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的力量提升女性科學「實作」能力
文/陳鴻宜 /臺灣師大物理系副教授
蘇萬生/科教館編輯
女生是否能夠進入科學的領域,最強有力的影響因素之一,也許是其他人是否在她猶豫或是遲疑的時候鼓勵她。
女性參與科學是一個全世界都關注的重要議題。尤其在女少男多的理工領域中,社會普遍存在「女性缺乏某種智性天賦」的刻板印象,而且也認為「學習科學需要某些智能上的天賦」(Leslie, 2015)。這兩種刻板印象所形成的氛圍,常常導致女生處於不良善的學習環境中。
雖然隨著大學教育的普及、高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和傳統產業逐漸走向高科技導向,傳統上對女生的刻板印象,影響了大多數女學生在求學過程中,對於未來科系的選擇,這樣的情形造成了女生在就讀人文社會領域的人數是自然理工領域的二倍。性別左右科系選擇的現象,並沒有隨著生活的改善及科技的進步,有著太大的改變(陳婉琪,2013)。
儘管,到目前為止,有不少人認知到應該讓更多的女生進入科學領域,然而,僅僅是讓更多的女生選擇進入科學界,仍舊無法解開社會普遍的迷思「更多女生進入科學又怎樣?」,這一個套在女性身上的桎梏,讓我們面對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如何讓女生做出不同的科學?
在面對這些議題之前,我們可透過在課堂中的觀察,認識到女生們所擁有的特質,像是:女生們上課較為專注、操作較為細緻;在科學實驗中,女生較能彼此互相合作。這些特質,讓女生的理科成績其實比男生好。但是在科學界仍然以男性居多,主要原因是社會的期望與現實,使女生更加地關注家庭。同時在欠缺家庭的支援之下,例如:父母親的鼓勵,丈夫的支持等,都會使得女生難以埋首於科學研究中。
提升女生科學學習興趣的方法不少,像是鼓勵她們參加科學營隊,或是帶領她們參與科展活動等等。其中老師是影響學生對科學學習興趣的重要關鍵(于曉平, 2010),像是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方法與言談,以及老師實際引導程度,都會影響女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甚至持續維持興趣的程度。
因此,為提升女學生對於科學的參與以及我們預期女生在科學實作中較能展現出她們的優點,我們設計了一系列的課程。有別於一般的科學營隊活動,為了讓同學們於課程中,有許多實際動手做的經驗,並且能夠持續受到老師的鼓勵及引導。我們採用了入校入班的方式,亦即讓相同的學生,在連續四個星期內,在相同的教室內參與科學實作的工作坊;從科學素養的討論(圖1、圖2、圖9、圖10),到動手做器材(圖3、圖4、圖7、圖8),最後進行科學量測及分析結果(圖5、圖6、圖11、圖12)。
圖1. 陳育霖教授在中山女高的科學素養講課
圖2. 陳育霖教授在中山女高的科學素養分組討論
圖9. 陳育霖教授在武陵高中的科學素養講課
圖10. 陳育霖教授在武陵高中的科學素養分組討論
圖3. 葛士瑋博士的LED混光電路講課
圖4. 葛士瑋博士的LED混光電路分組實作
圖7. 賴雲立老師的光譜儀講課(一)
圖8. 賴雲立老師的光譜儀分組實作
圖5. 李柏翰老師的MorSensor講課
圖6. 李柏翰老師的MorSensor分組實作
圖11. 謝迺岳老師的氣壓講課
圖12. 謝迺岳老師的氣壓分組實作
同時利用晚上舉辦一場女性科學沙龍「跟女同學談科學是什麼?」,我們邀請了兩位大學教授,在輕鬆的聊天、自在的談話方式下進行,內容藉由近代科學家的軼事與近代科學歷史來向女學生傳達科學的本質與態度。從科學家不為人知的人性面出發,以科學家身為「人」的角度,有時會犯錯、有時也會有意外,牽引出科學發展的過程。在簡短的故事分享之後,以談天的模式和參與的女同學們進行交談。透過輕鬆的談話方式,我們希望能解答她們在選擇科學這一條道路上的疑惑。
最後,在科學領域中,女性的溫柔力量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提升女性學習科學所需的實作能力,將有助於提升女性對於科學的學習與理解,並且能夠保持思維靈活與客觀。遇到問題時,永遠都能站在不同的觀點,找到不同的解決方案,在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出現(圖15、圖16、圖17、圖18)。
圖13. 林宣安老師的壓力講課
圖14. 林宣安老師的壓力分組實作
圖15. 學生心得分享(一)
圖16. 學生心得分享(二)
圖17. 學生心得分享(三)
圖18. 學生心得分享(四)
參考文獻
1. Sarah-Jane Leslie et al., (2015). “Expectations of brilliance underlie gender distributions across academic disciplines.” Science, 347, 262-265
2. 陳婉琪 (2013). “高中生選組行為的原因與結果:性別、信念、教師角色與能力發展”, 台灣社會學第25期(2013年6月), 頁89-123。
3. 于曉平、林幸台(2010)。”角色楷模課程對高中數理資優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1),2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