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國小生活領域課程融入原子能線上科普活動之實踐

國小生活領域課程融入原子能線上科普活動之實踐

文/黃真瑱、蘇萬生 圖/黃真瑱 圖1. 輻氣賓果王遊戲 原子能蘊有非常大的能量,善用它可以幫助人類社會發展,在生活、科學以及醫療等方面有許多的應用,例如食物保存、藝術品鑑定、核能發電、醫學器材消毒、核子醫療等。十二年國教的特色是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的主軸,並將議題融入各領域之中。因此在課程當中會將各項議題融入於各領域之中,筆者以生活課程為主,以「光影好好玩」的單元融入能源議題,讓學生增進原子能的基本概念,並發展正確的能源價值觀,以及啟發學生對於能源的重視,養成學生節約能源的思維和行動。本文說明光影好好玩單元融入原能會科普活動之能源議題教學活動,包含姐姐說故事影片、輻氣賓果王、輻寶玩玩樂、輻氣手作、科學遇上藝術、骨頭現形記課程。以姐姐說故事影片喚起學生能源意識;透過輻氣賓果王遊戲(如圖1)、輻寶玩玩樂摺紙及原子能小學堂教導學生能源的基本概念;並藉由輻氣手作、科學遇上藝術與骨頭現形記等手作活動實踐行動參與。 壹、生活課程與能源議題 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以兒童為學習的主體,課程的發展與設計從兒童的特性出發,在以「自然科學」、「社會」、「藝術」與「綜合活動」為主要範疇的統整課程中,培養學童生活課程核心素養以及拓展學童對人、事、物的多面向意義。生活課程教師在學童學習時扮演引導者與 促進者的角色,從觀察學童、創造教學活動以及教學相長中,成為一個不斷自我學習、充滿喜悅的教學專業者。(教育部,民107) 在議題融入部分,能源教育旨在培養所有學生的能源素養,舉凡能源的基本概念及知識、正確能源價值之觀念,強化節約能源之思維、習慣和態度等均是融入各領域的重點。 (教育部,民109) 因此,試著探尋生活課程中可以融入能源教育議題,讓學生藉由自然科學與藝術課程中活化能源相關概念。 貳、能源的學習主題 一、能源意識:在於喚起學生的能源意識。讓學生了解能源和自己相關,使得讓學生主動想要知道能源的動機。 能源概念:讓學生知道能源的種類、形式、應用、開發及創能、儲能與節能的原理等概念。 二、能源使用:讓學生了解能源的使用和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之間相互的影響,進而可以讓生活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三、能源發展:引導介紹國內外能源及新興能源的發展,認識國內目前能源政策的方向。 四、行動參與:結合各種能源議題與同儕討論,進一步行動參與的實踐,落實節能減碳。(教育部,民109) 參、原子能科普活動理念 一、活動架構圖 以生活課程「光影好好玩」為主題,能源學習主題與七個科普活動相對應圖。七個科普活動為原能會提供教學活動。活動架構圖如圖2。 圖2. 活動架構圖 二、原子能科普活動融入十二年國教生活領域學習重點及對應:原子能科普教學活動與生活領域學習重點對應整理如表1。 表1. 教學活動融入十二年國教生活領域學習重點 三、原子能科普活動融入十二年國教議題之對應:原子能科普活動融入議題之相對應整理如表2。 表2. 原子能科普活動融入十二年國教議題 肆、原子能科普活動實施 一、參與學校:金華國小 二、實施班級:一年五班、二年四班 三、參與學生人數:共56人(男生28人,女生28人) 四、活動時間:2021年11-12月(姐姐說故事、輻氣賓果王、輻寶玩玩樂、原子能小學堂),2022年10-12月(輻氣手作、彩繪溶鹽畫、骨頭現形記)如圖3。 圖3. 圖片取自原能會活動DM 五、 活動內容說明 (一)姐姐說故事 教學目標:學生藉由繪本故事,認識及瞭解X光與生活的關係,覺察原子能與生活的關聯性。 教學資源:影片(來源: https://youtu.be/Dn9-M7iL-Yo) 、繪本「恐龍X光」,如圖4。 評量方式:聆聽、口頭評量。 活動歷程:線上聽故事,如圖5。故事結束後,原子能小教室介紹X光的小知識、科學家倫琴、輻射的劑量(輻射量)、輻射示警標誌(輻射標)。 圖4. 繪本故事「恐龍X光」 圖5. 學生聆聽鬆餅姐姐說故事 (二)輻氣賓果王 教學目標:能從賓果題目當中,習得能源種類和形式,了解能源的應用。 教學資源:簡報、賓果王紙卡、影片(來源:原能會的原來如此系列)。 ●原來如此第3集食物中有輻射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HPq23BhG0I ●原來如此第8集你覺得飲用水有輻射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luOn5FWiE0 ●原來如此第10集你知道輻射有幾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EcpBWOkXP4&list=PLXYq45tuA2LjhvsnKnFDSub88tK_n2o9M&index=10 ●原來如此第11集你擔心站在機場行李X光機旁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UaNm4iYDI0&list=PLXYq45tuA2LjhvsnKnFDSub88tK_n2o9M&index=11 ●原來如此第17集食物照射會不會殘留輻射 https://youtu.be/n-ZQLd75w18 評量方式:口頭評量、實作、問答。 活動歷程:讓學生先透過影片觀賞及教師解說了解原子能的基本概念,如圖6;接著使用原能會提供的輻氣賓果王題目進行賓果遊戲活動,如圖7。 圖6. 輻氣賓果王教學 圖7. 輻氣賓果王活動 (三)輻寶玩玩樂 教學目標:學會使用輻寶玩玩樂拼圖卡並了解圖卡上傳達原子能相關的知識內容。 教學資源:影片(來源:https://youtu.be/SyLloJgTXzM)、原能會提供的輻寶玩玩樂摺紙卡雙面都有圖案。 評量方式:實作及口頭評量。 活動歷程:教師一邊播放影片,教師一邊說明如何操作,如圖8。接著,帶著學生練習操作摺紙卡,如圖9,並學習輻寶玩玩樂摺紙卡上的知識。 圖8. 說明摺紙卡上的操作步驟 圖9. 指導學生實際操作摺紙卡 (四)原子能小學堂 教學目標:學生能藉由原子能小學堂知識的傳達完成學習單的內容並進行多元創作。 教學資源:影片(來源: https://youtu.be/Dn9-M7iL-Yo)、原能會提供的學習單、補充影片(來源:《名言啟示錄》著名物理學家系列:倫琴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WWq2NshLck) 評量方式:實作及口頭評量。 活動歷程:利用姐姐說故事影片最後的原子能小學堂知識,進行學習單教學,如圖10,並欣賞有關物理學家倫琴的小故事,最後進行X光恐龍的創作繪圖,完成學習單(如圖11)。 圖10. 原子能小學堂教學 圖11. 原子能小學堂學習單 (五)輻氣手作 教學目標:能了解輻射的種類、輻射用途,能分辨對輻射的迷思概念,能知道輻照植物與生活的相關。 教學資源:影片(來源:https://youtu.be/aXOin8BUv-E)、乾燥花材、粉彩紙、壓克力鑰匙圈、剪刀、鉛筆、膠水。 評量方式:實作及口頭評量。 活動歷程:先了解低能量輻射為非游離輻射,高能量輻射為游離輻射,另外還有天然背景輻射,接著介紹輻射的用途和對輻射的迷思,也介紹輻照植物的範例。最後,學生自行創作押花鑰匙圈,如圖12,手作押花作品放大圖,如圖13。 圖12. 輻氣手作活動 圖13. 手作押花作品 (六)科學遇上藝術(彩繪溶鹽畫) 教學目標:能了解輻射的種類、輻射的應用,認識輻射照射場,能知道鬱金香和聖誕紅藉由輻射改變的好處,能藉由實作課程體會潮解的意思。 教學資源:影片(來源: https://youtu.be/5gB4c0hw74I)、鹽、圖畫紙、厚紙板、白膠、滴管、水彩顏料、杯子。 評量方式:實作及口頭評量。 活動歷程:說明輻射無所不在,只是有高低之分,介紹輻射照射場是一個滅菌的場所,人員需要專業訓練和考試,輻射的進階應用,輻射妥善使用的好處。實作溶鹽畫,了解潮解的概念,鹽具有吸濕性,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如果鹽巴吸收足夠的水分,會融解成溶液。學生利用潮解的概念操作彩繪溶鹽畫,如圖14,完成彩繪溶鹽畫作品,如圖15。 圖14. 彩繪溶鹽畫實作 圖15. 彩繪溶鹽作品 (七)骨頭現形記(製作X光片) 教學目標:能知道輻射與生活的息息相關,能分辨可見光成像和X光成像不同,能瞭解醫療輻射的內容與輻射防護原則,能操作油水不相溶。 教學資源:影片(來源: https://youtu.be/R2l5UC6KfyA)、原子能提供畫紙、水彩用具、白色粉蠟筆。 評量方式:分組合作、實作和口頭評量 活動歷程:利用影片介紹X光成像、醫療輻射、輻射防護原則、電腦斷層,學生以白色粉蠟筆在骨頭上塗抹,最後刷上水彩顏料。如圖16。完成作品如圖17。 圖16. 骨頭現形記實作 圖17. 骨頭現形記作品 伍、男女生表現異同性分析 原子能科普活動進行時,男女生表現異同性如表3。 表3. 男女生表現異同分析表 由上述分析,在原子能線上科普活動(如圖3)設計上無論男女,都很吸引小朋友,搭配上手作活動,雖然女生的作品表現整體較佳,男生並未減低其對活動的興趣。 陸、結論 一、利用繪本故事引起學生的求知動機。 低年級的學生喜歡聽故事,設計教學活動時利用繪本故事引起學生學習原子能的動機,透過聽故事活動讓學生覺察能源與生活關聯性,能源的重要性。 二、簡化生硬的原子能知識,以實際範例介紹容易理解。 除了影片中介紹的鬱金香和聖誕紅輻照植物改良品種外,可以加以補充其他的輻照食品讓學生認識,食品透過輻照可以消除食物上的細菌、病毒或蟲類,達到食品保藏、抑制發芽、延緩果實成熟、增加產量等效果。學生更容易懂了。 三、有趣好玩的操作課程,探索科學更有樂趣。 學生最喜歡動手做,特別是從實作的過程當中,做中學,又結合美勞課程,讓學習更富有趣味性與多元性,原來科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有趣又好玩。 四、未來可以增加校外教學實地參訪。 將來可實地帶學生參觀核電廠、核能研究所,將原本不易理解的能源知識,透過參訪活動實地踏查,不再只有從影片、書面資料、老師口頭講述獲得資訊,有助於學生更加認識能源。 黃真瑱 臺北市立金華國民小學教師 蘇萬生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薦任編輯 致謝 感謝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提供原子能線上科技科普研習活動。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民10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小學-生活課程。 [2] 教育部(民10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說明手冊。 本文引用格式:黃真瑱、蘇萬生(2023)。國小生活領域課程融入原子能線上科普活動之實踐。科學研習,62(2),82-91。

鐵磁流體於教具研發的應用與推廣

鐵磁流體於教具研發的應用與推廣

文/蕭德仁、蔡振明 前言 因教材教具為教學時重要的輔助工具,有適合的教材教具,透過「做中學、學中做」的學習方式,才能營造學習情境,增進科學思考邏輯,以達到學習的效益。鐵磁流體,簡稱磁流體,在網路以關鍵詞「磁流體」搜尋,可獲得許多相關教具與產品之資訊。博物館為了辦理寓教於樂的「冬夏令營」活動,應用磁流體材料創作能顯現磁力的工具,以推廣相關磁力及電學相關科普教育,並將創作磁流體教具所用的材料、步驟及心得,著手整理此教材內容,以期提供更多教師教學參考。 壹、鐵磁流體原理及應用 鐵磁流體的主要原料是10奈米四氧化三鐵。它是「對磁有反應的液體」,由美國航太總署(NASA)工程師Steve Papell在1960年代研發而成。磁流體的研發,原始目的在克服太空「無重力」所產生的許多困擾。例如,液體燃料產生飄浮狀態變得難以控制,造成機器在太空無法運作。其解決方法是添加磁流體,使液體受磁力控制,以克服飄浮現象。 磁流體有油性與水性二種,因為價格因素,目前使用較廣泛為油性。油性磁流體外觀為黑色油狀物(如圖1),在空氣中的磁力作用而有「皺褶」 (如圖2)。由於其製作技術門檻較高,所以目前僅有美、日、德三國有量產,中國亦有小規模製造。磁流體主原料為四氧化三鐵、氮化鐵等,主流製造技術是使用球研磨機加以研磨,再以離心機取得10奈米的粒子,由穩定的「分散媒介劑」包覆,放在基礎油裡(一般使用煤油) 。粒子在基礎油裡,不會凝結、沉澱,而是進行布朗運動,形成穩定的膠質溶液。 圖1. 油性磁流體外觀為黑色油狀物 圖2. 磁流體在磁力作用下的皺褶表現 在中小學教學方面,磁性奈米粒子可使用於生物羅盤,例如鴿子、蜜蜂、蝴蝶、海豚、鰻魚等,體內含有類似磁流體的微粒,便於定位與遷徙。也可用於超距力、磁力皺褶的觀察、超順磁性、遲滯現象、奈米、避震、太空科技、密封材料、顯影材料、醫事檢驗材料等教學。 在生醫上因為磁流體的特殊性也被廣泛的應用診斷、醫療等領域。例如磁共振造影搭配的顯影劑就有部分會使用奈米磁粒子達到提高影像對比之效果。在藥物上也有利用奈米磁粒子作為藥引子,使藥物可以準確的作用在患處進行標靶治療,以減少病人對藥物的攝入量及提高藥物的作用效果。 貳、開發歷程 本教具之創作與研究過程,經歷10年有餘(約從2010至2021),而達到成熟階段,茲將心得略述如下: 一、第一階段:中國自製教具 008年8月在中國四川成都參加全國高校物理實驗教學研討會,大連大學李學慧在大會發表自製教具「趣味磁性液體」、「磁場三維立體展示」(如圖3)。 圖3. 大連大學李學慧贈送一組「磁場三維立體展示」 二、第二階段:美國市售教具 2010年3月在美國費城參加全美科學教師協會 (National Science Teaching Association簡稱NSTA) 舉辦之年會,這是萬人以上參與的國際科教盛會,也有500家以上全球科學教具(教材)廠商參展,有廠商展出磁流體皺褶觀察器(如圖4),價格約達40元美金,因國內少有見到,也因此興起磁流體觀察器教具開發之意念。 圖4. 購買20組磁流體皺褶觀察器 三、第三階段:國內張燕鐸自製 2013年,張燕鐸以高濃度葡萄糖水為載體,在國內第一次自製成功(如圖5),其製程如以下影片,此材料使用一段時間,就有磁流體沾黏瓶壁問題,造成教具外觀的瑕疵,並妨礙了磁流體皺褶的觀察。 圖5. 張燕鐸以高濃度葡萄糖水為載體,在國內自製成功的磁流體皺褶觀察器 四、第四階段:蔡振明牙膏輔助抗沾黏 2020年,作者蔡振明為改善磁流體沾黏瓶壁問題,因此思考利用牙膏的鈣、磷、氟等成份,在瓶壁形成保護膜,進而避免磁流體沾黏瓶壁問題,唯使用牙膏鍍膜後,仍用清水洗去牙膏泡沫,因此成效不明顯,只能達到70%的成功率(詳如影片)。 五、第五階段:蔡振明乾式鍍膜 2021年5月5日,作者蔡振明赴花蓮縣吉安鄉光華國小辦理教師研習(科技部計畫),有參與之教師建議:「何不採用乾式鍍膜,不要用水洗,一來可保留更多的牙膏有效成份,二來也可簡化製程。」因此改變製程,達到最佳實驗與觀察效果(詳如影片)。 參、推廣活動 本教具曾於「教育部能源科技人才培育計畫」2016成果展期間,在科教館與科工館辦理民眾製作活動二週,有超過七千位民眾參與,年齡最小為5歲,最長為96歲(手會發抖,故須專人協助),可見本教具老幼咸宜,是一件「吸睛」且引起民眾「好奇心」的教具或玩具(如圖6)。本教具亦曾於2013中華民國物理教育聯合會議(地點:台北市陽明山文化大學)辦理製作工作坊,有全國物理教師近百位參與製作活動(含十餘位中國大學物理教師),雖然製作成功率約僅50%,但大家仍十分樂於參與。 圖6. 自製磁流體觀察器 一、活動規劃 通常來參加科工館寒暑假科學營的學員,以國小學童為大宗,因此針對國小3~6年級學童,科工館規劃小玩具大科學「趣味科學動手做」冬夏令營活動,藉由體驗、探索、操作及動手做教具的過程,來營造本活動的學習情境,及加深學童學習的興趣。活動內容包括:(1) 介紹「磁生電及電生磁」的觀念及製作「磁流體皺褶觀察器」探索磁生電現象。(2)介紹「發電機及電動機」的原理及製作「單極馬達」、「小型風力發電機」等動手做活動。(3)應用小馬達製作「光碟片陀螺儀」好玩又有趣的科學玩具,以探索「磁力」、「發電機」及「電動機」等電學原理。其中「磁流體皺褶觀察器」之探索及製作課程為2小時,其活動內容分述如下: .活動程序 .材料準備(如圖7) 1. 玻璃瓶10ml一組。 2. 磁流體1ml。 3. 飽和葡萄糖水溶液8.5ml。 4. 牙膏(大小約二個飯粒)。 5. 口腔棉棒一支。 6. 磁鐵一片。 7. 保利龍膠少許。 圖7. 活動材料 .製作流程 Step 1 把牙膏(大小約二個飯粒),均勻塗抹於玻璃瓶內(含瓶底),並塗抹到幾乎看不到牙膏的狀況。 Step 2 加入飽和葡萄糖水溶液8.5ml。 Step 3 加入磁流體1ml。 Step 4 在玻璃瓶蓋塗抹保利龍膠少許,以防止磁流體漏出。 Step 5 用力鎖緊玻璃瓶蓋,不可再打開。 .原理說明 1.當磁鐵移動到磁流體觀察器旁時,受到磁力時外觀會呈現十分特殊的「皺褶」,此皺褶是因為磁流體具有「超順磁性」而產生之特殊外型,如果除去外部的磁力,磁流體的皺褶也會瞬間完全消失。若發生除去外部磁力時磁流體的皺褶不會完全消失,稱為遲滯現象,原因可能為磁流體老化、劣化或離子影響等。 2.磁鐵磁力越強,磁流體錐狀凸起現象則會越密。 3.由於牙膏含有鈣、磷、氟等成份,把牙膏均勻塗抹於玻璃瓶內,可阻隔磁流體沾黏瓶壁,降低失敗率。 4.飽和葡萄糖水溶液,重量百分濃度為51.3%(在室温下之理論值)。但受磁流體廠牌或製造批次影響,上述飽和葡萄糖水溶液,並無法確保磁流體懸浮在葡萄糖水溶液之上,為提高其濃度,目前是以熱水製作飽和葡萄糖水溶液。其製作步驟如下:在100g的100℃熱水中,溶入130g的100%葡萄糖粉,使重量百分濃度達56.5%。(實務上,若使用100ml塑膠滴瓶製作,每瓶須溶入85g葡萄糖粉)。 .注意事項 1.請勿使用磁鐵快速摩擦磁流體觀察器之瓶子或快速搖動、甩動瓶子,以避免磁流體加速劣化。 2.不使用或移動瓶子時,請保持黑色「磁流體」在「瓶蓋」端,以避免瓶底或瓶身沾黏磁流體。 3.瓶子勿與磁鐵存放在一起。 二、教學方式 最理想的教學就是能提供直接經驗的教學,也就是使用教具或實物教學(歐哲華等,2007)。發電機是利用各種動力使線圈在磁鐵的兩極間轉動,當線圈轉動時,線圈內的磁場改變,因此產生感應電流,是運用電磁感應原理,將動能轉換成電能的裝置。但我們如何讓看不到的磁力顯現呢?那就是讓學員製作操作「磁流體皺褶觀察器」,讓學員透過動手做的課程,讓他們發揮創意,也培養他們動手實作的能力及嘗試解決問題的習慣,並於實作中體驗窺見磁力及電力的奧秘。 多媒體影音教學,可以引發學習者學習動機的學習媒介,是一種有效的教學與學習方法(吳宏達等,2006)。因此除了讓學童「動手做」教具外,本活動也錄製及找尋多媒體影片輔助教學(https://youtu.be/C9_-F31tKqQ),讓學童皆能完成自己獨一無二的作品(如圖8)。 圖8. 110年科工館冬令營活動「磁流體皺褶觀察器」製作活動情況 結語 目前全球大部份的電力,是依據法拉第「電磁感應」而產生,其他少部分是由光伏效應(太陽光電)及電化學(燃料電池)等產生。磁力是「電磁感應」發電技術的重要基石,本教具可提供「趣味化」磁力現象的觀察,以創造學習的「高峰經驗或心流經驗」,強化學習的「內在動機」,增加「主動探究」行為。 根據PISA(2015)之研究報告,我國科教的缺失為「探究教學及趣味性」有所不足(如圖9),因此如何改善我國科教科學教育的缺點,值得我們大家去省思及努力。 圖9. 2019「全國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研討會暨教學工坊」大會演講簡報片段(2019/7/18) ▍ PISA為OECD主辦之測驗,對象是年滿15歲的在學學生,2015年有72國家或地區參與。 ▍ 講題:〈PISA 2015 科學素養表現之研究與省思:科學認識論知與探究信念〉 ▍ 講者:佘曉清(交通大學教研所講座教授) ▍ 地點: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參考文獻 [1] 歐哲華、方珮玲、苗如茵、賴佳穗、潘慧婷(2007)。國小實施體驗式能源教育課程對學童能源素養影響之研究(高雄市政府所屬機關學校96年度研究發展成果報告年度彙編)。 [2] 吳宏達、陳淑華、陳建良(2006)。互動式教學軟體融入電化學相關概念學習的成效探討。中華民國第22 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811-817)。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3] 佘曉清(2019)。2019「全國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研討會暨教學工坊」 大會演講,講題:「PISA 2015 科學素養表現之研究與省思:科學認識論知與探究信念」。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蕭德仁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科技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蔡振明 科學教育跨縣市創意社群召集人 http://creative-science.hlc.edu.tw/

靜電遊戲

靜電遊戲

圖、文/陳坤龍 臺南市立佳興國民中學理化教師 在科學課程中,靜電是一個吸引人的主題,靜電無所不在,幾乎所有的物質都可能產生靜電。在冬天常見的尼龍衣服吸附身體、梳頭髮時的劈啪聲、手摸門把感到電擊、螢光幕容易吸附灰塵等,生活中到處都可以看到靜電。以下五個實驗利用生活中簡單的道具製造許多不同的靜電效果,藉由這五個實驗說明靜電產生的原理及特性,而各式各樣驚奇的靜電實驗,可帶給學生有趣又新奇的電學入門體驗。 一、鋁盤飛碟實驗 1. 實驗器材:小鋁盤、靜電棒 2. 實驗步驟:將小鋁盤疊好放在靜電棒前端,啟動靜電棒,會發現小鋁盤像飛碟一樣飛出去(圖1)。 3. 實驗原理:每一種物體都是由原子所組成的,而原子的外側有電子平均包圍著。當靜電棒啟動時,靜電棒會不斷的產生正電荷,這些正電荷會吸引小鋁盤中的負電荷,並且與這些負電荷中和,使小鋁盤中的正電荷多於負電荷而帶正電,那小鋁盤間彼此都帶正電,同電荷相斥的原理,所以小鋁盤就會像飛碟般一個一個的飛出去了。 4. 實驗總結:由本實驗了解當帶電體(靜電棒)接觸電中性物質(小鋁盤)時,靜電會因為接觸傳導至物質中,使原本不帶電的物質,因為帶電體的接觸而帶電。而靜電有分正電荷和負電荷兩種,同性電荷會互相排斥,異性電荷會互相吸引。 圖1. 小鋁盤像飛碟一樣陸續飛出去 二、蓄電瓶實驗 1. 實驗器材:靜電棒、鋁箔貼紙、塑膠空瓶、鐵釘、剪刀、膠水 2. 實驗步驟: (1) 先把鋁箔貼紙裁剪成適當大小,黏貼在塑膠空瓶的外側。 (2) 把塑膠空瓶內裝約7分滿的水,再把瓶蓋蓋上。 (3) 瓶蓋鎖緊後,把鐵釘從瓶蓋中間插入,並且外露長度約1公分。 (4) 手握緊包覆鋁箔貼紙的塑膠瓶,並啟動靜電棒接觸外露的鐵釘,再用手去碰觸外露的鐵釘,就會有觸電的感覺(圖2)。 圖2. 蓄電瓶完成圖 3. 實驗原理:利用帶正電荷的靜電魔法棒接觸瓶蓋上的鐵釘時,因為接觸起電,故會使鐵釘帶正電荷,並中和水中的負電荷,使水亦帶正電。而塑膠瓶外圍的鋁箔因為靜電感應後,會吸引空氣中的負電荷,所以塑膠瓶裡面的水帶正電荷,外圍鋁箔紙帶負電荷,兩者互相吸引就會達到蓄電的效果,當蓄電到達一定的量時,用手指去接觸鐵釘就會有觸電的感覺了。 4. 實驗總結:本實驗是利用正負電荷相吸的原理來達到蓄電儲存的效果,但靜電的實驗與空氣中的濕度關係很大,夏天濕度高,靜電容易傳導而流失,不易成功。建議在冬天或是在較乾燥中的環境進行,成功率會比較高。 三、旋轉黑洞 1. 實驗器材:靜電棒、塑膠盤、銅貼紙、導電球 2. 實驗步驟: (1) 將塑膠盤裁剪成直徑18.5公分的圓。 (2) 再裁剪銅貼紙長15公分、21公分,寬1公分,且兩端剪成圓弧狀,各2條共4條。 (3) 將長度15公分的銅貼紙十字交叉貼於盤子的正面,超出盤子的銅貼紙折貼於盤子的背面。 (4) 再將長度21公分的銅貼紙十字交叉貼於盤子的背面,黏貼時勿與15公分的銅貼紙接觸,超出盤子的銅貼紙折貼於盤子的正面。 (5) 把導電球放入盤中,將靜電棒啟動接觸盤子中心的15公分銅貼紙,就會發現導電球在盤中不斷地旋轉,彷彿盤子中心像神秘的黑洞不斷地吸引著(圖3)。 圖3. 旋轉黑洞裝置 3. 實驗原理:靜電棒啟動時會產生正電,當與盤子中心15公分的銅貼紙接觸時,因為接觸起電的關係,靜電棒上的正電荷會中和15公分銅貼紙上的負電荷,使正電荷多於負電荷,而帶正電;然而,21公分的銅貼紙因為受到正電荷的靜電感應,負電荷被吸引到盤子的上端而帶負電。當導電球放入盤中時,若接觸到15公分帶正電荷的銅貼紙,會因為接觸起電而帶正電,因為同性電荷相斥的關係,所以導電球會被推開,同理可推,當導電球被推開接觸21公分帶負電荷的銅貼紙時,正電荷就會被中和而帶負電,又因為同性電荷相斥的關係,導電球在盤中就會一直轉動。 4. 實驗總結:本實驗說明了當帶電體(靜電棒)靠近電中性的金屬物質時(21公分的銅貼紙),帶電體會吸引金屬物質中的異性電荷,使金屬物質一端帶正電另一端帶負電,這個過程稱為感應起電。實驗中必須注意兩條不同的銅貼紙不能接觸,不然兩條銅貼紙就不會帶異性電荷,這樣導電球就不能在盤中一直轉動。 四、靜電跳跳球 1. 實驗器材:透明塑膠管5公分、導電球、靜電棒 2. 實驗步驟:把透明塑膠管直立於桌面上,將導電球丟入透明塑膠管中,啟動靜電棒接觸透明塑膠管的上端,會發現導電球在透明塑膠管內不斷地跳動(圖4)。 圖4. 靜電跳跳球實驗 3. 實驗原理:一開始的導電球表面正負電荷是平均分配,當靜電棒啟動產生正電荷時,因為感應起電的關係,導電球上半部充滿負電荷,下半部充滿正電荷,因為異性電荷相吸的關係,所以導電球被吸引上去。導電球被吸引上去與靜電棒接觸時,靜電棒上的正電荷就會中和導電球中的負電荷,接觸起電的關係,使導電球帶正電荷,因為同性電荷相斥的關係,所以導電球被推開往下運動。當導電球往下接觸地面時,地面上的負電荷會跑到導電球中中和正電荷,使導電球又回到正負電荷平均的狀態。不斷地重複以上這些循環,就會看到導電球在透明塑膠管內不斷的來回跳動了。 4. 實驗總結:本靜電實驗中有感應起電與接觸起電,我們可以發現感應起電在靠近帶電體的一端會帶異性電荷,所以會相吸;而接觸起電,當物質與帶電體接觸時,物質會與帶電體帶同性電荷,所以會相斥。這同性電荷相斥,異性電荷相吸的靜電現象也是造成導電球不斷的在塑膠管中彈跳的主要原因。 五、驗電除塵瓶 1. 實驗器具:鋁箔紙、鐵線、寶特瓶、鋁箔貼紙、靜電棒、剪刀、線香 2. 驗電實驗步驟: (1) 把鋁箔紙裁剪成1×2公分兩張,並且在上方鑽一個小洞。 (2) 把鑽洞的鋁箔紙穿過鐵線,移至鐵線中間,並把鐵線對折。 (3) 把對折鐵線中間部分捲成麻花狀,下方擺放鋁箔紙,上方預留5公分。 (4) 用剪刀在塑膠瓶蓋上鑽一個小洞,再把鐵線上端穿過塑膠瓶蓋,並攤平在瓶蓋上,把多餘超出瓶蓋的鐵線用剪刀剪掉。 (5) 最後用鋁箔貼紙黏貼瓶蓋上的鐵線,並把多餘超過的部分剪掉。 (6) 這樣驗電瓶就完成了,把要測試的物體接觸瓶蓋上的鋁箔貼紙,如果鐵線下端的鋁箔紙有張開,則表示此物體是有帶電的(物質表面正、負電荷分配不平均);反之,若鐵線下端鋁箔紙沒有張開,則表示此物體沒有帶電(物質表面正、負電荷分配平均)(圖5)。 圖5. 驗電瓶完成圖 3. 驗電實驗原理:一開始驗電瓶中正、負電荷分配平均,鐵線下端的鋁箔紙是閉合的狀態,當帶正電的物質接觸瓶蓋上的鋁箔貼紙時,因為接觸起電,鐵線下端鋁箔紙中的負電荷會跑上去與正電荷中和,使正電荷多於負電荷,讓鋁箔紙帶正電,因為同性電荷相斥關係,所以鋁箔紙會張開;同理可推,當帶負電的物質接觸瓶蓋上的鋁箔貼紙時,因為接觸起電,負電荷會跑到鐵線下端的鋁箔紙,使負電荷多於正電荷,讓鋁箔紙帶負電,因為同性電荷相斥關係,所以鋁箔紙會張開。結論就是,當有帶電的物質接觸瓶蓋上端鋁箔時,鐵線下端的鋁箔紙就會張開,當不帶電的物質接觸時,鋁箔紙就不會張開,所以可以用來檢測物體是否帶電。 4. 除塵實驗步驟 (1) 延續驗電瓶的器具使用,先在驗電瓶的瓶身側邊鑽一個小洞。 (2) 點燃線香,讓線香穿過瓶身側邊小洞,收集煙霧。 (3) 當煙霧收集完畢時,拿出線香,並用膠帶貼住小洞,避免煙霧跑出去。 (4) 啟動靜電棒接觸瓶蓋上端鋁箔貼紙,會發現煙霧在慢慢地散去,達到除塵去煙的效果(圖6)。 圖6. 除塵實驗結果 5. 除塵實驗原理:線香煙霧充滿瓶身時,瓶身與煙霧都是正、負電荷平均,當靜電棒啟動產生正電荷時,接觸瓶蓋上端鋁箔貼紙時,因為接觸起電,鐵線上的負電荷會被靜電棒產生的正電荷中和,瓶內煙霧分子也有跟鐵線接觸,所以煙霧上的負電荷也被正電荷中和,使正電荷多於負電荷,讓鐵線與煙霧分子帶正電。塑膠瓶外因為感應起電,當瓶內鐵線與煙霧分子帶正電時,塑膠瓶外的負電荷會被吸引,使塑膠瓶身帶負電,因為異性電荷相吸的關係,所以帶正電荷的煙霧分子就通通被吸附在塑膠瓶身上,達到除塵去煙的效果。 6. 實驗總結:實驗中可以了解驗電瓶可以檢測物質是否帶電,當鋁箔紙張開時,檢測的物質就有帶電;而鋁箔紙垂下時,檢測的物質就沒有帶電。在檢驗時要先確認驗電瓶本身沒有帶電,若發現沒有帶電物質靠近或接觸時,鋁箔紙一直呈現張開的狀態,那表示此時驗電瓶有帶電,可用手直接接觸驗電瓶上端,把驗電瓶多餘的電荷由手的接觸導走或中和,使驗電瓶呈現電中性的狀態。

玩碳奈米材料遊戲─以辦理國小奈米寒假

玩碳奈米材料遊戲─以辦理國小奈米寒假

文、圖/ 林志明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兼 跨領域科學教育中心副主任 李紫原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教授兼 清華學院學士班班主任 唐文華 國立清華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教授 張美玉 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退休教授 以玩碳奈米材料遊戲為主題,發展可適用於辦理奈米寒假營活動之科學遊戲教學模組,能使國小學童認識此一新興科技。遊戲教學模組包含奈米觀念之簡介,碳六十、碳八十、奈米碳管、碳奈米探針尖錐模型等。並以張昭鼎文教基金會辦理國小奈米寒假營活動為例,帶領學童認識自然界中的碳奈米現象,體現以玩碳奈米材料遊戲之教學模組。 背景與目的 生活中碳組成的材料有鑽石、石墨、活性碳、碳纖維等,從中得知巴克球(富勒烯)、奈米碳管、石墨烯及奈米尖錐之結構與應用,進而了解碳奈米材料家族的結構與鍵結。 富勒烯(fullerene)是一種完全由碳組成的中空分子,形狀呈球型、橢球型、柱型或管狀。富勒烯在結構上與石墨很相似,石墨是由六元環組成的石墨烯層堆積而成,而富勒烯不僅含有六元環還有五元環,偶爾還有七元環。碳奈米管是由層層結構近似於石墨的蜂巢狀碳原子薄層,緊密包裹而成的中空長形圓柱體,其兩端為柱形的未飽和石墨,並扣上五邊形的環狀蓋帽,其圓柱直徑只有數奈米寬,而柱身卻有千分之一米長,因此長寬的比例很大。在肉眼可見的儀器設備中,這種尺寸的分子設備是史無前例的,因此在奈米管的專業應用上,正呈現大規模的成長。 碳奈米管是1991年由日本NEC公司的飯島澄男所發現(Iijima, 1980),當時的他正在研究多碳化合物電弧蒸發合成在陰極的沈積物。他發現陰極沈積物的中心位置有各式各樣閉合的石墨結構,包括之前從未被觀察到的結構類型-奈米粒子和奈米管。不久之後,科學家便陸續發現,他們只需改變電弧蒸汽的條件便能製造出大量的奈米管,於是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便開始爭先恐後地投入奈米管物理和化學性質的研究工作。巴克球和碳奈米管都是在碳氣化成單個原子後,在真空中或惰性氣體中凝聚而自然形成的,這些碳原子凝聚結合時會組合成各種幾何圖形。巴克球是五邊形和六邊形的混合組合,而不同的混合產生不同的形狀。典型的奈米管完全是由六邊形組成的,每一圈由10個六邊形組成,當然也有其它的結構。巴克球與巴克管具有多種性質,科研人員積極研發它們在雷射、超導領域以及醫藥領域的應用前景,並取得了不少成果。 以下介紹相關的遊戲教學模組設計,包含奈米觀念之簡介、碳六十、碳八十、奈米碳管、碳奈米探針尖錐模型等遊戲教學模組,以張昭鼎文教基金會辦理國小奈米寒假營活動為例,體現以玩碳奈米材料遊戲教學模組。 學習目標 遊戲教學模組的學習目標在讓學童: 1. 了解物質大小尺寸有別,甚而物質的尺寸數量相同,但是排列不同其性質亦有差異,進而能了解奈米尺寸的相對大小。 2. 認知物質大小尺寸變成奈米尺寸時,特性會改變。 3. 拉近與碳奈米現象的距離,認識自然界中已存在的奈米現象。 4. 了解現在社會中碳奈米科技的應用,明瞭碳奈米的應用潛力。 遊戲教學模組內容設計與學習目標之關係 遊戲模組一:初探奈米科學─奈米尺度的相對大小 學習目標:了解奈米尺度的相對大小。 器材:棉繩、剪刀、尺 1. 各組分發一公尺長的棉繩,將其對半剪開後,請學童剪成10公分長的棉繩,再由10公分長的棉繩剪成1公分長的棉繩。並以1公分的棉繩,請學童剪成最細的繩條,並以分組競賽的方法鼓勵,此時最細的棉繩約0.1公分。將1公尺、10公分、1公分及1公厘的棉繩排列一起比較其大小。 2. 特別將1公尺與1公厘比較說明千分之一的大小,引導出奈米即為3次的千分之一,因此是很小的長度單位。 3. 請學童利用不同的方法將現有的棉繩排列出10公分的長度。學童應有(a)以100公分的長棉繩剪成10公分,(b)直接以一條10公分棉繩排出,(c)另以10個1公分排出10公分長度等三種方式。 小活動大樂趣: 1. 8公分平均分成八等分,一等分就是 公分。 2. 毫米是米的千分之一,寫成 米,微米是毫米的千分之一,寫成 米,奈米是微米的千分之一,寫成 米。 遊戲模組二:初探奈米科學─表面效應 學習目標: 相同質量的材料,顆粒越小,接觸表面積就會越多,活性就越大,表面效應就越強。 器材:軟磁鐵片、彩色圖版 1. 將1個10cm立方體外包的軟磁鐵片拆下,平貼在彩色圖版上。 2. 將相同體積,8個5cm立方體外包軟磁鐵片拆下,平貼在彩色圖版上。 3. 比較相同體積、不同大小立方體所形成的表面積大小的異同(後者的表面積是前者的二倍)。 遊戲模組三:碳奈米材料─碳六十(C60)分子(巴克球)模型組裝 學習目標: 了解C60是由60個碳所組成的,知道頂點的數目和是60,要發揮推理及組裝能力來推算出有32個面,可以由12個五邊形加上20個六邊形所組成。 器材:巴克球組;組裝過程如表1。 小活動大樂趣:(單選題) 1. 為什麼叫做巴克球? (1) 發現者名字叫巴克。 (2) 巴克球會發出巴克巴克的聲音。 (3) 巴克球是巴斯光年做出來的。 (4) 巴克球是在巴西發現的。 2. 一個巴克球含有幾個五邊形? (1) 10。 (2) 11。 (3) 12。 (4) 13。 3. 一個巴克球含有幾個六邊形? (1) 19。 (2) 20。 (3) 21。 (4) 22。 遊戲模組四:碳奈米材料─碳奈米探針尖錐磁珠模型組裝 學習目標: 了解碳原子形成碳奈米探針尖錐組成的形狀及結構。 器材:磁珠;組裝過程如表2。 小活動大樂趣:(單選題) 1. 當二、三、四、五個碳原子形成碳奈米探針尖錐模型時,尖錐形狀為何? (1)向內凹狀。 (2)向外凸狀。 (3)平面狀。 (4)散形狀。 2. 當六個碳原子形成碳奈米探針尖錐模型時,尖錐形狀為何? (1)向內凹狀。 (2)向外凸狀。 (3)平面狀。 (4)散形狀。 3. 當七、八、九、十、十一個碳原子形成碳奈米探針尖錐模型時,尖錐形狀為何? (1)向內凹狀。 (2)向外凸狀。 (3)平面狀。 (4)散形狀。 遊戲模組五:碳奈米材料─奈米碳管模型組裝 學習目標:了解奈米碳管組成的形狀及結構。 器材:巴克球組;組裝過程如表3。 小活動大樂趣:(單選題) 1. 當組裝出一直條形奈米碳管模型時,是以幾邊形碳原子排列為主? (1)四。 (2)五。 (3)六。 (4)七。 2. 當組裝出一彎曲形奈米碳管模型時,可以加入幾邊形碳原子排列?(複選) (1)四。 (2)五。 (3)六。 (4)七。 張昭鼎文教基金會辦理國小奈米寒假營活動情形 圖1~4展現以張昭鼎文教基金會辦理國小奈米寒假營活動為例,帶領學童認識自然界中的碳奈米現象,體現玩碳奈米材料遊戲教學模組情形。 1. 巴克球教學活動過程 圖1. 學童踴躍參與活動 圖2. 學童細心組裝模型 2. 奈米尖錐教學活動過程 圖3. 利用衛生紙捲壓塑成膠囊形狀,內部放入彈珠,就是個有趣的翻滾玩具 圖4. 製紙捲表面的摩擦力較小,孩子選擇可以增加摩擦力與喜歡的顏色布料進行剪貼 結論 (一)學童常會有細菌是最小尺寸物質的迷思 可以在遊戲模組一時特別強調各種物質的相對大小關係,一般細菌大小約在750至1250奈米之間,常較通常的奈米粒子大許多。而且奈米粒子亦非最小尺寸大小的物質,還有比奈米粒子更小的粒子。 (二)對學童接觸科普活動而言,應該是首次接受遊戲模組四「碳奈米材料─碳奈米探針尖錐磁珠模型組裝」 建議在進行教學前,可以先進行手指柔軟的暖身操動作,以利碳奈米探針尖錐磁珠模型組裝。 (三)學童也較少接觸遊戲模組五「碳奈米材料─奈米碳管模型組裝」 建議放慢教學進度,漸進地導引組裝出一彎曲形奈米碳管。 巴克

物理進展與諾貝爾榮耀

物理進展與諾貝爾榮耀

楊仲準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三百年來,物理科學的發展,似 乎每隔百年便有一顛覆常識的理論問 世。著名的牛頓(Isaac Newton, 1642- 1727),在18世紀初葉建立了描述物體 運動情形的牛頓力學、描述光傳遞現象 的光學、與教導函數間交叉運算的微積分等基礎理論。19 世紀中,馬克斯威 爾(James Clerk Maxwell, 1831-1879) 奠定了電動力學與氣體動力學基礎。到 了20 世紀初,普郎克(Max Planck, 1858-1947)的黑體輻射理論(1900年)打 開了量子概念的大門。1905到1916年 間,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 1955)發展的相對論,則是使人類對於 時間與空間的互動、對物質與能量的互換有一全新的認識。 至此之後,一直到現今,可稱為人類科技發展最快也最富 戲劇性的年代。相當巧合的,自1901 年起,依照諾貝爾(Alfred Nobel)的遺 願所設立的諾貝爾獎,以鉅額的獎金獎 勵在物理、化學、醫學、文學與和平等 五個領域中對人類有傑出貢獻的研究學 者。自此諾貝爾獎也成為學術研究的最高榮耀與成就評量。綜觀這百年來的諾貝爾獎所頒給的物理成就,也就是這百年來物理學發展的縮影。現在就讓我們來談談這百年間物理學的發展與諾貝爾獎的關係。 一、由陰極射線開始 自十九世紀末,古典物理學理論 的架構已經趨於完整。當時的學界焦 點,多半放在熱輻射與氣體動力學的問 題上。此外對陰極射線的研究,也正是 一個熱門課題。陰極射線是指在塗有螢 光劑的真空玻璃管內,放置兩個電極 板,在電極上加高電壓。在適當的設計 下,便可以在另一側的管壁上看到淡綠 色的螢光。在當時的科學界並不知道這 個射線是什麼樣的物質或是光線所造 成,而引發一連串的相關研究。諾貝爾物理學獎在與陰極射線直接或間接的研究上,就頒出了許多獎項。首先,我們 先談談陰極射線的副產品-X 光。 1 9 0 1 年的第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發現X 光的倫琴(Wilhelm Conrad Rontgen)。X 光的發現是研究 陰極射線的一項意外發現。當倫琴在研 究陰極射線管時,發現位於玻璃管外塗 有鉑氰酸鋇的紙屏居然也會發出綠光。 確定這個螢光的來源是來自於陰極射線 管後,嘗試著向要擋掉這個光源,卻發 現無論放了黑布在陰極射線管上,或是 在管與紙屏間擋了書籍,都無法阻止它 發光。當他試著用手去做阻擋時,居然 發現這個光照出了他手骨的形狀。也因 此,倫琴做了許多有關X 光的研究而 獲得了第一次諾貝爾物理獎的榮耀。 此後勞厄(Max Von Laue)與布拉格父子 (William Bragg, Lawrence Bragg)研究 X 光通過物體的情形, 而分別獲得 1914 年與1915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西格班(Karl Manne Georg Siegbah)則 是利用分析物質受到電子衝擊發出的X 光光譜而獲得1924 年的物理獎。 回到陰極射線這個主題,由於二 十世紀初對原子的基本結構尚未釐清, 因此對於陰極射線到底是什麼也一直爭 論不休。湯姆生(J.J. Thomson)透過多 種實驗方法,終於認識到陰極射線其實 是一種帶電粒子,稱之為「電子」,並 且算出電子的電荷與質量的比例。湯姆 生也因而得到1906 年的諾貝爾物理 獎。而1905 年,諾貝爾物理獎也頒給 了對陰極射線管做出巧妙設計,可以使 陰極射線透出真空達到外界空氣中的雷 納德(Philipp Lenard)。事實上,雷納德 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貢獻是發現了光電效 應(見94年3月出刊科學研習)的規律。 而愛因斯坦也就是利用光量子的方法解釋了光電效應而獲得了1921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圖一 陰極射線管示意圖。陰極射線管為一支抽到幾乎真空的玻璃管。管中最左方的電極施加高負 電壓,而置中的有孔電極則接上正電壓,使得電子束可以由左方的陰極飛出透過有孔的陽極 打向ZnS 的屏幕。由於電子被ZnS 屏幕阻隔而停止,產生制動輻射(Bremsstrahlung)。此時 若是在電子運動方向外有一個可受X光激發的螢光物質,便會發出螢光。倫琴便是這樣發現 了倫琴輻射,也就是X光。圖中有一組相互垂直的電場與磁場架設,在許多的電子束儀器中 常常出現,稱之為速率選擇器。只有適當速率的電子,才能筆直的通過這個架設。同時陰極 與陽極的電壓差可以換算出電子的行進速率。只要適當的調控加速電壓,便可以由古典的電 磁理論得出荷質比。湯姆生首先發現陰極射線會受到電場與磁場的作用偏折,在由此出發求 出這個帶電粒子的荷質比。 二、量子論與量子力學的發展 前面提到,十九世紀末期,熱輻射 現象也是物理學界亟待解決的一個問 題。維恩(Wilhelm Wien)發明了利用空腔 來構成黑體(blackbody)。所謂的黑體是 指一個物體在任何溫度下能吸收任何頻 率的輻射能。然而,完全黑體並不存 在。接近理想的黑體可以使用密閉的空 腔,對外僅開一小孔,當外界輻射經由 小孔入射於空腔後,雖經多次反射,但 幾乎沒有機會再由小孔射出而留在空腔 內,因此可以視為輻射被空腔所完全吸 收。同樣的,如果將此空腔加熱至某一 溫度,研究分析由此小孔發出的光譜, 則也可視為由相同的溫度的黑體所散發 出來的光。維恩依照古典熱力學的理論以及實驗的分析提出了一個半經驗公 式,可以解釋黑體輻射的短波段部分, 然而在長波段區域卻明顯的無法吻合實 際觀測結果。雖然如此,他還是獲得了 1911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為了解決這個 問題,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提 出了能量僅能具有某些特定量的量子化 概念,並推導出能量量子E 與頻率ν成 正比的著名關係式E = hν。而能完美的 解釋黑輻射的現象,也因此獲得了1918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受到普朗克的能量 量子化理論的啟發,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利用光量子的理論解釋光電效 應。也因此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 獎。波爾(Niels Henrik David Bohr)提出 了原子內電子的運行軌道與角動量均是 量子化的假設,成功的解釋了氫原子的 吸收與發射光譜,也獲得了1922年的諾 貝爾物理獎。至此,對描述微觀世界的 量子理論的研究,在當時成為一股潮 流。然而由於普朗克與愛因斯坦對光具 量子化的看法,使得光的本質到底是粒 子或是波動引發了爭議。 同時德布羅依 (Louis Victor De Broglie)將光可具有波動 性與粒子性的看法推廣到一般物質,提 出了物質波的概念。他的想法後來用電 子繞射實驗所證實,因而得到了1929年 的諾貝爾物理獎項。而光與物質為何皆 兼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直到最後波爾 提出了互補原則,才暫時解決了這個問 題。依照波爾的詮釋,光與物質皆同時 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而粒子或是波的 性質只有透過量測之後,才會表現出 來。而到底是表現粒子性或是波動性, 取決於量測的方法與工具。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薛丁格(Erwin Schro dinger)與狄拉克(Paul Advien Maurice Dirac)等人總結當時的一些理論 與實驗的結果,提出了較為完備而能描 述原子世界較小物體的運動情形的量子 力學理論。 海森堡利用矩陣代數的方 法,建立了矩陣力學而獲頒1932年的諾 貝爾物理獎。薛丁格則受到德布羅依的 啟發,提出了波動力學和狄拉克的相對 論性的波動力學共同得到1933年的諾貝 爾物理獎。著名的天才費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也因在量子電動力學所 做的基礎性研究,對基本粒子物理學具 有深刻影響和斯溫格(Julian Seymour Schwinger)、與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於1965 年得獎。 圖二 (a)黑體輻射示意圖,一個恆溫的黑色空腔開一小孔,在溫度平衡的狀況下,輻射出來的光 稱之為黑體輻射。 (b)實驗值、維恩理論、普朗克理論的比較。圖中可見維恩理論在低頻(也 就是長波長部分)不甚符合,而普朗克理論則可以理想地詮釋黑體輻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談電磁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談電磁波

涂世雄 古典電磁學發展史基本上可以分為三期: 法拉第之前,是電與磁的發現 法拉第時期,是電磁感應現象的萌芽與發展 馬克士威時期,則是馬克士威的方程式以及電磁波的發現 第1時期:電與磁的發現 本時期人類逐漸累積電與磁的知 識,這時候的電學與磁學是分開發展的。西元前約600年,當時希臘的婦女很喜歡將琥珀做為裝飾品,但琥珀擦拭乾淨後卻很快又蒙上灰塵,泰勒斯(Thales)細心觀察,發現起因於琥 珀與絲綢衣服的摩擦,經小心實驗,發現絲綢摩擦過的琥珀,具有吸引灰塵等輕小東西的作用;這是摩擦產生靜電。十六世紀中期,英國吉爾伯特 (Gilbert),發現除了琥珀外,金鋼石、水晶、硫磺、玻璃、松香等,都能夠摩擦生靜電,吸引一些重量輕的小東西。他同時也提出「地球是一個 大磁石」的看法。吉爾伯特被尊稱為 「電學之父」。 1746 年,荷蘭萊頓大學馬森布羅克(Musschen)發明萊頓瓶蓄電。萊頓 瓶是一個內外貼上錫箔的玻璃瓶,內壁錫箔透過一條金屬鏈與瓶口木塞上 的金屬球相通。馬森布羅克意外發 現,帶電的鐵釘放在玻璃瓶內,玻璃 瓶用絲綢吊起,他無意間觸電了。此外,玻璃瓶內留半瓶水,木拴塞住瓶 口,木拴上插了一條鐵線,鐵線的一端剛好碰到水面,另一端連到靜電產 生器,有位學生一手拿住瓶子,通電 後想要用另一手卸下鐵線,碰到鐵線 時竟然受到激烈電擊,而甩破玻璃瓶。1729 年,英國的格雷(Gray)發 現,除了摩擦能夠使物體帶電,傳遞 也可以帶電。他同時提出,絕緣體能 夠長期保存摩擦所生的電,但導體無法長期保存住摩擦產生的靜電。 1752年,美國的富蘭克林(Franklin) 與兒子威廉在大雷雨中做實驗,他使 用了一個鐵絲與絹布糊成風箏,將閃電接引下來,發現閃電就是空中正負 電中和的結果,從而證實了雷電與摩 擦電是一模一樣的東西。同時又由此 發明了避雷針,保障了許許多多人的安全。1875年,法國的庫倫(Coulomb)經 由實驗結果,提出靜電力與距離平方 成反比的庫倫定律。 第2 時期:電磁感應的發展 本時期最主要的兩個重大發現是厄斯特(Oersted)發現電流會產生磁 場,以及法拉第(Faraday)發現變化磁場能夠產生電流。 1820 年,厄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 應,通電的導線四周會產生磁場,使 得磁針偏轉;這是電與磁統一的開端。有了厄斯特的發現,人們得以製造電磁鐵。同年安培(Ampere)發表了安培右手定則;並發現平行導線之間 的作用力,也就是電流與電流的磁效 應;安培也把正電荷流動的方向訂為 電流方向。 1831 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必 定「與某種變化有關」,最後發現電 磁感應定律,也就是由磁場產生電 流;並設計了人類第一部發電機。電 磁感應所產生的電流方向,可以使用 冷次定律(Lenz)來解釋,即磁場變化 產生電流,電流又產生磁場,而產生 的磁場方向是「阻止」原來磁場變化的方向。 第3時期:電磁波的發現 本時期主要的兩個重大發現,是 馬克士威(Maxwell)提出電磁學方程式,預言空間存在電磁波,以及赫玆 (Hertz)以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 1855 年,馬克士威在劍橋哲學學會宣讀一篇「論法拉第的力線」的論文,使用場論的概念闡明法拉第力線 的意義,讓這些觀念更精確化、定量化。1862 年,他在英國的哲學雜誌上發表第二篇" 論物理的力線" ,提出了位移電流的觀念,在建立馬克士威描 述電磁理論的方程式裏,這是一個相 當重要的關鍵。 1864 年馬克士威在倫敦皇家學會 宣讀(1865年發表)論文「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這篇論文將他之前的科 學家在電磁學這個領域所有的發現做 了一次總整理,並且再加入自己的研究成果,成功地將所有的電磁現象統 一起來,而建立起電磁學領域裡,著 名的馬克士威方程式。1873年,馬克士威出版「電磁通論」,歷經兩世紀庫倫、厄斯特、安培、法拉第等人的努力,最後在馬克士威的手中,古典電磁學終於統一。 這部巨著闡述電磁學理論,其重要性媲美1687年牛頓在力學上的巨著「自然 哲學數學原理」,更與1859 年達爾文在 進化論上的成果「物種起源」相提並 論。 馬克士威提出的方程式,「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並沒有去「證實」它;1879年馬克士威逝世,享年49歲,八年以後赫玆終於以實驗發現了電磁波,驗證了馬克士威的預言;雖然他未能親眼目睹,但自此電磁學的理論更加完備,各類相關發展也更多采多姿。 電流產生磁場 導線通電後,周圍會產生磁場,這個現象稱為「電流的磁效應」,這個現象是由丹麥物理學家厄斯特 (Oersted)發現的。 自從十八世紀80 年代末,庫倫依 據電荷可以傳導、磁荷不能傳導的事實,進一步肯定電和磁是不同的實體 以後,當時的物理學家如安培、必歐 等人,普遍都認為電和磁不會有任何 關聯,但厄斯特卻是堅信電力和磁力 有著共同的根源。厄斯特發現電流磁效應是很偶然 的。1820 年4 月,厄斯特做完一場演 講,在觀眾面前拿出電池、導線、指北針,他將導線擺在指北針旁通上 電,不過指北針並沒有任何變化,但是當他將導線轉個角度擺放時,指北 針偏轉了。指北針偏轉,代表著周圍 有個磁場產生,但厄斯特所做的只是 將導線通電而已,旁邊並沒有擺放永久磁鐵。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發現電 流的磁效應,從而徹底否定了那種不正確的關點。 電流磁效應的論文在7月21日發表後,在歐洲引起了極大的迴響。厄斯 特的發現是產生電磁學的契機,促進了安培對電磁力的研究,這方面的研 究工作發展迅速,並導致電與磁關係的一系列發現以及應用廣泛的電磁鐵 的出現。也由於這個原因,厄斯特被稱為「電磁學之父」。 電流的磁效應描述著,導體或線 圈通電流,會在四周建立磁場;而且 電流越大,磁場強度也越強;當電流 方面相反過來,磁場方向也會跟著相 反過來。

音波如何以電波形式傳送

音波如何以電波形式傳送

文/ 林鼎然 為什麼我們可以打電話給在各個地方的朋友呢? 因為我們大家都有電話啊…電話 和電話之間都有電話線來連接啊! 那為什麼聲音可以在電話線裡面跑來跑去呢? 難道聲音可以變成電? 沒錯,在我們這篇文章中,我們 將告訴你聲音如何轉成電,你也將” 看到”自己聲音的樣子,很奇妙吧! 讓我們一起進入聲音的神秘世界吧! 圖一 圖二 聲音大一點…小一點…聲音很高…聲音很低…代表什麼意思? 大家可以試試看摸著喉嚨說話, 看看有沒有振動的感覺? 有對不對啊? 那是因為當你 在說話時, 你 喉嚨中的聲帶 會振動 (圖一); 當我們用尖叫 的聲音說話時,我們可以感覺到喉嚨 振動很快,也就是頻率很高 (物體在一定 時間裡振動次數愈多,我們可以說” 它振動的頻率愈高”) ,當我們用較低 沉的聲音說話時,我們可以感覺到喉 嚨振動的比較慢,也就是頻率較低; 接下來, 我們再來 試一下大 小聲的感 覺:將你 的手掌擋 在嘴巴, 前面(圖二),然後用力大聲說話, 你的 手會感覺到一股較大的氣流,若再小 小聲講話,你的手感覺到空氣的氣流 就小小的,聲音大小所產生的壓力變 化也就不同。 所以我們知道, 說話聲音越尖銳,空氣振動頻率越高;說話聲音越低沉,空氣振動頻率越低; 說話聲音越大聲,空氣壓力越大; 說話聲音越小聲, 空氣壓力越小:。 有沒有看過自己的聲音? 想必各位都有用耳朵聽過聲音 吧,聽聽音樂,聽聽朋友講話,但有 沒有人曾經用眼睛看過自己的聲音 呢?在這裡,我會用一個實驗來帶大 家進入這個奇妙的世界,我也會向大 家解釋其中奧妙, 也就是聲音的成 分,也許大部分的人都沒有機會做這 個實驗,但是在這裡,我會將過程用 圖片來向大家解釋,相信看完這段文 章後,你對聲音會有更詳細的認識, 所以趕快繼續看下去吧! 主要實驗器材(圖三): 麥克風(傳聲器) 麥克風裡面有一個感應器,通常 是石英或陶瓷的薄膜材料,它是一個 可以感受到來自空氣振動的裝置( 圖 三),隨著空氣壓力的不同,會產生不 同的電壓值,所以麥克風是將聲音轉 變成電訊號的重要工具;當你大聲對 它講話時, 它會感覺到大的空氣壓 力,當你小聲講話時,它會感覺到小 的空氣壓力,當你高音講話時,它會 感覺到高的空氣振動頻率,當你低音 講話時,它會感覺到低的空氣振動頻 率;( 要注意喔,聲音的傳送是靠空 氣,所以在沒空氣的地方就聽不見聲 音,例如:太空中)。 示波器 示波器原本的意思是”展示電訊 號波形的機器”,而在這裡,我們會 將麥克風和示波器連接,它的任務就 是將麥克風所感覺到的振動,不論是 聲音的大小,或是聲音的頻率高低, 都將忠實的表現在螢幕上(圖三),如 此我們便可以看到聲音變成電波的 樣子。(由於麥克風所接收到的信 號都很小,所以我們會在麥克風 和示波器之間接上一個叫做”放大 器”的裝置,將波形放大,才能看 的清楚) ;在示波器上,橫軸代表時 間,所以若有一個振動很快的波出現 的話,那麼在一定的時間內,會相當 密集, 而一個振動很慢的波出現的 話,則會比較疏鬆;縱軸代表大小,所 以當有一個很大的波的時候,它的振 動幅度(也就是振幅)會很大,若是那個 波的很小的話,那麼它的振幅就會很 小(圖四)

我國中小學學生對愛因斯坦認知之探討

我國中小學學生對愛因斯坦認知之探討

全中平 教授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自然科學教育系 今年是愛因斯坦逝世五十週年,世人為紀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國際上特別把今年定為愛因斯坦年。可是一般學生對愛因斯坦認知有多少呢?為了想要了解我國國中小學生對愛因斯坦的認知,於今年年初時,在台北市信義國小高年級及信義國中一年級 做了一份簡單的科學家認知的調查,請學生先畫出自己心目中的科學家,以及 這位科學家的工作情形,並且寫出這位 科學家的姓名,不僅如此,針對這位科學家,請學生寫出你是怎樣知道他(她) 的呢?這位科學家的外表應該是甚麼樣子呢?他有哪些特別的地方值得我們來 學習?以及他對人類有甚麼貢獻?結果國小高年級學生約有一成五及國中一年 級約一成八的學生選擇愛因斯坦。在畫出心目中的科學家為愛因斯坦的學生中,約七成國小學生及五成國 中生是從閱讀中認識愛因斯坦。能夠進行閱讀而獲得對愛因斯坦的認識,這是 非常難得的,因為閱讀可以增進學生的知識,並且訓練學生的邏輯思考,同時 更能培養學生在科學素養中的能力。 圖一 國小高年級學生所畫出愛因斯坦外表形象的例子 圖二 國中一年級學生所畫出愛因斯坦外表形象的例子 學生心目中的愛因斯坦是甚麼樣 子呢?圖一與圖二是國小高年級及國中一年級學生所畫出的這位科學家的樣子。整理學生形容愛因斯坦外表認知的情形,首推學生認為愛因斯坦有一頭亂髮或是一頭白髮,其次愛因斯坦戴有眼鏡,然後是很醜、嚴肅、似瘋、憂慮狀、孤僻、很怪,但是卻很聰明、有知識、有氣質,並且還有很多學生認為他是穿白袍衣,臉上有鬍子,比較老,以及顯得髒,並且還是禿頭等等。其實從 愛因斯坦的相關的傳記和報導中,許多 漫畫家喜歡把愛因斯坦畫成吸著煙斗,靜靜遠望天邊星星的人,或是愛因斯坦 喜歡一些稀奇古怪數學方程式的怪人,其實愛因斯坦在思考問題時,經常都是 情緒很容易緊張的,不僅如此,1908 年,愛因斯坦在柏恩大學任教時,有人形容他是不修邊幅且授課不精采的人; 1909年,學生經常看到這位年輕教授 不修邊幅,褲子太短,手中還會拿著像 名片一樣的授課大綱,並且還不拘小節。後來愛因斯坦越來越有名,雖然許 多次被提名諾貝爾獎,卻都因其他因素 而失敗,但最後還是獲得崇高的諾貝爾 獎,雖然不是以相對論為獲獎的內容,但他已經是世上聞名的偉大科學家了。 圖三 國小高年級學生所畫出愛因斯坦工作情形的例子 圖四 國中一年級學生所畫出愛因斯坦工作情形的例子 (註一)之後,有關愛因斯坦的照片紀 錄很多,也可以從相關的報導中來認識 愛因斯坦的外表。因此,學生經由這樣的圖、照片等收集到愛因斯坦的外表訊息,這會影響學生對於訊息認知內容的 選擇與處理,同時學生也會根據自己以 往過去科學家形象的相關經驗,以自己的偏好選擇,來處理對於有關科學家的看法,當然也有學生會將有關科學家的形 象訊息全然接受,但是無論如何,這都是 學生自己對科學家形象的篩選,最後形成 自我建構出對科學家的形象認知。 另外,很有趣且很重要的是,許多學生都是畫出愛因斯坦進行有關「化學」的實驗;圖三與圖四的學生圖畫中,很明顯看出愛因斯坦手上拿的或是 實驗桌上擺放的都是化學試管、燒杯等器材,僅有很少數學生呈現出愛因斯坦研究的相對論等主題。其實大致上來說,愛因斯坦是一位理論物理學的科學 家,但是這也許對國中小學生而言又太陌生了。對於愛因斯坦有哪些特點值得學 習的問題中,學生有許多不同的看法, 其中最主要值得學習的特點是:認真努力、研究精神、勤奮不懈、不屈不撓、有恆心、有毅力、追根究底、求真求實、尋找真理、有上進心等等,其次是好學研究、努力用功、肯思考、想像力豐富,並且要有好奇心、有創意、有想像力,以及要有認真、刻苦耐勞等等精神。 其實愛因斯坦的偉大成就中,有很多一定是要具有與人交互作用與共同合 作的精神才能辦得到。例如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運動物體之電動力學的論 文中,他就是以法拉第(Faraday)的電磁交互作用產生導引性的影響,以及受 到物理學家羅侖茲(Lorentz)及菲次吉拉 (Fitzgerald)論文的協助,才有所謂靈 感好似從上帝或天外來的;接著,愛因斯坦又利用卜朗克(Plank)的黑體輻射 理論,而建立光量子論;不僅如此,愛因斯坦在熱分子動力論中靜態液體懸浮 小顆粒運動的論文中,其靈感來自植物 學家布朗(Brown)所提出的布朗運動理 論;愛因斯坦的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論 文中,修正了偉大科學家牛頓的時空觀及力學;愛因斯坦把物理學家羅侖茲 ( Lorentz ) 的羅侖茲轉換( Lorentztransformation)關係推廣到高速運動的物體上,其質量會變化,長度會收縮,以及時間會變慢(註二、三)。諸如此 類的研究結果中,愛因斯坦絕對不是個 人很聰明而憑空創造出偉大的理論,他一定要參照他人的研究成果才會產生 的。除此之外,愛因斯坦在教學時,他 常常會不厭其煩的回答學生問題,同時 愛因斯坦的有教無類的教學方式,表現出他毫無架子,這就是他對人的態度。另外,愛因斯坦是酷愛和平的;1919年,他就主張要調查德國的興戰之罪,並且期望作為完全廢除當時戰爭的解藥,同時還鼓吹組織世界政府。 針對愛因斯坦對人類的貢獻問題中,大多數學生認為他會發明了許多東西,以及他改善了人類的生活,使得生 活更方便,以及發現大自然奧秘,增進 人類知識等等,卻僅很少人能寫出「相對論」、「時光機器」等表現愛因斯坦 的貢獻(圖五)。針對愛因斯坦「發明東西」的內容來看,學生認為他發現時間與空間具有同時性(Simultaneity)的觀 念,提出物體的電動力學理論,以及提出相對論,並且建立量子力學、熱分子動力論、天體間的相對運動理論、質能互換理論,還發表廣義相對論,並且展 示出不朽的波色- 愛因斯坦統計(Bose- Einstain Statistics)、統一場論等等。這些看法雖然有對有錯,但無可否認的,他對近代物理基礎理論的貢獻是無可比擬的,這也是現在最熱門發展之奈米、光電、材料科學等的理論基礎,所以如果同學們能把這些基礎物理學習好,將來要轉到實用的高科技產業,都將會很有優勢的。 種子期愛因斯坦帶給學生幾乎都是正面的認知形象。學生從閱讀中認識愛因斯坦,並且認為愛因斯坦有許多是值得學習的特點,並且愛因斯坦還「發明許多東西」,如果能因此而增進學生探索科 學的興趣與熱忱,那麼就可以養成學生 主動學習的習慣;同時由認識愛因斯坦 的認知中,激發學生認識學習科學的基 本知能,這對將來能應用所學於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除此之外,認識愛因斯 坦努力研究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獨立 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還因此能 培養與人溝通及團隊合作的能力,進而 察覺人與科技之間的關係,這不就是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的課程目標嗎? 相信認識並學習「愛因斯坦」,一定可以提升我國學生的科學素養。 圖五 一位國中一年級學生畫出愛因斯坦具有理論物理學家的形象 註一 Brian, D. (1998a). Einstein: A life (1879- 1931). 愛因斯坦(上)-千山獨行,擘創宇宙大業 (鄧德祥譯)。台北:天下文化出版 註二 Brian, D. (1998b). Einstein: A life (1931- 1955). 愛因斯坦(下)-沾惹塵緣,萬丈光芒也彎折 (陳瑞清譯)。台北:天下文化出版 註三 Hejlek, D. (2002). Albert Einstein f?r Einsteiger. 科學頑童- 愛因斯坦(華旭譯)。台 北:世茂出版社

舞動水上芭蕾-布朗運動

舞動水上芭蕾-布朗運動

吳勝允博士 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助理研究員 一、水舞之謎 1827年夏季,蘇格蘭植物學家布朗(Robert Brown)正以顯微鏡研究植物的花粉,他驚訝地觀察到懸浮在水面上的花粉竟然會移動,花粉移動的軌跡有如在跳曲折舞蹈一般的不規則,就如圖一所繪。布朗當時寫著「花粉微粒或其他微粒的最大尺寸,長度從一千六百分之一釐米至兩千分之一釐米。當我觀察這些在水中的微粒時,我發現很多都在不停地運動著⋯⋯在經過多次重複的觀察以後,我確信這些運動既不是由於液體的流動也不是由於液體的逐漸蒸發所引起的,而是屬於微粒本身的運動」。這個在當時令人萬分驚訝的發現,起初還被解釋為花粉是活的生物體在運動,但後來卻發現微小的灰塵也會跳同樣的水舞,但灰塵不可能是活的生物體,而成為懸案。布朗所觀測到的這類不規則運動,現在稱為布朗運動。; 二、觀察水舞 布朗所觀察到的是懸浮在水面上的微粒不停地被擾動的結果。要如何才能觀察到布朗運動呢? 其實很容易,只要將微粒懸浮在液體表面上,透過一台普通顯微鏡如圖二所示,就可觀看到一幅很動人的水舞圖像!提高溫度,它還會跳的更快!它之所以會發生,是由於懸浮微粒被水分子碰撞,而且來自於各方向的撞擊並不相等,所呈現出來的撞擊平均結果。這些懸浮微粒的行為正反映出小分子的運動行為,可以說,它是把小分子的運動透過懸浮微粒放大到能 夠在顯微鏡下看得見的程度。布朗運動 的路徑呈現不規則性,正反映出液體表 面分子移動路徑的不規則性。如果那撞 擊分子沒有足夠的能量來推動懸浮微 粒,就看不到布朗運動了。對布朗運動 作定量的研究,就可以對液體裡分子的 運動方式多一層瞭解。 圖一 布朗運動的粒子受小分子撞擊後的運動軌跡。 圖二 觀測布朗運動的儀器架構。 三、愛因斯坦破解水舞之謎 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三篇影響二十世紀物理學發展至為重要的論文,其中一篇(見圖三)就是對布朗運動的討 論。在當時物質由原子所組成的想法尚未被廣泛接受,愛因斯坦則從相信原子與分子是真正存在的方向來思考布朗運動的問題,進而計算懸浮在液體表面上 的微粒受到液體表面分子的衝擊所應表現出的運動方式。愛因斯坦在論文裡謹慎地說:「此處所討論的運動可能與所 謂的布朗運動完全一樣」,讀到這篇論文的研究人員很快的向愛因斯坦確認,他以數學方式描述的正合於布朗運動所 觀測到的。在某種程度上,愛因斯坦預測了布朗運動,而實驗也證實了他的預測。愛因斯坦的計算是基於假設布朗運動即是分子熱運動的表現,最主要的物 理現象來自於溫度的效應,分子運動的 平均動能與採用絕對溫標的溫度成正比 關係。愛因斯坦進一步利用自然分佈機率論與分子動力論的概念,計算球形微粒的布朗位移,發現布朗位移會與液體 溫度的開根號成正比的關係,而與懸浮 微粒的半徑、液體粘度、及亞佛加厥常數值的開根號成反比的關係。1908年,法國物理學家佩蘭(Jean-Baptiste Perrin)更用實驗支持愛因斯坦對布朗運 動的理論解釋,並且由此求得亞佛加厥 常數值應介於6.5×1023與7.2×1023之 間。愛因斯坦說明了布朗運動的本質就是分子的熱運動,而布朗運動的發生也成為分子會有熱運動的實驗明證。重要的是,對布朗運動的了解協助啟動了「物理現象終究都要歸結於分子之間的交互作用」的觀念。 宇宙學家都認為行星的形成是由恆星周圍的塵埃微粒相互碰撞而黏合成團塊,團塊再繼續黏合成更大的團塊,逐漸形成球狀行星。這一個塵埃微粒相 互碰撞會形成團塊的概念最近受到質疑。先前對行星成長過程的研究,認為 懸浮在氣體塵埃盤中的粒子會經由布朗運動的熱擾動而發生碰撞,微小塵埃顆 粒之間會因重力而相互吸引,再由凡德 瓦爾(van der Waals)靜電力而沾黏在一起。依照這些假設條件,理論模擬結 果卻預測會形成一個鬆散但有很多分支 的複雜網狀結構,像是蜘蛛網的一部份 一樣。相關實驗需要在低重力狀態下才能進行驗證,而缺乏直接的實驗數據。直到1998年,德國Braunschweig 科技 大學的Jurgen Blum等人,利用太空梭 飛行進行一項不受重力干擾的實驗,檢測微粒碰撞後究竟是會形成緊密的團塊 狀形體,還是沿特定方向伸展的長鏈狀 形體呢?他們在太空釋放出由二氧化矽 塵粒所形成的雲霧,利用高速顯微相機 掃瞄這些矽質晶球間的接合情形。1999 年,又在一架從瑞典北部發射的 無人火箭上進行相同的實驗。實驗結果顯示,晶球組合成只有少數幾個分支的長鏈,完全沒有出現團塊狀結構,而居 然是「開放」式的鏈狀結構,如圖四所示!。 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是因為晶球的布朗運動使得塵埃長鏈每幾微秒就自轉一周,像是直昇機的螺旋葉片一樣, 大部分新加入的塵埃粒子在有機會黏到 長鏈中間之前,就被掃到長鏈的尾端,所以長鏈就愈來愈長。此外,這些長鏈 結構成長速度非常快,一顆新恆星周圍 的塵埃盤中,每年就會有約100顆以上的塵埃微粒聚集在一起形成行星。這個新的實驗研究成果,有助於天文學家詮釋美國航太總署(NASA)史匹哲太空 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拍攝到的行星形成影像中,對大顆塵埃粒子有何影響。天文學家還是期待Blum等人繼續相關實驗,研究這樣的長鏈機制,可不可以形成一公尺以上的微行星,而這些微行星才是真正建造行星的基石,這樣才能釐清究竟行星的形成過程為何。 圖四 布朗運動所造成塵埃長鏈形狀。 圖三 愛因斯坦以此論文解開布朗運動之謎。 更進一步閱讀可參考,愛因斯坦 資料庫http://www.albert-einstein.org 網站或至美國物理協會http://www.aip. org/history/einstein/ 網站搜尋。

奇妙的物理世界「顫動的橋」

奇妙的物理世界「顫動的橋」

文/中央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 朱慶琪 故事的起源 1940年11月7日上午11點,位於 美國華盛頓州的塔科馬大橋(Tacoma narrow bridge),在通車僅僅六個月又 四天後瓦解崩落[1]。這座結合當時最 先進的建築技術與工程設計的懸索式大 橋,為何壽命如此之短?橋崩落的那天 到底有什麼異常現象,導致如此戲劇性 的結果? 原因探究 塔科馬大橋落成通車後,就以會上 下擺動聞名。橋瓦解的當天上午十點, 原本只會上下擺動的橋面,出現了左右 扭動的情形。在持續劇烈扭動一個小時 以後,橋面終於崩潰掉落。塔科馬大橋 事件常被引用為「共振」[註二、註三] 現象的範例。一般的說法是,風吹過橋 面時,在橋面形成漩渦氣流(eddy), 這些漩渦生成的頻率恰好與橋體結構的 某個自然頻率[註一]接近,而引發共振 現象:氣流漩渦規律地拍打橋面,使橋 面擺動的振幅愈來愈大,終至橋的結構 無法支持而瓦解[2]。然而更精確的說 法則牽涉到所謂的自激發震盪(internal self-excited oscillation)現象[3]。當橋 面偏離平衡位置一點點後,持續穩定的 風吹又把橋面推離開平衡位置更多,這 是一種正回饋的現象。多次累積的結 果,就使得振幅大到結構難以支撐。 至於為什麼平時只會上下震盪的 橋,卻出現左右扭動的現象呢?美國華 盛頓州運輸署的官方資料[4]顯示, 塔科馬大橋瓦解當天,北面懸索靠近中段的 固定箍鬆脫,使得懸索的支撐力量變得 不均勻,連帶導致橋面的支撐力量也不 均勻。風在吹過橋面時,因為結構的不 均勻而產生的漩渦氣流使得橋面開始左 右扭動(torsional flutter),加上共振的 效果,使得橋面的扭動持續加劇而終於 瓦解。 事實上橋的結構(長、寬、高、厚 度、材料特性等)與當時氣流的性質決 定了橋最後的命運。坊間有關的說法錯 誤不少,正確的解釋可以參考美國華盛 頓州運輸署的資料。塔科馬大橋的悲劇 發生後,人們終於學習到在建造這些龐 大的建築結構時,除了結構工程要考慮 以外,也不能忽略當地空氣動力學的影 響。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的建築在設計完 成後,都必須經過風洞測試,以檢視其 結構的穩定性。 有關「顫動的橋」展品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5樓「奇妙的 物理世界」有項展品「顫動的橋」,這 個展品主要的設計就是以互動的方式, 讓參觀的群眾能親自體驗塔科馬大橋瓦 解的過程。利用一片橡膠片模擬塔科馬 大橋橋面,藉由轉動旋鈕可以調整風速 大小。先觀察橡膠橋面在風中的狀況, 通常這時後橋面的擺動不大(圖一), 接著捏著橋面的不同位置,看看發生什 麼現象?(圖二至圖四)當我們抓住橋 面的某一點時,我們等於「限制了」這 個點不動,所以橋面就會以此點為「節 點」(不振動的點),形成某種振動 模式。接著再以共振的方式,使振幅加 劇,終至崩潰。用手捏住橡膠橋面某個 點的目的,是使橋面的支撐力量變得不 均勻。目的是用來仿效塔科馬大橋瓦解 當天,固定箍鬆脫的情況。 圖一/ 風吹過橡膠橋面,沒有特別的情況發生 圖二/ 用手捏住橋面某一點,橋面開始扭動,且愈 來愈劇烈。注意手捏住的地方,就制定了某 個振動模式的「節點」。 圖三/ 改變捏住的點,橋面扭動的模式跟著改變。 注意手捏住的地方,恰巧是某個振動模式的 「節點」。 圖四/ 再次改變捏住的點,橋面扭動的模式又跟著 改變。同樣地,手捏住的地方仍是某個振動 模式的「節點」。 附註 註一、自然頻率(natural frequency):若以單擺為例:一個長約25公分的單擺,一秒鐘內來回擺動一次,那它的自然頻率便是1赫茲(每秒1次)。如果是長100公分的單擺,要兩秒鐘才能來回擺動一次,所以它的自然頻率便是0.5赫茲(每秒0.5次)。 註二、強迫振盪(forced oscillation):一般而言,因為摩擦力(阻力)的存在,週期運動最終都將趨於靜止(單擺愈擺擺幅愈小,終於靜 止)。但若有外力持續給予系統能量,彌補因為摩擦力造成的機械能損耗,就形成所謂的強迫振盪。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盪鞦韆,推動鞦韆的頻率「剛好」時,鞦韆就可以持續擺盪不停止。 註三、共振(resonance):在強迫振盪時,如果外力驅動系統的頻率接近系統的自然頻率,就會發生共振現象,這時擺盪的幅度會急遽增加。以盪鞦韆為例,推動鞦韆的頻率「剛好」時,鞦韆就不但持續擺盪而且愈盪愈高。 參考資料 1.讀者可用關鍵字(Tacoma bridge)搜尋網路上提 供的影片,觀察塔科馬大橋瓦解的過程,非常震撼。 2.美國舊金山探索館(Exploratorium Mu)展品「顫動 的橋」解說牌http://www.exploratorium.edu/cmp/ exnet/exhibits/group4/fluttering/media/fluttering_ g.pdf 3.Hugh D. Young, Roger A. Freedman: Sears and Zemansky’s University Physics, 11th Edition, Pearson Addison-Wesley (2004) 4.美國華盛頓州運輸署官方網站 http://www.wsdot. wa.gov/tnbhistory/Machine/machine3.htm

與磁共舞

與磁共舞

文/台中縣自然科輔導團 林宣安 回想起當年唸小學時的印象,生活裡似乎除了玩,還是玩,不像現在的小學生,功練不但越來越多而且更加多元;參觀訪問、查資料、作報告、生態觀察這些作業若非父母協助,一個小學生實在很難獨立完成,所以我一直覺得好像是出給父母的作業,女兒才剛剛養完蠶,參觀過科博館,寫完媽祖的報告,又要閉始養大肚魚了… 孝順的我只好又帶著女兒到水族館開始「我的」養魚生活,買完必要的束西,就開始回家組裝。 幸好曾經養過魚,上乎還不難,只是似乎事情總是不會如想像中的順利。 「老爸,打氣機怎麼都沒有冒泡?」原本想說安排一些簡單的工作給女兒,也讓她有參與感,沒想到又出問題。 「我看看」我接過打氣機,摸了一下出風口,好像真的沒有風耶。 「你到底行不行啊?」可惡,每次都用這招激我,誰不知道妳在想什麼鬼主意? 我瞄了她一眼,「嗯,妳可以那妳自己來!」我順勢將打氣機推給她。 「我可以!那要老爸幹什麼!」她索幸直接坐到我大腿上撒嬌,天啊,這一招使出作老爸的如何抵擋得了。 「哼,都是妳的話,打氣機的出風口完全沒有空氣跑出來,所以問題一定是出在打氣機。」 「廢話,我也知道。」可惡!又打斷我的話。 「同學,麻煩妳聽我說完再評論好嗎?」也許是老師加處女座的職業病吧,我總是習慣「話說從頭」,然後那個「衝衝衝」的牡羊座總是耐不住性子聽我說完。 「一般市售的這種簡易型的打氣機通常是兩個零件組成的(圖一)我一邊說,一邊將打氣機拆開來,這下女兒的興致可來了,遺傳吧!跟她老爸一個樣。 「一邊是打氣機的主體,裡面是一個電磁鐵,不過通常廠商都會將它密封起來,以免不小心浸水。另一個零件是一個橡皮,當橡皮壓縮時,空氣就會打出去了」我突然靈機一動,得好好利用這個機會再來上個理化課,所以故意漏掉了幾個重要的過程不說。 圖一 打氣機由兩個零件組成,左邊是打氣機的主體(電磁鐵),右邊是打氣的橡皮 「電磁鐵…橡皮…」女兒接過這兩個拆下來的零件,自常自語的說。 「電磁鐵是不是就是那個(課本上教過的)電磁鐵。」這是什麼話!如果不是妳老爸還真的聽不懂! 我笑著說,「沒錯!」她大概也沒注意到我在笑什麼。 「那為什麼這樣(裝上電磁鐵後)橡皮就會被壓縮?」太好了!終於發現問題了。 「妳仔細觀察,」我一邊指給她看,一邊說道「橡皮上還裝了一個東西,看到了嗎?」 「好像是一塊鐵片耶我知道了!」她興奮地從我腿上跳了起來,直接就從我的大腿蹬下去,好痛啊! 「對不起,對不起,我太興奮了!」她一臉愧疚的看著我,我咬著牙揮揮手,示意說沒事(眼淚都飆出來了,沒事才怪),要她繼續說下去。「電磁鐵通電後會產生磁力,吸引鐵片,橡皮就會震動了」一副自信的樣子。 「算答對了三分之一而已」 「為什麼?」我瞪了她一眼,她倒是很識相的吐了吐舌頭,馬上就住嘴。 「妳們學校教的電磁鐵是利用電池(直流電)當作電源的,如果用來吸引鐵片…」我看了她一眼,她很機伶的接下我的話。「會吸住!」 「沒錯,因電磁鐵通電後產生磁力會吸住鐵片,但就這麼一下而已,會像妳說的「震動」嗎?」 她皺了皺眉,我知道這個表情代表的意思。 「走,到實驗室!」 「耶!」她迫不及待的拉起我。 「輕點,輕點,我的大腿還在痛。」 女兒雖然個性急了些、脾氣大了些、動作粗魯了些,不過還是很貼心的,她攙扶著我起來慢慢走到屬於我的「秘密基地」(實驗室),我也所幸就讓她服務一下,享受這幾秒幸福的片刻。 我找到幾年前直接利用漆包線圈和電鑽頭作的電磁鐵和用整流變壓器改裝的「簡易直流電供應器」,以直流電通電後吸起桌上的鐵製盒子。 「妳看,鐵盒就直接圾起來而已,並沒有震動!」 女兒嘟著嘴,一臉喪氣的表情,我摸摸她的頭安慰說,「妳沒有答錯,只是不完整而已,我們的(打氣機)電磁鐵並不是通直流電,而是交流電;橡皮上的金屬也不是鐵片,是磁鐵」 我看了看她,等她插話,她反而學起我來,揮揮手示意我繼續說下去。 我再試著以她可以熟悉的語言解釋,「所謂交流電就是正負極會不斷交換的電,所以電磁鐵產生的磁極(N、S極)也會隨著不停轉換。」(圖二) 圖二 一般交流電(市電)的頻率為60Hz,也就是說磁鐵(N、S極)每1/120秒交換一次 「當這樣磁極不停轉換的電磁鐵接近磁鐵時,妳猜會發生什麼事?」我試著丟問題給她,免得她又沒耐心了。 「我們老師教過,同性相斥(N極排斥N極,S極排斥S極),所以」我最喜歡看她思考的表情,也從小訓練她將思考的過程說出來,我才能知道她是怎麼想的。 我望著她笑了一下,鼓勵她繼續說下去。 「所以一下子吸、一下子斥?」她很沒信心的說。 「答對了!」我故意提高的音調,嚇得她抖了一下。 她用力捶了我好幾下:「你很討厭耶!」 「好啦,我們來試試看!」 我將電磁鐵接上(低壓)交流電,一接近磁鐵,就看到磁鐵開始如跳舞般震動了起來。距離越近(不接觸),跳動越厲害,調整至適當的距離甚至可以使磁鐵開始繞圈圈跳舞。 「好玩,好玩,給我!」她興奮的狂叫起來,拿起我的電磁鐵開始與磁共舞! 這時當然得趁勝追擊,「所以當磁鐵和橡皮黏在一起」我嘗試著問她。 「橡皮就會跟磁鐵一起震動了!」 我笑了,很驕傲的笑了! 不過,這才上了半節課。 「還有更有趣的,」我找出「電磁感應發電機—水平型」教具(詳見「發電高手」,作者:林宣安,刊載於科學研習雜誌四十五卷第二期),並從女兒手中拿回電磁鐵。 「當電磁鐵通上交流電時,磁極不停轉換(磁場變化)時會使另一個電磁鐵產生感應電流,所以當通以交流電的電磁鐵接近這個串有LED燈泡的電磁鐵時」我一邊說著,一邊將電磁鐵接近電磁感應發電機教具。(圖三) 圖三 當通以交流電的電磁鐵接近串有LED的線圈時, 因磁極不斷變化發生電磁感應的現象,因而產生感應電流點亮LED燈 「亮了耶!」只見她眼睛如LED般閃亮的起來,女兒似乎從小對自然科學就特別感興趣,老爸與環境使然吧。 「妳再看,距離越近,LED燈就越亮;距離越遠,LED燈就越暗,跟我們剛剛接近磁鐵時的感覺是不是很像?」 「如果將打氣機的主體取代我們自製的電磁鐵,來!試試看和剛剛的實驗結果有何不同?」 女兒手腳俐落的將打氣機插上電源,一接近磁鐵,正如預期的開始跳舞;一接近串有LED燈的電磁鐵,也開始乖乖的發亮! 「跟剛剛的都一樣耶!」 「所以」我試著引導她。 「所以打氣機裡面也是一個通有交流電的電磁鐵」 我在她頭上親了一下,「乖女兒,真聰明!」 「所以打氣機的本體沒有壞囉!」 「到目前的結果看來應該是這樣。」我很保守的說。 「那問題是出在橡皮上了喔?」女兒望著我,一邊拿起打氣機的另一個零件端詳著。 「大概吧!」 女兒一臉無奈的說:「那還是沒結論?」 我帶著詭異的笑容(這是她事後跟我說的),再將橡皮拆解下來,賓果! 「妳看,橡皮的邊緣破了一個裂痕,氣就從這邊跑出來了!」我指著這個「新買的」打氣機說。 「那我們趕快拿去換!」女兒焦急的拉著我的衣服說。 「別急,既然我們已經知道的打氣機的構造,我們自己動手作一個如何?」 知女莫若「父」,我就知道正中她的下懷,只見她眼神一亮,一轉身一副裝乖巧的樣子,馬上在實驗桌前作好;這是我規定的,進實驗室作實驗安全第一,嚴格禁止嬉戲。 「我們利用氣球取代橡皮,再拿這個底片盒當作氣室,把氣球繃緊後黏在底片盒上。」 父女倆七手八腳的,終於將氣球固定在底片盒上,並在氣球中央以彈性黏膠固定上強力磁鐵,再將底片盒另一端的底部鑽了一個洞,塞入塑膠管。 「好了!」女兒喘了一口氣說 「好了?」我反問她,並沒有給她一個答案,「那妳自己試試看囉!」 女兒迫不及待地將塑膠管放入水中,再將通以交流電的電磁鐵接近氣球上的強力磁鐵,只見磁鐵一如預期的帶動氣球開始快速震動,但卻不見水杯裡冒出任何氣體! 「怎麼會這樣?」女兒很失望的說 我反倒是急忙安慰她,「別急,妳再仔細觀察,整個底片盒只有一個出口(連接塑膠管),當塑膠管又放在水中時,是不是相當於整個底片盒(氣室)是一個密閉的環境,當然不會有氣體持續冒出來了啊!」我不知道這樣的解釋是否她可以理解。 「那你為什麼不早說?」 「耶,怎麼反而變成我的錯了!是妳自己說已經做好了的哇。」遇到這個「番婆」我實在有苦說不出。 不過她倒是沒注意到我的情緒反應,自顧自的說著:「那如果在底片盒上再搓一個洞,就可以有空氣補充進去,可是這樣打氣的時候也會從這個洞跑出去啊。」 我順勢接著她的話:「那如果讓底片盒上另外一個洞只能讓空氣進去,塑膠管上的洞只能讓氣體出來。」 「啊!」她突然狂叫起來。「對,對,對!就是這樣!快點,你教我怎麼做!」 「別急!總得讓我找看看啊。」 我在實驗室裡翻箱倒櫃,記得以前曾經留下幾個水族箱用的「單向閥」,只是實驗室東西實在太多,又沒時間整理,只見女兒又在那裡嘀咕。 「就叫你找時間把實驗室的東西收一收,你就每次都這樣,你看,東西又找不到了。」 天啊,現在到底誰是父母,誰是小孩? 「好啦!找到了!」「這個東西叫做單向閥,只能讓氣體或液體單一方向通過,所以我們如果將底片盒旁邊的孔裝上「向內的單向閥」,塑膠管前端裝上「向外的單向閥」我一邊說,一邊將單向閥裝在氣室上。(圖四) 「好了!妳直接用手壓壓看氣球。」 女兒照著我的指示在氣球上壓了幾下:「冒泡了,冒泡了!」 她連忙再將電磁鐵直接靠近氣球上的磁鐵,果然看到水中不斷冒出氣泡,就如同市面上買的打氣機一樣。 「哇,好棒喔!這樣我們就不用買了,就用這個就好了。」她一轉身就要將自己作的打氣機拿去水族箱,我連忙阻止他。 「等等,別急!我們自己作的充其量只是一個教具,如果要長時間通電使用還是買廠商做好的比較安全!」 他有點失望的說:「好吧!哪我們拿去跟老板換。」 我苦笑著:「你認為老闆會給我們換嗎?」 只見她望著桌上拆卸下來的打氣機,狠狠瞪著我:「老爸!」 救命啊!我可是用心良苦耶! 圖四 事售打氣機上的橡皮上也有兩個利用塑膠薄片(綠色部分)做成單向閥 科學動手做 自製電磁鐵 一、器材 小漆包線圈(0 . 45mm)、8mm電鑽頭、絕緣膠帶、銲槍、銲錫、線材 二 、製作方法 1.將兩個市售的小漆包線圈依同方向焊接在一起,再將漆包線兩端焊接出兩條接線,最後外層以絕緣膠布包裹。 2.中間插入電鑽頭(選擇合適漆包線中間圓孔的的電鑽頭,一般使用8mm的電鑽頭剛好),若無法完全密合,可在電鑽頭外層貼上適量的絕緣膠帶,使其剛好塞入孔中。 3.最後將接線固定於電鑽頭上即可。 三、使用方法 ◎配合大漆包線圈、感應電流發電機及簡易直交流電供應器等可作多種電磁方面的實驗。 1.將電磁鐵放入大漆包線圈中,連接上檢流計,將直流電源的鱷魚夾在電磁鐵的接頭處來回摩擦,觀察是否有感應電流產生。 2.將電磁鐵接上交流電;檢流計換成6V的小燈泡,觀察燈泡是否會亮。 3.再將大漆包線圈上的小燈泡換成馬達,但因其感應電流亦為交流電,故須先整流後再接上,觀察馬達是否會旋轉?再換上蜂鳴器,「聽」到電了嗎? 小提醒: 整流的方法;可從電子零件行購買封包好的橋式整流器,一般有四個接點,中間為AC輸入,兩側為DC輸出。 4.將接有交流電的電磁鐵靠近原本設計的「感應電流發電機」,觀察LED是否發亮,再將電磁鐵與感應電流發電機的距離稍作調整,觀察距離對感應電流大小的影響。 5.單獨將電磁鐵連接交流電 (將電壓調至最小),試試看是否能吸起鐵片?和利用直流電所吸起鐵片的情形有何不同。 四、成品圖:圖五 圖五 電磁成品圖 自製簡易直交流電供應器 一、器材 可變電壓整流變壓器(需可拆開者)、紅黑鱷魚夾、銲槍、銲錫、線材 二、製作方法 1.將整流變壓器的接頭剪掉,露出內部正負極的導線,可先以三用電表檢驗正負極,再接上紅黑兩色的鱷魚夾擊完成直流電供應器。 2.將整流變壓器拆開,在整流之前(亦即在通過二極體之前)引出兩條導線,極為低壓交流電。 3.整流變壓器的電路板依不同廠牌及型號會有所不同,建議老師可在接出導線之前,先以三用電表檢驗確定。 4.或直接利用可切換極性的整流變壓器,如圖五、圖六改裝。 三、成品圖:圖六 圖六 交流店供應器成品圖 自製打氣機 一、器材 自製電磁鐵、自製簡易直交流電供應器、底片盒、氣球、單向閥、強力磁鐵(直徑10mm)、彈性黏膠、塑膠管 二、製作方法 1.將底片盒裁下一半備用,可使氣室體積較小,增強壓縮氣體的效果。 2.將氣球剪開以兩層包覆在底片盒開口處,中央再以彈性黏膠固定上強力磁鐵。3.在氣室(底片盒)底部及外圍鑽一圓孔,使其可以剛好塞人塑膠管,必要時可再利用彈性黏膠固定。 4.裝上單向閥,底部的向外(出氣口),外圍的向內(進氣口)。 三、使用方法 1.將通以低壓交流電的電磁鐵接近氣室,調整至適當距離,即可看到出氣口冒出氣泡。 2.注意不要將磁鐵吸住,會變成無法震動,且通電時間不宜過長。 3.強烈建議:本實驗裝置僅供教學講解用,不宜實際用於水族箱或長時間通電使用。

說說奈米鋰電池二次電池

說說奈米鋰電池二次電池

文/李曉潔 中央大學化學系學士生 隨著電子工業與資訊產業的發展,各項電子產品均朝向重量輕、體積小、方便攘帶的方向邁進。最常見的如手機、筆記型電腦、MP3、數位相機等等,均講究型小輕巧。為了隨時隨地提供這些電子產品的電力,電池與現代生活已形成密不可分的關係,成為一種使用相當普遍的能源。 一、電池的種類 電池依其運作原理可分為物理電池和化學電池。其中化學電池又可分為原電池(一次電池)和蓄電池(二次電池),如圖一所示。原電池使用後不能充電而必須丟棄,常見的如錳乾電池、鹼性乾電池、水銀電池及不可充電的鋰電池等等(圖二)。蓄電池則使用後可充電而重複多次使用,常見的如鉛蓄電池、鎳鎘電池、鎳氫電池及可充電的鋰電池等等(圖三)。 圖一 電池的分類 圖二 原電池僅可做一次放電使用,其化學反應為不可逆反應。 圖三 蓄電池可重複多次充放電使用,其化學反應為可逆反應。 二、鋰離子電池的應用領域 因二次電池可重複多次充放電使用,現今已成為可攜帶式電子產品的主要供電來源。其中鋰金屬的原子量小,重量輕,無記憶效應且具有最大的工作電壓及高能量密度。以鋰作為電極可提供較高運作電壓及較高電量,但直接使用鋰金屬有安全上的顧慮,故多改用鋰離子來傳遞電量。目前於手機、筆記型電腦、隨身聽、錄放影機、電動工具及電動車輛等日常生活用品中均廣泛應用鋰離子電池。 三、鋰離子電池的陰陽極與充放電原理 鋰離子二次電池的陰極(正極)使用鋰離子金屬氧化物(如 LiCoO2 或LiMnO2等)為材料,陽極(負極)則採用碳材料(如石墨),而電解液則為鋰鹽有機溶劑 • 充電時,電子由充電器外接經過陽極的碳材料,同時鋰離子離開陰極經電解液進入陽極(圖四)。放電則遵循相反路徑,電子白陽極離開經電器提供電力回歸至陰極,而鋰離了離開陽極經電解液進入陰極(圖五)。 如此反覆進行充放電,可提供數伏特電壓供電路使用。一般常見的鋰離子電池呵提供3.6伏特電壓,為目前常用的化學電池中可提供較高電壓之一種。 圖四 充電程序的卡通示意圖。 圖五 放電程序的卡通示意圖。 四、奈米鋰離子二次電池 雖然鋰離子二次電池已被廣泛的使用於日常生活中,但其仍存在充放電容量太小且速度太慢的問題。常用的手機電池其電量嫌少,使用數天就必須再充電,因此在出遠門時常需帶著充電器,但卻非隨時隨地有充電電源可以使用,常有急需使用手機或在等待重要電話時因電量不足而造成困擾。另外,鋰離子電池無法快速的充電,一般至少需充電數小時才能使電容量飽滿,無法及時提供大量的電力。 傳統的鋰離子二次電池陽極受限於石墨的結構,無法提供足夠的間隙和空間讓鋰離子進入,這是充放電容量不易增加的主因(圖六)。奈米鋰離子二次電池則採用奈米碳管取代石墨為陽極材料,提供鋰離子更大的空間進入陽極,因而使充放電容量大幅提升,不需時常充電延長使用待機時間。 另外當鋰離子在進入和遷出陰極時,傳統的鋰離子二次電池均是在固體材料中進行,但一般物質在固體的擴散能力很小,所需時間較長,造成充放電速度較慢。奈米鋰離子二次電池將固體材料粒徑縮小至奈米級,鋰離子容易自陰極遷出經電解液到達陽極,可大幅縮短充放電時間(圖七)。 圖六 傳統的鋰離子二次電池以石墨為陰極材料, 鋰離子不易進出,無法快速充放電。 圖七 以奈米碳管為陰極材料,讓鋰離子易於進出, 可大幅縮短充放電時間。 五、未來展望 奈米材料的應用增加了充放電容量及縮短充放電時間,降低了我們使用上的不便利,加上能源短缺的迫切需求,可重複使用且污染性低的奈米鋰離子二次電池,將扮演未來可攜帶式能源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