵較好,於是挑了這款磁鐵作為點字柱的夾心。第二個是軟磁鐵和鐵片的選擇。一開始我們用軟磁鐵,因為容易做雷切,但是吸力不夠強,換了製作時要手工切、比較麻煩的鐵片後,吸力效果比較好,於是改為鐵片放上下層。而積木上層的厚度,也是為了吸力做兩種厚度的測試,最後測出10 mm的吸力比較好。比較資料如表2所示。
表2.測試按壓力道,挑選較佳材料與積木上層厚度
點字積木完成後,學生用了Arduino[20]、按鈕和位移暫存器(74HC595)[21],藉由麵包板和單芯導線做電路連結,如圖17。
其Arduino程式設計原理為Arduino發出1的訊息到位移暫存器(74HC595),位移暫存器依序傳輸1的訊息到按鍵,按鍵連接Arduino接收訊息的A0腳位。若按鍵有按下,Arduino就會接收到1的訊息,反之則是0。Arduino依序接收到的0和1的訊息,每六個組成一個2進位數字。讀取一個2進位數字,就是讀取到一個點字。
圖17.點字積木的訊號讀取設計。用了Arduino、按鈕和位移暫存器。藉由麵包板和單芯導線做電路連結
為了顯示出接收到的點字,學生再用了Arduino、LED和位移暫存器,藉由麵包板和單芯導線做電路連結,如圖18。
其Arduino程式設計原理為因為一個點字對應一個2進位數字,所以Arduino接收到後依序發出0或1的訊息到位移暫存器(74HC595),位移暫存器依序傳輸到LED燈,接收到訊息為1則輸出電流,讓LED發亮,為0則不會輸出電流,LED不發亮。
圖18.點字積木的訊號顯示設計--用了Arduino、LED和位移暫存器,藉由麵包板和單芯導線做電路連結
測完點字積木的讀取與顯示功能後,接著我們利用壓電材料與線圈這兩種材料通電的反應,比較哪一種當作點字凸起顯示較佳。壓電材料,我們選了PZT材質試試[22]。因為PZT壓電材料需要搭配高電壓,所以我們利用牆上110V交流電加上橋式全波整流模組[23]提供壓電材料電源,搭配麵包版和單芯線組成電路,讓壓電材料變形彎曲。利用拍照與錄影的方式,觀察壓電材料在直尺前的材料變形程度。試了很多次,形變量幾乎都是通電後彎曲1.5 mm,變化太少。實驗處理過程中曾不小心折斷壓電材料,而且壓電材料蠻貴的,實驗時感到有點挫折。
接著,我們嘗試用線圈[24]纏繞筆10-20圈,接普通1.5V電池兩顆當作電源,上面放一個點字與磁鐵的黏合品,通電時觀察線圈通電產生的磁力,足不足以彈起磁鐵、帶動點字形成凸點。用了好幾種不同線圈直徑、不同粗細的線、均勻纏繞與纏繞後刻意壓扁等方法,觀察到彈跳力很足夠,但有時候點字會跳歪。若要限制在中心處跳起,套上兩層積木的設計可以辦到。
線圈跟壓電材料比起來便宜非常多,形成凸點又只要3V的直流電壓,是比較理想的點字顯示材料(圖19)。
圖19.使用壓電材料與線圈當作點字顯示的測試材料,此圖為測試時的裝置
最後,點字機的機殼設計,我們以模組化的概念,每四個點字方一組,左邊加上左殼,右邊加右殻,下方有底殼、上方有上殼,模組與模組間有個連接扣環,如圖20所示。實際上拼起來的樣子如圖21。之後,可以依據使用者的需求,自由組合。
圖20.模組化的點字機殼設計
圖21.外殼與點字積木組裝後的實際照片
未來展望
我們這個作品仍有需要再改善的地方,最後面在點字顯示的線圈部分,還沒有把最後機制做得很完整。外殼也會再調整,希望加上可以輸出聲音的喇吧與三個按鈕。還有,把目前用麵包板設計的電路,改為PCB電路板。目前APP的部分,只有包含簡單的英文字母和注音而已,我們希望增加英文單字、中文注音拼音等制式學習,以及可以自訂單字、各種電子書匯入等功能。
等這幾個部分完成後,第一代預定製作五套,其中一套留在研究室繼續研究,兩套給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啟明分館、兩套給合作的視障輔具公司,讓這兩個單位協助挑選合適的視障對象試用,用一陣子後給我們回饋,我們再繼續修改。這樣的流程三次後(圖22),就準備集資或是技轉,讓這個產品可以給台灣的視障朋友買來使用。成本目前控制在6,000元左右,會是個物美價廉的、台灣人專用的自主學習點字機。未來若有機會繼續募資,在APP的部分可以增加多國語言的學習,賣到全世界。
圖22.我們未來三年努力的流程
文章最後,呼應一開始提到的競賽,附上學生們參賽時的緊湊時程表,如圖23。從四月中報名,四月底繳交企劃書,五月初通過晉級,五月底線上媒合會,跟別校晉級的同學組隊,我的學生們是技術組,別校同學們是行銷組。為了與別校同學溝通,花了不少的時間溝通理念與技術力。六月底的工作坊時,作品還很陽春,帶去工作坊討論時,有點害羞。七月底的決賽前兩天,作品還是沒達到他們想要的樣子,但是我知道他們已經拼到不能再拼了。所以,當評審給了他們第一名時,真的讓他們驚喜萬分。我也是。
圖23.學生參加競賽的時程表,相當的緊湊而緊張
參考資料 [1] 2020第四屆創創AIOT競賽
[2] 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啟明分館
[3] 視障電子圖書館,用心看電影
[4] 點字,維基百科
[5] 英文點字
[6] 數字點字
[7] 中文注音的逗號、問號、句號等
[8] 英文注音的逗號、問號、句號等
[9]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身心障礙者人數
[10] 點字板與點字筆
[11] 柏金斯點字打字機
[12] 點字讀寫器
[13] 點字積木訓練板
[14] 可組合發聲的點字訓練板
[15] 積木式的點字讀寫機,Taptilo
[16] PLA
[17] AutoCAD軟體
[18] 3D印表機Adventure3
[19] FlashPrint
[20] Arduino
[21] 位移暫存器(74HC595)
[22] 壓電材料PZT材質
[23] 整流器
[24] 線圈
張敏娟
輔仁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楊夢萍
輔仁大學物理系碩士班研究生
江皓全
輔仁大學物理系大三學生
「全國高中物理探究實作競賽」三部曲
文/余進忠、蘇萬生
圖/余進忠
全國高中物理探究實作辯論競賽開幕典禮現場(由左至右依序為科教館蘇萬生博士、科博館張鈞翔主任、陸軍官校洪偉清教授、高雄大學余進忠教授)
緣起
近年世界各國關注跨領域整合、素養學習、探究實作、設計思考、程式設計思維等新式教育思潮,加之全球環境快速變遷、世界人才流動、智慧製造興起、及少子化趨勢,許多大學積極投入創新創意創業等三創課程、環境永續課程、AI程式設計、大數據理論與邊緣運算等;高中端則積極投入探究與實作課程、跨領域科際整合議題等。「物理教育學會」裡諸多大學及高中教師成員,近年除積極投入上述科學教育改革外,同時也帶領國教端研習活動、拓展大眾化科普活動及偏鄉教育,因應未來教育政策及趨勢,強化國教端與大學端的鏈結是必然走向,「物理教育學會」諸多會員因此倡議建構高中及大學等校際合作模式,強化縱向連結並積極拓展橫向議題,讓高中端能充分運用大學端的人力與資源,共同建構一個完整的資源共享鏈結。
物理教育聯盟的成立
為有效促使大學端與高中端物理教育的連貫與建立經驗分享機制,由物理教育學會理監事會議提案通過,邀請國內大學物理學系及高中學校,組成「中華民國物理教育推動聯盟」,以有效整合各單位資源,共同推辦各項科學教育推廣活動,以提升國人科學素養為目的。
時任陸軍軍官學校校長陳忠文將軍及物理教育會理事長洪偉清教授,積極邀集國內14所大專院校(含16個系或中心)及16所高中學校共同於2017年7月14日,在陸軍軍官學校辦理第一場聯盟學校的正式簽約活動(如圖1)。後續並於2018年8月25日「2018年物理教育聯合會議」中邀得國內台北科教館、台中科博館、高雄科工館等三大國家博物館,共同於國立高雄大學簽署參與聯盟協議(如圖2)。截至2020年6月國內各校已有42所大專院校系所中心及84所高中學校加入物理教育聯盟,希冀讓聯盟的教育宗旨及科學教育的推廣活動遍地開花。
圖1.2017年7月14日於陸軍軍官學校辦理物理教育聯盟成立大會暨第一場聯盟學校正式簽約
圖2.於2018全國物理教育聯合會議中,物理教育學會、三大國家博物館、國立高雄大學共同簽署聯盟協議
物理探究實作競賽的推動過程
於第一次聯盟簽署時同時也召開第一次物理教育聯盟會議,會中提案通過由「物理教育學會」協助推辦大專及高中一同參加全國性探究實作暨科普教具創意設計競賽活動,透過上述兩項活動建立各校學術交流的平台,讓科學教育更加多元有趣,並藉以激發年輕學子主動學習科學的意願,進而達到活化教學的目的。
後續於2017年10月27日假國立高雄大學召開第二次聯盟會議暨「2018物理探究實作暨科普教具創意設計競賽籌備會」(如圖3),該次籌備會議在物理教育學會的規劃下,由國立高雄大學全力贊助而順利舉辦,會中陸軍官校校長陳忠文將軍及國立高雄大學連興隆副校長及多位高中校長都親自出席以行動支持聯盟推動物理教育推廣交流活動,並決議於2018年4月15日啟動「第一屆全國高中物理探究實作競賽-初賽」及2018年12月23日舉辦「第一屆全國科學教具創意設計競賽」。
會後物理教育學會也同時徵詢「臺灣物理學會」及「臺中一中物理學科中心」共同合作推辦探究實作能力暨科普教具創意設計競賽的教育推廣活動,希望藉由各方支持及科技部、教育部、國教署、物理學科中心等單位指導與經費挹注下,順利推動上述各項活動。
圖3.2017年10月27日全國物理探究實作能力競賽籌備委員合影
全國高中物理探究實作競賽三部曲
物理教育學會本著扮演物理教育思潮的領航者,在跨領域、素養學習、探究實作的教育浪潮下,規劃一系列配合上述新穎思潮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其中「全國高中物理探究實作競賽」,含括:初試-素養命題筆試、複試-物理探究實作、決賽-物理辯論競賽等三階段全國性競賽活動。以下就各階段競賽情形加以說明。
初賽係紙筆測驗(電腦卡劃記),測驗日期約在每年4月中上旬,聯盟會員學校報名費每人300元,非聯盟學校報名費每人500元,測驗地點為高中各校,且設立高中考場以人數50人以上為原則,該校低於50人則由主辦單位安排至鄰近考場學校參加初試(在此強烈建議高中各校加入聯盟為學生爭取最大權益)。
物理教育學會為了讓高中學生體驗108課綱素養命題,特別商請國教院專家學者、高中各科學科中心、及素養命題種子教師等計8位高中教師組成試務委員會,命題方向以概念和規律本質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的物理核心素養為主軸,物理素養題型占40%、化學素養題型占20%、生物素養題型占20%、地科素養題型占20%,並由試務委員會負責筆試範圍設定、試題設計、答題與計分等事宜,考生於100分鐘內進行答題,並以電腦答案卡劃記作答。初賽試務委員會,於測驗後進行答題分析,後續提供給全國教師及學子參考使用,本考試可謂創素養命題之先鋒,十分值得國內素養命題借鑑。
本初試邀請國內命題專家並安排高中端教師擔任考監人員,詳實規劃考監制度,從命題、考監人員培訓、考場篩選與佈置、題本及電腦卡發送、學生報到及施測(如圖4、5)、卷卡寄回等皆採高規格。經由電腦閱卷後,全國初試競賽成績以各考場成績比序前10%者,得獲頒初試一等獎、前20%者得獲頒初試二等獎,以資鼓勵。又全國競賽成績排名1-20名得獲頒金牌獎、第21-50名得獲頒銀牌獎、第51-100名得獲頒銅牌獎,以資鼓勵。
圖4.2020年4月11日設立於精誠中學考場的初賽報到情形
圖5.2020年4月11日設立於高雄中學的初賽施測情形
複賽日期大約在每年5月中下旬,採團隊實作方式進行,複賽參賽資格以各初賽考區成績比序的前50%得錄取進入複賽為原則,凡進入複賽者不受學校限制得自行以3-5人組隊參賽,參加者每人需繳交 500 元以支應競賽所需雜支。
複賽題目由歷年國際青年物理學家錦標賽(The International Young Physicists’Tournament, IYPT)題庫中遴選 10 題為原則,並於競賽前約兩 個月公布於物理教育學會網站及臉書供參賽者參酌運用,並於競賽當日由各考區進行賽題抽籤,競賽實作過程必須使用學會提供之實驗材料包進行科學數據蒐集(如圖6),隊伍可自行攜帶電腦、文具、書籍、手機、收音裝置及輔助實驗測量與文獻資料等協助實驗進行與紀錄報告撰寫,期間需關閉網路,不得連結網路由線上查詢資料,競賽需於8小時內(上午9點至下午5點)完成實驗數據及物理模型解釋,最後繳交實驗報告作為複賽評分依據。
所繳之實驗報告內容需包含問題研析、背景研究與研究動機、原理說明、實驗設計、實驗記錄、誤差分析與結論等內容,後續主辦單位邀集國內各大專院校教授及高中端種子教師計40位擔任複賽評分委員,依實驗報告中各項細則進行評分(如圖7)。評分前所有實驗報告封面均彌封遮蓋參加者個人及校名隊名等資訊,以求評分公正。
複賽依各賽題取全國比序前10%得獲頒全國複賽一等獎、前20%得獲頒全國複賽二等獎。各題比序前4名團隊得晉級參加決賽。
圖6.2020年5月23日賽題「甜蜜幻影」複賽實作情形
圖7.2020年5月30日複賽評審前之賽題討論會議
決賽係採物理辯論模式,依複賽成績擇每一賽題優勝前4隊參加辯論決賽,若正取棄權得由備取依序遞補,參賽隊伍每人需繳交600元以支應競賽所需,以同複賽題目隊伍作為同一競賽組別,經抽籤決定循環賽程,每一隊均需與其他三隊完成三場辯論。物理辯論仿照國際青年物理學家錦標賽(IYPT)的進行方式,但兩隊均列為報告者並依圖8所示物理辯論競賽流程進行辯論。辯論時有5位評審依各隊於研究報告、歧異討論及總結的各項表現給予評分(如圖8-10)。為免南北學子舟車勞頓,今(2020)年大會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稱科博館)舉辦第三屆決賽(如圖11),且因疫情疏散人群要求,區分主題1-5及主題6-10分別於8月1日及8月2日舉辦,由於科博館提供相當優質的志工人員及場地,讓籌辦流程大為輕省且完備。
圖8.物理辯論競賽流程
圖9.第三屆決賽過程中的「賽題討論與詰問」情景
圖10.第三屆決賽評審給分情景
參賽隊伍若三場皆勝列為金獎、二場優勝者列為銀獎,一場優勝者列為銅獎;另為鼓勵單場表現績優者,單場成績平均達9分以上者,報告者可獲頒最佳辯士獎。上述獲獎除授予獎狀外,另頒4,000-12,000元不等之獎金以資鼓勵(以2020年第三屆決賽為例)(如圖12)。後續可獲邀於「全國物理教育聯合會議」中發表研究成果,並於閉幕典禮公開表揚頒獎。
上述競賽期程、規則及繳費標準每屆皆有些微變動,欲參加者請詳參報名網站及最新競賽手冊。以下為「2020第三屆全國高中物理探究實作競賽」報名網址: https://www.beclass.com/rid=23416c65d819e5c45cb6 內有最新初賽、複賽及決賽等相關細節、賽題公告及注意事項。
圖11.第三屆決賽開幕-科博館孫維新館長致詞
圖12.第三屆決賽授獎情形
結語
回想2018年初次辦理「第一屆高中物理探究實作競賽」時的場景,當時全國參與初賽高中生計1,073名,共開設14間初賽考場;複賽擇優前50%學生組成96隊,分別於國立高雄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嘉義大學、國立東華大學等四處競賽場地進行複賽,當時於國立高雄大學參與複賽學生將近200人,國立高雄大學王學亮校長、學會理事長洪偉清教授及校內許多主管皆出席複賽並頒授初賽獎項,高中生能與國立大學校長合影讓參賽學生感到興奮(如圖13、14);複賽過程中主辦單位所提供之實驗材料包偶有缺損,筆者之一的余老師擔任複賽召集人莫不戰兢以對,相關試場經驗也為後續第二屆及第三屆競賽奠下基礎。
圖13.2018年第一屆複賽於國立高雄大學
圖14.2018年第一屆複賽,國立高雄大學王學亮校長親自頒授初賽金獎
之後第二屆初賽參賽人數擴增至2,544名,共設置72間試場;2020年第三屆雖遇上新冠肺炎疫情但參與初賽人數仍高達2,432名,共設置84間試場;複賽則因應疫情改由原高中學校承辦為原則,並以國立高雄大學、輔仁大學、淡江大學等做為區域性複賽賽場。筆者撰稿時2020年第三屆決賽業已辦理完畢,計40隊分別來自全國16所高中學校,學生透過上述初賽、複賽最後進入決賽已然是高中學生中的佼佼者。
相較國內其他科學賽事,「物理教育推動聯盟」主導的「全國高中物理探究實作競賽」,參賽選手歷經素養命題、科學實作及報告撰寫、物理辯論等三部曲歷程,不論獲勝與否,參賽過程中學生能充分體驗新式素養題型、科學實驗與物理建模過程、口說表達及臨場反應等,這是一個新穎且具備完整科學歷程的賽事,相當值得國內高中學子參與,並從中獲得科學訓練與榮譽。
余進忠
國立高雄大學應用物理學系副教授
科學教育中心主任
蘇萬生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推廣組薦任編輯
結合POE教學法與跨領域美感之小學科技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旋轉舞者_螺旋斜面應用
文/何仁偉
一、前言
十二年國教自然科學領域綱要指出學生在探究能力的學習表現方面,應培養其手腦並用,並能展現思考智能與問題解決的能力,在過程中,學生透過預測、觀察、解釋三個步驟,來了解其中可能的原理知識,以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藉由自己主動的思考、驗證,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與創意能力;而跨領域美感的融入,則能幫助學生激發出他們對於美感的體驗、經驗與學習,以及增進不同學科的學習表現。
本文以旋轉舞者為例,發展一個國小的POE探究教學與跨領域美感的教學活動,透過簡單的實作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實作的習慣,並期許學生能將其中的知識概念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二、教學活動
一、活動簡介
本活動結合螺旋斜面以及摩擦力兩大概念,達到讓舞者同時前進、旋轉的效果,課程一開始先展示教材,讓學生觀察舞者有哪些動作,並且引導思考是什麼樣的原因讓它有這些動作,藉以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而實作部分則是融入跨領域美感教學,透過介紹各種國家的舞蹈與各種舞者的形態,例如巴西的森巴舞、夏威夷的草裙舞、法國的芭蕾舞等,引導學生創作出獨一無二的旋轉舞者。
二、本活動應用之POE教學法
POE教學法是透過「預測(Prediction)—觀察(Observation)—解釋(Explanation)」三個步驟,讓學生從中思考原理及概念,比起教師直接給予答案,此教學法更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探究的精神,以下就本教學活動之POE教學進行說明:
三、本活動應用融入之跨領域美感教學
透過跨領域美感教學的實施,學生可以在不同學科與藝術領域的結合下,激發出他們對於美感的體驗、經驗與學習,也能幫助他們在各學科的知識、情意、技能表現上有所進步(喻薈融, 趙惠玲, 林小玉, & 李其昌,2015)。本活動在美感教學上介紹了各個國家的民俗舞蹈(巴西森巴舞、夏威夷草裙舞等)與舞者的樣式,以及各種舞臺的背景(歌舞劇、舞台劇、奧斯卡頒獎典禮等),讓學生跳脫出以往的框架,思考與創作屬於自己風格的旋轉舞者。
四、教學目標
五、教學對象
本次教學活動對象為某臺北市公立國小五年級,共27位學生。
六、教學時間
本次教學活動時間為六節課,每週2堂課,共3週;每節課40分鐘,共240分鐘。
七、教學活動
八、實作工具與材料
(1)工具
(2)每人所需材料
圖1.旋轉舞者每人所需材料
九、作品製作流程
組裝外框
圖2.先將一片底座插上兩邊支架,再把另一片底座裝上(如會左右歪斜可用白膠加強固定)。
組裝圓盤
圖3.將其中一塊圓盤沾上些許白膠,另一塊圓盤蓋上並壓緊(白膠只需少許即可,避免沾到中間的孔洞)。
彎曲鐵絲(120mm)
圖4.先將鐵絲內凹交叉,並用尖嘴前拉回(頂端要緊密一點),接著夾住上方往下凹成扣環。
圖5.將靠近自己那端的鐵絲往上凹折,呈現一直線,下方則掛上鉛錘。
彎曲鐵絲(450mm)
圖6.先將圓棒拿出備用,並將鐵絲一端先用尖嘴鉗彎折約1公分,卡入後方溝槽中。
圖7.先對著背面較長的黑線,再往前依序按照斜線纏繞,完成後將圓棒取出。
組裝鐵絲(450mm)
圖8.將纏繞好的鐵絲裝入支架中,長端則利用尖嘴鉗彎折成L型,當成轉動的把手。
組裝鐵絲(120mm)
圖9.將裝好鉛錘的掛鉤掛上,並測試轉動時是否旋轉順暢,鐵絲有無保持在同一水平上(上下擺動幅度小)。
人偶繪製
圖10.在西卡紙上畫上人偶的草圖並著色,完成後用剪刀剪下,並用白膠黏在圓盤上(注意人偶必須畫到圖紙的底部)。
背景繪製
圖11.先在背板打上草稿,再利用繪畫工具上色,完成後安裝在支架後方的掛鉤上。
測試修正
圖12.將圓盤套在鐵絲上,測試舞者是否能正常前進後退、旋轉。 三、教學成果
本教學活動於某臺北市公立小學五年級共27名學生,進行POE探究與跨領域美感實作活動-旋轉舞者,此旋轉舞者課程,除了實作外,更重要的是學生進行探究的過程,藉由觀察並與之前經驗做結合,推理出其中的科學原理,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力與創造力,經過了六節課的實施,得到以下結論:1.活動目標方面,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學生皆能完成屬於自己的旋轉舞者,並能有自行設計的創意表現。2.操作技能方面,學生在實作過程中都能積極參與,並且能注意工具的安全使用原則。3.情意態度方面,學生十分踴躍的發表自己的意見,也會與同學互相討論、交流想法,並熱愛本次的課程。
四、教學建議
根據本課程所實施的教學活動,可提出以下建議:1.在原理解說的部分,因為有些學生對於螺旋的概念並不是很清楚,建議可以多融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幫助學生思考與釐清概念。2.工具操作的部分,發現在用尖嘴鉗彎曲鐵絲時有部分學生彎的不是很順利,有些會彎錯方向或是彎的不夠筆直,會有顯著的個體差異,建議教師每個步驟間放慢速度,確定大部分的學生彎折正確後再繼續進行下一步驟。3.設計舞者與舞臺時,發現女生的作品相較於男生而言,線條較多變化、色彩也較豐富,建議教師可以多加引導學生創意設計的部分,如遇到學生較沒想法時,教師可以提供學生創作的方向,並從他們喜歡的人、事、物尋問,藉此找到設計的靈感。
五、學生實作過程與作品
實作過程
圖13.學生實作過程:左圖為學生使用白膠組裝舞臺支架,右圖為使用尖嘴鉗彎折鐵絲。
學生作品
圖14.學生作品:左圖為女同學所創作的作品,右圖為男同學所創作的作品。可以發現左圖在舞者的設計上較具有美感,且背景的設計採用色彩疊加的方式,形成漸層的效果;而右圖在舞者的設計上使用的線條較為單一,且背景相較之下顯得較為單調。
圖15.學生在POE教學法中,透過預測、觀察旋轉舞者的運動過程,最後將可能的原因記錄在學習單上。
圖16.透過與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做結合,讓學生產生學習動機。
圖17.學生將設計的背景草圖記錄在學習單中。
參考文獻 喻薈融, 趙惠玲, 林小玉, & 李其昌. (2015). 美力跨界:跨領域美感教育之課程理論與實務初探.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 第二期, P.1-11.
附錄
何仁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融合STEAM理念,創發「自製扭蛋機」課程
文/鄭雁翎、黃琴扉
一、前言
迎上5G時代,不僅網路速度倍增,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為了讓教育改上時代的變化,於是108課綱有了很大的改革,其新課綱課程發展主軸即鎖定核心素養,著重培養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真實運用知識的學習表現(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2015)。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Boar, NSF)發表《塑造未來:透視科學、數學、工程和科技的大學教育》(Shaping the Future: New Expectations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Science, Mathematics, Engineering, andTechnology),提出了由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整合的STEM教育的綱領,建議培養優質科技人才、工程師以及數學家等,來提升國家競爭力(Bybee, 2010; NSF,1996),這樣的理念與核心素養培育的價值觀符合,也因此在當代成為教學策略的顯學。而STEAM正是STEM教育綱領外再加入A(Art)藝術領域,其中的意涵除了打破跨領域的疆界外,更期許將批判精神帶入藝術領域,並將藝術靈魂融入傳統生硬的科學領域,使科學與人文藝術更加融合,而培養全人素養(意涵參考自藝術整合與STEAM研究院)。除此之外,Art(藝術)的意涵也包含了倫理、創意、情意、態度等較內隱化的人文素養,STEAM的理念正是期待未來的學生,能在問題解決中展現面對問題的態度與情懷、解決問題的跨領域統整知識與技能,以及如何確實應用在生活中(Yakman, 2019)。
總結而言,STEAM倡導核心概念包含跨領域、動手做、生活應用、解決問題、五感學習,強調自我探索與自主學習,其教育意涵強調現實層面碰到的問題,並非單一學科或某方面特長的領域,因此建議教學策略以跨領域主題式為出發點,並輔助實作作品或其他多元方式呈現學習成果。聖地牙哥大學(University of San Diego)的Lathan博士(2020)也指出,許多專家都認同STEAM(由STEM衍伸而來)是21世紀教育的重要核心,因為STEAM的教學模式可以增進學生統整知識與技能,並用以解決問題、提高獲得資訊的能力,並且知道在下決策之前,如何整合及評價證據。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強調的「核心素養」與STEAM教育的核心觀念符合,強調改變學習思維、引導孩子主動學習活用知識,多注重學習過程,強調如何學和培養孩子人格特質,從興趣出發導入學習等。不同於傳統式教育,「探究」和「實作」(Inquiry & Practice)是從上課過程中學習與找尋問題,無論是觀察現象、蒐集資訊,都會使發現的問題更聚焦、更明確;在規劃與研究、論證與建模時,都會使問題更具體、更合理、更符合邏輯;最後統整表達分享、剖析問題,闡述得更明白、易瞭解、有說服力,甚至能夠解決排除疑難。換句話說,「探究與實作」正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及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素養(陳竹亭,2017),並透過實作過程中,觸發學生的好奇力、學習力、知識力、創造力、挫折力、勇氣力、表達力、溝通力、邏輯力、合作力、耐壓力、好勝力、積極力及領導力。
承上所述,本文研究團隊設計結合了STEAM及探究與實作課程,以「自製扭蛋機」為主題,引導學生找尋材料、思考3D立體空間的轉換、激發外觀設計創意、測量扭蛋機內外鍵角度與大小及輪軸和摩擦力間的動力等關係,以下針對本團隊開發的扭蛋機教具以及教學策略進行細部說明。
二、扭蛋機教具開發與教學策略分析
STEAM教育藉由實作課程讓孩子拿回學習主導權,把學習經驗回歸於孩子自身的自主學習意識,主動且更有意願地投入學習;本團隊開發扭蛋機課程,以生活應用學習,使學習內容和生活周遭的素材連結,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力,學習把知識應用在生活中,結合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從面對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做出有意義的決定,也可從中驅動學習動機,培養自信和獨立。以下,先針對扭蛋機材料(如圖1)及製作步驟進行陳述(如表1),再針對STEAM概念與課程核心進行陳述(如表2):
一、使用材料
每人需準備: 紙箱、空寶特瓶(600ML,圓筒狀為佳)、剪刀、美工刀、膠帶、透明塑膠板、彩繪用具。以上任何材料都可用別的媒材替代。(如圖1)
圖1.自製扭蛋機材料
二、扭蛋機製作步驟(如表1)
表1 扭蛋機製作步驟
三、在扭蛋機的教學策略上,本團隊結合STEAM的跨域精神,設計相互搭配的課程活動,活動主要架構如2所示。
表2、STEAM概念與課程核心
四、課程實施經驗與結論
本研究課程融入科技玩具主題的製作,設計使用生活常見媒材,可有效提學生的升學習興趣並與生活常見媒材聯結,透過教學引導學生學習觀察事物及學習提問,從課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行自製扭蛋機課程時發現,學生對老師依賴性很高,對自己較沒信心、害怕失敗,因此教師上課過程中需建立學生的信心,給予適當的鼓勵。製作作品過程中常發生尺寸測量有偏差使旋轉扭無法轉動、扭蛋無法順利滾動、黏貼不夠牢固,過程中會解體等問題。因此教師須耐心講解每個步驟,並落實設計組裝。本課程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大多國小中年級學生在使用工具時(如:刀具、膠帶等),因力氣不足,較無法順利操作使用;而多數國小高年級學生,較能夠自行組裝,甚至有更豐富的想像力去設計扭蛋機裡外結構與外觀。建議後續研究者可針對不一樣的簡單機械原理去設計更進階的扭蛋機。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課程綱要-核心素養發展手冊。臺灣:國家教育研究院。
2.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課程綱要-議題融入說明手冊。臺灣:國家教育研究院。
3.陳竹亭(2017)。探究與實作的課程評量。取自 http://probe.ceec.edu.tw 探究與實作的課程評量。
4.葉栢維(2017)。STEAM理論融入國小科技實作的活動設計:橡皮筋動力車向前衝。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4(1),63-75。
5.黃琴扉、蘇子珺(2018)。五分鐘完成的STEM簡易科學實驗-自製炸彈包。科學研習月刊,58(3)。
6.黃琴扉、李易澄(2020)。音樂摩天輪STEAM創意課程。科學研習月刊,59(5)。
7.Bybee, R. W. (2010).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21st century perspectives. Arlington, VA: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Press.
8.Lathan, J. (2020). Why STEAM is so important to 21st Century Education. 20201120
9.Yakman, G. (2019). STEAM-An educational framework to relate things to each other and reality. 20201120
鄭雁翎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生
黃琴扉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