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學

臺灣的新地震震度分級制度

臺灣的新地震震度分級制度

文/蕭乃祺 制定新震度分級的動機 地震震度係指地震發生時,民眾所感受到震動的激烈程度或是建築物、地形地貌因震動所造成的破壞程度。由於此定義與地震災害有直接的關聯性,因此我國在地震防救災業務的執行上,震度為主要的參考依據(內政部,2018)。另外,許多重要的公共建設或是運輸系統,例如高速公路、水庫、電廠、高鐵、捷運等,也多以震度大小做為其地震應變的參考。 臺灣目前的震度分級主要是沿用日本震度分級的方式,分為0至7級,級數越高代表地表的震動越劇烈,造成的影響越嚴重。其中震度4級以下主要是描述民眾對於震動的感受,震度5級以上則開始定義會對建築物或地形地貌發生影響,有關不同分級影響程度的說明如表1(中央氣象局,2017)。 為快速獲得各地的震度,震度的計算係直接使用加速度地震儀(又稱為強震儀)所觀測的地表加速度紀錄進行推算。地震震度與加速度值範圍的關係,0至6級是透過關係式 I=2.00×〖log〗_10 (PGA)+0.70 換算後四捨五入獲得(徐明同,1979),式中I為震度階級,PGA(peak ground acceleration)為最大地動加速度值,單位為cm/sec2。1999年921地震以後,依據地震災害分布情形新增7級,並定義地動加速度值400 gal(單位cm/sec2)以上為7級。 氣象局近年來在臺灣建置非常高密度的地震觀測網,加上地震儀器靈敏度的大幅提升,由於更靈敏和更密集之量測,發布地震報告震度資訊時常遭遇一些誤解,而造成相關單位地震應變的困擾,其主要的問題包括: 1.小規模地震近震央測站觀測到高震度 小規模地震在靠近震央的測站常觀測到非常大的震度,但震動時間短最終並無地震災害發生的情形。以2015年7月28日宜蘭縣大同鄉地震為例,地震規模雖僅為4.7,但在距離震央約5公里的南山地震站卻觀測到6級的震度(圖1)。由於其僅是瞬間的地表震動,持續的時間非常短暫,因此並沒有造成任何的災情,但若對照震度6級的說明,則可能會有非常嚴重的影響。小地震卻發布高震度的情況,時常會造成相關單位在地震應變時投入相當的人力與物力,民眾的生活作息也受到影響,此是目前臺灣震度制度最迫切需要改善的問題。 2.高震度範圍與災害位置關聯性需要提升 近年幾次災害性地震,發現高震度分布範圍與災害發生位置的關聯性需要提升。圖2為2018年2月6日規模6.2花蓮地震,地震震度分布與災害發生位置的對照圖,該地震災情主要集中在花蓮市,由於米崙斷層發生破裂,斷層沿線有多棟樓層倒塌或破壞,同時嶺頂斷層北段也發現破裂情形(中央地質調查所,2018),但是圖中震度5級以上的範圍卻北從宜蘭縣南邊一直延伸至花蓮市、壽豐鄉以南,南北距離超過80公里,震度6級範圍亦超過40公里,因此不易在第一時間就依據震度的分布情形,準確研判地震災害可能發生的範圍與程度,進而造成救災人力與資源不易有效的調度。 3.高震度的地動級階值範圍過大 震度5級以上的震度級階,其PGA的範圍過大,可能影響救災單位、公共單位地震應變成效。例如臺鐵局目前在進行地震後軌道的安全檢查時,應變標準需將震度5級的範圍再細分為5級弱(80~180 gal)與5級強(180~250 gal),另外科技部近期進行大規模地震模擬情境研究時,亦將震度5級以上再做細分。 為改善我國震度發布與使用的問題,氣象局於2019年開始進行相關的研究,研訂新的地震震度分級制度,目標是強化震度與地震災害的關聯性,進而提升臺灣救災、公共與民間單位地震應變的效能。 參考的方法 震度調整的方向主要參考日本氣象廳(JMA)與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地震震度的分級制度與計算方法,以及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其參考的重點如下: 1.日本氣象廳震度分級制度 日本氣象廳在1995年阪神地震發生後,將震度的計算方式與分級進行調整(關田康雄,1996),除考慮主要震動的週期外,同時使用震動時間至少超過0.3秒的最大地表加速度。另外考量原0至7震度分級中,5級與6級的PGA範圍過大,將震度細分為5弱、5強、6弱、6強,共10級。因考量振幅的持續時間,而可避免小地震但瞬間大振幅PGA所導致震度高估的情形。 2.美國地質調查所震度分級制度 美國加州使用的震度分級為修正麥卡利震度(Modified Mercalli Intensity, MMI),總共分為12級(I至XII級)。根據Wald 等人(1999)指出,MMI小於VII級的震度主要描述人類對於震動的感受,由於人類對高頻震動的敏感性較高,與PGA大小的關連性較大。大於VII級的震度則主要是描述建築物損壞的情形,則以最大地表速度(peak ground velocity, PGV)較能實際反應出破壞的情形。為實際符合震度說明敘述,計算震度首先以PGA計算震度,當所得到震度值超過VII級時,則改以PGV計算震度值。 3.國內學者研究 吳逸民教授等人(Wu et al., 2004)分析1999年921集集地震的災害紀錄以及氣象局的強地動資料,獲得地震震度I與最大地表速度PGV的關係式為 I=2.14×〖log〗_10 (PGV)+1.89,PGV的單位為cm/sec。此研究發現,以PGV推算震度能與規模呈現出較明顯正相關的關係,小規模地震觀測到的震度範圍較小,不會出現異常高震度的情形。 在參考國內外相關的分級方法與研究後,氣象局新的震度計算流程與分級制度的調整思維如下: 1.震度計算使用公式與流程不宜太過繁瑣複雜,方便相關應變單位快速獲得。 2.考量民眾對於現行震度分級熟悉度,以及調整不宜造成國內法規修改工程太大,建議延續採用0級至7級。 3.強化震度與地震災害關聯性,震度計算同時將最大地表速度PGV列入評估。 4.高震度階級適度細分,將5級細分為5弱、5強,6級細分為6弱、6強,以利相關單位應變時可以更加方便及彈性運用。 新調整計算震度的方式 規劃新震度的計算方式如圖3,其流程依序如下: 1.讀入強震儀3向量加速度資料。 2.資料進行10Hz低通濾波處理,適度過濾瞬間震動的高頻訊號。 3.取3向量合成震波,計算最大地動加速度值PGA。 4.透過地震震度與PGA範圍的對照表(表2),計算地震震度。 5.得到的計算震度不到5級時,以該計算震度為地震震度值,結束整個震度計算流程;計算震度為5級以上時,持續進行下一步驟。 6.將3向量原始加速度資料積分至速度,同時進行0.075Hz低切濾波移除因積分動作所引進的低頻訊號。 7.取3向量合成震波,計算最大地動速度值PGV。 8.透過地震震度與PGV範圍的對照表(表3),計算地震震度。 9.如該計算震度小於4級時,則設定地震震度值為4級,否則以得到的計算震度為地震震度值,結束整個震度計算流程。 新震度計算流程中所使用的計算震度對照PGA換算表(表2)與計算震度對照PGV換算表(表3),主要是參考現有 I=2.00×〖log〗_10 (PGA)+0.70(徐明同,1979)以及 I=2.14×〖log〗_10 (PGV)+1.89(Wu et al., 2004)等2個關係式,透過四捨五入並稍做微調方便記憶後所劃定,可以快速方便將地震儀觀測紀錄換算成地震震度。另外為使新震度在合併使用PGA與PGV的情形下,維持各測站震度在空間分布上的連續性,所以當使用PGA計算震度大於5級,接續用PGV計算震度卻不到4級時,則將該站的地震震度維持設為4級。 效益評估 針對新調整地震震度的計算方式,首先蒐集2009〜2018年氣象局所發布的1,370筆顯著有感地震報告,檢驗其可行性與效益。另外針對2018年0206花蓮地震、2016年0206美濃地震與1999年921地震等三個災害性地震,探討災害位置與新地震震度分布的關聯性: 1.有感地震報告發布震度評估 依所蒐集10年1370筆的顯著有感地震,依據目前震度的計算方法,觀測到最大震度5級以上,代表有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震總共有194個,比例超過14%,明顯與實際狀況不符(圖4)。如使用新的震度計算方法,最大震度5級以上的地震則大幅減少為只剩下10個,比例不到1%,其中包括7級震度1個(2018年0206花蓮地震)、6強震度1個(2016年0206美濃地震)、5強震度5個以及5弱震度3個(圖5)。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的統計,該時段內的災害地震總共發生8次,除了2017年2月11日高雄近海地震外,新的震度計算方法對於其他7個災害地震,都可以忠實呈現其最大震度都在5級以上,而且災害越嚴重的地震其震度值越大。至於2017年2月11日高雄近海地震的地震規模為5.7,新調整的最大震度為4級,災情為1位民眾受傷,此結果顯示雖然震度不到5級,不過大規模地震長時間震動也有可能造成輕微的災害。整體評估新震度計算方法,確實可以使地震震度符合震度分級表中地震影響的描述,有效降低防救災等相關單位應變動員次數與資源消耗。 2.災害地震的震度分布評估 使用新調整的震度分級與方法,重新計算2018年2月6日規模6.2花蓮地震的震度分布,與現行震度分布的情形比較,發現5級以上的面積明顯縮小很多(圖6),而且災害的位置全部侷限在震度最大的範圍,對於救災單位在第一時間可以提供非常重要且可靠的資訊。另外檢驗2016年2月6日規模6.6高雄美濃地震的情形(圖7),同樣可以發現新的震度分布,除了5級的範圍縮小外,與實際地震災害發生的位置亦有更好的關聯性,幾乎所有災害都集中在震度5強的範圍。1999年921地震是近幾十年造成災害最嚴重的地震,新震度分級的空間分布,同樣有效的反應災害發生的位置(圖8),同時由於高震度階級的進一步細分,可以更適度的界定出不同災害程度的範圍,提供相關單位更細緻的應變資訊。 新地震震度分級表 表4為新制定的臺灣震度分級表,與現有震度分級表的差異(表1),除了在震度5級細分為5弱與5強、震度6級細分為6弱與6強外,新的震度分級表移除計算震度的地動加速度範圍。由於新的震度計算方法同時使用地震動的最大加速度與最大速度值,為避免造成錯誤的認知與混淆,所以新表中不放入含PGA/PGV相對應的範圍,而此變革在地震學意義上亦可回歸到震度的基本定義,即是地震後實際民眾的感受與建築物、地形地貌的影響,而非指地震儀記錄地震動參數的範圍。在地震影響說明的部分,同樣維持針對人的感受、屋內情形、屋外情形等3個情境,惟為因應社會環境的改變,以及強化該內容提供民眾與防救災單位應變參考的實用性,所以依據過去臺灣幾個災害地震的實際情形,以及日本與美國震度分級的相關說明,調整與擴充各震度階級相關影響的描述內容,未來亦會參考後續災害地震的實際災情,滾動式適度的調整其內容。 推動實施 地震震度分級制度調整所涉及的影響層面非常廣泛,包括從防救災、交通運輸、民生設施等單位的應變作為,到科研教育、防災產業、保險業者的因應措施,甚至對於一般民眾的防災認知,都可能需要配合調整。因此,氣象局在擬定新震度分級草案並完成分析估評後,積極拜會相關單位報告調整案的規劃,同時辦理多場的說明會,邀請中央與地方防災、交通運輸、工程等單位,以及防災產業、保險業者與新聞媒體,說明新的地震震度分級方案與計算流程,並依據參與單位寶貴建議適度調整,同時提供因應新震度分級,相關單位調整法規辦法或系統作業所需的諮詢與協助,另外亦透過多元化管道進行宣導。目前氣象局已經完成整個新地震震度分級制度的推動程序,並自2020年1月已開始實施。 表1.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現行地震震度分級表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表2. 計算地震震度對照最大地動加速度值(PGA)的範圍表,震度4級(含)以下依PGA決定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表3. 計算地震震度對照最大地動速度值(PGV)的範圍表,震度5級(含)以上依PGV決定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表4.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新版地震震度分級表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圖1. 2015年7月28日宜蘭縣大同鄉規模4.7地震報告(上圖),以及南山地震站記錄該地震的地震波形(下圖)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圖2. 2018年2月6日規模6.2花蓮地震,地震震度分布(色階圖層)與災害實際發生位置對照圖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圖3. 新調整計算地震震度的流程圖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圖4. 2009年至2018年1370筆顯著有感地震,目前震度計算方式得到最大震度大於5級的震央分布圖,圖中同時標示災害地震的位置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災害地震資料來源:內政部消防署網站 圖5. 2009年至2018年1370筆顯著有感地震,新震度計算方式得到最大震度大於5級的震央分布圖,圖中同時標示災害地震的位置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圖6. 2018年2月6日規模6.2花蓮地震,目前震度計算方式(上圖)與新震度計算方式(下圖)所得到的震度分布與災害實際發生位置對照圖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圖7. 2016年2月6日規模6.6高雄美濃地震,目前震度計算方式(上圖)與新震度計算方式(下圖)所得到的震度分布與災害實際發生位置對照圖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圖8. 1999年921地震目前震度計算方式(左圖)與新震度計算方式(右圖)所得到的震度分布圖,圖中同時標示以行政區中心位置為基準,每個行政區建築物損壞棟數統計的分布情形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參考文獻 中央氣象局,2017:地震百問,共79頁。 中央地質調查所,2018:20180206花蓮地震地質調查報告,共115頁。 內政部,2018:震災(含土壤液化)災害防救業務計畫,共83頁。 徐明同,1979:地震學,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共388頁。 關田康雄,1996:關於新的氣象廳震度階級(日文),JSEEP NEWS 147. Wald, D. J., V. Quitoriano, T. H. Heaton, H. Kanamori (1999).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eak ground velocity and Modified Mercalli Intensity in California, Earthquake Spectra 15, No. 3, 557-564. Wu, Y. M., N. C. Hsiao, and T. L. Teng (2004).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rong ground motion peak values and seismic loss during the 1999 Chi-Chi, Taiwan Earthquake, Natural Hazards 32, 357-373. 蕭乃祺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副主任

國中地球科學課程中的環境變遷教育

國中地球科學課程中的環境變遷教育

文/謝隆欽 「人類為什麼見死不救?」 「他們不知道事情會變成這樣。」蜜蒂兒回答。 「錯!」瓦金說。他的臉色像雲朵一樣蒼白。「他們知道,但視而不見。」 (Christophe Galfard,2011) 以上這段簡短的對話,引自2011年出版的法文小說”Le Prince des nuages ”(臺灣譯作「雲王國三部曲」,臺灣中文版於2014年發行),每年進行到永續發展、地球環境變遷的課程之時,這段文字總是如暮鼓晨鐘般,深刻地警醒著我:該當喚起學子們對全球環境變遷的敏察,不再視而不見! 經歷數次的教育改革,全球變遷的議題也隨著新的課程標準及課程綱要,陸陸續續成為臺灣每位國中學子的共同記憶。 筆者就讀國中的時候(1990年代),還有上、下兩冊,共12章的地球科學課程;地球環境變遷的課程被安排在上冊的起始章節(第一章),以及下冊的最後一個章節(第十二章): 上冊第一章「我們的地球」 1-1 太空中的地球 1-2 變動的地球 1-3 珍惜地球資源 下冊第十二章「全球變遷」 12-1 氣候與冰期 12-2 牽一髮動全身的地球 12-3 全球環境 筆者對國中地球科學的課程內容早已淡忘,只記得在高中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等科學課程中,即特別獨鍾地球科學,對於天文、地質、海洋、大氣……等主題悠然嚮往,樂此不疲,尤其在那聯考的年代,地球科學是沒被納入升學考試的科目。想必筆者在國中時的地球科學課程當中,即已被潛移默化,播下種子。 時光荏苒,再歷高中、大學師資培育、實習、服役,筆者初出茅蘆之時(2000年代),國中現場還有一本國立編譯館主編的地球科學課本(圖1),源自1994年的教育部「國民中學地球科學課程標準」,並於1999年全面試用;這個時期的課程時數只剩每週一節,課本早年還有八章,後來也刪減成只有七章(刪除第八章:天然災害與防治),侷限的教材內容中,主要僅提及大氣的組成和天氣的變化(第五章:守護地球的大氣;第六章:多變的天氣),並未著墨在氣候與環境的變遷。 圖1.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地球科學全一冊課本(2000年代) 2004年起,臺灣的國中教學現場,不再有定於一尊的國立編譯館課本,而是開放由民間出版社自行依課程標準撰寫教科書,並將國小六年,國中三年,設計合併成為「九年一貫課程」;習慣稱呼中的國一~國三,也因接續自國小六年級,而被稱呼為七~九年級。此時的國中地球科學,改被納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當中,而其中主要的環境變遷學科知識,被安排在第六冊,即國三下學期。作為即將送別學生們的畢業禮物,各版教科書的地球環境變遷多以「永續發展」為大標題,頗有「實用入世」與「展望未來」等集大成的壓軸作用,編著作者們多取天然災害、環境污染、聖嬰現象、全球暖化等主要題材,都是學子們在可預見的未來,必需切身面對的調適問題。 2014年11月,教育部頒布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2018年11月,再頒布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自然科學領域」(常被簡稱為「108課綱」、「自然領綱」),自2019年8月起,自小學一年級、國中一年級、高中一年級逐年實行新課程,臺灣再進入「十二年國教」的全新時代。國中被劃歸「第四學習階段」,其中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習內容有13大主題,其中與環境變遷有關的主題眾多,如:科學、科技、社會及人文(M)項下有「環境汙染與防治(Me)」;而資源與永續發展(N)項下有「永續發展與資源的利用(Na)」、「氣候變遷之影響與調適(Nb)」、「能源的開發與利用(Nc)」等。而自然科學的三大跨科主題中,也有一個主題是「全球氣候變遷與調適」。時移勢易,環境變遷教育已不再僅限於「全球暖化」而已,而更關注資源的利用與能源的開發,以及如何「調適」的具體作為。 而除了「教材」的改朝換代,知識的載體也早已從書本、電子書、影音到直播……「教法」上也早已隨著典範的轉移和科技的進展,從講述、分組、翻轉、探究到素養導向……等,精彩紛呈。各類資訊已能在彈指間輕易取得,教學者與學習者間的互動和定位也已然劇變。 不變的,仍是考試領導教學。 無論多年前的高中聯考、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The Basic Competence Test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或是當今的國中教育會考(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Program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環境變遷主題的教學,都正逢國中學生即將面對升學考試的時候。面對緊張的家長、校長、主任及考生,為師需得面對升學考試的現實,有效率地因時制宜。 我嘗試的作法是在有限的教學時數中,以既有課本教材為出發點,輔以各種多媒體、新媒體提供即時的環境現況,或近期的環境變遷新聞事件,著重「意識」(awareness)的建立,盼能讓學子從中察覺環境變化的事實(現在進行式),從而理解課本中環境變遷的脈絡(很多學生可能還認為那是未來式)。由基本知識的掌握,進而建構起正確、紮實、實用的觀念,如「天氣」(weather)與「氣候」(climate)概念與時空尺度的差別,「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與「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的異同,「減緩」(mitigation)與「調適」(adaptation)是兩種不同目的與思維的應對作法,「史上最熱一年」一直破紀錄的意義.......等。 更可望在既有的課本教材之外,引介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近即時網站、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TCCIP)、每年底的COP國際會議......等資源,鼓勵學子成為終身學習者,讓學子們從教室中連結到課堂外,日後能隨時更新腦海中環境變遷的知識,迎接未來離開校園後,所需面對的萬變挑戰! 以下是我常在課堂上介紹給學生的資源: 1.現在的二氧化碳濃度(圖2〜5) 圖2. 現在的二氧化碳濃度,數值是由NOAA位在美國夏威夷大島毛納洛亞峰(MAUNA LOA)上的監測站所測得 圖3. 2018年作者參加科博館活動,造訪NOAA位在美國夏威夷大島毛納洛亞峰(MAUNA LOA)上的監測站。 圖4. 位於MAUNA LOA峰上的Keeling Building牆上的銘版,呈現了1958~1997年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變化,即為著名的基林曲線(Keeling Curve)。 圖5. 1958〜2019年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可見明顯的上升趨勢;雖然Keeling已於2005年辭世,但二氧化碳濃度的監測工作仍然持續進行,迄今不輟 目前學生們在課本上讀到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約是0.03 %,也就是300 P.P.M.,但實際上這數值在近年來早已不合時宜。我會直接用教室電腦連上網站,在開啟畫面之前,請同學們先猜猜看現在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是多少,大致整理幾位同學提供的答案之後,再公告這NOAA位在美國夏威夷大島毛納洛亞峰(MAUNA LOA)上的監測站所提供的二氧化碳濃度訊息,相信能為同學們帶來相當的衝擊!而著名的基林曲線(Keeling Curve)季節性的起落及測量方式,更是說故事引同學們入勝的好題材! 2.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Taiwan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 Information and Adaptation Knowledge Platform, TCCIP;圖6、7) 由科技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 for Disaster Reduction,NCDR)維護營運的知識平台,在「資料服務站」選單中,視覺化地呈現出臺灣各地的「過去變遷」與「未來推估」,相當適合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融入變遷的情境當中。若再輔以該平台提供的影音短片(如「一分鐘看懂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https://youtu.be/7c2LIsqbd-c),則更提供了符合新世代學子汲取資訊的新管道。 圖6.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 (TCCIP) 「資料服務站」選單中的「未來推估」,可在左側地圖點選學校所在地,即可呈現該地未來氣溫推估曲線。 圖7. 引自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TCCIP)出版品/影音/「一分鐘看懂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 3.IPCC氣候變遷評估報告第五版AR5(2014)與第六版AR6(2022)(圖8,9) 圖8. IPCC氣候變遷評估報告第五版AR5(2014)(引自IPCC)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是跨政府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由全球上百國、數千位氣候科學家共同合作,自1990年起出版第一份的氣候變遷評估報告(assessment report)後,每隔幾年就會匯整新近觀測與模式資料,陸續在1995、2001、2007、2014公布氣候變遷評估報告,國內也都有熱心公益的先進們快速將原文報告翻譯為中文版,可供教師們取材作為上課教學使用。報告中的圖表十分簡明易懂,我常截取其中部份在課堂上作說明,也是很適合作為素養導向試題的好材料。目前最新的版本是2014年的第五版(AR5),IPCC預計在2022年公布第六版(AR6)。IPCC與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共同獲頒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們喚起大眾人為氣候變遷(man-made climate change)意識的貢獻,也是激勵學生見賢思齊、勇於面對「不願面對真相」的典範。 圖9. IPCC氣候變遷評估報告第五版AR5(2014)中的圖,簡明地對比呈現出「地表氣溫」(上圖a)及平均降水量(下圖b)的預估變化,相信對國中生而言也能觀察對照 4. COP26 圖10. COP 26,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2020年在英國Glasgow舉行。 聯合國於 1992年通過「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自1995年起,於每年年底召開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 of the 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國際會議(約於11~12月間),至2019年為第25屆,The 25th session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即為COP 25,在西班牙馬德里;2020年為第26屆,即為COP 26,在英國Glasgow舉行。如此國際會議雖然離大部份國中同學尚稱遙遠,但讓學子們早日知悉有此氣候變遷主題之國際年度聚會,當裨益於十數年後整個世代對此議題的關注,有助於讓臺灣不自外於國際社群,更可望為師播下的種子,茁壯成材成林,屆時進而更有創意與動能,足資改變當前國際間踽踽難行的氛圍! 地科教室的冷氣突然變得不冷了,我向總務處報修,工友先生來看過之後,說冷氣機沒問題,下結論說:「這是全球暖化......」我當下立即回覆:「臺灣一百年來升溫1.4度,這應該是冷氣機有問題吧?」然後,他就願意請冷氣機廠商來檢修了。 這是我在生活中運用到環境變遷知識的實例,也盼學子們在學過地球環境變遷的課程之後,能在高中選擇類組、升大學評估科系之時,如為師般心存環境變遷的脈絡,發現地球系統的環環相扣,在地球科學的知識基礎上,看見暖化大勢與未來職業的起伏消長,及早慎思與應對。 國中畢業約15歲,十年後的25歲,多數學生將成為各行各業的新鮮人;二十年後的35歲,臺灣社會即將由他們扛起!期盼屆時的他們,有足夠的智慧與能力,面對當代能源的轉型及產業的挑戰,作出有遠見的選擇。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在對的時候,用對的方法,作對的事情,順天應人,入世濟人! 「Le Prince des nuages 」 小說中還有一段文字: 特里斯坦想起小時候母親曾告訴他:「地球像是一棟漂浮在宇宙中的小屋,保護我們不受來自太空的侵害,滋養我們,給我們空氣。特里斯坦,你要牢牢記住這件事。像這樣的小屋,我們只有一棟,而我們已經把它耗損得很殘破了。」 祈願在變遷的環境中,我們的教育都能讓學子們有如此的發現與覺醒! 參考文獻 地球星期三(Earth WED) 教學在雲端~Teach and Learn on CLOUDS 行動教育APP(Mobileduapp) 用教育 捍衛地球!Safeguard Earth by Education 謝隆欽 國立中山大學附屬國光高級中學教師 地球星期三Earth WED教師成長社群

由日晷的製作探究日行跡

由日晷的製作探究日行跡

文/李文禮 前言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又稱108課綱)在自然科學領域中,開宗明義地在基本理念中提及:「科學源起於人類對生活周圍的好奇或需要。人類觀察研究自然界各種現象與變化,巧妙地運用科學來解決問題、適應環境及改善生活,科學在文明演進過程中持續累積,而成為文化重要內涵。」(教育部,2017) 第五學習階段的普通型高中,自然科學領域中的地球科學為必修課程,主題:變動的地球(I),次主題:晝夜與季節(Id)的學習內容為:太陽每日於天空中的位置會隨季節而改變(EId-Vc-1)。由於不到半節課的教學時數,以及一般高中生的空間概念薄弱,若要能認知和理解在不同緯度所見太陽一天中和一年中軌跡有不同變化,即周日運動和周年運動,就相當不錯了。 對科學研究而言,「時間」是一個很重要的物理量,但一般高中生對於太陽日、恆星日、平均太陽日的定義和由來,常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為了考試,也只好死記硬背下來。有機會上到了加深加廣選修課程,其中有一學習內容:「曆法主要是根據天體運動的規律而制定(EFb-Va-2)」,我想比較有充足的教學時數,好好介紹日行跡(analemma)(圖1)的成因和日晷(sundial)的製作(如圖2),也可以教授曆法!而且曆法若能有完整的概念,對地球繞日運動有清楚的認識,未來還可以介紹歲差(precession),以及解釋氣候變遷的米蘭科維奇循環(Milankovitch cycles)。 所以我設計了四週的課程給建國中學高一下的科學班,藉由日晷的製作探究日行跡,試著瞭解他們的學習情況,也希望他們對太陽的視運動和曆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12年一貫課程各學習階段與天體運行及時間相關的學習內容如表1,我設計的四週教學流程則如表2。 圖1. 2003年攝於希臘雅典的日行跡,以44張下午4時的照片疊合而成(資料來源) 圖2. 學生利用自製的日晷以觀測時間 表1. 12年一貫課程各學習階段與天體運行及時間相關的學習內容 表2. 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成果與反思 1.或許本班學生的自學能力強,同儕彼此的影響大,同學樂意上台分享,效果不錯,台下也能有所回饋,互動的氛圍良好(圖3),教師可以適度地交給學生學習的主導權。 2.上台分組發表時,若時間還夠的話,教師可設計自評表和互評表,讓學生參與度提高,也學習掌握做好上台報告的要點。 3.由於資優生的好奇心強,引起動機的相關影片和問題會讓他們很感興趣,而事先告知學生三週後的學習表現任務是什麼,感覺學生上課融入課程的程度較之前高,參與度也提升不少。 4.交待學生回去的作業,如熟悉軟體操作、製作日晷,學生都能如期完成,也能順利完成日晷的觀測工作(如圖4、5),尤其能做好很難的時間修正。 5.本課程學生的學習心得回饋(如圖6),充份肯定這樣的學習方式。 圖3. 學生樂於上台分享,互動氛圍良好 圖4. 學生嘗試定位和標示晷影 圖5. 全班學生的各式日晷作品 圖6. 部份學生的心得回饋 教學補充資料 1.理解均時差圖(EoT,equation of time) 一「日」的長短,指示的意義可能有所不同,讓我們先來瞭解以下三種「日」的定義: (1)平均太陽日(Mean solar day):一回歸年中的所有視太陽日加以平均,即一般所謂的1日,1日=24小時=86400秒,是鐘錶所定義的一天。 (2)視太陽日(apparent solar day):是同一地區太陽相鄰兩次經過最高點(正午)的時間間隔,是日晷所定義的一天。 (3)恆星日(sidereal day):是地球在宇宙空間中自轉一圈的時間,1恆星日約為23小時56分4秒。由於地球繞太陽是橢圓形軌道,再加上地軸傾斜23.4度的影響,造成了視太陽日和平均太陽日有所差異,即手錶所示時刻和日晷時刻不同,就形成了均時差圖,也形成了日行跡(如圖7)。 圖7.日行跡的成因--注意各小圖中的顏色是相對應的,而其中橘點代表3月10日; (a)地球繞日是橢圓軌道造成的效應, (b)地軸是傾斜造成的效應, (c)兩者綜合的效應,即均時差圖, (d)太陽在天上的軌跡變化,即日行跡。 (資料來源) 但是不同地方會有不同的日行跡(如圖8),為了航海定位及校正時間用,有的地球儀還會將特定地點的均時差圖繪於其上(如圖9) 圖8. 英國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一年中於中午12:00所見的日行跡(資料來源) 圖9. 繪於地球儀上的日行跡(資料來源) 2.下載並安裝SHADOWS免費軟體以製作日晷 目前SHADOWS軟體是英文界面,有基本的免費版和專業的付費版,我們選免費版就夠用了。因每個地點的日行跡不同,在程式中要先設定好臺北的經緯度,才可以輸出臺北的均時差圖(如圖10)以及選取一些基本款的免費日晷(如圖11),例如選取水平式的日晷,製作出晷所需的刻度盤(如圖12)。 圖10. 臺北的均時差圖 圖11. 免費版的日晷可供選擇(未呈灰色的圖示代表皆可選擇),例如左上角第一個即為水平式日晷 圖12. 臺北地區水平式日晷的刻度盤 結語 自古以來,「立竿見影」就是太陽視運動很好的觀察方式,很直覺也很容易理解,相信許多人在國小或國中階段應該就有見過日晷了,甚至有可能操作過,但在實作和學理方面,可能並不是那麼清楚。 108課綱的自然科學領域很重視探究與實作,探究的學習內容,可歸納為四個主要項目或步驟:發現問題、規劃與研究、論證與建模、表達與分享,而實作的學習內容為可實際進行操作的科學活動,例如:觀察、測量、資料蒐集與分析、歸納與解釋、論證與作結論等。當然,各項學習內容未必有固定的步驟順序,教師應依據學生的特性和需求給與適當的課程安排。 故本文所介紹的授課過程僅供參考,希望對一些教師在規劃類似的課程活動時,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文獻 教育部,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 蘇偉昭,2008,投影日晷原理與模擬,物理教育學刊第九卷第一期,123-136 網站 認識日行跡的介紹影片 日行跡的TED教育學習 均時差的介紹 日行跡的照片欣賞 日行跡的文字介紹 英國日行跡協會 SHADOWS程式下載 李文禮 臺北市立建國中學教師

十二年國教課綱自然領域氣候變遷融入課程與教學

十二年國教課綱自然領域氣候變遷融入課程與教學

文/許民陽 什麼是氣候變遷? 氣候是長期天氣(大氣)現象的統計,這種天氣(大氣)現象的統計會隨時間而發生變化,其變化即是氣候變遷,且可用不同的時間尺度來衡量。以長的時間尺度來看,從46億年地球誕生以來,氣候長時間都在改變,例如:距今三億五千萬至三億年左右的古生代石炭紀,大氣中氧及二氧化碳含量均較各地質時代高出很多,致使蕨類植物十分繁盛,埋覆地下後在全世界形成大量的煤層,石炭紀也因此而命名。 以短的時間尺度為例,距今二百萬年以來的第四紀,有四到六次氣候寒冷的冰河期,最近一次一萬年前才結束。但目前我們談的氣候變遷則以百餘年來(工業革命以來)的氣候變遷為主。大部分的氣候變遷為逐漸改變,但也有急遽變化者,例如地史中白堊紀末期,由於一顆巨大的隕石撞擊墨西哥的猶加敦半島,導致全球氣候突變,使中生代繁盛的恐龍、菊石及許多生物滅絕。 氣候變遷的機制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曾經在氣候變遷對開發中國家的衝擊、弱點與調適研究中繪製氣候變遷形成、特性與威脅概念圖(圖1)。充分說明了氣候變遷形成的機制如下: 1.主要因素為二氧化碳的增加--因為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燃燒煤、石油及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排放過多的溫室效應氣體(green house gases, GHG)。以及大量砍伐森林及其他天然植被,改為耕地,城市及工業區,減少了二氧化碳的吸收,也增加了地表傷害,另外人類的各種活動也增加了許多碳排放。 2.二氧化碳的增加,影響了碳循環,增強了溫室效應--產生了氣候變化的現象,包括:各地的雲層及雨量改變,溫度改變,冰山溶解,洋流活動改變。 3.氣候變遷造成各種暴雨(雪)、乾旱、颱風增加、強度增大等天然災害--造成包括經濟損失,農業損壞(如圖1),也促使疾病擴散,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樣性損害(如圖2),改變傳統生活方式等影響。 圖1. 南投山區檳榔樹受2016年1月24日降雪寒害影響,樹葉焦黃 圖2. 氣候變遷使北極地區快速升溫,北極熊可能會滅絕 圖3. 氣候變遷形成、特性與威脅概念圖 十二年國教課綱自然領域不同學習階段氣候變遷學習重點 根據教育部(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中有許多和氣候變遷相關的學習內容如下: 1.國小階段(三至四年級) 1.1一年四季氣溫會有所變化,天氣也會有所不同。氣象報告可以讓我們知道天氣的可能變化。 1.2天氣預報常用雨量、溫度、風向、風速等資料來表達天氣狀態,這些資料可以使用適當儀器測得。 2.國小階段(五至六年級) 2.1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而氣候變遷將對生物生存造成影響。 2.2人類的活動會造成氣候變遷,加劇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 2.3人類行為的改變可以減緩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衝擊與影響。 3.國中階段 3.1全球暖化對生物的影響。 3.2氣候變遷產生的衝擊有海平面上升、全球暖化、異常降水等現象。 3.3因應氣候變遷的方法有減緩與調適。 4.高中階段 4.1氣候變化有多重時間尺度的特性。 4.2冰期與間冰期氣溫和海平面的升降,對全球生物與自然環境會造成影響。 4.3過去主導地球長期的自然氣候變異的原理並無法用來解釋近幾十年來快速的氣候變遷情形。根據目前科學證據所得到唯一解釋是人類活動。 4.4 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有許多面向及方法,包含災害、維生基礎設施、水資源、海岸、土地利用、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能源及產業、健康等。 5.高中階段(選修) 5.1各種不同的氣候變遷模式的研究,說明單純自然因素和加入人為因素之後的推估。 5.2氣候變遷的推估與未來衝擊充滿了不確定性。 5.3全球各地所發生的氣候變遷在程度與類型上是不一樣的。 5.4人類對地球環境變遷的因應與調適有可能避免災害發生。 氣候變遷融入課程與教學要項 氣候變遷課程融入要注意幾個要項,包括: 1.把握融入議題的主要內涵或概念 擔任融入課程的教師必須了解融入課程的內涵或概念並加以重視,才能發揮實質的效果,否則將徒具形式。例如,上述圖1氣候變遷機制圖中的概念如下: (1)氣候變遷成因(化石燃料使用,溫室效應氣體增加。大量砍伐森林及其他天然植被,人類的各種活動增加等)。 (2)前項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碳循環破壞,雲層及雨量變化,溫度增加,冰山溶解,洋流活動改變等)。 (3)前兩項造成的各種災害(暴雨(雪)、乾旱、颱風增加、強度增大等)和影響(經濟損失,農業損壞,疾病擴散,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樣性損害,改變傳統生活方式等)。 2.需對應各學習階段的學習重點 由上述的十二年國教各學習階段氣候變遷學習重點可知: (1)國小階段中年級為知道天氣會產生變化。高年級要了解氣候變遷的成因,對地球環境的衝擊以及人類改變行為會降低氣候變遷的影響。 (2)國中階段課程主要說明氣候變遷的各種衝擊,及減緩與調適的重要性。 (3)高中階段則進一步說明氣候變遷的各種特性包括:人類活動造成氣候變遷,多重時間尺度,冰期與間冰期的影響,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的八大面向。 (4)高中選修階段則強調氣候變遷的研究,推估方法與衝擊,均充滿各種不確定性。 氣候變遷融入課程方式 1.單科融入:融入與內涵最相關的領域,最容易且適切,例如融入最相關的自然領域各個階段。 2.多科融入:氣候變遷形成及影響面向廣大,幾乎可以涉及並融入各個領域。例如可以用數學統計推估未來趨勢,社會領域健體課程推估對不同區域及經濟體的影響,健體課程可探討疾病的擴散及因應, 英語課程也可挑選氣候變遷相關字彚,適時融入各學習階段。當然更可在綜合或彈性課程中融入多個領域,要點如下: (1)可由教師或學生主持 (2)藉學生間相互影響,引導學生思考 (3)尤其適合爭論性問題 (4)會場不要為少數人把持,人人有發言機會 (5)可先將發言要點寫下 (6)培養公共場合發言之技術 (7)學習接受他人意見以修正自己觀點 3.教師教學融入:融入教師理念,有系統或隨機進行教學活動。 4.全校課程融入:可融入校本課程(國中小)或校訂課程(高中),訂定必修或選修或團體活動。 氣候變遷融入教學時機 1.正式課程 (1)配合融入領域進行教學。 (2)配合彈性學習課程/時間進行教學,包括主題/議題探究課程、社團活動、戶外教育等。 2.非正式課程 (1)透過行政宣傳,例如週會。 (2)透過學校環境日活動,例如可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海洋日、國際減災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等伺機宣導。建議參考行政院環保署出版:綠色紀念日,十個帶你親近地球的紀念日。 (3)透過全校性專題演講或圖書館活動:與氣候變遷的專書導讀。 (4)透過全校性學藝競賽,例如與氣候變遷相關的閱讀心得寫作或戶外教育後的自然寫作競賽。 氣候變遷融入教學方法 1.講述(演講)法 優點:經濟方便,適用於知識結構完備、概念繁多的主題。 缺點:忽略學生的認知發展及學習動機、缺乏師生間的互動、容易養成學生被動學習注重記憶的習慣。 2.小組討論法:可由教師或學生主持 優點:藉學生間相互影響,引導學生思考,尤其適合爭論性問題,會場不會為少數人把持,人人有發言機會,可培養公共場合發言之技術學習,接受他人意見以修正自己觀點。 缺點:不想參加討論或習慣沉默者失去學習機會。 3.腦力激盪法 提出問題,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提出各種解決方案,鼓勵每人都可提出多項方法(如圖4),並不批判各方法好壞,等到收集到充足的資訊後,再做優劣勢判斷以決定最佳方法,可讓學生練習如何集中思考。 圖4. 腦力激盪法 提出問題,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提出各種解決方案,鼓勵每人都可提出方法 4.價值澄清法 理念主張為並沒有所謂絕對正確或錯誤的價值(圖5)。價值是經過個人澄清、檢討的過程建立其價值體系。強調價值必須是由選擇、反省、行動所形成價值教學法的模式,步驟如下: (1)呈現價值主題:教師呈現價值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及討論。 (2)價值的澄清:討論相關價值觀點,角色扮演策略評估並演示解決問題的方式。 (3)價值指導:引導學生兩難困境問題討論,從正反兩面探討每一個解決方式可能造成的結果。 (4)評鑑:學生選擇問題解決的方式,解釋和檢討其所選擇的答案,並付諸行動於生活中。 理念主張為並沒有所謂絕對正確或錯誤的價值,許多方案可以YES 或NO,但也可以MAYBE。 圖5.價值澄清法 5.角色扮演法 指透過故事和主題情境的設計,讓學生在設身處地的情況下,嘗試扮演故事中的事物(如圖6),然後再由團體的共同討論,及再扮演技巧的運用,幫助參與者練習各種角色的行為,以增進對問題情境的認識和洞察。設定某種情況,讓學生扮演各種角色。例如,讓學生扮演北極熊。在北極暖化,夏季延長,海冰減少環境下該如何度過夏天。台灣黑熊為什麼受傷?讓學生在設身處地的情況下,嘗試扮演故事中的事物。 圖6.角色扮演法 6.道德討論教學法 討論假設的或真實生活的道德兩難式困境故事,闡述故事的道德問題,辨明其中的道德觀點,以刺激學生對道德衝突情境的興趣,促成道德認知結構的發展。步驟如下:引起動機-呈現故事-提出兩難困境問題並分組-分組討論-團體討論-結束討論。需注意:教師不做公開報告,以免被揭露標準答案。 氣候變遷融入教學案例 筆者於2015年曾協助教育部執行「104年防減災及氣候變遷調適精進計畫」,指導新北市鳳鳴國小及臺北市福安國中發展防減災及氣候變遷調適融入式教材,兩校發展出來的教材成果如下,提供參考。 1.鳳鳴國小發展成果 鳳鳴國小發展之「防減災與氣候變遷調適教育教材」是 由曾俊凱校長帶領謝惠珠主任等四位教師組成編撰小組,發 展出以「颱洪災害」結合「氣候變遷」之內容共六個單元(如附件1〜2 ), 並以國小高年級為授課對象。透過融入式教學,融入「社 會」、「自然」與「英語」等科目之中,且依循序漸進的課 程架構(圖6),讓學生從認識颱洪災害開始,進而了解氣候變遷的 原因與影響,並了解氣候變遷的調適方法與資源永續利用的 重要性。 教材課程中規劃出許多實驗課程及活動,藉此帶領學生 從實做中學習、從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此外,除了臺灣地 區颱洪災害的學習之外,亦增加部分的全球議題以豐富學生 視野。教材內容能符合該學習階段的學生程度,涵蓋知識、 態度與技能三面向,各單元教材亦可彈性使用,符合教師的 需要與便利性。 圖7.鳳鳴國小所發展之防減災及氣候變遷調適教材課程架構 2.福安國中發展成果 福安國中所發展之「防減災與氣候變遷調適教育教材」 是由施俞旭校長和許尤美主任主導,結合校內相關領域七位 教師協助配合,採融入式教學將防災與氣候變遷的概念或具 體目標整合至「地球科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地 理」、「童軍」、「家政」與「健康與體育」等科目之中。 其共編寫八份教案,以在地化「社子島」區域為概念,建立 具在地化災害特性且與生活密切結合,亦能擴大延伸至全球 議題中。 福安國中發展之教材課程架構(圖7)由「氣候變遷與災害」探討至「防災應用與生活連結」,並加入「人為災害與時事」之議 題。「氣候變遷與災害」含蓋四份教案,其目的是讓學生藉 由對在地社子島的了解,再認識颱風、颱風的影響再認識防 颱與防洪措施,進而經由臺灣風災與國際風災的案例,認識全球氣候變遷對社子島、臺灣與世界可能造成的影響,並能 夠體認對氣候變遷的減緩與調適與資源永續利用的重要性。 「防災應用與生活連結」包含三份教案,其目的是從生活中 著手,讓學生學習如何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生存、災後生活 中的應變方式,以及認識校園生活中意外發生的原因、預防 方法和急救措施等。「人為災害與時事」則是以2015 年重大的社會議題-八仙塵燃事件為案例,讓學生認識塵 燃發生的原因、燒燙傷治療復健的歷程,並學習對病患給予 同理與支持的方式。教材目錄和融入的科目如下。 (1)颱風與防颱(地球科學) (2)正負2度C下的社子島(生物) (3)氣候變遷下的颱風變化與防範(地理) (4)看見社子島(地理) (5)水淹家園怎麼辦(童軍 (6)防災生活智慧王(家政) (7)塵燃防災比一比(健體) (8)校園安全打卡趣(健體) 圖8.福安國中所發展之防減災及氣候變遷調適教材課程架構 附件: 新竹市鳳鳴國小謝惠珠主任所編製教案「親愛的,我把冰山融化了!」 前所未有的氣候系統變化 附件2. 防減災及氣候變遷調適教育教材發展--鳳鳴國小教學成果表 參考文獻 1.柳中明(2015) 全球環境變遷(二版),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 2.許民陽(2015) 教育部「104年防減災及氣候變遷調適精進計畫」期末報告,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臺北市。 3.教育部(2018)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教育部,臺北市。 4.曾心怡譯(2009) 圖解世界環境變遷地圖,原剛審訂。日月文化出版有限公司,臺北市。 許民陽 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名譽教授

悄悄改變的大地面容

悄悄改變的大地面容

文/王郁軒 我們常以「滄海桑田」來形容環境的巨大改變,有些人更用它來比喻世事無常。這句成語源自於晉朝葛洪的《神仙傳》,書中記載這麼一段情節:「麻姑謂王方平曰:『自接待以來,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乃淺於往者略半也,豈復將為陵陸乎!』,方平乃曰:『東海行,復揚塵耳。』」。 「滄海」就是大海,而「桑田」則是種植桑樹或農作物的田地,指的當然是陸地。對話中提到,東海曾經三度變成陸地,而且近來大海似乎逐漸淤淺,不久之後,這處海域恐怕又會再次乾涸,變回陸地。 這耐人尋味的小故事,想必是古人根據環境變遷的見聞下筆,並非憑空杜撰。「滄海桑田」的現象,古今皆然,舉例來說,鹿港和安平港曾經是清代臺灣最重要的港埠,後來卻因港口淤積而榮景不再,隨著泥沙堆積,海岸不斷向外擴張,今日鹿港和安平兩地的老街,距離海岸已經相當遙遠。 所以,從前述簡單例子可知,地表環境是處於動態,不斷在改變的!這變動雖然不像禽飛獸走、花開楓紅那般引人矚目,但只要用心觀察,還是能感受得到。 變動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大自然的力量,還是人為因素? 變動需要多久時間呢?數十年、數百年,還是要長壽如神仙才能看出端倪? 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場景一 季節限定的礁岩變裝 老梅社區--新北市石門區的純樸漁村,座落於富貴角東側的海灣。和大多數的海灣一樣,這兒也擁有一望無際的沙灘。不過,比較奇特的是,沙灘不就是由鬆散沙粒堆成的嗎?但這片沙灘最前緣的沙粒卻結塊了,像是土黃色的礁岩。更耐人尋味的是,每年冬末春初,礁岩還會變成翠綠色呢! 礁岩變得綠油油,並非沙子或岩石成分有什麼變化,也不是人類的傑作,純粹只是因為表面長滿了綠藻。每年春天,正是北海岸石蓴、扁石髮等綠藻的生長盛期,生長茂密的綠藻覆蓋了礁岩表面,把海灘裝扮成好大一張的綠色地毯(如圖1)。 圖1.春天,綠藻長滿礁岩表面,把老梅海灘染成一片翠綠 可是隨著時節進入夏季,天氣變熱,綠藻漸漸乾枯,顏色也由綠轉白,最後,海灘又變回尋常的土黃色(如圖2),想見到綠色礁岩,只能等待來年,所以,綠藻綴礁岩的奇景,可是季節限定的囉! 老梅礁岩的身世之謎 有些人稱老梅的綠色礁岩為藻礁。但這些礁岩並非由石灰藻或珊瑚蟲分泌的碳酸鈣所形成。之所以被誤認為「藻礁」,應該與綠藻在表面生長有關。 也有人認為,老梅海岸就在富貴角旁,而富貴角是由大屯火山群的岩漿冷卻凝固所形成,所以礁岩應該是火成岩。 可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礁岩和層層堆積的砂粒及清楚的層理,就會發現,這裡頭有著閃亮的石英砂、黑色的磁鐵砂,以及白色的貝殼碎屑。所以,礁岩是由各種海灘沉積物層層堆積後由鈣質黏結而成的「灘岩」,它其實是形成已有相當年代的一種沉積岩! 圖2.春天一過,綠藻漸漸乾枯變白,老梅海岸的礁岩又變回土黃色 場景二 季風更迭讓靈龜擺尾 沿著宜蘭海岸旅行,龜山島始終都是最明顯的地標。這座島嶼由火山活動形成,外觀上分為龜首、龜背和龜尾三部分。科學家研究發現,龜山島火山在過去七千年來曾有過噴發紀錄,屬於活火山。至今,陡峭的龜首崖壁下方及附近的海底仍持續噴出硫氣和熱泉,不僅空氣中瀰漫刺鼻的硫磺味,連鄰近海域都被溫泉染成乳白色(如圖3)。 圖3.龜首海面下的岩層持續湧出溫泉,把鄰近海域染成一片乳白色 遊覽龜山島,登上龜背最高點(401高地),展望真是好,除了龜首前方海域,藍白交融的水色令人驚艷外,朝相反方向遠眺,平時若隱若現的龜尾也盡收眼底。 有趣的是,季節不同,龜尾的形貌居然也不一樣!夏季,龜尾看起來筆直(如圖4),可是到了冬天,龜尾末端卻會朝向西南方彎曲(如圖5),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這條烏龜尾巴是由一顆顆鵝卵石堆疊而成的。鵝卵石和島上山壁的岩石成分相同,都是熔岩塊或火山碎屑岩。所以,龜尾的成因就很明確了:山壁上岩塊掉落之後,被海浪長期沖刷、搬運、堆積而成的。 冬季,東北季風盛行,龜尾末端的鵝卵石被強勁的海流搬往西南側,夏天改吹西南季風,海流方向改變,礫石又被搬回來,因而使得龜尾看起來會擺動,這就是靈龜擺尾的玄機! 圖4.夏季,西南季風盛行,龜尾筆直 圖5.冬季,東北季風盛行,龜尾看起來彎曲,形成靈龜擺尾的奇觀(攝影者:吳文德) 場景三 小小泥火山愛吐泡泡 泥岩是沉積岩的一種,雖然號稱岩石,但質地並不堅固,反倒像是一捏就碎的泥土。這種岩層禁不起風吹雨打,容易流失,植物也難以生長,光禿禿的地貌看來相當荒涼,故稱為惡地,也就是一般人稱之為月世界的景觀。 泥岩的前身主要是海底淤泥。由於泥巴顆粒相當細緻,可以隔絕空氣進出,所以埋藏在淤泥裡的生物遺骸不容易氧化,生物體的碳、氫元素有機會被保存,逐漸形成天然氣。 在地下水豐富的泥岩地區,地下水與泥岩混合成泥漿,若地下的天然氣沿著地層斷層或裂隙向上釋放壓力,就會將泥漿湧出地面,層層堆疊起來,就會形成酷似火山的小土丘,這即是泥火山。從泥火山的「火山口」噴出來的不是火紅的岩漿,而是暗灰色的泥漿! 泥火山的噴發大多是間歇性的,地下必須累積夠多的天然氣,才有足夠的壓力把泥漿噴出地面。所以,每隔一段時間,泥火山的噴發口便會傳來「咕嗵、咕嗵」的聲響,不僅湧出黏稠的泥漿,還冒起圓滾滾的大氣泡,這氣泡便是從泥漿中逸散出來的天然氣(如圖6)。 圖6.每隔一段時間,泥火山的噴發口就會湧出泥漿和冒出氣泡 泥火山的位置並非永遠不變,地底環境如果發生了改變,像發生地震使得地層裂縫閉合或產生新的裂痕,泥漿就會另找出路冒上來。所以,隔一段時間觀察泥火山,就會發現它不僅長高、變胖,甚至連位置都改變了呢(如圖7)! 圖7.隨著泥火山不斷噴發,以及地底環境發生改變,都可能使泥火山的形貌和位置發生改變(上圖攝於2008年,下圖攝於2016年;地點為高雄市燕巢區的烏山頂泥火山) 場景四 大地傷痕到哪裡去了 岩石並非堅不可摧,在外力作用下,岩層也可能變形,甚至破裂!若岩層破裂,將擠壓變形時累積的能量釋放出去,便引發地震,原本好端端的岩層也沿著裂痕兩側錯動,變得不連續,形成斷層。 斷層好比是大地傷口,一旦受到外力作用,極容易再次迸裂,所以,有些活動性高的斷層每隔一段時間就可能再度錯動,引發地震。因為地質結構脆弱,在野外,斷層容易受風吹雨打而被侵蝕,或掩沒於荒煙蔓草之中,時間一久,人們就忘了它的存在。 舉例來說,九二一大地震肇因於車籠埔斷層的錯動,這條長達一百公里的地龍把中部地區搞得天翻地覆,沿著斷層帶,許多地方的岩層都隆起了好幾公尺,高低落差極為明顯。 當它穿過臺中市大甲溪,河道立即被抬升,原本地勢平緩的河床,居然成了高數公尺的瀑布,流水嘩啦啦從高處落下,真的相當壯觀。只是,這斷層瀑布來得快去得也快,在一次又一次的風雨洪流沖刷下,瀑布就土崩瓦解了(如圖8),從聲勢驚人到消失殆盡,不過才十餘年。 圖8.斷層切過大甲溪,造成河床隆起,形成湍急的瀑布。經過多年的流水沖刷,瀑布已經消失,看不出河床曾經隆起過(上圖攝於1999年,下圖攝於2012年) 正因為斷層可能在風吹雨打中消失,所以政府特別選擇明顯的斷層露頭加以保護,規劃為地震教育園區(如圖9),不僅可供學術研究,也做為教育展示之用。 圖9.隆起的斷層使得臺中市霧峰區的光復國中操場跑道隆起,如今這處斷層已被保留下來,成為地震博物園區的戶外展場 場景五 氣候暖化冰川消失了 冬冷夏熱,是大自然的規律。因為地處亞熱帶,只有高山才有較多機會降雪,但一進入春夏,氣溫回暖,積雪便完全融化,想看見雪,又得等到冬季來臨。 在過去冰河時期,臺灣氣候比現在寒冷,迎風面的高山,像雪山、南湖大山、合歡山等,山頭冬季時可能長時間積雪。冰雪年復一年堆積增厚,把山頂附近的岩層向下擠壓侵蝕成半圓形的凹谷,稱為「冰斗」(也稱為「圈谷」),這就是冰河的源頭。如今冰河雖然早已消失,但是留在高山上的圈谷卻是冰河曾經造訪臺灣的證據。 近年來,氣候暖化成了環保議題的焦點。且不論世界各地酷寒、熱浪屢創紀錄,旱澇威脅日趨嚴重等是否為暖化所致,但短短一百年來,地球平均氣溫上升了近1℃卻是不爭事實。 氣候暖化之後,積雪消融更快,若每年積雪追不上冰融的速度,冰川也會逐漸消退(如圖10)。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冰川都出現縮短、消退現象。長年堆積在陸地的冰層(尤其是格陵蘭和南極大陸)一旦融化成水流入海中,就會使海水面上升,淹沒低漥陸地。此外,大量淡水注入海中,改變海水鹽度的分布,也會牽動洋流的流動,加劇氣候變遷,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啊! 圖10. 從兩張不同年代拍攝的照片,可以清楚發現冰河消退的現象。 (上圖攝於1999年,下圖攝於2012 年;攝影者:許民陽,地點為紐西蘭福斯冰河) 場景六 滔滔白浪雕琢大自然 岩岸地區,波浪力量大,侵蝕作用明顯,在波浪長期拍打衝擊下,比海面略高的岩層最容易凹陷,逐漸形成海蝕凹壁。當海蝕凹壁持續向內塌陷,上方厚重的岩層就可能因為失去支撐而塌下來,形成陡直的崖壁,這即是海蝕崖。 掉落下來的大石塊,東倒西歪的堆在海蝕崖前方的海岸上,這些大塊頭平日不動如山,可是一遇上颱風巨浪就沒轍。在波浪猛烈拍擊下,巨石漸漸受到磨蝕,裂解成小碎塊,最後被波浪捲回海裡! 所以,在前述波浪的侵蝕作用下,海岸岩層一再凹陷、崩塌,掉落的石塊也一一裂解,沒入海裡,這麼一來,海蝕崖的位置也就漸漸後退,離海愈來愈遠。時間一久,海蝕崖前方就會露出一大片平坦海岸,只比海平面略高一點,這就是所謂的海蝕平臺(如圖11)。 圖11.海岸岩層長期受到海浪拍打衝擊,逐漸後退形成陡峭的海蝕崖,以及平坦的海蝕平臺 岩層的節理(岩石受到外力作用而產生的裂痕)和質地鬆軟的部分,最容易受到海浪侵蝕,凹陷成神祕的海蝕洞。隨著裂痕愈來愈深,洞穴逐漸擴大,最後,海蝕洞就可能被貫穿,變成天然的岩石拱門--海蝕門。 海蝕作用就這樣結束了嗎?還沒呢!海蝕門並不結實,因為拱門下方的岩層被掏空,缺乏支撐的結果,「門樑」最終還是會崩塌,徒留兩側的石柱或岩壁,這一柱擎天的石柱就是海蝕柱(如圖12a、12b、12c)! 圖12a. 海蝕作用三部曲:海岸岩層被波浪侵蝕而向內凹陷成海蝕洞 (苗栗縣後龍鎮海岸2007年) 圖12b. 海蝕作用三部曲:海蝕洞被鑿穿,變成海蝕門 (苗栗縣後龍鎮海岸2011年) 圖12c. 海蝕作用三部曲:海蝕門的拱門失去支撐垮掉,形成海蝕柱 (苗栗縣後龍鎮海岸2013年) 場景七 誰說滄海一定變桑田 泥沙是構成沙灘的基本成員,這些小不點主要來自於陸地,它們的前身是滾落山谷的大石塊。被河水搬運的岩石碎塊,從上游山區一路往下旅行,到了河流下游、出海口附近,幾乎都裂解成細小的泥沙。 流入海中的泥沙,不見得立刻就在海岸「定居」下來,它們還可能隨著海水沖上岸來、刷下海去。如果河流搬來的泥沙量多,而且波浪沖刷的力道小,海灘上的泥沙就愈積愈多,海岸也逐漸擴張。反過來說,如果河流帶來的泥沙不足,而波浪作用又強勁,泥沙不僅不容易堆積,海岸甚至還會受到侵蝕而逐漸後退。 臺灣西海岸的海底地形淺平,風浪較小,所以泥沙容易在海岸附近堆積,逐漸形成以沙灘、沙丘為主的沙岸地貌。可是,西海岸其實正面臨危機! 全球暖化之後,極端的天氣現象屢屢發生,每一回颱風巨浪來襲,都嚴重侵蝕沙灘、掏空沙丘,把海岸破壞得面目全非。此外,人們在河流中、上游山谷興建水庫,又在下游河床上開採砂石,也使得流入海裡的泥沙大為減少。種種因素影響下,部分西海岸不僅泥沙堆積停滯,甚至還節節後退(如圖13)。 圖13. 由於河流輸沙不足,海岸沙灘、沙丘被海浪侵蝕掏空,原本築立於沙丘後方的碉堡因而傾倒(上圖攝於1999年,下圖攝於2005年;攝影者:許民陽,地點為桃園市觀音區海岸) 海岸後退了,每逢颱風來臨,巨浪狂潮總是嚴重威脅沿海居民的身家財產。為了阻擋波浪的侵襲,許多海邊不是築起長長的海堤,就是堆疊一排排像水泥粽子的消波塊,但這些都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最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得尊重大自然,不要恣意破壞環境。 有句廣告詞說得好:天然的尚好,海岸也一樣! 從上述幾個例子,大家清楚明白地表環境是會改變的,而且時時刻刻都在變化。有些變化只在頃刻間,有些則需要藉由不同時空的比對才能看出端倪。當然,還有更多環境的變遷遠遠超過百年,即使窮極一生也見不著。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人與環境之間有著絕對密切的互動,不僅人類活動受到環境影響,人們的所作所為也深深影響環境,為了地球更為了自己,做好環境保育、永續利用地球資源,真的很重要! 王郁軒 臺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教師

博物館平權新思維—從國際兒童圖書評議會(IBBY)特殊需求兒童和青少年讀物中心談起

博物館平權新思維—從國際兒童圖書評議會(IBBY)特殊需求兒童和青少年讀物中心談起

文/劉淑雯 前言 兩個(一個換行,一個空一行),段落之間固定多空一行 --> 博物館如何成為促進「社會平權」的場域?博物館是否強化了不同社會階層在文化資本上的不平等?抑或可以賦權弱勢與邊緣團體,使其成為文化再現與展示的主體?必須要突破傳統博物館藩籬、打破服務之侷限,透過新思維與運作,促進互動與參與。 在文化部網站文化平權網頁明白指出,文化生活是人民的基本權利,國家必須積極確保人民的「文化近用」,不會因為身份、年齡、性別、地域、族群、身心障礙等原因產生落差。臺灣是個多元文化並陳的社會,在文化上,肯認多元群體之文化差異,使臺灣各族群能互相認識並了解彼此,進而接納並欣賞不同文化,以避免各種形式的歧視與偏見。 另於資源分配上,應追求有效及均等,使所有人都有均等的機會,也避免資源重疊而失去效用。 而由臺灣的博物館組成的友善平權委員會,宗旨為協力共創友善平權的博物館,包含友善使用及社會平權兩個主要價值。 1.友善使用:提供並鼓勵不同族群、職業、收入、能力、年齡、性別和性向的所有社群成員最廣泛、適當及友善使用博物館場所、收藏品、專業、設備以及服務,並努力消除因環境、生理、心理、智能與文化、認知及社會經濟所造成之障礙。 2.社會平權:尊重包容多元社群,並於博物館所有展示中反映多元文化。促進館員、志工、既有及潛在觀眾及合作夥伴等,共同創造具包容性並啟發學習、創意和參與性的博物館。 聯合合作機構和夥伴共創平權願景,戮力消除社會一切不公平和歧視,促進平權和諧社會。這讓筆者思考推動平權不能等,筆者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以下簡稱科教館)合作在2019年我們針對性別平權,策劃了九樓「SHERO聽見她的聲音」繪本展和七樓「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創新」形成主題展以及辦理一系列的說故事桌遊和體驗課程等活動。此外,我們還關心身心障礙人士族群,目前臺灣身障採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ICF),而ICF分類主要由下列概念組成:身體功能(body functioning)身體構造(body structure)活動與參與(activity and participation)環境因素(environment factor)與個人因素(personal factor),強調在生活情境的活動與參與。該族群不會因為社會還沒有準備好就不參與,因此期許博物館兼容並蓄,發展多元策略提供服務,並測試修正。 據此,在2019年末,筆者於科教館召集了的特教專業團隊,包含了治療師、特教老師和適應體育等專業人才,經過多次會議研討籌備規劃了特需人士到館的建議參訪動線以及繪本閱讀和科學操作的體驗課程,後續還包含研習與志工培訓等系列活動。 因文長將分為兩篇介紹,本篇想先透過世界性的國際組織簡介國際兒童圖書評議會(International Board of Books for Young People, IBBY)特殊需求兒童和青少年讀物中心,就身心障礙者族群的閱讀議題的國際理解,思考發展出各館實踐文化平權的方案與特色。博物館如何在「學習平權」的進程中有所突破,並思索「知識平權」的方法與可能,使博物館不僅是友善學習的窗口,更是一座開放對話的橋樑,讓多元族群透過博物館溝通和發聲。而下一篇將會分享針對科教館為特殊需求的孩子到館所設計規劃動線,以及選讀繪本科學體驗課程內容。 國際兒童圖書評議會(IBBY)的身障關懷 每個孩童與青少年都有權利享受讀書的樂趣,這也包含那些有閱讀或口語表達困難的人。繪本可以幫助刺激語言發展、自我認同與社會化,同時還能消除孤獨感,提升藝術和文化層面的享受與快樂(Heidi, Cortner, Boiesen)。過去多年有越來越多以身障兒童為主角的童書出版,但是綜觀書冊內容,傾向於過度描述事實、說教意味濃厚、或僅呈現單一面向的現象。舉例來說,描述自閉症的書很多,但卻少有能談到其感覺、顏色、樂趣和想像力。而我們是時候該了解身障者也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並能感受豐富的情緒,為什麼我們不描寫這些呢?(Ørjasaeter, 1981) IBBY在1953年創辦於瑞士蘇黎士,這是一個致力於把全世界圖書和兒童聯繫在一起的國際非營利性組織,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都擁有正式地位。IBBY 恪守聯合國批准的《兒童權利公約》各項原則,此項公約第17條提出所有締約國「鼓勵兒童讀物的著作和普及」的條款,促進IBBY的使命:「通過兒童圖書促進國際間瞭解,使全世界各地的兒童都有機會接觸到具有高文學水準和高藝術水準的圖書;鼓勵並支持,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的高品質兒童圖書的出版和發行;為致力於兒童和兒童文學事業的人們提供援助和培訓;推進兒童文學領域的研究和學術事業的發展」。IBBY 與許多國際組織和世界各國的兒童讀物機構進行合作,並常年在義大利波隆那國際兒童圖書展和其他的國際書展上舉辦展覽。每兩年舉辦一屆IBBY 世界大會,不僅有主題演講、專題論壇、研討會等,頒發世界上最權威的兒童文學獎項—國際安徒生獎,並創辦了國際兒童文學雜誌—書鳥(Bookbird)雜誌和國際兒童圖書節。IBBY 是關於世界兒童閱讀的最具權威組織,分支機搆遍布世界各地,目前已有 70 多個成員國(圖1),國內因尚未有臺灣兒童讀物聯盟(TBBY)成立,因此還不是會員國,值得積極催生參與。 對許多特殊需求兒童和青少年而言,他們無法像大多數人一樣,可以毫無困難的閱讀一本普通的書,有時候,甚至很難在市面上找到一本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他們所閱讀的書常得經過特殊設計和挑選,以及特定的文字或藝術品質,如此,書中的設計、語言、情節結構和圖片,才能符合他們的特殊需求。 IBBY為全世界特殊需求兒童和青少年推薦適合閱讀的書籍,其位於多倫多公共圖書館的特殊需求兒童和青少年讀物中心(Documentation Center on Books for You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以下簡稱「特需讀物中心」)含有大量國際藏書,這些書籍是由IBBY在各國家的分會、獨立專家和一些出版社所挑選而出,適合特殊需求兒童和青少年閱讀。 圖1.IBBY展示2019年度優秀殘疾青少年精選讀物於上海國際兒童書展專屬展區 創辦特殊需求兒童和青少年讀物中心 IBBY身障主題的藏書是發想自托迪絲·約賈斯特(Tordis Ørjasæter)。當時聯合國訂定1981年為國際身障者年,Tordis Ørjasæter希望藉此可以給予身心障礙兒童一些實質或心靈的幫助,其中包含一些優良讀物。1981年IBBY在挪威首度展出一系列「特殊書籍」 (special books),這一系列的書籍也促使了日後IBBY特需讀物中心(IBBY Documentation Centre)的設立。1985年IBBY特需讀物中心設立於奧斯陸大學的特教學系,由Nina Askvig管理至2002年其退休,在這之後文獻中心便搬遷至貝魯姆市區的豪格學校資源中心(Haug School and Resource Centre),並由Heidi Cortner Boiesen管理,並於2012年Heidi退休後,再次遷移至多倫多公共圖書館,此為IBBY特需讀物中心的新地點。 該中心為各種從事特殊兒童相關工作的團體、研究人員、教師、學生、圖書館員、出版商、作家、插畫家、決策者和媒體提供資訊、諮詢和檔案服務。該中心開展的各項國際專案,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商和 IBBY 的支持,永久性館藏超過40 種語言和3,000本以上有關或適用於特殊兒童的圖書。這些來自全世界數量眾多的出版品,描述主角為青少年或兒童且有身心障礙的故事或小說,內容包含特殊閱讀形式,例如:平板電腦、點字、手語、觸摸書等等,適合發展遲緩、語言與閱讀障礙者閱讀。每隔兩年,IBBY各國家的分會將推薦一些適合特殊需求兒童與青少年閱讀的好書,並增加到精選藏書之中。這些精選書籍(超過50本)已編列至目錄中和簡要的介紹。歷年的評註版的目錄印刷本可以向IBBY秘書處申請,2019年(目前最新)的目錄冊已可線上取得Outstanding Books for You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2019。 IBBY豐富的藏書,可以透過www.torontopubliclibrary.ca連結,使用搜尋引擎搜尋書籍名稱、作者、主題、格式、關鍵字和語言來取得線上資源,並由多倫多公共圖書館在紐約的分部主辦,提供豐富實際操作的書籍;以兒童及青少年文學在此專門領域的發展演進為主的研究機會,提供楷模,鼓勵以特殊形式來做書籍的結構設計;並為教師、家長、照顧者和圖書館員提供想法與書單選擇,優良書籍供相關領域的作者與繪者研究。可點選以下短片: A Day in the Life at TPL with Rick Mercer,有兒童圖書館員萊·圖琳娜(Leigh Turina)和計畫主持人介紹。 上述提到2012遷移到多倫多,2013年系列藏書經過收錄編輯成《特需兒童圖書:附說明的手冊目錄》(Books for Disabled Young People :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後,展示於多倫多北約克中央圖書館的兒童分區。手冊延續了1997年IBBY的計畫:「適合特殊需求兒童和青少年閱讀的優良書籍」。2011/2013年評選出來的書都先於波隆那童書展展出,接著再於世界各地展出。2014年2月,IBBY發起計畫將青少年身障者書庫從挪威搬遷至加拿大多倫多,期望將高品質的書籍帶給世界各地的兒童及青少年。每兩年,IBBY 成員國就會提名一些讀物,加入上述藏書,最為傑出的 50 本圖書被選出集結成冊,在全世界範圍內推薦。從 1997至 2017 年已整理出 11 個系列,推薦了 550 部兒童文學作品。 閱讀書籍可以為孩子打開全新的世界,讓特殊需求孩子知道世界上有其他和他們相似的人,有共同的喜好、共同的恐懼。 該中心推廣的途徑有如下: 1.舉辦特殊兒童讀物展覽,吸引更多的作者、插畫師、出版商、教師等相關從業者參與特殊兒童讀物的創作、發行、推廣。同時,也提供作者們互相交流和觀摩學習的平臺。 2.經由提供評選藏書的機制,吸引優秀作者和插畫師將特殊需求兒童和青少年納入自己的創作方向,並且透過特需讀物中心的創立,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已彙集了大量的優秀的作品。 許多人在這浩大的工程中,付出自己的愛心與力量。這些書一抵達多倫多,就會送給一些有多語言能力的讀者閱讀,其中許多讀者是在多倫多公共圖書館擔任兒童部門的館員。必要時候其他讀者也會提供協助,例如安大略讀書館協會森林閱讀計畫(Ontario Library Association’s Forest of Reading programme)的人員也會幫忙審閱,或是加拿大國家盲人學會(CNIB, the Canadia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Blind) 這類與青少年身障者合作過的機構。 通常一本書不只一人閱讀過,這些審閱人員會提出書面評論,並經常與計畫的首席圖書館員萊•圖琳娜(Leigh Turina)直接對談,提供他們對書籍的看法與提問。其他館員則會上網到專門網站,搜尋書籍的相關評論和作者、繪者、出版社、相關團隊的資訊。接著,評選委員組織一個小團隊,共同審閱蒐集到的資訊,進行討論與選擇,通常在討論過程中需要做更多研究,或是再回頭與審閱人員討論才能做最後決定。以2019年為例,好書徵選歷程共有169本書提出申請,這些書籍來自26個國家,共24種語言。以下介紹讀者們可在網站上連結閱讀的推薦書。 簡介2011年推薦的12本書 以下介紹網站大家可下載2011年推薦手冊,分類簡介12本推薦讀物(圖2)。 圖2. IBBY Collection of Books for You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資料來源) 圖片由臺灣麥克、維京國際提供 一、聽障兒童使用符號學習語言,手語是他們主要的語言工具 1. Raccontare con le parole e con le mani [Tell me with words and with your hands]【請用您的雙手與文字和我對話】 作者:Marisa Bonomi 這一系列繪本有許多不同語言的童謠韻文和歌曲,其中包含義大利手語。這本書除了設計給有聽覺障礙的兒童之外,書中的韻文也很適合一般兒童。因此,身障兒童與身心健全的兒童可以一同享受這本書的樂趣。 2. Hauska matka[A joyful journey]【快樂旅程】 作者: Susanna Huikan 這是一本芬蘭繪本,裡面增加了布列斯符號(BLISS symbols)在標準文本的旁邊。布列斯符號是沒有發音系統的圖像文字,可以幫助語言障礙的兒童進行溝通。其他心智障礙的兒童也會使用布列斯符號,利用組合起來的圖案或圖像來溝通。這本書除了生動有趣的圖片,還有布列斯符號搭配標準文本,可以滿足不同能力與需求的兒童。 3. Cappuccetto Rosso [Little Red Riding Hood]【小紅帽】 作者:Peppo Bianchessi 這是繪本版的經典童話故事。這本書在一般文字旁邊增加了圖形溝通符號(Picture Communication Symbols,簡稱PCS),可以幫助任何有文字理解困難的兒童,也能幫助任何嘗試學習外語的人。 二、觸摸書對視障兒童非常重要,可以刺激他們的觸覺和辨認並詮釋形狀的能力,更能幫助他們日後學習點字(圖3、4) 圖3. 點字書(IBBY於2019年上海國際兒童書展展示用書) 圖4. 特殊型式點字書(IBBY於2019年上海國際兒童書展展示用書) 對視障兒童而言,觸摸書裡的插圖通常很淺顯易懂,並能幫助他們發展語言。然而對於那些天生全盲的兒童,並非所有的觸摸書都容易理解,因為他們自出生以來沒有任何的視覺經驗。因此為使他們容易理解,突起的圖片不僅要清晰,還要有一些他們所熟悉的元素在裡面,例如圖片的形狀、大小和質地。全盲兒童有時無法了解書中所有的圖片,或有時需仰賴其他看得見的人幫忙,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享受觸摸書的樂趣。然而,對於全盲兒童來說,能有一本書讓他們能自發地閱讀是很重要的。有一些觸摸書有小小的、簡單而抽象的幾何圖案,相較於一般普通的圖案,這些對於沒有視覺經驗的兒童來說更容易理解。此外還有一種觸摸書叫做布書(cloth book)(圖5、6)。 圖5. 特殊型式的布書(IBBY於2019年上海國際兒童書展展示用書) 圖6. 特殊型式的布書/ IBBY於2019年上海國際兒童書展展示用書 4.Goin’on a Bear Hunt 【我們去獵熊】 作者:Suzette Wright 這本繪本在印刷字旁邊增加了點字,還有逼真的圖像與簡單的突起線條。書中還有讀者導讀,幫助讀者閱讀故事。 5.Abc 作者Lynette Rudman 所著的這系列書籍非常適合視障或全盲的兒童,引導他們認識觸覺圖形。對視力健全和視障兒童來說,都很容易閱讀。這系列書籍適合未學過點字或在初學者階段的兒童,書中有點字的所有字母表,還有放大加粗的印刷字,配合可觸摸圖片,將來還會出版英文、法文和義大利文的版本。這系列書籍以不同的方式,像是書的質地、格式和觸覺圖片,來滿足不同感官需求的兒童。 三、閱讀障礙的兒童常需花上許多的時間與努力,才能了解文字的意義 為了鼓勵他們閱讀,我們必須考慮書籍的內容是否容易閱讀、夠有趣且符合他們的年紀。 6.Pass deg, Line [Watch out, Line]【小心,線條】 作者:Marit Hoem Kvan 非常適合青少年或年紀較長且有智能障礙的人閱讀。 7.Mon hippopotami [My hippo] 【我的河馬】 作者:Janik Coat 這本書以非常有趣的方式,教兒童關於相反的概念,適合年紀較小的幼童或有閱讀障礙的兒童閱讀。 8.In front of my house【我家門前】 作者:Marianne Dubuc 這是一本頭尾循環的書,適合給喜歡從圖片聯想圖片的兒童閱讀。 9.Out of my mind【聽見顏色的女孩】 作者:Sharon M. Draper 描述當有個人坐在輪椅上流口水,無法說話也不能控制自己身體時,常常被視為沒有價值且不重要的人。書中文字會告訴你事實並非如此,主角玫樂娣就是這樣的人,但是在她裝上機器Medi-talker時,她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展現自己豐富而敏銳的內在,讓我們知道我們不能以外表來評判一個人。 10.Torrie & the Snake Prince【托里和大蛇王子】 作者:K. V. Johansen 這是一本奇幻小說,書中有魔法、欺瞞、幽默的元素,故事中的小販嫘恩了解到英雄並非天生,而是靠後天努力而誕生的。 11.Terre de glaces [Land of ice] 【冰原之地】 作者:Louise-Michelle Sauriol 這個故事非常容易閱讀,內容講述一個失聰的女孩在北魁北克區的的冒險故事。 12.Boy in motion 【追夢男孩】 作者:Alinslie Manson 這是本非常勵志的書,講述一個男孩因為發生了一場意外,導致半身不遂且必須坐在輪椅上。然而他並沒有因此放棄夢想,並繼續做他喜愛的運動。 從閱讀開始讓融合成為可能 IBBY是國際型的組織,目前在79個國家設立部門,涵蓋多樣的語言和範本反映出IBBY全球性的網絡(圖7、8)。因此,選書的標準展現出文化多元性,從近期出版品尋找其中最優秀的書籍。來自世界各地的書籍,可以提供讀者知道那些書可以取得資訊。同時,其他國家的作者、繪者、出版社也能從中得到啟發與靈感。IBBY針對青少年身障者的選書,並不是要搜括世界上所有關於身心障礙、醫療資訊和特殊器材的書,而是專注於繪本和小說,並且書中的內容在於鼓勵兒童或青少年,勇於踏入這個現實世界。這裡的「現實世界」可能與他們所認知的世界非常不同。 圖7. IBBY於2019年上海國際兒童書展專屬展區展示用書介紹 圖8. 多樣性殘疾畫象圖書(IBBY於2019年上海國際兒童書展展示用書) 聯合國宣布1981年為「國際身心障礙者年」,當時其中一項主要的理念為「全心全意的參與和平等」,其意義在於:殘障人士擁有活出自我並參與社會發展的權利。從那年開始,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國家對身心障礙者的態度轉變,在IBBY的青少年身障者藏書中,我們也見證到了其在流行文化中的進展,特別是青少年書籍。以下是IBBY提出的一些趨勢: 一、對身障人士的描繪 有更多繪者在創作兒童繪本時,會描繪具有身體障礙的兒童。以前我們可能只會在一群小朋友的圖片中,看到一個象徵性坐著輪椅的小孩。現在,我們則會看到不同的兒童戴著眼鏡、耳蝸植入器、助聽器和其他裝備,也有患著唐氏症和各種智力障礙的兒童和與青少年。除了這些改變,我們還能看到更多有身心障礙的虛構角色,他們在劇情中可能是主要角色或次要角色,書中越來越多身障人物的出現,也反映出他們在社會上的角色逐漸改變。另外值得高興的是,他們已成為常態,而非一種典型的期待。我們也發現,一些書籍有大量出版市場,會在學校書展販賣,其中書裡都有身心障礙的角色,能促進一般人士對於身心障礙者的認識與態度的轉變。 二、容易閱讀 許多歐洲國家出版的一些書籍,閱讀對象是學習困難、發展遲緩或智能障礙的兒童、青少年或成人。這些書的文字經過簡化,但不是給學齡前的兒童閱讀,而是根據主題或內容,給適當年齡的人閱讀。這些書的文字、頁面排版、句子、段落、篇章結構都經過簡化設計,讓讀者容易閱讀。當這些內容已經變得容易閱讀與理解,有智能障礙的人也有權利取得資訊。另外,這些資訊經過簡化後,也能讓許多其他的人受益,像是第二語言學習者或覺得內容很難讀懂的人。 三、文字語言的稱謂 對於「身障」這個詞的運用,也反映出我們態度的轉變。許多國家想要表示他們社會對身障者態度的轉變,於是用委婉用語來形容他們,像是有「特殊需求」(special needs)或有「不同能力」(differently able)。另外有些團體或個人則倡導大家直接說出殘疾或身障,而不要使用委婉語。也許不一定要有一個共通的用語去形容身障人士,畢竟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就像我們每個人也都不同,可以選用比較有益的方式表達。 四、從童書中發展身障認知 雖然IBBY身障者藏書的建立,是為了鼓勵大家出版更多的書給兒童或青少年身障者閱讀,但我們也可以注意到,其實有廣大的讀者像是家長或是教育人員,他們都在尋找有關不同身障類型的書籍。而這就是幫助我們前進最棒的方式。 結語 身為一般讀者或是特需人士,從閱讀的過程中,能發現世界上還有許多事情是我們不知道的,或者,了解世界上還有其他相同經驗、感受和需求的人,而不再感到孤單;身為教育者的老師或家長,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書和孩子們共同討論、激發不同的想法。筆者在繪本研究30年經驗,發現繪本或小說中鮮少有身障族群在科教機構的場景或參與科學探究的主題或主角。在2019年上海國際兒童書展發表:「繪本在特殊教育中的教學」,提及在早期療育和特殊教育學校帶領教師專業社群的經驗中,發現繪本對於發展遲緩和特殊需求學生有人際互動,認知提升和生活適應等的成效。筆者因緣際會與IBBY秘書長 Liz Page 女士交流國際特殊兒童閱讀教育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圖8),並與伊朗分會代表研討布書製作與推廣經驗。本文亦呼籲博物館、文化部和兒童文學界能予重視,蒙秘書長首肯願意私下抽空來台交流,期待成立TBBY符合資格能參與IBBY,讓臺灣在國際閱讀組織間不缺席。 圖9. 作者與IBBY秘書長 Liz Page 女士於2019年上海國際兒童書展合影 參考文獻 文化部(2020)。文化平權。 劉淑雯,游惠如和蔡易儒(2012)。注意力缺損過動症兒童社會能力之影響。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8(2),113-124。 黃靄雯、劉淑雯、廖華芳(2013)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之「參與」及其測量。物理治療,38(1),16-28。 劉淑雯、黃靄雯、朱凱鈺、蔡易儒、黃雅玲、歐蓓縈。童學繪-繪本療育創新手冊。2013。台北:財團法人王詹樣社會福利基金會。 劉淑雯和歐蓓縈(2014)。用繪本協助特殊需求生學校生活適應能力,教師天地,192(10),38-40。Collection of books for you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網頁 Boiesen, H. (2013). The IBBY Documentation Centre of Books for Disabled Young People: A short overview. Bookbird: 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Literature, 51(4), 74-78. Boiesen, H. E. (n.d.). knowing your neighbor-the special children. Boiesen, H. E. (n.d.). Can books make a difference? IBBY home. Ørjasaeter, T. (1981). The role of children's books in integrating handicapped children into everyday life. Unesco. 誌謝 再次感謝臺灣麥克以及 維京國際授權或提供精美繪本封面照片,為推動科普繪本提供助力 ! 劉淑雯 臺北市立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

STEAM創意教具研發--貓頭鷹密碼鎖

STEAM創意教具研發--貓頭鷹密碼鎖

文/黃琴扉 前言 兩個(一個換行,一個空一行),段落之間固定多空一行 --> 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科學與科技上長足進步,也讓知識與資訊量呈現爆炸式的成長。為了探究自然界的原理原則,科學與數學持續被深度鑽研,為了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機械與科技也在數十年間飛躍跳升。整體而言,在世界快速變遷的當代,如何運用統整式科學能力解決問題,將是未來人們是否能適應環境變遷的指標能力,也是奠定一個國家根基與實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的本質,不外乎是培養個體問題解決的能力,讓人們可以統整自身的知識、技能與情意動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然而,真實生活中的問題涉及的面向十分多元,僅用單一領域很難抽絲剝繭地獲得較佳的解決方案,因此跨領域的學習非常重要(Flounders, Gates, Heffner, Lawler, & Pardini, 2018)。而在跨領域思維的訓練中,Cook和Bush (2018)指出,運用STEAM方式學習,並從中培訓學童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將有助於協助學童提升跨領域思維,並增進具有創意的問題解決方式。 STEM(Science,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的概念是在二十世紀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當時的主席Rita Colwell提出(Marshall, 2015),其主軸思維是整合科學、科技、機械、數學多元化知識面向與概念,形成融合式基礎教育,讓學習者能將知識進行統整與應用(黃琴扉,2019),然而,許多科學家與教育學者認為,人們在學習科學與科技的過程下,若忽略了生命之美與生活美學的融入,則科學與科技將會與生活脫鉤,因此為STEM注入了藝術(Art) 的元素,演變為當今STEAM的定義與內涵。 為了結合教育初衷,並強化STEAM教育的推廣,讓更多學習者在具備統整思維下發揮創客精神,增進設計思考與系統思考之能力,作者從2018年開始,藉由跨校、跨領域、跨單位整合,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南臺科技大學、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創藝天時有限公司、喜鵲與山文創整合公司等共同合作,創建一系列的STEAM教具與教材教法。非常有幸獲得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的支持,在本刊持續分享團隊創作的教具與教材教法。 本文介紹的STEAM教具是「貓頭鷹密碼鎖」。此教具的發想來自於一位國小學生的疑惑。在本文作者辦理營隊過程中,經常將教具放置於行李箱中,並用密碼鎖簡單鎖上便於攜帶。某次辦理營隊過程中,有一位國小學生詢問密碼鎖的原理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轉一轉數字就可以鎖上?轉對數字就可以打開?作者當下詢問了該營隊的學生,但沒有同學知道當中的原理,為了讓學生們能透過動手實作釐清密碼鎖的原理,本團隊旋即開發了「貓頭鷹密碼鎖」教具。 符合2D、3D空間轉換、STEAM及創客概念的「貓頭鷹密碼鎖」教具與課程 本團隊開發的「貓頭鷹密碼鎖」教具與課程,主要包含三個教學主軸,第一是協助學生提升2D(two-dimension)、3D(three-dimension)空間轉換能力;第二是透過STEAM教學原理,協助學生培養跨領域整合思維;第三則是融入創客理念,讓孩子有自由創作與發揮的空間,並且可以透過自選的部件,逐步釐清機械學原理原則。 首先,先談談本課程為何論及學生2D、3D空間轉換能力的培養。本課程在開發之初,原本以3D立體積木組合的概念進行「貓頭鷹密碼鎖」作品設計,但是作者在多年的研究中發現,許多學生在2D與3D的空間轉換上容易產生困擾(Huang & Liu, 2013),這樣的空間轉換困擾容易導致孩子不會看平面地圖,或是看了平面地圖卻無法找到正確的路;此外,2D、3D空間轉換,對於數學幾何圖形的學習,或是化學結構式中二維與三維結構的分辨,都是十分重要的能力,因此,本團隊在研發過程中,首度嘗試將2D、3D空間轉換的練習融入教具中。 在2D、3D空間轉換概念上,本團隊將「貓頭鷹密碼鎖」作品改良為2D面板式材料,組裝手冊也以平面繪圖搭配文字說明,讓學生在自行組裝過程中,能練習如何從2D平面式材料轉換為3D立體式成品;而本課程講師在授課過程中則會在幾個重要關鍵步驟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與反思,理解自己手中的2D材料是如何架構成3D成品,如圖1。 圖1. 學生領取到的是2D平面材料版與2D平面繪圖說明書,需要自行動手做,嘗試將2D材料組裝成3D立體成品 其次,本課程建構在STEAM教學原理之上,期待透過教具與教師教學的引導,協助學生培養跨領域整合思維。本課程的核心觀念,包含轉軸組裝與橡皮筋彈力之間的力學概念 (S:科學)、古代鎖具到現代密碼鎖發展(T:科技)、密碼設定與轉軸之機械運行原理(E:機械),自行彩繪貓頭鷹密碼鎖(A:美學)以及密碼數字排列組合 (M:數學)。最後,本課程融入創客理念,讓孩子可以自己選擇自己想要的密碼數字,透過密碼開鎖的機械學原理教學,讓孩子組裝「自己選擇的密碼」之密碼鎖,除了可以引發學生的強烈學習動機,也具備自由創作與發揮的創客精神。本文根據上述教學理念,逐步分析如表1。 表1. 本課程教具、核心原理及STEAM連結對照表 本課程採用結構式探究模式進行教學引導 在本課程教材教法的設計上,本團隊運用結構式探究進行教學引導。鍾靜(2015)提到探究是一種透過尋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歷程,以了解事物過程與原理的深度思考模式。換句話說,當學生想了解「為什麼我們可以自行設計自己的密碼,而且轉對密碼就可以開鎖」的問題時,讓孩子透過自行探索而解決疑惑,這樣的過程就是探究。而Golombek和Johnson(2017)也指出,當學習者參與探究課程時,可以協助教學者與學習者重新組織自己的背景知識與經驗,並獲得多元成長。有鑑於此,本團隊在進行教學引導時,採用探究式教學理論,期待協助學生達到空間轉換與跨領域統整知識與技能。 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NRC,1991)指出探究活動基本組成成分,包含觀察、提出問題、提出假設、收集與分析資料與證據、詮釋資料獲取結論等步驟。但是,依據不同的教育目標,探究式教學應適性調整。鍾靜(2015)的研究針對過去的探究式教學進行彙整,指出探究式教學應可包含食譜式探究(cookbook activities)、結構性探究(structured inquiry)、引導式探究(guided inquiry)與開放式探究(open inquiry)等不同模式;其中食譜式探究教著重學生的技能培養與減少實驗誤差,所以強調學生在問題、材料、方法及結果上,均應與擬定的教材相同。此外,結構式探究則讓學生了解起始問題,並提供學生材料,但問題解決的方法與結果,則是開放式的;再者,引導式探究則是僅提供學生初始問題,學生必須自行尋找研究材料與方法,並可能衍伸出不同的研究結果。最後,開放式探究則是由學生自行提出起始問題,並自行設計與完成所有研究,最後提出研究結果。 本課程根據上述理論,採用結構式探究進行教學引導,其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本課程涵蓋的學生族群是國小中年級以上,考量學習者的年齡層較低,具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尚未完備,因此需要更多的引導,因此採用結構式探究教學;其二,本課程的起始問題界定明確,材料也由本團隊研發並提供以教學,因此在本課程的大方向上難以提供全開放式的探究。但是,學習者在自行組裝的過程中,必須自己找到組裝方法,且組裝後的密碼組合與成品都是不同的,因此屬於開放式多元結果。整體而言,符合結構式探究模式的教學精神。本文根據結構式探究模式彙整出本課程教學操作模式,如表2所示。 表2. 根據結構式探究模式彙整出本課程教學操作模式 結論與延伸課程建議 面臨快速變遷的世界,要讓現在的孩子適應未來、並具備問題解決能力,即需要透過新型態跨領域整合的教育模式;新型態的教育模式應具備「刺激學生的多元思維與創造力」、「跨接理論與生活應用」和「保有知識、技能與態度上的彈性」,才能培養學生快速自我調適以符合世界的需求。 為了落實跨領域思維統整,本團隊教具與課程研發人員由跨校、跨領域、跨單位組成,結合教具的教育性、實用性、與趣味性研發而成「貓頭鷹密碼鎖」課程,該教具與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獲得參與學生高度評價,且國小中年級以上的學生絕大多數均可完成作品並習得多元知能,是一套可落實跨領域STEAM教育的教具與課程。 該教具與課程之教育性、應用性與趣味性,已如上述。在教學變化上,則可延伸以下活動方案: 一、延伸課程:我與貓頭鷹的約定 在本延伸課程中,可引導學生寫下對自己的期許與約定,鎖在密碼盒中,一個學期後再開啟,檢視自己的目標達成率與成長;藉此提升學生的學習情意與自我成長。 二、延伸課程:暗鎖設置機械學原理 在本延伸課程中,可引導學生發揮創意,自製暗鎖。當學生學習完鎖具的概念後,即可運用2D平面材料剩下的木片餘屑進行裁剪與設計,自行設置暗鎖;如此一來,即使密碼鎖被破解,也不容易將密碼盒開啟。此為機械學原理的進階課程,可運用於國中或高中教學。 誌謝 本科普教具與教材教法開發,感謝:科技部「科普活動計畫案(MOST 107-2515-S-017 -003 -)」支持,以及南臺科技大學機械系黃晟豪助理教授、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蕭國鴻研究員、創藝天時林寬禮總經理及團隊、喜鵲與山教學團隊全力協助與支持。 參考文獻 Cook, K. L., & Bush, S. B. (2018). Design thinking in integrated STEAM learning: surveying the landscape and exploring exemplars in elementary grade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118, 3-4, 93-103. Flounders, W., Gates, J., Heffner, S., Lawler, M., & Pardini, J. (2018). A system thinking approach to redesigning the patient experience to reduce 30 day hospital readmission. JHN Journal, 13(2), 1-9. Golombek, P. R., & Johnson, K. E. (2017). Re-conceptualizing teachers’ narrative inquiry a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file, 19(2), 15-28. Huang, C. F., & Liu, C. J. (2013). The effects of chemical element symbols in identifying 2D chemical structural formulas. New Educational Review, 31(1), 40-50. Marshall, A. (2015). Industry and trade. Patna: Vani Prakashan.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 of Mathematics(NRC) (1991).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ing mathematics. Reston: VA. 黃琴扉 (2019)。帶得走的STEAM課程設計:古機械鐘創意課程。科學研習月刊。 鍾靜(2015)。以探究教學提昇學童數學概念之深度和廣度。國民教育,55(1),126-139。 黃琴扉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看數據談氣候

看數據談氣候

文/盧孟明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歐·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在2019年9月23日邀集政府、金融、商業、民間團體等各界領袖召開氣候行動峰會(United Nations Climate Action Summit),用科學數據提醒全球氣候正在加速變化,企圖為《巴黎協定》爭取更多支持。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 在峰會發表了《2015-2019年全球氣候報告》(The Global Climate in 2015-2019;以下簡稱《氣候報告》) [1],本文以這份報告引用的數據簡介值得全球關注的氣候變化和影響。 WMO是運用科學儀器監測氣候的全球領導機構,實際執行觀測的體系稱為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lobal Climate Observing System, GCOS),國際間決定以其中的55個基本氣候變量作為氣候指標,提供每年監測數據和每五年全球氣候報告作為量化氣候現況的科學基礎。關於全球氣候指標請有興趣的讀者參考本刊第58卷第5期的《熱浪洶湧的夏天》的介紹。 《氣候報告》呈現的全球氣候變化現況包含: 溫室氣體濃度增加 全球氣溫升高 海平面升高 海洋暖化 海洋酸化 極區海冰範圍縮小及冰河消融 極端天氣事件和重大災損發生頻繁影響增大 溫室氣體濃度增加 大氣中主要的溫室氣體有水汽(H2O)、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氟氯碳化物(CFCs)、臭氧(O3)。作為指標性的溫室氣體濃度關鍵數據以空氣裏含量較大的CO2、CH4、N2O為代表,這三種溫室氣體造成的溫室效應分別占大氣總體溫室效性的66%、17%、6%。 人類運用科學儀器直接監測溫室氣體在20世紀中期才開始,第一個觀測站由美國海洋與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在1958年於夏威夷設立毛納羅亞天文台(Mauna Loa Observatory),早期僅測量CO2的濃度,在1980和1990年代才開始穩定觀測CH4和N2O。毛納羅亞天文台在2020年1月測得CO2濃度為413.40ppm (part per million/百萬分率,即一百萬單位體積氣體中含有413.40單位體積的二氧化碳),比2019年1月多出2.57ppm,從1958年至今的CO2濃度清楚顯示持續上升的特性(圖1)。 1958年3月至2020年1月在美國夏威夷Mauna Loa測站量到的二氧化碳(CO2)濃度(單位:百萬分率ppm)。紅線是每月的測量結果,黑線為減去二氧化碳氣候平均的季節變化之後的結果 資料來源:圖片摘自 Earth System Research Laboratory/Global Monitoring Division: Trends i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大氣的CO2濃度上升速率和人造CO2的增加速率相當吻合,目前測量到的數據已相當確定人造CO2的排放是造成大氣中CO2濃度增加的主要因素。2015-2019年人造CO2全球總量達20.7兆噸以上,高於2010-2014年的20.0兆噸。在2011年之後,CO2、CH4、N2O都以平均每年增加18~21%的速率增長(表1)。 表1. 地球大氣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濃度與變化 註:濃度單位:CO2為ppm (part per million,百萬分率),CH4為ppb (parts per billion,十億分率),N2O為ppb。增長率單位:CO2為ppm/year (每年增加ppm),CH4為ppb/year,N2O為ppb/year。增長率是以2015-2017平均濃度和2011-2015平均濃度的差值計算,工業化以前的濃度是指1750年以前的平均濃度。 資料來源:《2015-2019年全球氣候報告》表1 全球平均氣溫 2015~2019年是1880年有儀器紀錄以來最溫暖的五年(圖2),平均氣溫相較於工業化之前(1850~1900)大約高出1.1°C左右。雖然陸地上因受地形影響氣溫變化比較複雜,溫度估算必須考慮的因素甚多,近五年全球普遍偏暖是明顯的事實。在格陵蘭南方的北大西洋、東印度洋、西非近海以及南太平洋40°S以南的一些區域近五年海洋上的海表面溫度比1981~2010年冷,但多數區域明顯偏暖。簡言之,全球暖化無庸置疑是近五年氣候變化最明顯的特徵。 海洋變化 1.海平面上升 海洋是地球氣候系統的核心部分,指標性的變化包括海平面上升、暖化、酸化三部分。衛星觀測在1993年左右開始之後才有比較準確的全球平均海平面高度資料,圖3顯示1993年以來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度為每年3.39毫米,最近五年(2015~2019)則以每年5毫米高於平均的速度上升。1997~2006年的平均上升速度為每年3.04毫米,2007~2016年的速度為每年4.36毫米,有科學研究證實陸地上的冰河大量融化是造成後期上升速度較前期快的主要原因。 圖3. 1993~2019年衛星觀測的全球平均海平面高度,扣除季節變化並以6個月滑動平均平滑後的時間序列圖(陰影區域表示估算全球平均海平面高度的90%信心水準,虛線為觀測資料校準之後重新計算的結果) 資料來源 2.海洋暖化 由於海水的熱容量遠大於空氣,人為因素造成大氣暖化再由大氣向地表輻射的能量至少有90%被海洋吸收了,這個結果從2005年之後有比較好的觀測資料估算全球海洋熱含量得到證實。近15年全球海洋熱含量以2018 年最高,2017年其次,2015年第三,2016年也高於2015以前的年份。因此,2015~2019年是有儀器觀測紀錄以來全球海洋熱含量最高的五年。 3.海洋酸化 海洋除了吸收大氣向下輻射的熱量,也吸收了大氣向下傳送的CO2。人為排放的CO2每年約有30%最終落入海洋,成為海洋酸度升高的主要原因。圖4是美國NOAA在夏威夷觀測的大氣中CO2 濃度和海水中CO2濃度和酸度,CO2的pH值越低表示酸度越高,可見2015年之後的海洋酸度明顯高於2015年以前。海洋酸化造成貝類與珊瑚的大量死亡,嚴重影響海洋生態,是氣候系統監測項目中極重要的一項。 圖4. 海洋CO2濃度(綠色線)與酸度(藍色線)和大氣CO2濃度(紅色線)的關係(海洋資料觀測站Station ALOHA和大氣資料觀測站Station Mauna Loa 位置顯示在圖中) 資料來源 冰圈 1.極區海冰範圍縮小 2015~2019年在南北極的海冰範圍與1981~2010年平均值相比都明顯減小。1979年開始由衛星觀測海冰範圍,看到海冰覆蓋範圍隨季節變化明顯,在夏季結束的月份也就是北半球為九月南半球為二月時極區海冰範圍最小,而在冬季結束的月份也就是北半球為三月南半球為九月時極區海冰範圍最大。海冰範圍變小的趨勢在北極比南極明顯,在海冰季節性覆蓋範圍最小的月份也比其他月份有更明顯的縮小趨勢。1979~2018年期間北極九月的海冰範圍平均變化速度約為每十年減小12%,而三月海冰範圍的變化速度是每十年減小2.7%。南極海冰範圍在2015年以前沒有明顯的變化趨勢,但在2016年之後每一年的二月海冰範圍都小於1981~2010年平均值,2017年達到1980年以來的最低值而2018年為次低,2019年仍低於2016年紀錄,是否在2020年之後還會持續偏低?有待繼續觀察。 2.冰河消融 除了監測海冰範圍的變化,陸地上的冰河消退也是氣候監測的重要指標。圖5顯示冰河總質量相較於1976年的逐年累計的差值,呈現2000年之後冰河加速消融的事實,2000年之後的消失速度大約是1990年以前的兩倍。近十年冰河減少的質量據估計至少有30兆噸,能造成海平面每年上升0.8毫米的變化。 此外,北半球陸地積雪面積在1980年代中期之後也較之前明顯減少,減小幅度各個月份不同,五、六月的變化最顯著。 降雨 雨量監測數據顯示2015~2019年比之前五年更濕,可能是氣候的自然變異,不同區域之間的差異相當大。明顯偏濕的區域包括非洲、不包含印度的亞洲、澳洲西南部、南美洲南部等地區;明顯偏乾的區域有非洲南部、印度季風區和在阿拉伯海與波斯灣北方的陸地、歐洲、北美中部和東北部、澳洲北部和東部。 極端事件 氣候變化對社會和經濟的衝擊主要是藉由氣候中極端事件造成的影響,這些極端事件有快速變化的劇烈天氣如:颱風、洪水、熱浪,也有緩慢變化如:乾旱。 2015~2019年死亡人數最高的氣象災害是「熱浪」,還有伴隨熱浪而至的「野火」。數據顯示近年來在北極、格陵蘭、亞馬遜雨林區發生的野火帶有氣候變化加劇的警訊, 2019年六月北極野火釋放到大氣的CO2總量有5千萬噸,比2010-2018年北極野火釋出的總量還多。 2015~2019年造成最大氣象災損的天氣系統是「颱風」,以2017年大西洋颶風哈維(Harvey)造成超過一千億美元災損的金額最高,死亡人數則以2019年三月在印度洋生成的伊代(Idai)颱風造成非洲1,303人死亡的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極端天候主要有七種類型:颱風、極端降雨和洪水、龍捲風和其他中小尺度風暴、熱浪、乾旱、野火、寒潮,從《氣候報告》列舉的嚴重事件來看在亞洲以極端降雨和洪水的發生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區域,乾旱發生比例明顯低於其他各洲。 量化人類造成的氣候變化對極端事件發生機率的影響是近幾年興起的研究領域,稱為「極端事件歸因」(attribution of extreme events)。2019年美國氣象學會會刊出版的特輯[2]有研究分析了2015~2017年發生的77個極端事件個案,發現其中62件的發生機會可因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變化影響而增加,熱浪和野火事件全數脫離不了人為的影響。維持時間較長發生範圍較大的事件比小區域變化快的事件容易辨識人為的影響程度,如颱風、極端降雨和洪水、龍捲風和其他中小尺度風暴等類極端事件,由於變化快尺度較小還不能用目前的科學技術判斷事件發生機率受人為氣候變化的影響程度。 結語:聽數據說氣候 WMO公布的氣候監測數據和分析與研究結果,不斷提醒我們地球氣候系統的變化有人類的影響,而氣候變化也影響著人類的個體和群體生活。特別需要注意的氣候風險有:饑荒、健康、海洋生態、生產力四大面向。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指出,全球營養不良人口(undernourished people)總數在2005~2015年這段期間的變化呈現穩定和緩慢下降趨勢,但是在近五年(2015 ~2019)趨勢卻轉為緩慢上升。氣候變化和極端事件頻繁以至於農產歉收是造成飢荒的主要原因,災情在非洲最嚴重。2018年全球有 8.21億人生活在營養不良的狀態,比 2015年增加了3620萬人。短短的三年時間全球竟增加了比台灣總人口1.5倍還多的人受困於營養不良和長期飢餓,人類豈可繼續漠視氣候的變化和影響?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指出,自1980年至今全球因熱危害發病或死亡的人口數逐年攀升,目前全球有30%的人口生活在有機會一年出現20天致命性高溫的風險中。颱風和洪水之類快速變化的極端天氣則是增加了傳染病爆發的風險。全球有13億人住在霍亂高風險地區域,非洲有400萬人住在最高風險的霍亂爆發熱點區域。學者發現聖嬰現象(El Niño)是影響非洲乾旱或洪災以至於影響霍亂風險的重要因子,若能準確預測聖嬰現象將有助於降低非洲霍亂風險。 不斷增暖變酸的海水,使海洋生態面臨極嚴峻的挑戰。太平洋在澳洲東部大堡礁(the Great Barrier Reef)、斐濟、吉里巴斯、日本琉球附近等監測點都發現高於50%的珊瑚死亡率。海溫升高使海水氧溶解度(solubility of oxygen)下降,以至於在東太平洋和阿拉伯海及孟加拉灣等含氧量較低的海域的缺氧風險升高,減緩海水對流,加速海水酸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指出,氣溫升高1C會造成年均溫25C的開發中國家生產力下降1.2%。在2016年全球有20%的人口居住在受全球暖化影響明顯的開發中國家,2020 年則增至60%的人口居住在這樣的地方,本世紀末則可能有75%的人口居住在氣候暖化高影響區域。氣候監測數據和分析報告提醒我們的不僅是過去和現在,還有未來。 參考資料 The Global Climate in 2015-2019.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19. Explaining Extreme Events from a Climate Perspectiv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Special Report. 盧孟明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森棚教官數學題-糖果分享

森棚教官數學題-糖果分享

文/游森棚 17 個人圍成一圈,面向圓心,且逆時針編號 1, 2, ... , 17。一開始每人手中有一個糖果,由 1 號開始, 逆時針分別給左邊的人一個, 兩個,一個,兩個…… 糖果。但是手上沒有糖果的人必須馬上退出。是否有人可以得到所有的糖果? 如是,他一開始站在幾號位置? 游森棚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

「週末Let’s go分享大師視野」科普講座分享

「週末Let’s go分享大師視野」科普講座分享

文/周文豪 當我從東海大學畢業時,最大的感觸是,科學素養在高中時期就應該建立起來;而更重要的是,要有跨「科學」與「人文與社會科學」的素養。 眼前,「翻轉教育」的教學方式蔚然成風,其價值毋庸置疑。但除此之外,我認為,科普演講固然是傳統的,卻仍是深層教育(deep education)較佳的方式之一。博物館教育除了為大眾預備與啟發知識性的學習之外,也要說服大眾正視說服性的人生,從樹立倫理的認知(ethos)、裝備同理心(pathos)、構建邏輯脈絡(logos)三環入門,學習雄辯的藝術。易言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週末Let’s go分享大師視野」科普演講可謂深層教育的實踐。 「週末Let’s go! 分享大師視野」是科技部繼北部臺灣大學「展望」及南部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週日閱讀科學大師」的演講系列之後,支持中部地區的演講活動,選在臺中科博館舉行,以均衡台灣各地科學普及的具體行動。本演講系列創始於2007年秋季,至今已逾12載,最早由現任中興大學薛富盛校長主持,他選擇本人搭檔共同主持。繼薛校長之後,科技部委託朝陽大學蔡新聲教授接續主持,仍選擇本人搭檔共同主持。這項科技部委以重任的科普演講,在兩位主持人的深耕下奠定了根基,在中部地區建立優質口碑,受到高中生、大學生及一般民眾熱烈參與(圖1)。至今,仍然可以在「科技大觀園」和「知識大講堂」回顧大師們的分享。 由於蔡教授退休,本人的計畫在甄選中雀屏中選,受科技部委託從2016年秋季開始接下重任。當時想,既然這個計畫輪到由科博館自己來執行,時任副館長的我應該從「自然科學」的角度重新包裝計畫內容。我必須強調,威爾遜(Edward O. Wilson)所著《知識大融通》(Consilience)一書給我莫大的啟發。他在書裡說,過去數十年來,有幾個自然學門已構築了跨越社會科學的橋梁,分別是「認知科學(或腦科學)」、「演化生物學」、「人類行為遺傳學」和「環境科學」。我決定以這四大學門成為我達成計畫目標「跨越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的規劃綱領。適巧2016年正值科博館成立30周年,孫維新館長籌劃「腦中乾坤」特展,我毅然決然地採威爾遜的論點,用「認知的生物性、民俗性、社會性」為主題,配合該項特展,擴大民眾對「認知科學」的了解。 就計畫期程來說,我總共要執行六季(每年春、秋兩季),欲以之全用上威爾遜的跨域四大學門是綽綽有餘。但因為我自己的思考脈絡是「貪婪」的,恐怕還不夠用,怎麼說?當規劃完「認知的生物性、民俗性、社會性」之後,我發現腦科學的發展範疇已跨到人工智慧這一環,乃透過中興大學薛校長的安排,敦請林俊良教授協助統籌規劃2017年春季的「人工智慧」主題系列,這個主題又牽引出當代科技發展的新面貌,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慧等「工業4.0」的科技組構必然強力撞擊新世代,故又衍生出2017年秋季的「科技文明的發展與反省」系列。 於是,2018年春季「生活中的演化生物學」成為全計畫的第四季(圖2),第五季本欲着眼於「人類行為遺傳學」,但此環在台灣的發展較為薄弱,因此改弦更張,敦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余舜德教授協助統籌規劃,以當今台灣人類學的發展現況擬訂2018年秋季的「人類學家的你們、我們、他們」系列。至於最後一季的主題,再度跳脫威爾遜的四大學門,訂定主題為「憧憬醫學大未來」,並敦請台中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幹細胞研究中心前主任陳甫州教授協助統籌規劃,一來試圖彰顯醫學的科技性、社會性與未來性,二來醫學跨越科學與社會人文的幅度更大,威爾遜甚至指出,有學者認為醫學宜歸入社會科學。至於「環境科學」這一環如何規劃?就留在後續計畫去呈現,一切依機緣而定。 機緣確實又降臨到我肩上。從2019年秋季開始,我從科博館屆齡退休,轉任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專案研究員,繼續執行科技部委辦的「週末Let’s go! 分享大師視野」計畫。這一屆計畫遂行的是「環境科學」,設定總主題「在人類世呼喊新啟蒙運動」,係採用威爾遜在《人類存在的意義》一書裡陳述:「過去在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所秉持的中心思想就是人類可憑藉一己之力,去獲得所有必要的知識,甚至理解各種現象,人類乃可以更加明智地作出更好的選擇,建構所謂『人的帝國』。然而,來到19世紀,浪漫主義崛起,並不認同啟蒙運動的世界觀,也較個人化,許多人相信一個概念:『完全信仰科學必然限縮自身的本能』,至今尚有人抱持這種態度,導致科學及人文二元化。」我們不難體會到「人類世」行走至今,其結果是人脫離自然而一意孤行,讓人類建造的帝國蒙塵,充斥著外來種危害、過度獵穫動植物、破壞野地生態、環境污染、人口過多、消費行為增加地球負荷、氣候變遷、物種第六次大滅絕等等問題。威爾遜說:「新啟蒙運動在於不放棄整合『科學』與『人文』,在此新的年代,基於人類已積累夠多的知識,整合成功的機會大增。」威爾遜表示,於今我們尚得要解決諸多社會問題,化解宗教衝突,讓道德觀界定清朗,穩固環境主義基礎,擺脫以人類為中心而其他生物淪為次要的孤寂時代〈Eremocene 或 Age of Loneliness〉。這輪「週末Let’s go! 分享大師視野」《在人類世呼喊新啟蒙運動--海洋篇》已執行完竣,而2020年春季的《在人類世呼喊新啟蒙運動--微觀篇》也蓄勢待發,預計在2020年3月啟動(圖3)。 行筆至此,回首過去的軌跡,不難理解我在辦理「週末Let’s go! 分享大師視野」時,潛藏著整體的理念,企圖說服民眾在參與本計畫之際,依循計畫理念建立自己的知識架構,並藉以強化橋接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本質與意義。本計畫裝載著澎湃的理想,努力把行之有年的「週末Let’s go! 分享大師視野」拉出一個境界。 再者,我發現歷來執行講座之後,只把講者「演講」部分的錄影掛上「科技大觀園」和「知識大講堂」,會遺漏許多珍貴的資料,尤其是問答的精彩內容,這是每一堂講座最精彩的部分,我戲稱之為「腦波躁動時間」。而我自己每每被講座所啓發,挑起深思相關議題內涵而撰文補充或回應的字句,都在「週末Let’s go! 分享大師視野」臉書粉絲專頁露出,給一個標題為「我 靜思」。最後,整合了每一演講的「演講提要」、「演講」(以QR Code連結科技大觀園的演講實錄)、「腦波躁動時間」、「我 靜思」四大單元,由科博館出版了《認知的生物性、民俗性、社會性》和《生活中的演化生物學》二册專書,其電子版也掛在科博館的網站上,任人自由上網取閱(圖4),其他主題的專書尚在編輯中。 基於推廣科普之壯志,科博館近期成立了「科普傳播中心」和「科學學習中心」,期待因「週末Let’s go! 分享大師視野」而出版的專書,能進一步成為學習與傳播的資材,甚至在新課綱及教師的引領下,得以壯闊學子的科學素養。 圖1. 目標觀眾設定為高中生、大學生、及一般民眾,他們經常熱烈參與演講活動,把僅230個位子的演講廳擠爆;近來,透過直播參與者有大幅增加之勢 圖2. 前教育部長黃榮村教授是本計畫的常客,講過「心理與心靈研究」和「道德的演化」兩個題目 圖3. 2020年春季的《在人類世呼喊新啟蒙運動-微觀篇》海報 圖4. 只要拿起手機掃描QR code,就可閱覽《認知的生物性、民俗性、社會性》和《生活中的演化生物學》二册專書 周文豪 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專案研究員

嘿!JUST FUN,金華女孩們!女力探索科學!

嘿!JUST FUN,金華女孩們!女力探索科學!

文/黃真瑱、蘇萬生 圖/黃真瑱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女生的整體素質提升,特別對於女性科技知識素養已逐漸受到重視。有鑑於此,科教館於2019年度開始著手進行女性科學人才培育計畫,透過本計畫之推動,結合學校現有的課程安排,增加國小女學生對於探究科學的動力,進而鼓勵國小教師透過相關的活動與課程來提升女學生對於科學的興趣;並藉由科學相關的實作課程,增進國小女學生的實作能力、創造力、表達力和探究問題的能力。本文乃科教館透過科技部女性科學人才培育計畫,與臺北市金華國小進行合作交流,入校推廣STEAM課程,實際引導女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教學實況。 入校實施方式 一、學生課程安排時間 2019年9月開始規劃,於10〜12月利用晨光時間或午休時間,分次實施。一次一至兩堂課,一堂課40分鐘。2019學年度第1學期共有六次課堂課程進行及一次半天的校外教學。2019學年度第2學期預計繼續進行三次課程。本文先就第1學期詳述。 二、實施對象 以高年級女生為主,由各班老師推薦組成約30名的女學生。 三、授課地點 金華國小陶藝教室、自然教室、電腦教室、校外教學(科教館) 四、實施課程重點與實際教學流程 (一)合作型核能知識卡牌桌遊學習 1.課程重點 此桌遊研發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的李柏翰老師與其學生所設計的卡牌遊戲。實際教學部份則由蔡爸爸翻轉教室的蔡耿忠老師負責。以核能為主題的桌遊,透過學生一邊玩桌遊,一邊學習正確的核能知識,透過每個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來合作一起降低核事故災害,讓學生瞭解核事故的相關知識以及因應方式。 2.教學流程(圖1) 遊戲前,老師們先讓學生將歷史上核事故的五個重大事件整理閱讀,並藉由事先設計的核能知識簡報(如圖2)介紹給學生加深印象。再由老師將卡牌內容規則進行簡要說明,包括事件、人物、行動、影響等四種主要的卡牌類型,最後示範遊戲(如圖3)。 遊戲中,將學生每六個人分成一組,學生們各自選擇一個角色來扮演,五個人玩遊戲,一個人負責計分,抽一張事件卡,想辦法透過彼此的合作,有效地利用行動卡來降低核事故災害所發生的影響,將分數降到零。 遊戲後,請學生欣賞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製播的「原來如此」第1集全台灣輻射最高的地方在那裡和第14集聽到核災警報聲第一件事要做什麼短片,並填寫簡單的學習單(如圖4),重新檢視對核知識的認知。 圖1. 合作型核能知識卡牌桌遊教學流程 圖2. 核災過後知識及桌遊規則說明簡報 圖3. 合作型核能知識卡牌桌遊蔡耿忠老師示範遊戲 圖4. 「輻射知多少--輻射量與核災警報」學習單 (二)藝「數」百變方塊 1.課程重點 此課程為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李佳玲老師所帶領(圖5)。欣賞由生活與公共藝數中正方體的實例,並且透過幾何教具,讓學生認識正方體和其展開圖,藉此能夠培養對立體圖形的概念和抽象空間思維。 2.教學流程(圖6) 先以問答的方式,讓學生思考從正方形平面擴大到正方體立體的概念(圖7),例如:正方形的條件?正方體的條件?正方體的展開圖有幾種?接著,觀察骰子點數排列的規律,找出骰子相對的面點數相加為7的規則;下一步讓學生實際動手製作百變方塊(圖8) ,透過摺疊黏貼讓學生體會各零件之間翻轉的順暢,還能利用生活中的牙膏盒、餅乾盒或紙盒來製作;最後,將生活中的正方體藝數實例介紹給學生,加深學生對於圖形與生活的連結。 圖5. 藝「數」百變方塊課程,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李佳玲老師與參與的女學生們 圖6. 藝「數」百變方塊教學流程 圖7. 藝「數」百變方塊講義 圖8. 百變方塊動手DIY (三)立方八面體串珠模型認識與製作 1.課程重點 此課程為臺大化學系金必耀教授團隊設計,由左家靜博士授課指導。以數學平面多邊形到立方多面體的點線面為延伸,同時利用串珠的傳統工藝,來建構奈米世界的各種立體結構,讓學生利用檜木珠子實際串成一個立方八面體。培養學生認識幾何的基本元素:點、線、面、體的概念,學習串珠模型的技巧。 2.教學流程(圖9) 藉由簡報(圖10)內容,概述多邊形與正多邊形,讓學生知道邊長與內角完全相等;進一步認識多面體與正多面體,讓學生了解頂點、棱邊、面完全相等;接著認識半正多面體,讓學生知道頂點完全相等,可以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正多邊形;最後,利用12顆17mm的檜木珠子和繩子串成一個立方八面體(圖11)。 圖9. 立方八面體串珠模型教學流程 圖10. 立方八面體簡報 圖11. 學生串珠動手DIY (四)壓力現形趣--新興科技在自然領域課程上應用 1.課程重點 此課程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超導體實驗室團隊設計,由曾曉琪老師與陳鴻宜教授聯袂授課指導。課程全程以動手實驗為主,簡報教學為輔,讓學生動手實驗觀察塑膠袋與玻璃瓶之間的關係,打氣筒內的棉花糖變化,觀察氣球在密封罐裡面的變化,並使用平板和Morsensor壓力感測器來觀測壓力數據變化。 2.教學流程(圖12) 首先,以播放簡報簡短介紹生活中的壓力;接著,發下塑膠袋和玻璃瓶,讓學生試著用橡皮筋綁住塑膠袋體驗因為表面張力為了平衡讓塑膠袋產生拉不動的現象(圖13);接著,發下棉花糖和打氣筒,將棉花糖放入打氣筒內,抽拉打氣筒,棉花糖變大,擠壓打氣筒,棉花糖變小(圖14);進一步,再發下充好氣的氣球和密封罐,學生用抽氣閥將密封罐氣體抽出,氣球罐子為了平衡,氣球會變大,拉開抽氣閥,氣球恢復原狀(圖15);最後,利用iPad安裝的Morsensor感測器App,能實際看到密封罐中的大氣壓力數值變化(圖16)。 圖12. 壓力現形趣-新興科技在自然領域課程上應用教學流程 圖13. 塑膠袋與玻璃瓶拔河的實驗 圖14. 棉花糖與打氣筒實作示範 圖15. 氣球與密封罐實驗,將密封罐內空氣抽出後氣球會變大 圖16. 用平板和Morsensor觀測壓力數據變化 (五)創意磁轉玩具 1.課程重點 此課程為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廖進德老師授課指導。課程中,利用磁鐵吸鐵的特性,中央磁力吸力不強,可以牽引磁鐵下墜速度變慢,又因重力的關係,所以圓形磁鐵會轉圈圈下墜的概念,設計出三個活動,製作雙迴力鐵圈,讓學生思考如何固定鐵圈與木頭底座,結合藝術和科學創意設計出屬於自己的磁轉玩具。 2.教學流程(圖17) 首先,暖身活動為磁鐵接力遊戲,「一根鐵絲,一塊磁鐵,可以做什麼?」藉由此遊戲讓孩子學習正確的表達科學概念,用自己的話組織腦中的訊息並且完整表達科學意思,老師先訓練說話精準度與正確表達(圖18)。接著,製作雙迴力圈,讓學生想一想怎樣幫助磁鐵順利從高處落下?並且在鐵絲上下倒置後,輕輕抖動磁鐵,觀察會影響磁鐵轉動並落下的關鍵因素是什麼?(圖19)進一步讓學生利用兩塊木頭將剛剛的迴力圈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可以擺放在桌上玩的創意鐵圈遊戲;最後,利用銀絲燈裝飾在鐵絲或是底座上,結合磁鐵、電和創造力。 圖17.創意磁轉玩具教學流程圖 圖18. 一根鐵絲一塊磁鐵的創意科學活動 圖19. 觀察磁鐵在鐵絲上的運動變化 (六)小小程式設計師-晶片設計科學探索與程式設計 1.課程重點 此課程為Sencu感測方塊結合Scratch的程式設計,由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陳思穎研究員主講。這套課程除簡介Scratch2.0 (是一種積木組合式的程式語言)外,也教授學生如何簡單操作與製作,並以製作遊戲專案為導向,融入程式基本語言概念集設計技巧,同時透過結合Sencu感測方塊來取代按鍵或滑鼠,是一款整合感測器與無線通訊的智慧感測方塊,每個方塊有內建電池、處理器、感測器及通訊功能,可以透過Wifi與電腦端溝通,將兩者結合可以增加趣味及玩家之間的互動性。 2.教學流程(圖20) 首先,先學習認識Scratch2.0,學習認識基本的積木程式語言,實際簡單操作(圖21);接著,按照指令利用剛剛學過的積木程式語言設計出一個迷宮;進一步再將Sencu感測器透過Wifi連結,利用感測器來進行操控(圖22);最後,將設計好的迷宮遊戲進行試玩或是修正。 圖20. 小小程式設計師-晶片設計科學探索與程式設計教學流程 圖21. 認識Scratch2.0,Scratch是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終身幼稚園組開發的一套電腦程式開發平臺,目的在讓程式設計語言初學者不需先學習語言語法便能設計產品 圖22. Scratch結合Sencu以增加趣味及互動性 (七)參觀科教館「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創新」特展 1.課程重點 此課程為帶學生戶外教學參觀科教館的「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創新」特展,從展覽中了解女性科學家如何從時代的演變中,慢慢脫穎而出,成為關鍵的少數。 2.教學流程(圖23) 安排一個小時的展區介紹導覽,展區採時間軸的方式介紹不同時代(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啟蒙運動、19世紀、20世紀)的女性科學家;接著,帶領大家做設計挑戰,設計挑戰中有四個項目,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分別挑戰不同的項目。「我的設計挑戰」(圖24)是大家依據排卡訊息「物件、人物、情境、條件」來思考設計,學生從主題引導,選材料,到最後的發表,做出創意的呈現。「救援擔架」(圖25)是選擇救援的對象,觀察救援對象的位置高度與救援鋼索的斜度,設計出一個可以穩固的擔架,讓物件可以平安抵達地面。「人與樹共生」(圖26)是在樹叢中利用現有的材料設計出一條人可以平安走的路。「手術任務」(圖27)是閱讀手術圖版,觀察器官和模型之間的關係,要在不移動透明盒子的範圍中和自己設計的工具來進行手術。 圖23. 科教館「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創新」特展參觀流程 圖24. 我的設計挑戰任務 圖25. 女學生們救援擔架發想共創作品 圖26. 人與樹共生創意活動 圖27. 手術任務操作活動 圖28. 參觀女學生與計畫主持人陳雪玉館長合影 結論與建議 學生課後回饋如表1所列。整體而言,結論與建議如下: 表1. 學生課後回饋 一、「動手做」引發學習動機 為提高學生對於科學的興趣,我們設計了一系列的課程是每堂都能動手做,和單純只上科學知識的教學不同,且我們發現學生更能夠專心聽任課老師解說概念,同時從操作中獲得更多的樂趣,發揮更多的創意。 二、課程的多樣化刺激思考 提升學生科學學習興趣的方法有很多,除了鼓勵其參加科學比賽、活動與營隊,或是帶著她們參加科學展覽之外,若課堂中的老師若是課程教學能展現多樣化,也會影響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因此,我們設計了跨領域的科學課程,內含數學、自然、藝術、工藝、運算思維等,找各種不同領域的老師協助於課堂中引導學習,刺激學生不同的思考。 三、課餘時間學習彌足珍貴 這一系列的課程實施時間為晨光時間或是午休時間,學生對於利用課餘時間抽離原班級來學習新的東西和玩科學,覺得十分有趣。由於高年級這兩個時段通常多數的學生不是校隊練習,就是糾察隊巡視,留在教室的學生不多,導師多半無法進行課程,學生能夠被抽離出來動手實作,又有作品可以帶回,學生多半十分樂意。 四、可開設假日親子課程和家長成長研習 培養學生科學的能力不單單只有學校教育,若能家庭教育一起來,相信會更能啟發學生的興趣,透過引導家長或家與學生共同合作完成,讓家長學習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有成就感,一起鼓勵親子邁向學習成長。 黃真瑱 臺北市立金華國民小學教師 蘇萬生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推廣組薦任編輯

十二年國教課綱中國中地球科學的認知與評量

十二年國教課綱中國中地球科學的認知與評量

文/林明聖 前言 自然科學領綱中將學習表現架構分為三個項目,分別為「科學認知」、「探究能力」以及「科學的態度與本質」,而地球科學評量標準也就沿用這個學習表現架構分為「科學認知評量向度」、「探究能力評量向度」、「科學的態度與本質評量向度」三個向度,基於「探究能力評量向度」、「科學的態度與本質評量向度」可同時供自然科學領域的所有科目使用,不列入本文的介紹範圍。 本文要介紹的是國中地球科學在科學認知上的評量向度,也就是國中階段(七到九年級)學生在地球科學領域的「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 國中地球科學的認知包括有6個主題,分別為:物質系統、地球環境、地球的歷史、變動的地球、科學、科技、社會與人文,以及資源與永續發展。這6個主題又可以細分為11個次主題,分別為:宇宙與天體、組成地球的物質、地球與太空、地層與化石、地表與地殼的變動、天氣與氣候變化、海水的運動、晝夜與季節、天然災害與防治、永續發展與資源的利用、氣候變遷之影響與調適。接下來就以這十一個次主題來談一下內容。 「宇宙與天體」次主題 希望學生能夠能了解宇宙的組織結構與組成。包括:星系是組成宇宙的基本單位;而我們所在的星系,稱為銀河系,主要是由恆星所組成;太陽是銀河系的成員之一。 「組成地球的物質」次主題 介紹地球環境是由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所共同組成的,其中岩石圈三大類岩石各有不同的特徵和成因;大氣可由溫度變化分層,其主要成分為氮氣和氧氣,並且含有水氣、二氧化碳等變動體;而海水也有其主要成分以及特性,讓學生了解身處的地球環境。 「地球與太空」次主題 在於介紹太陽系與其行星的組成,行星均繞著太陽公轉,而個別類地行星的環境差異極大。月球自轉也繞著地球公轉,月相的變化具有規律性;當太陽、月亮、地球在同一直線上會發生日月蝕,而月相變化與日月蝕現象往往可以作為生活上的觀察題目。 「地層與化石」次主題 藉由岩層中的岩性及化石紀錄,推論地質環境的變遷與地球的歷史,以及當地的地層的發展先後順序及曾經發生過的地質事件。 「地表與地殼的變動」次主題 介紹什麼是內營力,什麼是外營力;而內、外營力的作用會改變地貌。也介紹什麼是板塊,板塊之間的分離或聚合,會產生地震、火山和造山運動;而全球地震、火山分布的地帶,與板塊界線相當吻合。 「天氣與氣候變化」次主題 介紹性質均勻的大型空氣團塊--氣團,包括冷氣團、暖氣團,以及不同性質氣團的交界面--鋒面。同時介紹氣壓差會造成空氣的流動而產生風,以及由於地球自轉的關係會造成高、低氣壓空氣的旋轉。這些天氣與氣候現象會造成臺灣秋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夏季受西南季風影響,使得各地氣溫、風向和降水的季節性差異;甚至有包括颱風、梅雨、寒潮、乾旱等災變現象。 「海水的運動」次主題 讓學生知道包含波浪、海流和潮汐,各種不同的海水運動方式,並知道潮汐變化的規律性,以及海流對陸地的氣候影響和臺灣附近的海流隨季節有所不同…等。 「晝夜與季節」次主題 這個主題談的是地球環境的天然災害,包括颱風主要發生在七至九月,帶來狂風、豪雨及暴潮等災害容易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尤其是大雨過後和順向坡更會加重山崩的威脅。此外,臺灣位處於板塊交界,地震造成的災害也不可忽視。 「天然災害與防治」次主題 這個主題談的是地球環境的天然災害,包括颱風主要發生在七至九月,帶來狂風、豪雨及暴潮等災害容易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尤其是大雨過後和順向坡更會加重山崩的威脅。此外,臺灣位處於板塊交界,地震造成的災害也不可忽視。 「永續發展與資源的利用」次主題 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建立在保護地球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為使地球永續發展,可以從減量、回收、再利用、綠能等做起。 「氣候變遷之影響與調適」次主題 氣候變遷會造成海平面上升、全球暖化、異常降水等現象,對人類生活產生重大的衝擊;因應氣候變遷,人類必須找出減緩與調適的方法。 以上十一個次主題把國中地球科學的基礎知識以及人類對於地球環境的因應做了詳細的介紹。說完了次主題的內容,接下來談談國中地球科學的「表現等級」與「表現描述」。 為了區分學生表現的程度差別,將「表現等級」分為五級,並說明各次主題的「表現描述」(Performance Level Descriptors; PLD),闡述學生在各表現等級所應展現的態樣。 「表現等級」分為 A、B、C、D、E五級,以正向表列的方式來區分,並以「質性」描述為主,輔以動詞、副詞、頻率副詞區別各等級。各「表現等級」為門檻原則,每個表現等級皆設有相對應的表現描述,學生完全符合該表現等級之表現描述,才能獲得評等。其中,C 所代表的是「基礎」,反映出學生對於相關學習內容,在「記憶、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六個層次中,至少達到「記憶」的層次,在此用的詞語為「知道」。 超越C的程度,B代表的是「良好」,也就是學生除了「知道」以外,還能夠「了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而A代表的是「優秀」,也就是學生不但能夠「知道」、「了解」,甚至還有「應用」的能力。如果具備「分析」、「評鑑」,甚至「創造」的能力,當然也屬於A級的範圍。 至於未達「基礎」的學生也分為兩級,D代表的是「不足」,也就是學生沒有完全「知道」該有的認知,只有「部份知道」,這時候對於基礎知識會有以偏概全或是疏漏的現象;至於E代表的是「落後」,比D知道的「部份」更少,甚至於不知道,在描述上則以「未達D級」來表示。 至於各主題或次主題的科學認知評量標準之表現等級劃分,請參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裡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2019)。十二年國教課綱國民中學標準本位評量工具彙編:自然科學領域地球科學。 結語 學習評量為教學之輔助,評量工具的設計也應以學生為本位,透過正式測驗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以外,課堂參與、作業表現、學習態度以及進步情形等也應視為學生整體表現的一部份。尤其是「地球科學」,若能透過多元且貼近生活情境的教學與評量,讓學生能將所學應用於實際生活,這才是素養所強調的「解決問題」。 資料來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裡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2019)。十二年國教課綱國民中學標準本位評量工具彙編:自然科學領域地球科學。 林明聖 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副教授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Life Science, University of Taipei